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城盐池亦称运城盐湖,地处晋南盆地腹地,秦晋豫黄河转弯处,位于运城市区南中条山下,涑水河畔,由鸭子池、盐池、硝池等组成。面积132平方公里,南北宽五公里,东西长30公里,为中条山所怀抱,为黄河所环绕。运城盐湖诞生于新生代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时期,由于山出海走,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在这里,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湖。
运城,是人类最早炼制食用盐的地方,“运城”之名亦因“盐池”而来。早在春秋之际这里就被称为“盐邑”,至战国时期被叫做“盐氏”,汉朝时更名为“盐监城”、“司盐城”。盐池两岸本无常住居民,但每年的夏、秋产盐季节,盐工们便开始在盐池两边搭建临时建筑,临时居住户逐渐增多并成为常住户,群居而成村。当时这里产出的盐被称为卤盐,因此人称卤村。在村落人口登记时改为潞村。宋元时再次改名为“运司城”、“运城”。明朝正式定名为运城,并一直沿用至今。
盐是五味头
远古时期,舜帝巡视此地时曾禁不住抚琴吟唱《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刮南风为何就让人高兴呢?据说舜帝时,人们吃的盐都是盐池水日照蒸发后生成的自然盐。阳光曝晒盐池卤水必然产生水蒸气,如果无风,水蒸气就浮在池面上形成一个蒸汽隔离层,影响池水继续受热蒸发。当风吹拂盐滩时,水面随风波动。波动的水比静止的水承受阳光曝晒的面积要大,蒸发更快,促成盐的结晶。
“盐”的开发为中华民族结束茹毛饮血、孕育华夏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运城盐湖所独有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1916年,北洋政府实业顾问、瑞典科学家安特生沿黄河两岸调查矿产资源时,在垣曲县寨里村附近土桥沟发现了中国第一块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把始新世哺乳类动物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起点。由于盐的腐蚀,目前人们在盐池周围虽然没有发现远祖们的足迹,但远祖们逆黄河而上,一定走进了运城天日映成的盐池,饮下了白花花的食盐水,开始了用火食用熟食。人类用火,始于运城市芮城县183万年前的西侯度人。据《河东盐法备览》记载,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运城盐湖发现并食用盐。这是“中华民族利用山泽之利的一个伟大创举”。以此为分界线,中国上古时期的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进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许是盐和熟食慢慢改变了远祖们体内的基因,使他们更快地走向了人类文明,最终成为了大自然的主宰。我们体内至今还遗传着远祖的基因,那就是人们离不开盐。一日不食,体乏无力,盐仍然是百味之王、调味之首。我们要食用熟食,也正是我们的远祖在演化过程中遗留给了我们密码。文明滥觞地
这是一个现实与远古距离最近的地方,只需徒步,就可以从鳞次栉比摩天大楼的都市,很快来到海拔最深处只有6米的“死海”深处。这里最早叫中国。
“中国”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出现得很早,这一称谓最早出现于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初期。在1963年出土的一件西周武王时期文物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或”等字样。据考古和文字学专家考证,“中或”就是“中国”。我国古代“国”字的合义作“域”或“邦”解,
“中国”就是“中央之域”或“中央之邦”。运城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最早发祥地之一,距今约18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生息。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中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的都城均在这里。河东地区见证着人类文明进化中的许多关键环节,从女娲到炎黄,再到尧舜禹,以及唐宋王朝,人类早期社会形态逐步形成,人类文明渐次臻于完善。
“九州”在古代是中国的别称之一,冀州为九州之首,就是中华民族最初的发源之地,也称河内。河内指的是山陕间的黄河以东、晋豫间的黄河以北,正是现在运城、古代河东这块广袤的土地。冀州是当时古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所以这里最早叫中国,具有明显的古中国标识。2015年1月16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史学会等10余家单位和高校的30余名专家学者,从历史、文物考古与文化遗产学等不同角度对运城与“古中国”的起源,从不同层面展开研讨、论证。多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运城是尧、舜、禹活动的中心区域。尧初蒲坂,后迁平阳,运城区域在万国之中,是“古中国”的由来,是中华民族的滥觞之地。
蚩尤村·垦畦浇晒法
盐湖的南面是蚩尤村。蚩尤是今天运城解州人,是九黎部落的酋长——今天盐湖区所轄的中条山北坡上,尚有“蚩尤村”存在,村里的人都认可自己就是蚩尤的后代。盐池当时属九黎部落所有,九黎部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而且中条山有铜矿,武器也先进。早在四千多年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争夺盐湖资源的部落战争黄帝战蚩尤一占据在河南那边的黄帝想要盐池,便领着配带木棒、石块武器的部族杀到河东来,结果“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最后黄帝不得不和炎帝联盟,又策反了解州本地人风后、力牧两人,内外夹攻,破了蚩尤的坚固堡垒。蚩尤被杀后,身体被分开弃于解州,解由此得名,不过当地人一直读“亥”。蚩尤村一年四季南风不断,房子都朝北开。
垦畦浇晒法。柳宗元在《晋问》中曾经形容垦畦引水晒盐的情景:“沟堘畦畹之交错轮困,若稼若圃,敞兮匀匀,涣兮鳞鳞,逦弥纷属,不知其垠。”《河东盐政汇纂》记载,在唐初,河东盐池出现了垦畦浇晒产盐法,这是产盐技术的重大进步,领先西方国家约一干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称其为“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活化石”。自“垦畦浇晒法”问世后,运城盐池潞盐的质量和数量大幅度提高。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大历年间,河东盐池每年盐利达150万缗,占全国盐利收入的四分之一,占财政总收入的八分之一。早期晋商一斤盐能从蒙古换回一匹马。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重点开发利用硫酸钠盐系列,作为一种承续了几千年的先进生产工艺,“垦畦浇晒”产盐法至今仍在海盐的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
现在的运城盐池,是山西省多种重要化工原料产地。据勘测,盐池的储盐量为1447万吨,白钠镁矾162万吨,硫酸镁98万吨,共计盐类储存量达8394万吨。它与美国犹它州的奥格登盐池、前苏联的咸海共同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内陆盐池。 池神庙·盐湖禁墙
2月9日星期四,我们进行开学前最后一次拉练活动——横穿千古盐湖。穿越在远古与现实之间,这是怎样的3D电影可以比拟呢?
我们的起点就从运城东部新区开始。运城东部新区5000亩森林公园环绕,运城博物馆是运新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从运城博物馆出来,南行一个红灯不远处就是禹都公园东禁墙公园盐湖园。盐湖北岸,矗立着唐代宗李豫所建的池神庙,一干二百多年来依然见证着盐湖的历史。这也是全国仅存的一座由政府为企业所建的庙宇。北宋庆历新政时期,也就是1048年左右,包拯曾主管盐政,为了解决运城池盐的滞销和财政困顿难题,包拯来到运城改革盐税法令,把解盐的生产与销售历来由官方垄断的政策,改革为允许商人买卖,而且使用“钞引法”。包拯弄的这个“钞”,就是中国历史上发行的第一只“股票”。从这儿看得出,包拯搞起经济来也很擅长,而且颇具创造性及超前意识。“钞引法”极大地便利了商贩经营盐业,解决了运城盐业的积弊。池神庙的西厢殿被专门开辟成河东盐业发展史的展览室,其所用图片、文字、实物,把华夏民族5000余年的盐史和运城盐业生产发展的过程高度概括而又形象介绍,与带有深刻历史印痕的池神庙相呼应。
运城盐湖东禁墙公园就在运城市区红旗东路路口,它对面是禹都公园,西边是航天公园。航天公园因三次登天的本土英雄景海鹏而取名。环绕盐湖,大大小小公园近十个。东禁墙文化公园比环湖大道高了许多,站在城头观山景,条山银湖尽收眼底。碧波荡漾的湖水和白茫茫的硝堆相映成画,湖水南岸的中条山一览无遗,“千古中条一池雪”的诗景美不胜收。
每到麦收季节,东禁墙公园里的桑葚林熟了,乌紫润白的桑葚特别诱人,纯天然,就像小时候老家院中那棵老桑葚。
盐湖禁墙完备建成于明朝成化十二年,御史陈鼎复加修筑,墙高二丈一尺。成化二十一年,仍开东西二门,合中门共称禁门者三,皆在池北面。正德十二年(1517年),御史熊兰更加修治,征调民夫三万余人,费时半年,将禁墙增厚一丈五尺,隍堑也挖深加阔各为一丈五尺。禁门上建楼,驻兵把守,禁垣建筑始臻完毕。禁墙从唐代草划,宋代继建,明代续修,前后历经一干多年,“终盐池一周,屹然如城”,全长58.7公里。
盐湖周边的乌都不怕人,你在看它,它也在看你,它们可以看出人们的善意与企图。白鸽是这样,灰鸽也是这样,喜鹊也是这样,火烈鸟除外——它们是新移民。运城盐湖之所以吸引来火烈鸟、大天鹅,是因为盐湖中有盐水虫,听盐化工作人员讲盐水虫可是贵过黄金的。盐湖除了生产盐、硝、镁,还生产大量盐水虫。盐水虫生长的最佳环境盐度要在10‰到15‰之间。盐水虫是虾类幼体的最佳饲料,为我国沿海虾类养殖业所广泛使用。盐水虫卯被誉为“金沙子”和“软黄金”,因为产地和产量有限,盐水虫卯的收购价一路攀升,每吨都在数十万元以上。在百里盐池随处可见捕捞盐水虫盐水卯的人。
盐宗·《河东盐池之图》
不期而遇一群群慢悠悠从身边经过的盐湖滩羊,老羊倌哼着小曲听着蒲剧。听老羊倌讲,盐湖就是盐麒麟,是玉皇大帝派来下几的,后化于运城盐湖。盐池边宿沙村古时候有个牧羊人叫盐宗,他第一个在盐池里面发现了盐,捞回一把,拿一点点放在菜里吃着怪香。他连续几年生出的儿子,一个比一个高大、英俊。因而一传十,十传百,盐池被人们认识了,人间也就有了“麒麟送子”一说,并为第一个吃盐的盐宗盖了一座庙,就建在安邑附近的庙村,庙村也因此而得名。盐宗就成了盐池、盐商、盐业最古老的盐神,人们无比敬仰,顶礼膜拜,常年香火不断,祈祷盐神为人类造福。盐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以盐运之城著称的运城是我国盐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舜吟南风歌”、“伯乐相马”、“猗顿贩盐”、“关公除盐霸”、“唐太宗巡盐”等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与盐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走出公园就是滨湖路,一条长约120里的观光道,环路一周便可观盐池的壮美,各种运动赛事都在这里进行,看前面尘土飞扬,此时正有摩托手在训练场飞上蹿下。另一边人影憧憧。现在是生产季节,工人们正在传送带产硝。盐硝一堆一堆连成一座山,这是另一幅堪比“《清明上河图》”的情景。盐化冬季产硝如火如荼进行着,四周不时有观光客或骑着自行车或开车光临。男女老少都有,还有一位学生在仔细研究探究,他说对他的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课都有所帮助。在这片神奇的盐池里,人们的心情是放松喜悦的。没开挖的盐田里芦苇丛生,硝凇嶙嶙,有小朋友把它们当马骑,当狮子玩耍。
在运城市博物馆内,还真有这么一幅“《清明上河图》”,一块珍贵的石刻《河东盐池之图》,高1.03米,宽1.07米,下有基座,为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出任河东巡盐御史的吴楷主持镌刻。《河东盐池之图》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它是迄今发现、收存的唯一完整全面反映明代河东盐业面貌的地形图。它不仅描绘出了盐池的自然景观、山川、树木、渠堤闸堰、铺舍庙宇,而且展示了明代河东盐池生产解盐的动人场景,印证了明代盐丁捞采制盐的历史事实。
凌寒怒放的硝花
冬季的盐湖,随着天气变冷、北风劲吹气温骤降,整个盐湖便开始出现硫酸镁、硫酸钠的大面积结晶体。整个湖中硫酸镁的结晶体,色彩艳丽晶莹剔透,纹理分明脉络清晰,线条流畅波浪起伏,韵律优美沙丘舞动,大块“水晶”体镶嵌其中美轮美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造化让盐池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迷人景色。天气越冷硝花形成越多。由于气温的原因,今年鹽湖硝花的结晶时间比往年迟了月余。这几天倒春寒,硝花终于绽放!放眼望去,形态各异的硝花恰似微风吹拂下大海的波涛。“硝花”又叫“硝凇”,在冬季冷天才有,是芒硝结晶在盐板上或凝聚在盐水中的一种特有的物理现象。此花形态随着湖水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晶莹剔透的硝花在太阳光的映衬下,有的像白菊花,有的像仙人球,还有的像骨刺梅,更多的像海底的珊瑚,在阳光的折射下,水晶般的奇花更是色彩斑斓、鲜艳夺目。许多影友在每年年前年后,都会不辞劳苦地一次次奔波于纵横交错的盐湖硝池里,追寻发现这一奇异的景象。浏览那一池池、一片片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的硝花,无论寒冬腊月天气冷得冻破石头,百里盐池里总有各地慕名而来的观光客。
运城,是人类最早炼制食用盐的地方,“运城”之名亦因“盐池”而来。早在春秋之际这里就被称为“盐邑”,至战国时期被叫做“盐氏”,汉朝时更名为“盐监城”、“司盐城”。盐池两岸本无常住居民,但每年的夏、秋产盐季节,盐工们便开始在盐池两边搭建临时建筑,临时居住户逐渐增多并成为常住户,群居而成村。当时这里产出的盐被称为卤盐,因此人称卤村。在村落人口登记时改为潞村。宋元时再次改名为“运司城”、“运城”。明朝正式定名为运城,并一直沿用至今。
盐是五味头
远古时期,舜帝巡视此地时曾禁不住抚琴吟唱《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刮南风为何就让人高兴呢?据说舜帝时,人们吃的盐都是盐池水日照蒸发后生成的自然盐。阳光曝晒盐池卤水必然产生水蒸气,如果无风,水蒸气就浮在池面上形成一个蒸汽隔离层,影响池水继续受热蒸发。当风吹拂盐滩时,水面随风波动。波动的水比静止的水承受阳光曝晒的面积要大,蒸发更快,促成盐的结晶。
“盐”的开发为中华民族结束茹毛饮血、孕育华夏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运城盐湖所独有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1916年,北洋政府实业顾问、瑞典科学家安特生沿黄河两岸调查矿产资源时,在垣曲县寨里村附近土桥沟发现了中国第一块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把始新世哺乳类动物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起点。由于盐的腐蚀,目前人们在盐池周围虽然没有发现远祖们的足迹,但远祖们逆黄河而上,一定走进了运城天日映成的盐池,饮下了白花花的食盐水,开始了用火食用熟食。人类用火,始于运城市芮城县183万年前的西侯度人。据《河东盐法备览》记载,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运城盐湖发现并食用盐。这是“中华民族利用山泽之利的一个伟大创举”。以此为分界线,中国上古时期的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进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许是盐和熟食慢慢改变了远祖们体内的基因,使他们更快地走向了人类文明,最终成为了大自然的主宰。我们体内至今还遗传着远祖的基因,那就是人们离不开盐。一日不食,体乏无力,盐仍然是百味之王、调味之首。我们要食用熟食,也正是我们的远祖在演化过程中遗留给了我们密码。文明滥觞地
这是一个现实与远古距离最近的地方,只需徒步,就可以从鳞次栉比摩天大楼的都市,很快来到海拔最深处只有6米的“死海”深处。这里最早叫中国。
“中国”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出现得很早,这一称谓最早出现于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初期。在1963年出土的一件西周武王时期文物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或”等字样。据考古和文字学专家考证,“中或”就是“中国”。我国古代“国”字的合义作“域”或“邦”解,
“中国”就是“中央之域”或“中央之邦”。运城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最早发祥地之一,距今约18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生息。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中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的都城均在这里。河东地区见证着人类文明进化中的许多关键环节,从女娲到炎黄,再到尧舜禹,以及唐宋王朝,人类早期社会形态逐步形成,人类文明渐次臻于完善。
“九州”在古代是中国的别称之一,冀州为九州之首,就是中华民族最初的发源之地,也称河内。河内指的是山陕间的黄河以东、晋豫间的黄河以北,正是现在运城、古代河东这块广袤的土地。冀州是当时古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所以这里最早叫中国,具有明显的古中国标识。2015年1月16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史学会等10余家单位和高校的30余名专家学者,从历史、文物考古与文化遗产学等不同角度对运城与“古中国”的起源,从不同层面展开研讨、论证。多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运城是尧、舜、禹活动的中心区域。尧初蒲坂,后迁平阳,运城区域在万国之中,是“古中国”的由来,是中华民族的滥觞之地。
蚩尤村·垦畦浇晒法
盐湖的南面是蚩尤村。蚩尤是今天运城解州人,是九黎部落的酋长——今天盐湖区所轄的中条山北坡上,尚有“蚩尤村”存在,村里的人都认可自己就是蚩尤的后代。盐池当时属九黎部落所有,九黎部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而且中条山有铜矿,武器也先进。早在四千多年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争夺盐湖资源的部落战争黄帝战蚩尤一占据在河南那边的黄帝想要盐池,便领着配带木棒、石块武器的部族杀到河东来,结果“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最后黄帝不得不和炎帝联盟,又策反了解州本地人风后、力牧两人,内外夹攻,破了蚩尤的坚固堡垒。蚩尤被杀后,身体被分开弃于解州,解由此得名,不过当地人一直读“亥”。蚩尤村一年四季南风不断,房子都朝北开。
垦畦浇晒法。柳宗元在《晋问》中曾经形容垦畦引水晒盐的情景:“沟堘畦畹之交错轮困,若稼若圃,敞兮匀匀,涣兮鳞鳞,逦弥纷属,不知其垠。”《河东盐政汇纂》记载,在唐初,河东盐池出现了垦畦浇晒产盐法,这是产盐技术的重大进步,领先西方国家约一干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称其为“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活化石”。自“垦畦浇晒法”问世后,运城盐池潞盐的质量和数量大幅度提高。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大历年间,河东盐池每年盐利达150万缗,占全国盐利收入的四分之一,占财政总收入的八分之一。早期晋商一斤盐能从蒙古换回一匹马。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重点开发利用硫酸钠盐系列,作为一种承续了几千年的先进生产工艺,“垦畦浇晒”产盐法至今仍在海盐的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
现在的运城盐池,是山西省多种重要化工原料产地。据勘测,盐池的储盐量为1447万吨,白钠镁矾162万吨,硫酸镁98万吨,共计盐类储存量达8394万吨。它与美国犹它州的奥格登盐池、前苏联的咸海共同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内陆盐池。 池神庙·盐湖禁墙
2月9日星期四,我们进行开学前最后一次拉练活动——横穿千古盐湖。穿越在远古与现实之间,这是怎样的3D电影可以比拟呢?
我们的起点就从运城东部新区开始。运城东部新区5000亩森林公园环绕,运城博物馆是运新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从运城博物馆出来,南行一个红灯不远处就是禹都公园东禁墙公园盐湖园。盐湖北岸,矗立着唐代宗李豫所建的池神庙,一干二百多年来依然见证着盐湖的历史。这也是全国仅存的一座由政府为企业所建的庙宇。北宋庆历新政时期,也就是1048年左右,包拯曾主管盐政,为了解决运城池盐的滞销和财政困顿难题,包拯来到运城改革盐税法令,把解盐的生产与销售历来由官方垄断的政策,改革为允许商人买卖,而且使用“钞引法”。包拯弄的这个“钞”,就是中国历史上发行的第一只“股票”。从这儿看得出,包拯搞起经济来也很擅长,而且颇具创造性及超前意识。“钞引法”极大地便利了商贩经营盐业,解决了运城盐业的积弊。池神庙的西厢殿被专门开辟成河东盐业发展史的展览室,其所用图片、文字、实物,把华夏民族5000余年的盐史和运城盐业生产发展的过程高度概括而又形象介绍,与带有深刻历史印痕的池神庙相呼应。
运城盐湖东禁墙公园就在运城市区红旗东路路口,它对面是禹都公园,西边是航天公园。航天公园因三次登天的本土英雄景海鹏而取名。环绕盐湖,大大小小公园近十个。东禁墙文化公园比环湖大道高了许多,站在城头观山景,条山银湖尽收眼底。碧波荡漾的湖水和白茫茫的硝堆相映成画,湖水南岸的中条山一览无遗,“千古中条一池雪”的诗景美不胜收。
每到麦收季节,东禁墙公园里的桑葚林熟了,乌紫润白的桑葚特别诱人,纯天然,就像小时候老家院中那棵老桑葚。
盐湖禁墙完备建成于明朝成化十二年,御史陈鼎复加修筑,墙高二丈一尺。成化二十一年,仍开东西二门,合中门共称禁门者三,皆在池北面。正德十二年(1517年),御史熊兰更加修治,征调民夫三万余人,费时半年,将禁墙增厚一丈五尺,隍堑也挖深加阔各为一丈五尺。禁门上建楼,驻兵把守,禁垣建筑始臻完毕。禁墙从唐代草划,宋代继建,明代续修,前后历经一干多年,“终盐池一周,屹然如城”,全长58.7公里。
盐湖周边的乌都不怕人,你在看它,它也在看你,它们可以看出人们的善意与企图。白鸽是这样,灰鸽也是这样,喜鹊也是这样,火烈鸟除外——它们是新移民。运城盐湖之所以吸引来火烈鸟、大天鹅,是因为盐湖中有盐水虫,听盐化工作人员讲盐水虫可是贵过黄金的。盐湖除了生产盐、硝、镁,还生产大量盐水虫。盐水虫生长的最佳环境盐度要在10‰到15‰之间。盐水虫是虾类幼体的最佳饲料,为我国沿海虾类养殖业所广泛使用。盐水虫卯被誉为“金沙子”和“软黄金”,因为产地和产量有限,盐水虫卯的收购价一路攀升,每吨都在数十万元以上。在百里盐池随处可见捕捞盐水虫盐水卯的人。
盐宗·《河东盐池之图》
不期而遇一群群慢悠悠从身边经过的盐湖滩羊,老羊倌哼着小曲听着蒲剧。听老羊倌讲,盐湖就是盐麒麟,是玉皇大帝派来下几的,后化于运城盐湖。盐池边宿沙村古时候有个牧羊人叫盐宗,他第一个在盐池里面发现了盐,捞回一把,拿一点点放在菜里吃着怪香。他连续几年生出的儿子,一个比一个高大、英俊。因而一传十,十传百,盐池被人们认识了,人间也就有了“麒麟送子”一说,并为第一个吃盐的盐宗盖了一座庙,就建在安邑附近的庙村,庙村也因此而得名。盐宗就成了盐池、盐商、盐业最古老的盐神,人们无比敬仰,顶礼膜拜,常年香火不断,祈祷盐神为人类造福。盐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以盐运之城著称的运城是我国盐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舜吟南风歌”、“伯乐相马”、“猗顿贩盐”、“关公除盐霸”、“唐太宗巡盐”等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与盐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走出公园就是滨湖路,一条长约120里的观光道,环路一周便可观盐池的壮美,各种运动赛事都在这里进行,看前面尘土飞扬,此时正有摩托手在训练场飞上蹿下。另一边人影憧憧。现在是生产季节,工人们正在传送带产硝。盐硝一堆一堆连成一座山,这是另一幅堪比“《清明上河图》”的情景。盐化冬季产硝如火如荼进行着,四周不时有观光客或骑着自行车或开车光临。男女老少都有,还有一位学生在仔细研究探究,他说对他的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课都有所帮助。在这片神奇的盐池里,人们的心情是放松喜悦的。没开挖的盐田里芦苇丛生,硝凇嶙嶙,有小朋友把它们当马骑,当狮子玩耍。
在运城市博物馆内,还真有这么一幅“《清明上河图》”,一块珍贵的石刻《河东盐池之图》,高1.03米,宽1.07米,下有基座,为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出任河东巡盐御史的吴楷主持镌刻。《河东盐池之图》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它是迄今发现、收存的唯一完整全面反映明代河东盐业面貌的地形图。它不仅描绘出了盐池的自然景观、山川、树木、渠堤闸堰、铺舍庙宇,而且展示了明代河东盐池生产解盐的动人场景,印证了明代盐丁捞采制盐的历史事实。
凌寒怒放的硝花
冬季的盐湖,随着天气变冷、北风劲吹气温骤降,整个盐湖便开始出现硫酸镁、硫酸钠的大面积结晶体。整个湖中硫酸镁的结晶体,色彩艳丽晶莹剔透,纹理分明脉络清晰,线条流畅波浪起伏,韵律优美沙丘舞动,大块“水晶”体镶嵌其中美轮美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造化让盐池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迷人景色。天气越冷硝花形成越多。由于气温的原因,今年鹽湖硝花的结晶时间比往年迟了月余。这几天倒春寒,硝花终于绽放!放眼望去,形态各异的硝花恰似微风吹拂下大海的波涛。“硝花”又叫“硝凇”,在冬季冷天才有,是芒硝结晶在盐板上或凝聚在盐水中的一种特有的物理现象。此花形态随着湖水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晶莹剔透的硝花在太阳光的映衬下,有的像白菊花,有的像仙人球,还有的像骨刺梅,更多的像海底的珊瑚,在阳光的折射下,水晶般的奇花更是色彩斑斓、鲜艳夺目。许多影友在每年年前年后,都会不辞劳苦地一次次奔波于纵横交错的盐湖硝池里,追寻发现这一奇异的景象。浏览那一池池、一片片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的硝花,无论寒冬腊月天气冷得冻破石头,百里盐池里总有各地慕名而来的观光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