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部曲”之《春蚕》的艺术特色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l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首先从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各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激化和蒋介石政权完全投向了帝国主义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了《春蚕》的写作背景,然后从《春蚕》的语言艺术特色与写作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对《春蚕》的艺术特色再研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三部曲 《春蚕》 语言艺术特色 再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一 《春蚕》的写作背景
  1 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垄断资本家在自己国家找不到出路,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半殖民地的中国。1930年,大量垄断资本家的资本涌入中国市场,并呈现愈来愈恶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量倾注的金融资本使中国市场大兴投机卖卖与交易,如在外资增加方面,五金工业达到了90%,纺织业达到了80%,中国对外出口贸易遭到了严重打击直至陷于停顿;第二,美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将大量棉花、面粉、造丝等廉价商品倾销给中国,导致中国民族工业处于频临破产的边缘。工人受到严重剥削,生存艰难,掀起了越来越高涨的工人运动;农村农民在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下纷纷破产,生存无望;集镇商业纷纷倒闭,大量的人群无以为业,生活异常艰难。
  2 各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激化
  由于内部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恐慌,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就产生了更为复杂和尖锐的矛盾。日本帝国主义从甲午大海战之后就将侵略中国的计划制定了出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陆政策”,但是受到英美法德各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牵制,一直没有太大的动作,而此时,由于英美等帝国主义无暇东顾,日本帝国主义在自身眼中经济危机的刺激下就趁机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军事侵略,意图以此转移国内日益尖锐的矛盾。“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一些地区已经彻底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中的殖民地化更加严重。
  3 蒋介石政权完全投向了帝国主义
  蒋介石政权代表着大地主资产阶级,在中国社会危机四伏的情况下背叛革命投向帝国主义,同时在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大肆展开与军阀和工农红军的内战,从而导致穷苦农民承担的苛捐杂税越来越多,粮食被大量征用抢夺,甚至很多人都被抓了壮丁去当兵搞内战,农民深受地主阶级、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政权的三重剥削和压迫,在土地被大量兼并之后纷纷流离失所,加上旱涝灾等天灾人祸,农村经济和农民已经陷入完全的破产境地。
  二 《春蚕》的艺术特色
  1 《春蚕》的语言艺术特色
  首先,朴实、简练的口语。茅盾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大量运用朴实无华的口语。文学语言的基础和源泉是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口语。将口语组织在自己的作品中,可以让读者在朴素的语言中体会迷人的力量,看到丰富的形象和动人的美。《春蚕》中就大量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我们读着它,就好像走进了蚕室,和农民一起上街,感受着生活中的痛苦。其次,富有地方色彩的比喻。语言艺术中有很多手段,茅盾作品《春蚕》中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比喻手法来对人物性格进行生动的刻画、对景物进行生动的描绘,将事理讲明,从而促进作品思想性的有效增强,同时使语言的生动性与幽默感得到极大的增加。最后,活灵活现的摹状词。《春蚕》中,杭嘉湖一带群众口语中有非常丰富的摹状词,且表达意义十分独特。这些摹状词在小说中的应用,使语言的生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同时使读者眼中的形象更加的真实可感。
  2 《春蚕》的写作艺术特色
  (1)真实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曾经对现实主义进行了定义,说现实主义就是指细节的真实和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进行真实的再现。《春蚕》无疑是一片现实主义名作。我们都知道,在塑造艺术形象时,一方面应该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另一方面更要取材于真实的人物形象,因为艺术形象的生命就是真实。老通宝就是一个鲜明生动并具有高度真实性的典型想象,代表着旧中国老年农民,茅盾在对这一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的过程中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多样的,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出来是其中最为成功的地方。人物的生活和行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只有切实抓住了典型环境,才能将典型人物生动真实地刻画出来。茅盾用主人公老通宝的视点,对当时的自然景色与时代气氛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然后又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之后又通过这些描写对老通宝的内心世界进行烘托,从而将主人公朴素而又强烈的反帝意识揭示出来。文章一开始就对主人公在塘路边观察桑叶生长情况的场景进行了描写,然后又对江南水乡特有的自然景色进行了描绘:官河里流淌着绿油油的水,密密层层的桑树排列在河的两岸,桑树在河水里出现时而晃动时而清晰的倒影,刚刚到清明塘内的水温就已经很高了,嫩绿的桑叶在太阳的照耀下仿佛正在慢慢长大。这幅风景画是生机盎然的,在这样一个优美宁静的环境里,主人公那被艰难困苦麻木了的心里顿时又充满了希望,他坚信,在这样的环境中,近年的蚕花定会有一个好收成。但是,大煞风景的是上海正在遭受着“一·二八事变”的侵袭,十分不太平,日本帝国主义就要对上海进行侵略了,十天之前就有军队在塘路边的茧厂驻扎过,几条短短的战壕仍留在那边的田里,老通宝充满希望的内心在这战壕与战争气氛中渐渐生出了一抹阴影。
  茅盾在对主人公眼前的景象进行描写的同时,还通过老通宝的心理活动对历史的纵深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太平天国年代,老通宝祖父家十年间将十多亩桑田和二十畝稻田挣了过来,同时还有一座平屋,老通宝家顿时成为了村上人见人羡的富裕人家,可是从那之后,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他的家庭也随之破落了。这是因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大量倾销到了中国,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老通宝家逐渐由富裕走向平实并最终走向负债。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倾向到中国的商品一日昂贵,反动派等封建统治阶级日益严重剥削贫苦农民,各种苛捐杂税不生枚举。主人公身心这都是封建统治阶级和帝国主义串通一气造成的恶果。主人公通过总结几十年间自己家生活上的际遇,得出了世界越变越坏的结论。这里茅盾就将当时中国社会本质特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深刻揭示了出来:自从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将大清帝国的大门打开了之后,洋货就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大量侵入,中国劳动人民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更为悲惨了。   茅盾就是在对自然景色、眼前现象和剖析十分气愤、历史纵深的描写和叙述中将一个典型环境形象地勾勒了出来,同时将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揭示了出来,那就是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并在历史的土壤中深深植根的朴素而又强烈的反帝意识。
  (2)通过人物性格的冲突将人物性格特征展示出来
  通常情况下,对人物性格进行表现的主要手段是人物的行动,大部分有经验的作家都非常善于通过人物间性格的冲突经任务的性格特征展示出来。《春蚕》只是对老通宝一家和邻居荷花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了描写,而并没有对农民和与之相对立的高利贷者或地主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直接的描写。老通宝一家及邻居荷花同属一个阶层,但是不同的年龄、家庭地位及社会经历决定了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在蚕事的大搏斗过程中,矛盾对他们的性格冲突进行了特意的表现。
  老通宝和阿多父子两代人具有截然不同的性格,在蚕事方面,老通宝觉得一家人的命运都寄托在了蚕事中,他内心时而充满希望时而又满腹忧愁,并且脾气也十分急躁,他原本勤劳忠厚,但是却在生活重担的压迫下变得畸形了。而阿多这个年轻未经多少世事的小伙子,性格是十分爽朗的,因为他尚未受到生活的重压,不知道生活中的苦辣酸,父亲那样的忧愁在他身上是找不到的,即使在辛劳的蚕事中,他仍然保持着饱满的精神,不把劳动当重负看。同时,他对自己家庭命运的看法也是十分清醒的:即使蚕花很好,也不意味着家里就能够发财;父子俩在对待荷花的态度上具有更加突出的性格冲突,老通宝瞧不起荷花,对荷花的态度极为恶劣,而阿多却不理会父亲的各种唠叨各种忌讳,他同情荷花,甚至在当场抓住对老通宝进行报复的荷花时选择放过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阿多还没有受到封建思想的严重荼毒,表现出与父亲老通宝截然不同的觉醒。
  文章同时也深具特色地描写了公公(老通宝)和儿媳妇(四大娘)的关系。在旧社会,人们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公公在儿媳妇面前具有绝对的权威,而儿媳妇却只能对公公言听计从。但这却不适用于老通宝和四大娘。老成的四大娘原本与公公老通宝是和睦相处的,但是却在蚕种问题上起了冲突,发生了口角,原因是老通宝不允许养洋种蚕,但是四大娘却坚持要这样做,最后四大娘虽然做出了让步,但却因此经常和老通宝抬杠,气的老通宝脸都发紫了。在蚕事最为关键的决战时刻,老通宝和四大娘达成了一致协议之后才将家里的最后一点产业拿出去抵债。文章指出了四大娘作为家中的一个重要劳动力是有一定地位的,在一定程度上,在家庭生活上也具有发言权,老通宝虽然固执,但还是比较尊重儿媳妇的。
  通过描写上述性格冲突,并对比和烘托人物之间的性格,将老通宝最为本质的性格特征——勤劳忠厚揭示了出来,同时人们也深层次认识了具有鲜明性格的阿多、四大娘等人。
  (3)运用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将人物性格揭示出来
  桑叶是养蚕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叶市是投机家活跃的场所,也是高利贷者对蚕农进行严重剥削的场所,因此文章对买桑叶这一典型事件进行了详细描写。在蚕事的准备时期,老通过就将二十担叶买了回来,用的是贷“二分半月息”高利贷借来的三十块钱,准备大干一场。但远远不止这些,他还要在宝宝上山之前买三十担叶。这个时候,叶行情飞涨的消息传来了,老通宝要用多出原来许多的价钱去买这三十担叶,紧要时刻,老通宝别无他法,只得硬着头皮拿出出产十五担叶的桑地——这一他家最后的产业拿出去抵押借新债。很多人都认为老通宝这一行动是异常盲目的,不符合老通宝的勤俭忠厚性格,但是事实却是,正是因为老通宝的勤俭忠厚性格,他才相信蚕茧一定会有人要,一味地相信用丰收的春蚕还偿还一部分老债借新债的,而不是另寻出路。茅盾有意识地通过对这一典型事件的描述揭示出老通宝性格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方面。
  文章详细描写了老通宝用大蒜头来卜蚕花的前景,是十分具有深意的,老通宝深受封建统治者愚民政策的毒害,在残酷现实的逼迫下,迷信思想较为浓厚,但是这并不是说茅盾是在用自然主义的眼光来写的,相反,他是在用批判的眼光进行描述:老通宝自始自终都很少担忧大蒜头的嫩芽,可是他的蚕却具有十分良好的生长,最终获得了丰收。但是,现实的世界并不是想我们臆想的那样有因有果的,相反,好的丰收并不意味着好的生活和充足的财富,甚至只意味着生活更加艰辛。老通宝面对这样的状况是无可奈何的,神灵也帮不上什么忙。当时那个罪恶的社会才是决定老通宝命运的关键因素,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文章就达到了对老通宝迷信观念进行严厉批判的目的。
  《春蚕》能够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艺苑中芳香长存、熠熠生姿,正是因为它的思想意义异常深刻,人物个性异常鲜明和生动,生活气息异常浓郁,故事情节异常真实。其语言特色值得我们反复认真而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卫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春蚕〉、〈秋收〉、〈多收了三五斗〉之比较》,《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第4期。
  [2] 曾壤:《生命的无奈与生存的执着——〈为奴隶的母亲〉之我见》,《湘潭師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三十卷第5期。
  [3] 沈庆利:《殖民剥削与“现代化”陷阱——吕赫若〈牛车〉与茅盾〈春蚕〉之比较》,《台湾研究集刊》,2007年第1期。
  [4] 朱双一:《早期小说与鲁迅、施蛰存》,《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5] 茅盾:《茅盾全集》(第十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6] 雷达、赵学勇、程金城:《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上册》,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肖燕,女,1978—,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秘语言及应用,工作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国民族声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民族声乐处在新时期发展的叉路口,如何发挥传统的文化优势和融入现代的时代元素是中国当前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问题。新民歌是当前中国民族声乐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对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探索意义。本文从新民歌视角分析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构建。  关键词:新民歌 民族声乐 多元化  引言  当前世界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呈
期刊
摘要 在市场化浪潮下,艺术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艺术发生着艰难的抉择和变迁。首先,市场给予先锋艺术和传统艺术形式发展的空间,造就了艺术审美、艺术创作的多元化。其次,“市场化”促进了造型艺术的变革与转向,一方面促使艺术创作题材和形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催生了新的艺术生态,使艺术家的话语权逐渐缺失。再者,独立策展人对大众艺术选择的影响逐步加深,为艺术的持续繁荣注入动力,进而说明艺术与市场的联系。  
期刊
摘要 中国古建筑的艺术之魅,除最突出的“反宇飞檐”表现“飞意流韵”的大屋顶设计外,就数建筑雕饰和壁画了。在宗教建筑的美饰加工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装饰之一——砖雕,是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的代表纹饰,而宗教壁画和神像彩塑则是佛教、道教共同的装饰形式和题材。本文通过对宁夏现存宗教建筑遗迹清真寺、佛堂及道观实体图腾的雕(刻)塑装饰艺术的选择性比较,寄意欣赏和领略宗教建筑雕饰的丰富和多样性表达。  关键词:宗教
期刊
摘要 好的色彩设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视觉效果。女书图案的色彩设计与人的意象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通过从自然色彩、人造色彩为主枝展开,阐述女书图案色彩的意象表现主要从自然色、中国传统色、流行色三个方面来选取。从自然色中采取,可体现女书图案纯朴自然的本色,反映出江永女性的朴素与勤劳;从中国传统色中取色,既有其和谐的一面,又明快艳丽,能反映江永女性追求幸福生活的色彩心理感受;从流行色中采取,能表现出女书
期刊
摘要 与同一时代的作家相比,王朔的读者意识最为强烈,其作品在标题、内容、形式、传播途径四个方面极具特色,显示出王朔强烈的读者意识。作为商业化写作的第一人,王朔的成功对于其他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而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王朔 读者意识 标题 内容 形式 传播途径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作家的读者意识,是指作家在写作活动中对于读者因素的自觉意识和对这种意识的积极实现,换句
期刊
摘要 张爱玲、徐 、无名氏在雅俗融合的创作之路上继续探索,创出了高雅的通俗小说,或者说是通俗的高雅小说,创造了小说雅俗融合的现代化新境界。从开启民智到真正启迪大众的灵魂,叙述策略已由原来的以事件为中心转向以人物为中心,丰富的意象,意蕴深刻。抗战时期徐 、无名氏的后期浪漫派小说,赵树理为代表的解放区大众小说,以及沦陷区张爱玲、苏青等人位于雅俗之间的小说,这些小说很难确定它们是新文学小说还是通俗小说,
期刊
摘要 《上海之死》是“第一部中文旅馆小说”,本文从虹影及其创作的含混、杂糅、交错、碰撞入手,解读《上海之死》中所蕴涵的地域“居间性”,文化身份“居间性”,个体情感“居间性”以及人物性格“居间性”。  关键词:《上海之死》 虹影 创作 居间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上海之死》是虹影“重写海上花”三部曲中的第二部。1941年秋冬,女明星兼女间谍于堇以回沪出演浪漫爱情剧《狐步上海
期刊
摘要 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都会赋予女性形象不同的涵义。哈萨克民间叙事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汉语言古代叙事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女性独特的思想情怀。本文試图通过分析比较,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分析,揭示两者的异同及深层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哈萨克 民间叙事文学 汉语言古代叙事作品 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
期刊
摘要 随着当代彝族汉语诗歌的发展,对彝族汉语诗歌的研究逐渐成为当代彝族文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彝族汉语诗歌的研究既受到彝族传统诗歌理论的浸淫,也受到中国汉族传统诗歌理论和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体现出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融。  关键词:当代 彝族汉语诗歌研究 文化渊源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吉狄马加、倮伍拉且、马德清、阿库乌雾等大批彝族双语诗人的出现,
期刊
摘要 《生死疲劳》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在小说框架、叙事方式和语言组织等方面完美地运用了西方文学的写作技巧。采用西方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模式,借用佛教六道轮回的框架,以动物的眼光和口吻,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地叙述了20世纪下半叶发生在中国农村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这部小说所采用的西方文学写作手法和体现的精神高度都令人深思。  关键词:《生死疲劳》 写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