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不抢的前卫“80后”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wu8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挣钱多少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与人相处不要争,吃点亏是好事……”2021年春节家庭聚会上,父亲喝了点酒,然后叮嘱我们。父亲喜欢把他的人生经验讲给我们听,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话成了我们做事的准则,他的行为时刻影响着我们。

想要翻身只有读书


  我的父亲朱小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育有哥哥、妹妹和我三个孩子。父亲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读书,所以对读书有强烈的渴望。他相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小时候,父亲经常对我们兄妹三人说:“穷人要靠书包翻身,没文化只能越来越穷。你们都安心念书才对得起我。”
  为了引导我们爱上读书,在那个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父亲总能抠出一点钱给我们买小人书、连环画。“岳母为岳飞后背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牢记母亲教诲,英勇杀敌,成为一名抗金名将……”“头可断,血可流,共产党员的意志你永远打不垮……”“刘备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对人真心诚意總能打动对方。”吃过晚饭,我们兄妹三人经常围坐在父亲身旁,听他讲故事。
  上学后,父亲总是想方设法为我们兄妹准备好纸笔,提前把煤油打回来,供我们晚上读书用。他还经常到学校和老师沟通,了解我们的学习情况。我的大哥朱兴保读中学时,父亲每个月去看他一次。有一次,父亲从学校回来对我和妹妹说:“老师说你们的大哥学习成绩不错,考大学没问题,你俩要向大哥学习,争取也考上大学。”看着父亲温和而坚定的目光,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让父亲失望。
  然而,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考试,我考得很不理想,心情低落到了极点。父母每天辛辛苦苦地在地里干活,为了供我们三个孩子读书,还养了几十只鸭子,下了蛋到集市上去卖,以补充家庭的开支。看着父母劳累的身影,想着父亲每次的叮嘱,我感到很愧疚。“一次没考好不用太在意,分析一下,找出没考好的原因,只要你努力了,我也不会怪你。”父亲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特意找我谈话,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后来,大哥朱兴保考上了江西财经学院,成为全大队第一个大学生,后被选拔至外交部,成为一名外交官,现任中央某部委服务中心副主任。我成为张家港市常阴沙学校的一名教师,妹妹朱兴玉成了工厂的技术骨干。

与人相处要大气


  我们兄妹三人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父亲的关注,他不只是在学习上鼓励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更是用言传身教影响着我们。
  有一次,我和哥哥以及邻居家的小明一起去割青草。小明偷偷从我们的篮子里拿青草放到他的篮子里,我们发现后,便和他争吵起来,他不承认却反咬一口,说我们从他那里拿青草。我们兄弟气不过,一起打了他一顿。他跑去找我父亲告状,我们也毫不示弱,争辩道:“明明是他先拿的,他还有理了?”父亲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对我们兄弟说:“这不是什么大事,他拿你们的青草是不对,但后来你们打他就是你们不对,遇到事情要大气一点,先从自身找原因。”听了父亲的话,我们默默地低下了头。最后,我们三个互相认错,重归于好。
  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与人相处,总是吃亏在先。记得有一次,邻居老李向母亲借了一碗米。过了几天,家里实在没米下锅,母亲便前去要米。谁承想老李说什么也不承认借过我们家米,母亲便和他吵了起来。父亲听到后,赶紧出来和母亲说:“他还给我了,那天你不在家,我就把米倒在米缸里了。”母亲知道父亲骗她,但也不好再说什么。过了一周,老李来到我们家向母亲承认了错误,他说父亲的行为让他感动,更让他感觉羞愧。父亲却说:“这是小事,不能怪你,谁让大家都很困难呢!”老李对父亲一直心怀敬意,后来我们两家的关系很要好。
  正是父亲的大气让他拥有了好人缘,村里人没有一个不敬重他的。我们也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从不与人争论,在家中和家人和睦相处,在单位和同事关系融洽。

好家风永传承


  父亲引导我们好好读书,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他一生勤俭节约,从不浪费,辛勤经营着这个家。我们成家立业后,他仍不忘叮嘱我们:“你们就像小鸟一样,早晚要飞出巢穴,现在到你们当家作主的时候了,以后做什么都要有打算,收入开支要分配得当,夫妻要恩爱,更要把子女培养好,如果遇到困难,还可以找我……”分家独立后,家中的债务父亲一半,我们一半,他告诉我们怎样把日子过好,把家庭经营好。
  我们兄妹仨生的都是女儿,父亲特意叮嘱我们:“女孩更要培养好,至少要考上大学。”我们像父亲一样,对女儿的教育很重视。我给女儿报了书法班、钢琴班,从小培养她的兴趣。父亲也经常叮嘱孙女要努力上进,不能落后,争取评上三好学生。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女儿从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有一颗踏实努力的进取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班里人缘非常好。每当评上三好学生时,父亲就会给孙女买礼物进行奖励。女儿最终考入常州大学,成为一名优秀的本科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她认真工作,孜孜不倦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从不与人争吵,和同事关系很好。
  如今,父亲虽然已经83岁,但这位“80后”的思想很前卫,精神也很独立。他和母亲独立生活,每天除了锻炼身体外,还打理着一块蔬菜地,每天劳作。父亲一生努力上进,不争不抢,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编辑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
其他文献
《父亲的河流》  肖德林著  广陵书社  本书由六篇中篇小说组成。作者对生活独特的体验与深刻的感悟,让读者阅读时有丰富的画面感和体验感。书中,一些人物形象涉及对于乡村的出走或逃离,体现了作者对社会转型时代如何实现自身生存价值的思考。  《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  章剑华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以江村的小康梦想为主线,梳理了千百年来小康的历史脉络和递进关系,从而深刻揭示了“只有在共产党领导
期刊
不久前,我收到何万敏的新书《有些缤纷,有些静默》,书名给人很大的遐想空间。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别致,从封面到内文都看得出设计者特别用心。我最初翻阅的感觉是两个字:震撼。这是一本书评合集,作者在书的后面搞了一个分类索引,将书中评述到的168本书分别纳入小说、诗歌、散文、评论、传记、历史、社科、地理、艺术、生活、儿童十一个门类,同目录中列出的书名形成了首尾呼应。  此书最大的特点是,评述者始终站在中国图书
期刊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黄色的高原孕育着当时世界领先的农耕文明,而蓝色的海洋则诞生了东方的海洋文化。  历史上中国的海洋文化曾经盛极一时,始终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西方航海的发展历史中,也能看到古老东方文明的影子。不过在15世纪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始后,观念的落后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的航海技术迅速衰落,并处于落后挨打的位置。  李峰的《历史的变量——海洋视角下的中国历史》,从航海发展的角度,讲述中华
期刊
读完迟子建的长篇小说《烟火漫卷》,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城市风情画卷,一个个普通人物懷揣着各自的秘密,艰难却坚定地在烟火尘世焕发勃勃生机。哈尔滨是一座自然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融的城市,是一座有灵魂的老城。如果仔细将书中提到的地点记录下来,那无异于是一张清晰的旅游导图。  作者笔下的哈尔滨,有浓郁的人间烟火,气象万千。比如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要吃猪头肉、炒黄豆,剃龙头;比如因为气候原因,不同档次的洗浴中心
期刊
《拓扑与物理》和《时间简史》差不多,是那种你可能看不懂,但会很想收藏的著作。单从作者阵容来看就汇集了当下科学家中的顶尖人物,其中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罗杰·彭罗斯,理论和数学物理领域的最高荣誉狄拉克奖章获得者张首晟、文小刚,20世纪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迈克尔·阿蒂亚,M理论创立者爱德华·威滕……就连翻译和审校都是特邀专家来担纲。  书中内容涵盖黑洞、量子信息、規范场、引力场、拓扑绝缘体、任意子…
期刊
年幼时,父亲让我们坐在他的肩头眺望世界;长大后,每次回头总看见父亲就站在身后。  都说父爱深沉、厚重,但每一位父亲爱的表现又不尽相同。汪曾祺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写道:“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莫言在《父親的严厉》里说,“如果没有父亲的严厉,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还真是不好说。”每一
期刊
一  从记事起,笼在心上的便是我与父亲的疏离。由于工作原因,父亲独居异地,很难顾及家人。中学时,父亲为规范我的作息,我们才生活到同一屋檐下。在一起时,他同我一样,早出晚归,时间恰巧错开,于是很难谋其一面,多言几语。积郁的情感直到我外出求学也未消解。  不过,父亲会不经意地弥合我们的关系。一天,我独自在大院食堂吃炒面,偶遇父亲。他透过玻璃看到我,便笑盈盈走进来。这种情形在我看来格外生硬,只想赶紧吃完
期刊
作者父亲  每年的父亲节,我都会写一些文字,怀念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今年是父亲离开我们的第21年。写下这个数字的时候,心中一惊:21年,这是一段多么漫长的时光。是啊,我今年40来岁,也就是说,父亲离开我们的时光与我和父亲相处的岁月,竟一般长了。20余年了,有些东西并不因为年深日久而斑驳、淡漠,反而历久弥新、刻骨铭心,那就是父爱、父教。父亲对我的爱和教导,父亲传授给我的人生智慧与勇气,如影随形般陪
期刊
作者与女儿琪琪  每个女儿都是父母眼中的稀世名花,自从有了女儿琪琪,我这个做父亲的便有了忧患意识。我时刻在思考如何让她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何教她直面人生风雨。在与人交往中找到自信  女儿从小由外婆带大,外婆喜欢安静,喜欢带她在家里玩,所以她从小很怕见生人。有一次,我带她上街,路边的老爷爷见她可爱,便逗她玩,没想到她竟“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弄得双方都很尴尬。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女儿未来要面对更多陌生人,
期刊
杨孟飞  2021年2月2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充分肯定其取得的成就。作为“嫦娥五号”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中科院院士杨孟飞激动万分,深受鼓舞……结缘计算科学  1962年,杨孟飞出生于湖南湘阴。父亲是村里的会计,常年拨拉算盘珠,噼里啪啦的声响将杨孟飞也熏陶成了打算盘的高手。从此,杨孟飞和“计算”结下了不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