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扎和麻扎朝拜在新疆的历史悠久,麻扎在新疆穆斯林朝拜者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无所不能的神力。假如清真寺是维吾尔族人民完成拜功和接受宗教意识的场所,那麻扎则是保证维吾尔族百姓“两世”幸福的保护者。朝拜麻扎活动作为民间宗教信仰中的一种生活习俗,是玛纳斯县和周围地区人民民间信仰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以及民族、交通等条件,使这里的民间的朝拜活动具有多样性、多元性、多种宗教并存的特点。麻扎朝拜活动是在各种文化的汇集、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多元文化层次。通过田野调查研究方法,调查玛纳斯县存在的麻扎的空间、形式、结构及内容,分析它的文化背景,以更深入地了解朝拜活动的多样性、多宗教性,并研究他们共存的情况和条件,渗透了解民族意识和信仰的依赖心理。
人民接受穆斯林理念“安拉”,“安拉”是唯独的神,只为“安拉”而祈祷的意识形态,取代了其他原有宗教信仰的主导地位,忌讳除了安拉之外的任何崇拜之物或神。但多种宗教文化渗透到民间信仰中并一直共存的文化现象,在麻扎朝拜活动中却很明显。就地区的地形和信仰环境而言,南疆几个城市是维吾尔族聚居性强、宗教氛围浓厚、伊斯兰教传入时间较早、宗教信仰意识较强的地区。相对于南疆,北疆的少数民族则散居、受汉民族文化影响深、宗教意识较弱。在与汉文化共存的环境下,麻扎与多种宗教共存于民间,成为人民朝拜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成为梳理朝拜麻扎这种民间信仰赖以生存的原因。
一、麻扎的介绍
麻扎是阿拉伯文“mazar”的音译,意为“圣地”“圣徒墓”。主要指伊斯兰教显贵的陵墓,一般由大门、围墙、庭院、墓室等建筑组成。有的还有供拜、供宗教活动,有的地区还有清镇市和经文学校,拥有大量的寺产土地,由谢赫伊玛目等掌管。麻扎是所谓圣徒,圣斎的墓地,与一般墓地不同,是伊禅派教活动的中心,麻扎的外观和附属建筑都有所不同,一般由圆顶性的墓室、礼拜寺、罕尼卡等组成。麻扎朝拜者面向麻扎倾诉心中的哀怨痛苦,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有求麻扎为其施加报复、向麻扎求消灾避祸、求富贵发财、求夫妻和谐、求赐理想伴侣、求天降甘霖等。人们把麻扎看成是求灵魂,寻求欢乐的场所。麻扎为新疆穆斯林心中的神圣之地,在新疆穆斯林朝拜者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无所不能的神力。
二、朝拜环境分析
田野时间为2015年8月21日;田野地点: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的郊外,距离县镇有5、6公里以外的片区。
访谈者:女,萨满,ayxam(因为个人隐私不想暴露真实姓名),1972年生,大专学历。在与她的谈话中,她提起一个神奇的地方,受当地人与外来人的膜拜,当地人把它看作与“安拉”最接近的地方。从与女萨满的谈话中得知:这座麻扎是一位当地受尊敬的人的坟墓。
维吾尔族人把此麻扎称之为“七麻扎”(“yatta mzar”)或“谢赫麻扎”(“xayih mazar”),该麻扎面积有1 000平方米,由十几个土坟墓组成,整个麻扎由砖墙包围着,周围的树木茂密而庞大且形状各异,中心麻扎有三棵老榆树,形状非常怪异,如果晚上来看就会误以为是一个很大的怪物,令人毛骨悚然。树干上有个坑,足以容下一个人。维吾尔族萨满认为这种稀奇古怪的老榆树是妖灵(“jin”)生存和活动的地方。
中心麻扎是一个“谢赫”(xieyih)的坟墓。坟墓地面上的凸出部分是椭圆形的,比平常的坟墓大两三倍。上面盖着穆斯林民众做礼拜时铺的圣布,维吾尔语言称之为“jaynamaz”,印着清真寺的图案,有阿拉伯文的《古兰经圣训》的念文。坟墓上面盖着好几层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圣布“jaynamaz”。看守这里的人介绍说:“这些‘jaynamaz’是来拜访这里的人盖上去的,希望能祛除‘恶言’‘恶舌’,从此得到平安,最重要的还是想得到心灵的安慰”。据了解,来这里拜访的人大都是得了重病,而现代医疗技术却没办法治疗的,或者是没法诊断出得了什么病的人到这里祈求“死者神灵”护佑他们的身体,从他们的身体里驱除恶魔,来治疗他们的疾病。有些维吾尔族人在去朝见麦加前会到这里来拜访“xayih mazar”,祈祷许愿,希望借助“死者”的灵魂来给安拉传达自己的心愿,能让安拉给个朝见麦加的机会以做好穆斯林的五功。大部分人到这里会在坟墓上盖好“jaynamaz”,以烧香的形势祈祷安拉援助自己平安到达麦加顺利完成朝见任务,完成穆斯林五功(伊斯兰教法规定“五功”是穆斯林必须履行的神圣义务和功修课程)。五功是将基本信仰付之于实践的基石,旨在维系、坚定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表达对造物主安拉的虔信和敬畏,是穆斯林的终生愿望。每个坟墓前有不同材质(如铁、水泥等)、不同形状的墓碑,中心坟墓前有个铁做的月牙形的坟碑,上面刻有阿拉伯文字,旁边的铁箱子里面放有黄纸和香。铁坟碑前有烧香的迹象。据了解,到这里来的人们自己都会带着“香”为逝者“烧香”“烧纸”(注意,伊斯兰教里没有“烧香”“烧纸”的习俗,而且严格忌讳这种行为)。整个麻扎的偏侧面有用彩钢铁做的“哈尼卡” ,也就是大概15平方米大小的房子,铁房子里面很整齐,供远道而来的拜访人群歇息,以完成完整的朝拜活动。房子正中间放着寿官(维吾尔语称之为“tawut”),寿官上面盖着不同颜色的大圣布“jaynamaz”。旁边摆有一个小桌子,桌子上有各种版本的古兰经,如韩文版、维文版、阿拉伯文版,还有一部分是抄写的“古兰经”。据了解,这些抄写版的“古兰经”是由一部分当地的宗教人士抄写并赠予这里的。
三、麻扎呈现的文化层
同一个地方多种宗教文化并存,无论是麻扎的建筑物还是房屋内部装饰都能明了地看出其他宗教的痕迹,到这里来拜访的大部分拜访者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尽管这种多种宗教并存的疑问在其他关于麻扎研究的文献中也处于核心地位,但不同的是,同一个地方出现的多种宗教文化有沖突的现象存在。与麻扎相关的宗教的禁忌能为我们更好地论证这些宗教之间的冲突来历。
(一)萨满文化层 女,44岁,(谈话时间:2015年8月初),大专学历,个体户。
“我们祖祖辈辈就有朝拜麻扎的习俗,拜访我们曾有过的圣士们的坟墓跟我们现在信仰的宗教有一点冲突,我也不明白,我们祖先为何有这样习俗,他们、我们都遇到过在心里不安时到麻扎前以求安稳。我在书上看到过:信仰伊斯兰教的不得崇拜除了安拉以外的其他任何人或事。但实践中我们却经常去做违背书上的事,年老的长辈们甚至要求我们带他们来做膜拜,在我们的意识上长辈是对的,或者说不能否认他们的见解,他们做了,我们就做了。”
听女萨满(ayxam)说,她能听懂这些妖灵的语言并与之交流。她来到一棵树前说:“精灵们安静的躺下吧,我们不会伤害你们,你们也别伤害我们”,然后绕开这棵树离开。听这位年輕的萨满向我们讲述,遇到好精灵(yahxi jin)的人会持续一段时间不说话,或喜欢独处,自言自语。有的常熬夜念《古兰经》,与这些妖灵们聊天,然后他们就会变成新的萨满,拥有超能力,能看见肉眼看不见的“精灵”行踪,能听见一般人听不见的声音
阿尔泰语系民族信奉萨满教的较多,许多维吾尔族民间朝拜现象最早都是在萨满教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突厥语词典》记载,古代维吾尔及突厥人将具有神力的巫师称作“喀木”(qam)。维吾尔族许多的民间禁忌也都是通过萨满教以及巫术活动来进行。萨满的主要职能是治病,一般来说生病是因为灵魂的迷失或被“偷走了”(rohi qikip kitix)。萨满要找到灵魂,捉住它,让它与病人的身体重新结为一体(rohini qakirix)。一种病有两种原因:灵魂在逃,魔鬼“附体”。因此,萨满的治疗工作就是得找回失去的灵魂,然后赶走身体里的恶魔。
(二)佛教文化层
“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少烧香、烧纸,但当我跟那些“幽灵”们聊天时,他们却要求我为他们做这些,因为我是一位萨满,我不得不听他们的话,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萨满女士的话
佛教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传入新疆和田地区,从此开始不断地扩展自己主宰的地区,影响维吾尔族的发展并留存了佛教文化的遗迹。在麻扎活动中人们仍然延续着去寺庙祭祀和奉献的礼仪。比如上述个案上的烧香迹象就足以证明在朝拜麻扎活动中,麻扎是佛教极盛行的地方,烧香、烧纸是佛教的拜访形式。人们通过对“死者”灵魂烧香、烧纸,祈祷、祈求“死者”灵魂让自己大富大贵等。
(三)伊斯兰教文化层
我每天做五次礼拜,正宗的那种,戴头巾,还要读古兰经,因为我是穆斯林。我觉得他们有冲突,也有共同点,我认为无论通过何种方式都是在为安拉祈祷。我也觉得自己有时很矛盾,明知道有些行为是冒犯,可一遇事,我便忘了初心就该怎么就怎么做起来了。
伊斯兰教是维吾尔族历史上最年轻的宗教,它真正传入新疆是在10世纪初卡拉汗王朝统治者苏图克·布格拉汗信仰伊斯兰教后。伊斯兰教信仰独神—“安拉”,根据《古兰经》与《古兰经圣训》原则来判断穆斯林的行为。按照伊斯兰教的教法可把事物分为忌讳的食物和行为(haram 哈拉姆)与不忌讳的事物和行为(halal 哈拉里)。在伊斯兰教教义中,对坟墓上建立纪念碑或其他附属物作为朝拜对象有着严格的职责和禁忌。
《哈吉手册》就告知麦加的朝见者,虽然人们可以去访问这些地方或向葬在那里的人致敬,“但不得请求先知满足任何需要或减免任何痛苦、治愈任何病人、致富任何一个穷人。
(四)苏菲主义文化层
“哈尼卡”里面的寿官旁边有一小桌子,桌子上有几本《古兰经》的抄写版,还有一个铁盒子,里面放着许多透明的小石头。女萨满就在这里做礼拜,然后手里拿着这些小石头读经文。这些小石头是到这里拜访的人放的,被称为“hatma tixi”,也是举行“hatma”仪式时使用的道具,在它旁边有烧香的现象。麻扎在伊禅派信徒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清真寺是做礼拜,完成宗教义务的场所,他们朝拜麻扎,为麻扎贡献祭品。一般的麻扎中都有“罕尼卡”,他是伊禅派举行仪式的场所,他们一般哭着祈求佑助、向去世的圣贤叙述心愿。
四、结语
首先,在微观上,宗教、民间的原始宗教或者各种神圣的信仰方式,他们都于自然、社会、甚至个人的心理因素相关联,它反应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包括人的思维观念、情感、行为、制度等多个方面。既然人与大自然有密切的联系,那么人们就难以摆脱对宗教的依赖,可以用宗教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及人为的一切活动,有些人被宗教的社会力量控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有些人则通过宗教信仰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其次,人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生活条件的不同也会导致对客观世界认识与了解的不同。当人们遇到矛盾、不幸时需要精神层面的抚慰,这就需要通过宗教来得到自己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答案。当然这种公共场所可以让多种文化层共同存在,其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无论它是何种宗教文化或者从何种宗教文化发展而来,它传播的源泉都是原始宗教。二、人们对各种宗教文化的平衡心态,没有突出强调哪一种文化主旨。
再次,观望未来,多元文化理论形态可能会将持续,但其各自文化的民族性、特殊性并没有缩小,反而更扩大了各自的特殊性。这样的结果或许会使各种文化体系和睦相处,也可能产生文化分歧。但不论哪一种文化走向极端化都会破坏这种平衡,从而导致某一时期的文化冲突。
(新疆师范大学)
注释:
①“hatma”仪式是两个或者多个女士围绕着坐着,有人开唱“孜克尔”,念某个阿拉伯语名字或者“古兰经”上记载的某个部分,然后其他女子跟着念。他们念的数字要达到某种程度,也就是要达到几千个、几万个等,他们用这种方式祈祷安拉要赐予丰收、健康等,每个人所祈祷意愿的不同。
人民接受穆斯林理念“安拉”,“安拉”是唯独的神,只为“安拉”而祈祷的意识形态,取代了其他原有宗教信仰的主导地位,忌讳除了安拉之外的任何崇拜之物或神。但多种宗教文化渗透到民间信仰中并一直共存的文化现象,在麻扎朝拜活动中却很明显。就地区的地形和信仰环境而言,南疆几个城市是维吾尔族聚居性强、宗教氛围浓厚、伊斯兰教传入时间较早、宗教信仰意识较强的地区。相对于南疆,北疆的少数民族则散居、受汉民族文化影响深、宗教意识较弱。在与汉文化共存的环境下,麻扎与多种宗教共存于民间,成为人民朝拜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成为梳理朝拜麻扎这种民间信仰赖以生存的原因。
一、麻扎的介绍
麻扎是阿拉伯文“mazar”的音译,意为“圣地”“圣徒墓”。主要指伊斯兰教显贵的陵墓,一般由大门、围墙、庭院、墓室等建筑组成。有的还有供拜、供宗教活动,有的地区还有清镇市和经文学校,拥有大量的寺产土地,由谢赫伊玛目等掌管。麻扎是所谓圣徒,圣斎的墓地,与一般墓地不同,是伊禅派教活动的中心,麻扎的外观和附属建筑都有所不同,一般由圆顶性的墓室、礼拜寺、罕尼卡等组成。麻扎朝拜者面向麻扎倾诉心中的哀怨痛苦,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有求麻扎为其施加报复、向麻扎求消灾避祸、求富贵发财、求夫妻和谐、求赐理想伴侣、求天降甘霖等。人们把麻扎看成是求灵魂,寻求欢乐的场所。麻扎为新疆穆斯林心中的神圣之地,在新疆穆斯林朝拜者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无所不能的神力。
二、朝拜环境分析
田野时间为2015年8月21日;田野地点: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的郊外,距离县镇有5、6公里以外的片区。
访谈者:女,萨满,ayxam(因为个人隐私不想暴露真实姓名),1972年生,大专学历。在与她的谈话中,她提起一个神奇的地方,受当地人与外来人的膜拜,当地人把它看作与“安拉”最接近的地方。从与女萨满的谈话中得知:这座麻扎是一位当地受尊敬的人的坟墓。
维吾尔族人把此麻扎称之为“七麻扎”(“yatta mzar”)或“谢赫麻扎”(“xayih mazar”),该麻扎面积有1 000平方米,由十几个土坟墓组成,整个麻扎由砖墙包围着,周围的树木茂密而庞大且形状各异,中心麻扎有三棵老榆树,形状非常怪异,如果晚上来看就会误以为是一个很大的怪物,令人毛骨悚然。树干上有个坑,足以容下一个人。维吾尔族萨满认为这种稀奇古怪的老榆树是妖灵(“jin”)生存和活动的地方。
中心麻扎是一个“谢赫”(xieyih)的坟墓。坟墓地面上的凸出部分是椭圆形的,比平常的坟墓大两三倍。上面盖着穆斯林民众做礼拜时铺的圣布,维吾尔语言称之为“jaynamaz”,印着清真寺的图案,有阿拉伯文的《古兰经圣训》的念文。坟墓上面盖着好几层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圣布“jaynamaz”。看守这里的人介绍说:“这些‘jaynamaz’是来拜访这里的人盖上去的,希望能祛除‘恶言’‘恶舌’,从此得到平安,最重要的还是想得到心灵的安慰”。据了解,来这里拜访的人大都是得了重病,而现代医疗技术却没办法治疗的,或者是没法诊断出得了什么病的人到这里祈求“死者神灵”护佑他们的身体,从他们的身体里驱除恶魔,来治疗他们的疾病。有些维吾尔族人在去朝见麦加前会到这里来拜访“xayih mazar”,祈祷许愿,希望借助“死者”的灵魂来给安拉传达自己的心愿,能让安拉给个朝见麦加的机会以做好穆斯林的五功。大部分人到这里会在坟墓上盖好“jaynamaz”,以烧香的形势祈祷安拉援助自己平安到达麦加顺利完成朝见任务,完成穆斯林五功(伊斯兰教法规定“五功”是穆斯林必须履行的神圣义务和功修课程)。五功是将基本信仰付之于实践的基石,旨在维系、坚定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表达对造物主安拉的虔信和敬畏,是穆斯林的终生愿望。每个坟墓前有不同材质(如铁、水泥等)、不同形状的墓碑,中心坟墓前有个铁做的月牙形的坟碑,上面刻有阿拉伯文字,旁边的铁箱子里面放有黄纸和香。铁坟碑前有烧香的迹象。据了解,到这里来的人们自己都会带着“香”为逝者“烧香”“烧纸”(注意,伊斯兰教里没有“烧香”“烧纸”的习俗,而且严格忌讳这种行为)。整个麻扎的偏侧面有用彩钢铁做的“哈尼卡” ,也就是大概15平方米大小的房子,铁房子里面很整齐,供远道而来的拜访人群歇息,以完成完整的朝拜活动。房子正中间放着寿官(维吾尔语称之为“tawut”),寿官上面盖着不同颜色的大圣布“jaynamaz”。旁边摆有一个小桌子,桌子上有各种版本的古兰经,如韩文版、维文版、阿拉伯文版,还有一部分是抄写的“古兰经”。据了解,这些抄写版的“古兰经”是由一部分当地的宗教人士抄写并赠予这里的。
三、麻扎呈现的文化层
同一个地方多种宗教文化并存,无论是麻扎的建筑物还是房屋内部装饰都能明了地看出其他宗教的痕迹,到这里来拜访的大部分拜访者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尽管这种多种宗教并存的疑问在其他关于麻扎研究的文献中也处于核心地位,但不同的是,同一个地方出现的多种宗教文化有沖突的现象存在。与麻扎相关的宗教的禁忌能为我们更好地论证这些宗教之间的冲突来历。
(一)萨满文化层 女,44岁,(谈话时间:2015年8月初),大专学历,个体户。
“我们祖祖辈辈就有朝拜麻扎的习俗,拜访我们曾有过的圣士们的坟墓跟我们现在信仰的宗教有一点冲突,我也不明白,我们祖先为何有这样习俗,他们、我们都遇到过在心里不安时到麻扎前以求安稳。我在书上看到过:信仰伊斯兰教的不得崇拜除了安拉以外的其他任何人或事。但实践中我们却经常去做违背书上的事,年老的长辈们甚至要求我们带他们来做膜拜,在我们的意识上长辈是对的,或者说不能否认他们的见解,他们做了,我们就做了。”
听女萨满(ayxam)说,她能听懂这些妖灵的语言并与之交流。她来到一棵树前说:“精灵们安静的躺下吧,我们不会伤害你们,你们也别伤害我们”,然后绕开这棵树离开。听这位年輕的萨满向我们讲述,遇到好精灵(yahxi jin)的人会持续一段时间不说话,或喜欢独处,自言自语。有的常熬夜念《古兰经》,与这些妖灵们聊天,然后他们就会变成新的萨满,拥有超能力,能看见肉眼看不见的“精灵”行踪,能听见一般人听不见的声音
阿尔泰语系民族信奉萨满教的较多,许多维吾尔族民间朝拜现象最早都是在萨满教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突厥语词典》记载,古代维吾尔及突厥人将具有神力的巫师称作“喀木”(qam)。维吾尔族许多的民间禁忌也都是通过萨满教以及巫术活动来进行。萨满的主要职能是治病,一般来说生病是因为灵魂的迷失或被“偷走了”(rohi qikip kitix)。萨满要找到灵魂,捉住它,让它与病人的身体重新结为一体(rohini qakirix)。一种病有两种原因:灵魂在逃,魔鬼“附体”。因此,萨满的治疗工作就是得找回失去的灵魂,然后赶走身体里的恶魔。
(二)佛教文化层
“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少烧香、烧纸,但当我跟那些“幽灵”们聊天时,他们却要求我为他们做这些,因为我是一位萨满,我不得不听他们的话,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萨满女士的话
佛教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传入新疆和田地区,从此开始不断地扩展自己主宰的地区,影响维吾尔族的发展并留存了佛教文化的遗迹。在麻扎活动中人们仍然延续着去寺庙祭祀和奉献的礼仪。比如上述个案上的烧香迹象就足以证明在朝拜麻扎活动中,麻扎是佛教极盛行的地方,烧香、烧纸是佛教的拜访形式。人们通过对“死者”灵魂烧香、烧纸,祈祷、祈求“死者”灵魂让自己大富大贵等。
(三)伊斯兰教文化层
我每天做五次礼拜,正宗的那种,戴头巾,还要读古兰经,因为我是穆斯林。我觉得他们有冲突,也有共同点,我认为无论通过何种方式都是在为安拉祈祷。我也觉得自己有时很矛盾,明知道有些行为是冒犯,可一遇事,我便忘了初心就该怎么就怎么做起来了。
伊斯兰教是维吾尔族历史上最年轻的宗教,它真正传入新疆是在10世纪初卡拉汗王朝统治者苏图克·布格拉汗信仰伊斯兰教后。伊斯兰教信仰独神—“安拉”,根据《古兰经》与《古兰经圣训》原则来判断穆斯林的行为。按照伊斯兰教的教法可把事物分为忌讳的食物和行为(haram 哈拉姆)与不忌讳的事物和行为(halal 哈拉里)。在伊斯兰教教义中,对坟墓上建立纪念碑或其他附属物作为朝拜对象有着严格的职责和禁忌。
《哈吉手册》就告知麦加的朝见者,虽然人们可以去访问这些地方或向葬在那里的人致敬,“但不得请求先知满足任何需要或减免任何痛苦、治愈任何病人、致富任何一个穷人。
(四)苏菲主义文化层
“哈尼卡”里面的寿官旁边有一小桌子,桌子上有几本《古兰经》的抄写版,还有一个铁盒子,里面放着许多透明的小石头。女萨满就在这里做礼拜,然后手里拿着这些小石头读经文。这些小石头是到这里拜访的人放的,被称为“hatma tixi”,也是举行“hatma”仪式时使用的道具,在它旁边有烧香的现象。麻扎在伊禅派信徒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清真寺是做礼拜,完成宗教义务的场所,他们朝拜麻扎,为麻扎贡献祭品。一般的麻扎中都有“罕尼卡”,他是伊禅派举行仪式的场所,他们一般哭着祈求佑助、向去世的圣贤叙述心愿。
四、结语
首先,在微观上,宗教、民间的原始宗教或者各种神圣的信仰方式,他们都于自然、社会、甚至个人的心理因素相关联,它反应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包括人的思维观念、情感、行为、制度等多个方面。既然人与大自然有密切的联系,那么人们就难以摆脱对宗教的依赖,可以用宗教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及人为的一切活动,有些人被宗教的社会力量控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有些人则通过宗教信仰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其次,人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生活条件的不同也会导致对客观世界认识与了解的不同。当人们遇到矛盾、不幸时需要精神层面的抚慰,这就需要通过宗教来得到自己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答案。当然这种公共场所可以让多种文化层共同存在,其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无论它是何种宗教文化或者从何种宗教文化发展而来,它传播的源泉都是原始宗教。二、人们对各种宗教文化的平衡心态,没有突出强调哪一种文化主旨。
再次,观望未来,多元文化理论形态可能会将持续,但其各自文化的民族性、特殊性并没有缩小,反而更扩大了各自的特殊性。这样的结果或许会使各种文化体系和睦相处,也可能产生文化分歧。但不论哪一种文化走向极端化都会破坏这种平衡,从而导致某一时期的文化冲突。
(新疆师范大学)
注释:
①“hatma”仪式是两个或者多个女士围绕着坐着,有人开唱“孜克尔”,念某个阿拉伯语名字或者“古兰经”上记载的某个部分,然后其他女子跟着念。他们念的数字要达到某种程度,也就是要达到几千个、几万个等,他们用这种方式祈祷安拉要赐予丰收、健康等,每个人所祈祷意愿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