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品质纵论(五)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特级教师,执教高中思想政治课十年,其后,从事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和编写德育教材,参与有关专家编写论著和德育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四百余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陈光全单元》《小学德育课程论》《教师发展之路》等专著。
  提升学生反思性学习品质新探
  反思性学习,是德育课程的主流学习方式之一,对于学生建构和完善优良德性,培养和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反省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每每走进中学德育课堂,我们却发现由于教师对反思性学习引领乏术、指导不力,学生往往把反思性学习变成了一种简单化、形式化、浅表化的“自我检讨”。因此,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升学生反思性学习品质,无疑是每位教师都要面对且认真解决的课题。
  一、反思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按照现代学习理论,反思性学习是指学习者以自身的经验、行为方式、学习表现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对象,以反思性的自我叩问、审度、分析、评价等活动而展开的学习。反思性学习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学习主体的自觉性
  高品质的反思性学习不是他人强加的,而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个体受主观目的所趋使选择自己的行为,不可能在行为之前就完全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本质和客观效果。因此,在行为之后经社会评价与社会实践的检验,个体必将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省,检讨得失,以期调整同社会要求的差距,这是自我控制的表现。
  (二)学习指向的自我性
  高品质的反思性学习总是指向自我的,致力于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即使是对照教材文本的反思,其意义追寻也是指向自我的,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心灵,选择道德行为,规避不道德的认知和行为。因此,反思性学习是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
  (三) 学习过程的自讼性
  高品质的反思性学习是主体在道德学习活动中围绕自我与文本、自我与他人所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想、行为的是非对错、善恶美丑、道德和非道德而进行的内心诉讼,是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过去的我和当下的我,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在心灵上的沟通。通过学习的“自讼”,从而校正道德认知,更新道德判断,优化道德意识,提升道德境界。
  (四)学习体验的情感性
  高品质的反思性学习会激活过往经历,触发相应情感;同时,反思还伴随着对“新我”的希冀和期许,如同迎接新的曙光,兴奋不已。
  【案例】小石的周记节选
  上周四下午,我实在按捺不住对同桌新款钢笔的喜欢,就趁他不注意拿了过来。回到家里,我心里一直不踏实,担心、恐惧、愧疚早已浸没了我得到心爱之物的那一点兴奋。我翻来覆去地想,未经别人允许就拿走东西,这不是小偷小摸的行为吗?我被所犯的过错折磨着,几乎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早晨,我把钢笔还回同桌的抽屉后,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此时,我感觉到校园上空的云彩也特别的亮丽。
  这个案例说明,学生在反思过错时,伴随着羞耻感;而当改正错误之后,心里会特别舒坦。
  (五)学习意义的生成性
  高品质的反思性学习,是个体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和自我反思来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实现意义的生成。通过反思而孕育的新经验,已经不再是原有的生活经验了,它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作为反思主体的自我也不再是原来的自我了,他在新的生活意义中发现了新的自我。
  二、反思性学习的路径与目标取向
  优化学生的反思性学习,首先要明确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的路径和目标取向。反思性学习的路径是:基于生活反思,在生活中反思;其目标取向是为了过有道德的生活。
  (一)基于生活反思
  学生所要反思的是他们的实存生活,不是未曾遭遇过的生活,不是与他们毫无关涉的生活。反思绝非幻想、猜想、空想,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自己的生活,以他们自身的生活为原点进行反思。对于任何人来说,只有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遭遇,才是他理解、体验生活意义不可或缺的最切近、最直接、最真实的基础。
  (二)在生活中反思
  作为反思主体的学生,其反思活动可以在自身生活的全时空中进行。从时间维度看,学生可以在自我需要反思的时刻进行。反思既可以在课前,亦可以在课中,还可以在课后。从空间维度看,学生生活是逐步丰富、拓展的,涵盖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各种公共生活。反思生活,意味着要将反思贯穿于、渗透到学生自身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伴随他们生活的全过程。
  (三)为了过有道德的生活而反思
  反思性学习无疑要提取和重温既往的生活事实。然而,生活事实只是进行反思的前提条件,而反思的目标取向则在于凭借这些生活事实去反思生活中的意义。即让学生在看清既往生活“是什么样”的基础上,反思其“这样的生活有价值、有意义吗”“它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怎样去过有道德的生活”等等。
  通过如此的叩问和反思,学生就能辨析、追索、感悟到生活的品质和意义:即生活中的高尚与卑劣以及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是与非、公正与不公正等。借助反思性学习,有利于调节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让其生活变得更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使生活的意义域不断地发展,从而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诚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的:“不断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1];而学生通过反思洗礼“不停地变”,就意味着一次次“新我”的出现。
  三、引领、促进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主要方法
  提升反思性学习品质,除了要解决反思的路径和目标取向外,还必须解决好反思的方法问题。这样才能坚持正确的反思路径,提高反思性学习的质量。教师怎样引领、促进、优化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呢?一般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扣住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反思
  冯友兰先生说:反思就是“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反思表现在不断地追问”。
  例如,“竞争?合作?”(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八课)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竞争过程中,有的人生怕别人超过自己,当别人进步时,不但不为别人高兴,反而心生妒意,恨不得把别人拖下来,有时还使用不光彩的手段,如恶意中伤别人。这种可怕的心态叫忌妒。你忌妒过别人吗?如果有,请谈谈当时的心理感受。当有人忌妒你时,你该怎么办?你对克服忌妒心理有什么高招?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教师引导学生以原有经验为基础,扣住关键问题,进行追问和反省,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关系,更多的则是合作关系。同学间竞争,一定要树立健康的竞争意识,欢迎别人超过自己,更要勇于超过别人;同学间合作,一定要有诚恳的态度和担当责任,互助互惠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二)盘活教学案例,牵引学生反思
  采用这种方法旨在让学生从德育教材呈现的案例中觉察到有一个“我”。德育教材与其它读物的不同点在于,它要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实现自我建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案例中的人物或生活事件为“镜”,审度自己,“修理”自己,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例如,“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第六课)中有一个案例——“在西沙守备部队的新年晚会上,有个战士悄悄地离开会场,向寂静的海边走去。原来,那天中午他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心里极其悲痛。但看到战士喜气洋洋,他不愿扫了大家的兴致,就一个人出来,隔着大海,面向故乡,独自承担丧母的悲哀。他徘徊在海滨,一回头发现几十位战友默默地站在他的身后……原来,战友们知道了这件事,找到他,又不愿打扰他,就默默地站在他的身后,分担他的悲痛。”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案例中所勾勒的人、事、物、境,移情思考,反躬自问:“你是否有与朋友分享快乐的体会?是否有与朋友分担痛苦的经历?”学生结合案例,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深刻地感悟到喜怒哀乐,一定要不忘关心他人。如果能够给予他人更多的关心,共享彼此的欢乐,分担彼此的痛苦,我们的喜悦将加倍,痛苦将变少,相互之间的友谊将更加深厚。实践证明,善于盘活案例实施反思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实现意义的自主建构。
  (三)营造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反思
  中学德育课程的活动教学,一定要注重营造活动情境;当学生进入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之中时,不仅有利于他们孕育对有关人、事的深度体验,而且能触发学生对既往生活事件的反思。
  【案例】“两代人的对话”(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教学片段
  上午第四节是思想品德课,当珍子跨进教室门时,发现妈妈竟坐在教室后面特设的嘉宾席上(同排坐的还有其他几位同学的父母)。她想:这是老师特意把妈妈请来“整”我的。因为前两天,母女俩有一场冲突:妈妈要珍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她安排的作业。珍子表示不接受,妈妈火了:“你不做,今天就别想睡觉。”珍子也火了,跑进卧室,“咣当”一声,就把门反锁了。珍子心里有些烦,只听见妈妈在客厅里不断发出抽泣声。这次冲突之后,珍子放学回家,连妈妈也不喊……
  这节课,老师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两代人面对面地说“知心话”,倾诉衷肠。主题活动开始后,珍子看见妈妈一步一步走到她的座位前,带着内疚的语气说:“珍子,妈不该让你超量做作业,你还生妈的气吧?”妈妈的自责更加重了珍子的难过,她眼眶中涌满了泪水。珍子先让妈妈坐在座位上,然后,她蹲在妈妈的膝前说:“妈妈,是我不对,我对您的态度太粗暴了,伤了您的心。”妈妈听着,禁不住泪流满面,把珍子抱到了怀里……
  置身于教师精心设置的真实情境中,学生启动了反思,情感得以升华,认识得到了提升。实践表明,精心营造活动情境,无疑是促进学生反思性学习的重要方法。
  (四)借助对话交流,指导学生反思
  反思性学习作为一种“内向性学习”,很多时候渗透在符号、交往、操作、观察等以外在事物为对象的“外向性学习”之中。诚如鲁洁教授所说:“学生个体的自我反思在课程进行中往往是由教师、同学、教材的对话引起的。为此,反思就不是单纯的个体内化的活动,它也是一种社会的、文化的活动。”[2]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有时候需要独自幽思,有时又有赖于群体间的互动,以点燃个体的反思火花。
  【案例】“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三课)教学片段
  师:一娘生九子,九子九个样。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请大家相互比较一下,你和自己的同学有哪些不一样?
  生1:相貌不同。
  生2:各人书写的字迹不同。
  生3:指纹不一样。
  生4:人的个性品质不同。
  师:说得对。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李崎:我的脾气比较粗暴,我的同桌张山的脾气比较温和。
  师:你看到了自己的粗暴。我觉得你的性格还是很坦诚的,是吗?
  李崎:(点头)
  师:(走近李崎,亲切地说)粗暴好吗?
  李崎:(片刻沉默)不好。
  师:你知道粗暴不好,脾气暴是你身上的一个弱点。你看到了这一点,表明你能正确认识自己,真不错!(向李崎竖起大拇指)
  师:李崎,请你说说是在什么情况下会变得粗暴。
  李崎: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对方不听我的,我就发脾气。特别是别人错怪了我,我会吼起来,有时还会骂人。
  师:遇到矛盾或不顺心的事,可以与同学心平气和地交流。当别人误会了你,可以慢慢解释。对方了解真相后,会向你道歉的。如果发脾气,其实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只会把问题闹得更僵。
  李崎:老师,您说得真好。反思过去的事,我感受到了脾气粗暴是一种坏情绪,会伤害别人。粗暴的毛病我一定改,请您和同学们看我的表现吧!(响起热烈掌声)   这个案例表明,反思性学习是一种依赖群体互动的个体活动。它不仅要求反思者有开放的、对自我负责的态度;而且教师要注重营造宽容、尊重,有利于学习者反思的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反思。
  学生的反思是在一定的生活视域中进行的。学生的生活视域一旦被凝固化、绝对化,对生活的反思就会受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多种主体间的对话和交往中,在学习人类所积累的各种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从原有的视域中跳出来,转换自己考察生活的立场和方法,从不同的参照点上去反思问题,以期实现对原有观点或思想的改变和重建。
  (五)书写道德日记,助推学生反思
  特级教师魏书生曾把写日记比喻为“道德长跑”。写日记,是学生内心“我—你”之间的深度对话,是一种“我—你”之间的叩问和反思,即学生把经历生活事件的“自己”当作“你”,把承担反思主体的自己当作“我”。围绕“‘你’做得如何”“‘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这样做带来了什么后果”“‘你’应该怎样做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等问题不断地向“你”叩问,并由“我”进行反思。正是在这种“我—你”之间的叩问和反思中,在这种掀起内心波澜而又显得静悄悄的无声对话中,推动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精神、自我行为的提升和超越。为了提升反思性学习品质,教师要引领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促使他们反思的心灵火花绽放。
  写日记是学生对过往生活实施反思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一种方式。诚如著名学者周国平所说:写日记有两个好处:一个好处是让自己心灵的眼睛睁开,看“什么事情对你有意义,什么东西是值得留下的”。另一个好处是,把“灵魂的自我迎回来,看看它做了什么,有些什么苦恼,然后去开导它[3]。”如此,学生理性的自我就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强大。
  为了引领、督导学生写道德日记,教师还可跟进评价,开发和制作相应的评价工具,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哲人拍拉图曾说:“亮光在你背后,生命期待我们的蓦然回首。”中学德育课程注重提升反思学习品质,学生就一定能加快自我成长,不断演绎自我超越的诗意人生。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5.
  [2]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3]周国平.幸福的哲学[J].新华文献,2013,(4).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湖北宜昌 4433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启动德育“亮点”工程,以“亮点”为突破口,带动德育的全面发展。要求各学校在抓好日常工作同时突出“亮点”建设,做到主题明确,有推进方案,重开展过程,有工作成效。已初具特色的学校要不断深化内涵,尚未建立“亮点”的学校,要结合自身特点,抓准工作中心,尽快取得成效,在全区中形成“处处有德育,校校有亮点”的工作态势。  ——摘自花都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特色文化的建构,不能为
品德课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它旨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品德诸要素的协调发展。道德情感不仅是品德课的培养目标,也是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因此,适时地融入音乐,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音乐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促进道德践行,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它更是营造和谐、灵动、有效的品德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课始音乐——先声夺人奠基情  
摘 要:教育现象学中的“关心”是一种最初源的关心体验。教育现象学认为关心意味着“担忧”。关心具有非互惠性。在教育现象学看来,关心品质主要包括教育爱、教育责任和教育希望等类型。  关键词:关心;教育现象学;关心品质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10)08-0012-03    “关心”教育是当今学校德育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拟从教育现象学的视角对“关心”的内涵与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佛教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其实教学也犹如参禅:课堂之初,教师要构筑“青山流水”的教学节奏,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课堂之中,教师要精筑“灵山活水”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益;课堂之尾,教师要回归“真山实水”的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三维目标。不久前,笔者观摩了一节《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公开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西部贫困的现状,并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与整理,简要分析造成西部贫困的各种原因;  2.通过课前的合作调查和课堂交流,了解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在西部大开发中做出的贡献;  3.激发学生关注西部大开发的热情与公民意识,且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为西部大开发出谋划策,畅谈自己的计划与设想。  教学重点  感受政府与社会各界对西部大开发的热情,了解其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教学难点  激
孟夏时节,群芳竞秀。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柳枝妩媚,池水弄晴,安静与美丽中孕育着勃勃的希望与生机。从只有几千米之隔的繁华喧嚣的闹市区来到这里,宛然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五月的晨光带着和煦的暖意静静地洒落在一处建筑高低错落有致,绿树掩映,充满诗意的院落,一阵阵清脆悦耳的读书声透出路边的围墙,穿过萌发新芽的柳枝飘入人们的耳鼓,朗朗的读书声中洋溢着一种和谐、一种朝气、一种沁人心脾的书香,这里就是郑州
我常想:“思想与感情是痛苦的源泉。”惟其思想深刻,惟其感情真挚,才会对这个世界有着质疑、不甘、期待之后的失落等诸多痛苦。这样的痛苦,在人生的当下,可能难以承受。而在经历之后,不仅能完成某种程度上的自我蜕变,更能成为美丽丰沛的回忆。  王木春老师身为教师的二十年亦如是。痛着,爱着。然后还是痛,依然爱。如此轮回,生生不息。  王老师是幸运的。从他回到母校从教开始,校园里两棵高大的木棉树,成了他思想与感
早在2004年,时代小学就认识到:只有与家长结成的是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通过改善家校关系,促进家校互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优势互补,家校合作才不再是纸上谈兵。  在一次家委会会议上,有一位家长提出:“现在是倡导终身学习的时代。如果家长自己都不知道,也不学习,那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  以这一次的发言为契机,心手相连的家校共同体——“灵犀学社”成立了。唐人李商隐《无题》诗云:“身无彩凤双
活动缘起  目前,儿童的青春期已提前到小学4、5年级。青春期所带来的生理转变、情感波动,对孩子的冲击很大,然而在这一阶段很多家长仍然只强调学习,而忽视孩子学习之外的生活与情感需要,由此引发了孩子强烈的反感与抵触,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其实,很多家长都懂得亲子沟通的重要意义,但却因沟通方法不当而引发了不少问题。为此,我在班级中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我们一起走”活动,创设亲子沟通的教育载体——“亲子日记”,
据近日《钱江晚报》载,福建厦门翔安区新店镇小学校园周边,店家兜售仿AK47步枪、微型冲锋枪等玩具,还配备具有一定杀伤力的子弹,颇受小学生们“青睐”。当这些仿真手枪被警方没收,书包里藏着仿真枪的小学生对民警说:“万一坏人在学校打人,我们用枪来射他防身!”   小孩子带着“枪”,是没有安全感的体现,这样的“枪”只是弱者的“拐杖”。不过对孩子的防身说法也不能太当真,估计很多孩子多半还是带着好玩的心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