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碗大米饭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nv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隔壁四婶子家送来了一碗大白米饭,几片猪肉搁在最上面。大米瓷白,肉色敦厚,仿佛连盛饭的那只碗都在飘香,实在让我们生馋。
  可是母亲不准我们动,一筷子都不准动,态度很是坚决。
  以前可不这样。左邻右舍的,谁家来了个亲戚什么的,煮了饭,烧了肉,都要这样送来送去的,让小孩子们解解馋。母亲总是将人家送来的饭啊肉的分成三份,我们弟兄三人一人一份。所以即使在饥饿年代,我们小孩子也常常有意外的口福。于是,我们就盼望着家来客人,也盼望邻居家亲戚上门。
  “吃过中饭,去叫你大姨明天来我们家做客。”母亲对我说。我一听,一蹦多高:明天我们家也来亲戚了!
  第二天大姨的到来,着实让我们欣喜了一阵子,可是,却迟迟不见母亲去买肉,迟迟不见母亲去淘米,只是跟大姨有一搭没一搭地话家常。她在说隔壁的四婶子:说她无儿无女,孤单;说她刚刚手术,身子弱,要补;说她为人善良,好人没好报,可怜。
  开始煮午饭了。母亲将洗刷得干干净净的蒸笼罩在锅上,将昨天四婶子家送来的那一大碗米饭放进笼里,生了旺火,蒸。当母亲将它再从笼里捧出来的时候,那碗米饭啊,香气袅绕,米粒莹白,尤其那几片肉,比昨天还要闪亮。
  我舔了舔嘴唇,咽下好几口唾沫,喉咙才不那么紧张。
  这一碗饭,母亲给大姨吃,還是跟往常一样给我们仨吃呢?正胡乱地想着,母亲转头对大姨说:我将这一碗饭给四婶子送去,让她补补。回来,我们再煮午饭。
  后来,母亲煮的什么午饭,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只是那碗送来送去的大米饭,老是在我记忆里飘香。
  蒋康政: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文学院首届高研班学员。在《人民文学》《诗刊》《北京文学》等刊物发表过诗作。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
其他文献
每一株草都是大地挚爱的孩子  拔与不拔  完全是入侵者的选择  看似无情的手,也非无情  车前草与紫花地丁以及鹅儿肠  被我的手一一披靡  强大如我  而我又那么脆弱  被风吹拂的日子,在步履匆匆中漂浮  失败委地  一滴雨从遥远的天际飘来  草色复又青青  我的抗争从剪断脐带那天开始  杨冬胜: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人,语文教师。作品见于多家报刊。  編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
期刊
我是贪婪的小商人  向迎春花、葵花、荷花、茶花和月季  都推销过我灿烂的笑  我们交换的不是金币银币  而是诚实的快乐、天真的安宁  花朵们像我一样掉落几颗牙齿  却仍旧笑得坦荡热烈、没心没肺  狂欢的花朵们  朝着我的面颊抛撒着昂贵的花粉  花销不完的几粒花粉  最后都长成“四季牌”少儿雀斑  ——嗨,这算不算一次亏本的买卖  我还是爱捣蛋的小商人  向狐狸、大灰狼、蛇、巫婆和魔鬼大人  售卖过
期刊
以为是一朵朵细丝的蘑菇  在和行人的花伞比大小  生气地嘟着嘴  因为输了  一个猛子扎到河里躲避  以为是一声声清晰的滴答声  在和硕大的秒针比赛跑步  落在树的发梢  落在楼的头顶  汗漬了一大堆的路  以为是一张能捕鸟的网  在和透明的渔网比结实  当燕子的羽毛划过潮湿  才知道自己只能捕捞城市  夜晚的焰火  谭红林: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
期刊
汤桥中学是我人生起航的地方。1975年9月到1979年7月,我在这里完成了初中、高中的学习。当时的汤桥中学,没校门,没围墙,但老师敬业爱生,学生朝气蓬勃,文体活动丰富,氛围和谐向上。四年的时光,老师之爱亲如父母,同学之情情同手足。  我清晰地记得,史琳凤老师对我的批评、教导。我带着“作文神童”的光环进入初中,却很快现出了顽劣少年的原形。各种调皮捣蛋,以致班干部职务越做越低,被“请”到老师办公室写检
期刊
1  “把口袋里的东西都掏出来吧。”阿元探长的语气不容置喙。  黄斌磨磨蹭蹭地掏出笔记本和钢笔,李密倒是爽快,两口袋一模,东西全拿出来了,其他人也将东西摆了出来。  “探长,黄斌的这支笔……”李星辰看到之后似乎有些犹疑,“好像是录音笔?”  阿元拿起钢笔,看着黄斌,黄斌瞬间紧张起来,“不,不是我,我没有。”  李密皱了皱眉头,“居然是你?公司待你不薄啊。”  阿元将钢笔收进口袋里,“暂且不下定论,
期刊
如果没有创新,没有融入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只是千篇一律的复制,即使这种复制再精巧,也将使手工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采访札记  1  蒯良荣做壶超过五十年,有一批忠诚的客户。他们称蒯良荣为“窑火的魔术师”,认为他的壶艺风格和工艺开一代新风,堪称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山西的一位同行与蒯良荣有过接触,对他在制壶工艺上的追求给予四个字的评价:前无古人。一位熟悉蒯良荣的朋友对我说:目前在国内,他是
期刊
南京文昌巷有家茶吧,青藤蔓过屋檐,室内盆花盛开,闲适幽静。然而,吸引我的并不是它的高雅格调,而是店内的藏书和与之连通的“迷你书屋”。每到休息日,我都会来这里,一本书一盏茗,一盘炒面一碗素汤。在书页的翻动中,愉快而有意义的一天就过去了。  窗外来往的路人行色匆匆,全然不知我書里的故事,也不理会我厚厚摘抄本中潜藏的密码。我多么渴望他们能驻足侧目一下倚窗细读的我,品味一下这富有书香的画面啊。  又是一个
期刊
生活节奏越快,人的流动性越大,植物也概莫能外。我们要用很长时间,才会认识那些迁居的植物,要用更长久的岁月,等待它们蔚然成林。每遇河边合抱不过来的大树,心中顿生亲切之感,它们与我一般,活得有了年岁。如与百岁以上的老树相对,我就心生敬畏,天灾、战火、人祸,都不曾将之奈何。人老了不好看,但树必须要有年龄。那些新植下不久的纤细苗木,须等到我鬓白齿落,才会有些端凝风姿。  伏地长成的花要简单许多,它们是不需
期刊
河面上的船  是把快乐的剪刀  清亮地划过  裁剪出两瓣好看的布  河面上的船  是条晶亮的拉链  静静地驶过  拉开了美丽的水链  我在小河的岸邊  常常看得  忘记了回家  张华: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
期刊
今年4月4日是清明节,我们一家人在乡下老家过节。爸爸带我到后院看香樟树,他说,这是我曾爷爷生前种下的,这棵香樟树的年龄比我大多了,有三十多岁了。  香樟树的主干是棕色的,特别粗,我都抱不过来。树干上有一个个白色的小泡泡,那是小虫子的家,白泡泡上有一个小洞,那是小虫的“家门”。树枝是绿色的,每根树枝又都有两三个分叉,上面满满地长着树叶。树叶有深绿色的、浅绿色的,还有橙红色的。深绿色的是老叶,浅绿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