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新课改;公开课;误区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73—01
在新课改的今天,各级各类的公开课层出不穷,的确,公开课的教学是教师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良好平台,也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但新课改精神在实际的教学中却走入了误区。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太过充分的准备
1.太过充分的自身“准备”。只要遇到公开课,有的教师往往过于注重自身形象。良好的教师形象固然是吸引学生最直观的手段之一,但在学生面前,言谈举止要庄重文雅,着装要整洁而得体,符合自己的身份,这样才能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觉得赏心悦目。
2.太过充分的课堂准备。
(1)大容量的课堂内容准备。公开课,顾名思义,是公开的、面对很多教师和学生所上的课。有的是起到示范作用的研讨课,有的是参与比赛的课。正因为这样,我们上课的教师有时候会在准备阶段和授课过程中犯“容量太大”这个错误。
(2)纷杂的课堂活动准备。为了把一堂公开课上成功,执教的老师们往往会想方设法设计出各种活动。这又不得不让我想起了在一次一年级语文课——《荷叶圆圆》第一课时(生字教学)公开课中,上课的老师为了吸引“听众”,设计的活动可谓是“花哨”:从观看图片(各种各样的荷叶图片,大屏幕播放)引入新课、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配音朗读课文边表演、学生自读整体感悟、小老师上台教认生字、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全班齐读生字、小组开火车读生字、“摘果子”的游戏读生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这些活动过渡自然、很有条理地圆满完成了,老师问:“今天所学的生字大家记住了吗?”“记住了!”孩子们拖着稚嫩的童音回答。可真正记住了吗?会写了吗?课堂上所有的时间学生都在竭尽全力搞“活动”,没动一次笔,没写一个字,能完全记住吗?这恐怕该是一堂失败的公开课吧!
(3)各种各样的教具学具准备。长期以来,在大多数教师的心里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凡遇公开课,“道具”必不可少。为了证明自己充分准备过,一节课中,有的老师能用好多教具。记得自己在一次一年级语文公开教学中,执教内容是《小壁虎借尾巴》也是第一课时(识字教学),我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找专业的美术老师帮忙画课文挂图,自己做生字卡片,生字头饰,学生做拼音头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了这么多教具,课堂上运用得当有效才算没白费劲,可实际呢?贴了挂图贴卡片,戴了头饰摘头饰,整堂课在展示这些所谓的“道具”中手忙脚乱地度过,怎么能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呢?
二、不合理的多媒体的运用
1.教师进入“圈套”。随着课改的潮流,在老师的潜意识里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所以有些教师在上教研公开课前,提前下载了课件,然后围绕课件来设计教学程序,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使自己掉进了课件的“圈套”, 在上课的时候受制于课件,由于下载的课件与本班学生知识储备情况、认知发展的程度不吻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往往无视学生思维的“瞬间火花”,拼命把学生的思维往课件上引,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驾驶课堂,削弱了教师的临场发挥能力,更何谈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风格?新课改好不容易走出了照本宣科的阴影却又跌入了照课件宣科的陷井,这种被课件牵着走的现象是多么可悲啊!
2.课件“喧宾夺主”。 运用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科学的教学技巧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老师们为了响应学校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要求,为了证明自己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不少教师在公开课中用上了“万能”的课件,不用再动太多嘴皮子了,只需“轻轻一点”即可,一节课的主要内容都用课件一一展示,甚至让课件代替了板书。
3.课件 “花里花哨”。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有些教师盲目追求美感,把课件做得花花绿绿,偏离了教学目标,这种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上,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的关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成为教学的干扰源。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73—01
在新课改的今天,各级各类的公开课层出不穷,的确,公开课的教学是教师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良好平台,也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但新课改精神在实际的教学中却走入了误区。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太过充分的准备
1.太过充分的自身“准备”。只要遇到公开课,有的教师往往过于注重自身形象。良好的教师形象固然是吸引学生最直观的手段之一,但在学生面前,言谈举止要庄重文雅,着装要整洁而得体,符合自己的身份,这样才能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觉得赏心悦目。
2.太过充分的课堂准备。
(1)大容量的课堂内容准备。公开课,顾名思义,是公开的、面对很多教师和学生所上的课。有的是起到示范作用的研讨课,有的是参与比赛的课。正因为这样,我们上课的教师有时候会在准备阶段和授课过程中犯“容量太大”这个错误。
(2)纷杂的课堂活动准备。为了把一堂公开课上成功,执教的老师们往往会想方设法设计出各种活动。这又不得不让我想起了在一次一年级语文课——《荷叶圆圆》第一课时(生字教学)公开课中,上课的老师为了吸引“听众”,设计的活动可谓是“花哨”:从观看图片(各种各样的荷叶图片,大屏幕播放)引入新课、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配音朗读课文边表演、学生自读整体感悟、小老师上台教认生字、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全班齐读生字、小组开火车读生字、“摘果子”的游戏读生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这些活动过渡自然、很有条理地圆满完成了,老师问:“今天所学的生字大家记住了吗?”“记住了!”孩子们拖着稚嫩的童音回答。可真正记住了吗?会写了吗?课堂上所有的时间学生都在竭尽全力搞“活动”,没动一次笔,没写一个字,能完全记住吗?这恐怕该是一堂失败的公开课吧!
(3)各种各样的教具学具准备。长期以来,在大多数教师的心里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凡遇公开课,“道具”必不可少。为了证明自己充分准备过,一节课中,有的老师能用好多教具。记得自己在一次一年级语文公开教学中,执教内容是《小壁虎借尾巴》也是第一课时(识字教学),我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找专业的美术老师帮忙画课文挂图,自己做生字卡片,生字头饰,学生做拼音头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了这么多教具,课堂上运用得当有效才算没白费劲,可实际呢?贴了挂图贴卡片,戴了头饰摘头饰,整堂课在展示这些所谓的“道具”中手忙脚乱地度过,怎么能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呢?
二、不合理的多媒体的运用
1.教师进入“圈套”。随着课改的潮流,在老师的潜意识里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所以有些教师在上教研公开课前,提前下载了课件,然后围绕课件来设计教学程序,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使自己掉进了课件的“圈套”, 在上课的时候受制于课件,由于下载的课件与本班学生知识储备情况、认知发展的程度不吻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往往无视学生思维的“瞬间火花”,拼命把学生的思维往课件上引,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驾驶课堂,削弱了教师的临场发挥能力,更何谈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风格?新课改好不容易走出了照本宣科的阴影却又跌入了照课件宣科的陷井,这种被课件牵着走的现象是多么可悲啊!
2.课件“喧宾夺主”。 运用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科学的教学技巧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老师们为了响应学校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要求,为了证明自己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不少教师在公开课中用上了“万能”的课件,不用再动太多嘴皮子了,只需“轻轻一点”即可,一节课的主要内容都用课件一一展示,甚至让课件代替了板书。
3.课件 “花里花哨”。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有些教师盲目追求美感,把课件做得花花绿绿,偏离了教学目标,这种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上,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的关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成为教学的干扰源。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