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身份转变对自我认同构建的影响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hz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质性研究,通过“学习生活”主题的博文分析,探究由本科生至研究生身份转变对自我认同带来的影响,对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博客英语专业研究生身份转变自我认同
  1.引言
  自1963年埃里克森提出“自我认同”概念后,它便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和社会学[1]。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提出,“生命进程可以看做是一系列的‘过渡’,这样的过渡通常由仪式所伴随;我们不是我们现在的样子,而是对自身加以塑造的结果;日记和自传的写作,有助于维持完整的自我感”[2]。
  国外关于“博客和自我认同”的研究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在世纪交替之际,Dominick和Papacharissi认为“个人主页”是自我呈现的一个新途径[3-4];Reed从人类学视角,分析博文中所建构的自我[5];Gurak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人们如何在博文中表达自我的身份、创建交际圈、展现自己过去和现在的经历[6];Guadagno利用五种人格模型,分析博主在性格方面的迥异[7]。国外于性别认同在博文中的体现也有深入研究[8-9],国内有的学者研究了博主性别差异与自我建构的关系[10];还有基于对大学生博客的研究,探讨了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构建[11]。此外,有的学者关注外语学习和自我认同的关系[12]。
  博客作为自我表达与反省的渠道,是倾诉发泄和自我反思的空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了解自我、沟通交流的新媒介[13]。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英语专业一年级研究生的博文,探究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身份的转变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有关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的研究大多都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14-15],而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以读研为背景,从学习和生活角度深入探究英语专业研究生由身份转变引起自我认同方面的变化。
  本研究的被试为英语专业一年级研究生。研究者收集并阅读了9位研一学生的博文共255篇,选取其中三位博客数量较多的研一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小勤、小婉、小玮共创作博文207篇;其他六位研究生的博客创作数目过少,且主题各异,因此不选做被试。本研究通过分析三位被试以“学习和生活”为主题的博文,探究硕士研究生的身份转变对自我认同构建的影响。
  3.自我认同的类型及其分析
  3.1 小勤 ——“苦读专业,努力建构积极的自我”。
  小勤从一所省级重点大学考入某全国重点大学读研。在她20篇博文中,有6篇都直接和学习生活有关。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小勤一如既往的认真严谨。
  研一第一学期期末时,小勤决定“将大好年华献给读书”:
  “有人问我‘如果生命最美好的年华只能献给一样东东,你选择什么!’,我犹豫了好久,答案是‘还是读书吧’。虽然读书很辛苦……但是读书大体上还是很幸福的。之前有纠结过要不要做不男不女的女博士,直到现在都没想清楚……这个研读的,太短了……所以,我决定了,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读书,很坚定的,从下学期开始,沐浴在Halliday的春风下,前进!前进!前进!”(2011-01-06)。
  在浮躁的快节奏时代,小勤却有一颗澄净而虔诚的心,愿将青春奉献给知识,这是需要足够清醒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肯定才能做到的。“自我认同的形成是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可以给成人提供对过去的连续感和将来的方向感;个体在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中,会积极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16-17]。
  研一第二学期期末时,小勤苦拼一个月之后,意识到奋斗中的“乐”:
  “自我到Z大学以来,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读书过。期末了,没有办法,拼了一个月,写了两篇论文,考了个试,很有成就感啊,累掉我半条命……我学得并不轻松……但是只要坚信凡事终有头,奋斗过一定会有结果,最后的乐所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会消解过程中所有的痛苦,并且放大心中的快乐”(2011-06-21)。
  对于学习,小勤兢兢业业,但如她所说,“学得并不轻松”。虽然如此,她却能平心接受,努力追求,相信“奋斗过一定会有结果”。读研对她来说,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蜕变,这种变化,从博文看来是自我认同感的增强。正如高一虹等提出,“在自我认同变化方面,努力程度越高的学生,在多数自我认同维度的变化更大”[12]。
  3.2 小婉——“蹉跎岁月,苦苦期盼理想的自我”。
  小婉本科就读于一所省级重点大学,大四时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她的博文共14篇,其中学习生活7篇。相比小勤的乐观积极,小婉更显消极忧郁。身份转变对她的影响很大程度迫使她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研一第一学期期末时,小婉叙述着内心的彷徨:
  “没多长时间就要期末考试了……是有多长时间没有好好看书了……一个学期说快不快,说不快也飞快地过去了,回想起来,还真不知道学了什么,积累了什么,想了什么,什么叫研究生?这是怎么了?反省思过去吧”(2010-12-14)。
  可见,小婉还没有完全进入研究生学习状态。面对即将来临的期末考试,她自责没有珍惜时间用功读书。期末考试的压力,使小婉出现了彷徨迷茫。此外,小婉希望达到自我鞭笞、自我提醒的作用。如赵康所述,“个体需要适应变化,实现自我,不但必须不停地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在情感和认知上不断更新自我,以迎合多变社会所要求的角色”[18]。
  研一结束时,小婉叹惜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不确定性:
  “多久没有去图书馆了,多久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终于,我还是被这个世界的纷纷扰扰嘈杂喧嚣打乱了,还是守不住心里该有的平静,又或许,其实根本就没有平静过,只不过更放纵了而已呢?……一切都不确定,未来不确定,理想不确定,心态不确定,现实却是确定的,没有准备,永远不能把握机会。未来是现实的积累,只有做好了准备,才有资格谈明天”(2011-06-29)。
  这篇博文是小婉写于研一结束时的博文,这与她刚读研时的学习状态相似。她为自己的放纵和内心的骚动而感到懊悔与不安。但她知道未来要靠现实去积累,并再一次通过博文提醒自己,珍惜学习机会。这是她无形中给自己设定的“理想的自我”,也就是“我想成为的自我”,这样朝着“理想的自我”努力的过程正是自我认同的塑造过程。“理想的自我”是吉登斯自我认同的核心[2]。
  3.3小玮——“热爱学习,快乐享受明确的自我”。
  小玮是个内外兼修的好学生。大四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报送至一所全国重点大学。从她的博文中可以看出,她爱好中外文学,有人生追求,且善于发现学习生活中的乐趣。在她的173篇博文中,47篇谈论学习生活。
  研一开学时,小玮表述了作为S大研究生的自豪:
  “上海那边高校的讲座只要是学术的,基本上都是需要拉人来听的。我所在的学校有许多非常好的学术讲座,我愿意去听……我来到S大这边,真心觉得我们学校的女生素颜都很漂亮。做S大人,多自豪”(2010-09-11)。
  小玮非常享受S大的学术氛围,愿意旁听各类讲座,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此外,在S大,她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学习、生活都不懈怠。“自我认同的形成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力量”[16],面对拜金主义的“泛滥”,她能把握住自己,说明她自我定位清晰、目标明确。
  研一结束之后的实习期间,小玮阐述了她对宋词的喜爱及对学问的着迷:
  “今天偷偷地在办公室里用金山词霸看了一点宋词,还是觉得好清新隽永的感觉。做学问,真的还是很爽快,令人着迷的一件事情……以前就想做个很厉害的人,现在觉得放松点去生活更快乐”(2011-07-27)。
  可见,除了所学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之外,小玮对中国古典诗词也颇有兴趣。这印证了生产性双语现象:不同文化认同之间积极配合,可以起到增值作用[12]。对英美语言文学的学习并没有减弱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这类同学的自我认同状态“经历了一段可能性选择的探索并呈现出相对固定的承诺”[17],如小玮所说,她改变了过去想做个“很厉害的人”的目标,开始追求轻松平静的生活。
  4.结语
  本研究通过分析三位一年级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博文,探讨了硕士研究生的身份转变给自我认同带来的变化。就该项研究发现的三种自我认同变化类型来看,除了第三种自我认同对学习者的专业学习和心理健康没有负面影响,其他两种自我认同状况都困扰着学习者,使她们处于痛苦挣扎之中,对专业学习和今后的事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应该关注学习者的自我认同状况,注重研究生身份转变对自我认同的影响,及时引导她们反思自我,了解自我的定位和需求,尽快融入研究生学习,构建积极的自我认同。
  需要指出的是,本项研究是一个探索性研究,研究方法仅限于博文分析,研究个案数量有限,研究结果不能穷尽描述全国研究生身份转变与自我认同的关系。后续研究应该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从多角度探讨身份转变对自我认同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埃里克森,A.H.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吉登斯,A.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Dominick,J.R.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Personal homepages and self-presentation on the World Wide Web.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1999,76(4):646-658.
  [4]Papacharissi.Z.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virtual life: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al home pages.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2,79(3):643-660.
  [5]Reed,A.‘My Blog Is Me’:Texts and persons in UK online journal culture (and Anthropology).Ethnos,2005,70(2):220-242.
  [6]Gurak,L.J.
其他文献
摘 要: 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根据自身特点和现实情况,合理选择切合自身的创业模式,对创业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八个成功创业案例,文章提出了八种创业模式:自主下“蛋”型、联合下“蛋”型、借“鸡”下“蛋”型、借“窝”下“蛋”型、网络售“蛋”型、售“食料”型、生产“食料”型、美“蛋”型等,并分析了各种创业模式的特点及创业启示,为我国高职类大学生创业提
摘 要: 中国动画教育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风格特点,但由于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导致中国动画与受众分离。文章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探讨中国动画教育的改革策略,在传承地方民间美术的同时建立高校动画艺术的品牌和学生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中国的民族之风和东方之韵。  关键词: 中国动画教育 本土民间美术 民族化改革  一、中国动画教育历程  在20世纪
摘 要: 文人结社与科举选官制度的确立密切相关,明代文人结社风气达到鼎盛。《明代文人结社考》是李玉栓副教授在优秀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增补的,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考录全面,文献翔实;结构严谨,体例完备;态度审慎,考订细致;守旧出新,稳中求进。  关键词: 文人结社 《明代文人结社考》 成就表现  文人结社风气兴于隋唐,与科举选官制度的确立密切相关。至明一代,文人结社风气达到鼎盛,其数量之多、规模
摘要: 主题班会是职业教育中常用的教育方式,开好一堂优秀的主题班会,对于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重视主题班会的前期准备与后期总结是开好班会的关键。本文意将味觉感受与主题班会的选题、策划与总结相结合,探索更有效的育人途径。  关键词: 主题班会入味回味准备总结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有针对性地选择主题,用迥异于一言堂的方式召开班会,让同学们在准备过程中受到潜
摘 要: 校本课程开发应注重其活动性,即情景性、实践性和生活性,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沟通、生活、生存的能力。本文以浙江省杭州第七中学为例,对校本课程《学校涉外导游》的开发与实践进行阶段性总结,同时围绕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评价体系及课程资源等修改、调整、完善,旨在探索既符合学校特色又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普通高中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职业技能类选修课 《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显得十分重要。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导者,教师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 教学有效性 高职教育  课堂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弱关系到能否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所谓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是指
摘 要: 关于夹谷之会中是否有齐国“进莱乐”一事虽存有争议,但综合各种资料的记录,“进莱乐”事件的存在仍不应被否定。同时,在这一事件的背后,也体现出了在齐国灭莱之后,莱人群体在齐国的职能发展变化,这种演变主要体现在其乐舞表演和俗乐传播的方面。可以说,莱人在齐国能够保持着这种乐舞表演的延续,不仅与自身历史传统有关,同时也与齐国国内的多种因素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夹谷之会 莱人 乐舞传统 俗乐 
摘 要: 江苏编写组推出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节选了屈原《离骚》前二十四句,并将之分为三个层次,逐一分析与点拨,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苏教版必修三《语文》 《离骚》 美政大业  一  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编写组(以下简称编写组)推出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必修三),节选了屈原《离骚》前二十四句,这是很有见地的。因为它在全诗中具有总
摘要: 荣格认为文学形象归根到底是神话形象,是人类共有的最原始的遗产。弗莱提出其实神话就是原型。原型理论为寻找某些文学形象的起因提供了线索,也将不同时代人类共同的心理体验贯穿起来。从这一理论出发,《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与《圣经》中的阿荷拉在深层次上是共通的。通过对阿荷拉这一原型的置换,这部鸿篇巨制进一步强调了不同时代女性的相似命运,凸显了哈代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 女性悲剧苔丝圣经原型阿荷拉 
摘 要: 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原载《收获》92年第6期),影片中虽和原著有相同的人物和相似的情节,但是两者在叙述、主题两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可以称得上是两个不同的文本。本文意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小说《活着》与电影剧本,这两个具有互文性文本的异同,探讨由小说到电影的嬗变问题以及电影的改编对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 《活着》 改编 叙述 主题  从叙述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叙述视角、叙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