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学“裱”在画框里 中国科学院首届科学画展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喜马拉雅地区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南缘,是举世瞩目的生物多样性热点,至少有8000余种维管植物和500种藓类植物分布于此。在名为“印象:东喜马拉雅”的科学画中,作者将37种生长于东喜马拉雅地区的苔藓植物,融合在一张画中,其中既包含特有种,也描绘了广布种。
  澳门凤尾藓的植物体极其微小,高度不足2毫米,若没有“火眼金睛”,则很难在野外看见它们。2009年,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的张力博士和同伴在野外调查中意外发现这一新种,并在2011年将其发表。该物种极为珍稀,其群落迄今仅见于澳门路环九澳水库淡水湿地和叠石谷湿地。科学画《澳门凤尾藓》向人们展示了孢子体的勃勃生机,伸展的蒴齿仿佛生命的火焰。
  ……
  科学画的背后不仅隐含着丰富的知识,更有着有趣而动人的故事。5月18日,“画框里的科学——中国科学院首届科学画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科学画作品152幅,所有作品均由中国科学院画师团队成员创作。在本次展览中,能一览中国第一代到第四代共20位科学画师的作品。
  首次多领域
  联合展览
  本次画展的策展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科学画师李爱莉在采访中对笔者表示,在此次画展之前,中国科学院甚至中国还未曾举办过多领域的科学画联合展览。
  “1980年10月10日,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第一届中国植物科学画展,是由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北京植物学会和北京自然博物馆联合主办。”李爱莉介绍说,在第一届中国植物科学画展中,共展出有黑白画、彩色画共400余幅,包括外形图、解剖图、生态景观图等。“这些画以写实为主,形象逼真地描绘出各种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以及植被生态景观。那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大型的植物科学画展览。”
  38年后的此次展览在领域上更加丰富,除了植物科学画之外,还有动物科学画、古生物科学复原图,甚至还有一部分心理主题的作品。材料、风格也更加多元。如此大型多领域的科学画展,在中国尚属首次。
  此次画展最早缘起于2016年李爱莉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画师许勇、郭肖聪、史爱娟的一次科学画交流活动,当时他们就有了未来应该加强科学院各领域画师团队间的学术交流活动的想法。
  2017年,从事植物科学画工作近20年的李爱莉参与了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国际植物艺术画展策划筹办工作,“参加这次大会,让我对国内外特别是中国科学院的植物科学画领域的史料、学术等问题进行了仔细的探索及研究,对学科融合、国内外学术交流、科学艺术的传播、社会需求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今年年初,李爱莉正式发起并开始策划中国科学院画师的科学画联展,很快,中科院9家单位20位科学画师的画作被汇集到一起。“当年参与操办第一届中国植物科学画展的、如今93岁高龄的冯晋庸老师及夫人许梅娟老师听闻这个消息后,非常支持这个活动,送展20余幅代表作以支持这个画展的开展,其中包括了1980年在自然博物馆的首届植物科学画展览上获得优秀奖的作品《水杉》和《长瓣兜兰》。”李爱莉介绍说。
  科学绘画的核心魅力
  将科学之严谨与艺术之美融合为一体,是科学画的最大特点,这是大多数科学画师所共同认可的一个观点。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苏靓此次有6幅作品参加展览,1988年生人的她属于科学画的新生代力量。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她表示,相比于一般绘画,科学画受到的限制会更多一些,“毕竟想要达到科学的标准,需要尽可能翔实地贴合所描绘物种的实际情况”。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贴合不是人们一般以为的‘画得像真的一样’,有时候反而是画得和实物有一些区别的更有意义。”苏靓解释说,以鸟类图鉴画为例,野外的鸟受到生存条件的限制,外形并不一定是理想状态,不同个体会出现许多差异,磨损、受伤、光环境变化、脏污、疾病、营养情况、年龄等都是影响外形的因素,而图鉴画就相当于鸟类的标准证件照,最终的作品要清晰地表现该物种的体色、身体比例、喙型、足类型、飞羽数等信息,方便图鉴使用者的辨认。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除了要求画师本身有熟练的绘画技巧,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在熟悉鸟类的解剖结构、类群的特征、物种的习性等多种信息的前提下,进行总结和归纳。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俗语也特别适合用来形容科学画。苏靓对此作了形象的比喻:“每一张科学绘画直接展现给观众的仅仅是整个创作过程的冰山一角,而画面之外还隐含着海量信息。这也是科学绘画的核心魅力所在。”
  《印象:东喜马拉雅》是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李诗华的作品,她告诉笔者,在创作过程中她参考了各个物种的生境和基质来规划它们的位置,但自由变换了它们的大小。“这幅作品是东喜马拉雅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的一个缩影,是对19世纪著名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绘制的‘藓类植物集锦’致敬,也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寻宝’游戏。”
  在科学画中,古生物复原画是比較特殊的一种。画师需要根据科研成果绘制出化石标本的本来面目,用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展示科研成果,确立学术观点。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许勇选择了几张运用中国传统工笔画法复制的生态复原图参加此次画展,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创作于2001年的《古韵:热河原始鸟生态复原》,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来表现在中国发掘出土的古生物化石,可以说再合适不过,不仅展示了科研成果,同时也传达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之美。许勇在采访中介绍说,要画好古生物复原画,就要拥有绘画知识、古生物专业知识,还要对化石本身及其共生生物群,当时的地理地貌等古生态环境、古气候环境知识有所了解。
  四代画师呕心之作
  除了多领域联合展览之外,此次“画框里的科学”展览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将中国四代科学画师的作品集合到了一起。
  画展的开篇部分便是中国科学画师的“祖师爷”、中国植物科学画奠基人冯澄如的作品。冯澄如早年曾供职于北平静生生物调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前身),20世纪20年代起,为《中国植物图谱》《中国森林植物图谱》《中国蕨类植物图谱》等多部中国植物学早期重要著作绘制图版。“冯先生发明了中国特有的科学绘图工具小毛笔,并将故宫博物院从德国传入的毛石印刷法引入科学图谱的印刷。1943年,在宜兴开办江南美术专科学校,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科学画绘画专业人才,这些二代画师后来被分配到植物、动物、医药等领域担任科学画师,后来这些二代画师又培养了一大批三代画师,这些画师用了半个多世纪,为《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中国古脊椎动物志》等重大国家项目留下了精美珍贵且永世流传的科学插图。”李爱莉介绍说。
  冯澄如的画因为年代久远,当时的保存技术又比较落后,已经很难寻得。几经辗转,李爱莉最终与冯氏后人取得联系,获得了此次展览的几幅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普通蒟蒻》这幅作品,创作于1937年。当时抗日战争开始,《中国植物学杂志》停刊,冯澄如为停刊号创作了该幅作品。蒟蒻的形象像一把利剑,代表了一种拳拳爱国心。
  中国第二代植物科学画师冯晋庸、冯明华,以及第三代植物科学画师许梅娟、郭木森、余峰、马平也为本次展览选送了作品。
  在1980年第一届中国植物科学画展上获奖的优秀作品《浙江红花油茶》《水杉》《长瓣兜兰》《卷丹》,时隔38年再次与公众见面。
  152幅参展作品,凝结着四代科学画师们贯彻始终的对于科学、对于艺术的坚持与追求。
其他文献
由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牵头完成的“清洁能源多形态多层次接入的综改区电网高效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实现电力系统规划方案的分析、评价和辅助决策一体化,填补了该技术领域空白。5月28日,该项目顺利通过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召开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會对项目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其中计算分布式资源可信容量的输、配电网协调规划方法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了解,该项目于2015~2017年在山西、吉林、
期刊
徒弟说,别看师傅平日里谦让随和,工作起来特别苛刻,有时候还真怕他;  同事说,他可真能扛,往数控车床前一站,就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工作狂;  领导说,他从不轻易承诺,一旦拍了胸脯,一口唾沫就是一颗钉,从没让单位失望过。  他,就是大众电子信息集团的郝卫华,他还有一个称呼——“晋阳工匠”。  虽然只是初夏,炙热的骄阳已经烤得人没了精神,好在出门早,弥漫在身体周围的温度还能接受,心想,最好秒秒钟完成采访任
期刊
安徽以25条改革举措拓展产业工人发展空间,广东省成立工匠学院为产业工人教育培训搭建“立交桥”,内蒙古着力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近期以来,各地纷纷出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举措,让产业工人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涵养着劳动情怀、激发出劳动热情。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当前,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国际产业结构深刻调整,科技革命和产
期刊
刚在上海忙完第149期云珠沙龙线下活动,中大创新谷联合创始人邓敬韬又开始为下一期活动作准备。这一年,他肩负新重任,负责中大创新谷·上海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运营。  诞生于广东广州的中大创新谷,是一家“网红”店。红到被写入了2016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红到已走出广州,在上海、佛山、珠海建立了综合孵化器;红到被评为科技部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它究竟为什么能这么“红”呢?笔者走进中大创新谷一探究
期刊
V 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许多社会事务将从政府职能中逐步分离出来,这就需要包括工会在内的社会团体在各自所联系的群众中发挥更大作用。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会的社会责任更大了,社会地位更重要了,这就要求我们要面对新形势的变化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使工会赢得广大职工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在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大局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工会组
期刊
摘要: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以党建促改革、促经营、保增长、保发展是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遵循。特别是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和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煤炭企业,更需要针对当前改革发展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促进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稳步向前,推动各项改革任务有力有度有序进行。本文针对国有煤炭企业党建工作实际情况,粗
期刊
如何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现“潜力股”,培育好“种子”型的成果,是科技成果转化中亟待破解的难题。笔者最近在调研中发现,北京市科协实施的一项名为金桥工程的扶持措施值得借鉴。他们以种子资金为手段,支持4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及团队研发的处于初创期的科技成果,25年来产生直接、间接经济效益90多亿元。  的确,让优秀的“种子”成果破土而出,对高校、科研院所一线科技人員的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众
期刊
一位中职毕业的汽车修理工,最终走上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颁奖台。这是天方夜谭吗?当然不是,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全国劳动模范王洪军的身上。这位一线工人发明的“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共有50多项100多种,不仅解决了高难钣金整修问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还在5年内为企业挽回报废损失3400多万元。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把我们带进一个可以创造无限可能的时代,创造性思维则直接决定着城镇劳动者素质的高低。面对
期刊
有这样一种小鸟,虽然身长不到40厘米,却每年往返于南极和北极,为了避开寒冷的极夜,迁徙总距离长达70900千米!它就是号称“只生活在阳光里”的北极燕鸥。这种小鸟怎么能飞行如此遥远的距离而不会迷路呢?原来,它们拥有与生俱来的“指南针”。  除了北极燕鸥,还有很多动物都有超强的辨别方向的能力,比如燕子、鸽子、海龟等,它们辨别方向的秘密武器就是地磁。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观察到地磁现象,并且在探
期刊
精美的科学插图证明,美感的愉悦与科学的信息可以在物种记录上并存。《伟大的海洋》一书讲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和艺术作品的趣闻轶事,让读者沉浸于发现新奇生物的传奇故事之中。  诸多博物学家、探险家和冒险家们忍受着狂风暴雨和疾病的折磨,进行了早期的海洋科学探索。他们努力发掘新领地和鉴定新生物,获得了丰硕的发现,揭开了许多科学上的不解之谜,影响至今。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一直以最基本的方式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