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使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向着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自主化、个性化,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模式迈进。文章从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定位出发,阐述了高校体育推行俱乐部教育模式的实际意义与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策略与原则。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 高校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211-01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同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挥学生的体育才能,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并长久的坚持下去,是以终身健康为基础的以俱乐部形式组织进行的体育课教学。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定位
体育俱乐部是将体育练习者与学校的运动馆联系在一起,将体育运动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表现出来。其目的是在增强师生体质,增进彼此间友谊的基础上提升体育文化素养,最终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校体育俱乐部内容较传统更为丰富,是一个延伸、补充、丰富学生的锻炼内容,其过程具有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灵活选择运动项目,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运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此外其目的具有多样性,不仅可以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还可获得更多别人的关注,从而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际意义
高校体育俱乐部可以打破体育课程课时的限制,不受教学计划、大纲的束缚,使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体育俱乐部具有无形的凝聚力,把众多兴趣相同、情趣相近的参与者联系在一起,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三、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缺乏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但目前高校俱乐部的组织形式上,仍然存在以教师为主,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弊端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只能按体育教师的主观愿望去机械地完成任务,抑制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挫伤了其积极性,个性的发展。
(二)缺乏经费的投入
近年来高校实行扩大招生政策,入校学生日益增多,无疑对俱乐部的开展形式、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但高校体育俱乐部主要是收取学生会员费,来源单一,加上体育器材价格的不断攀升,这些资金根本难以解决燃眉之急,这影响着学生的体育兴趣及积极性,也违背了俱乐部的办学宗旨。因此解决经费问题迫在眉睫。
(三)管理体系混乱,师资队伍不足
大多数高校体育俱乐部目的不明确,投入重视度不高,每周只有一节体育课,老师可到可不到或不安排活动任务,学生常常处于盲目状态,满腔热情渐渐冷却,逐渐失去上体育课的兴趣。高校体育俱乐部虽结构庞大,但其管理体系的混乱使其作用未完全發挥。再者体育俱乐部教师的作用是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增加体育知识,但现有教师综合素质较差,缺乏专业性,有些项目甚至老师是临时加的。
四、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策略
(一)以学生为本的俱乐部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俱乐部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课程,自由选择代课老师和上课时间,突出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获得体育赞助
高校体育俱乐部可以通过体育活动获得赞助弥补俱乐部活动资金不足的问题,有力推动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体育活动的水平、体育赞助不仅能够加强体育设施建设,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在实现双赢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给予赞助商利益。
(三)完善管理体系,建立评价体系
高校俱乐部应健全运行机制,有完善的俱乐部章程,各机制之间功能分明,职责明确,按照章程办事,使俱乐部持续、规范、科学地向前发展。建立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开展体育活动的同时注重体育的行为规范和健康素质的形成。建立选师、评教机制,使体育教师获得危机感,从而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五、结语
教育部2002年第13号文件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从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四个方面直接阐述高校体育应“以人为本”,把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衔接,重视高校俱乐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江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的研究[J].体育或人教育學刊,2009,4:82-83.
[2]姚毓武,张大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9:35-37.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 高校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211-01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同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挥学生的体育才能,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并长久的坚持下去,是以终身健康为基础的以俱乐部形式组织进行的体育课教学。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定位
体育俱乐部是将体育练习者与学校的运动馆联系在一起,将体育运动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表现出来。其目的是在增强师生体质,增进彼此间友谊的基础上提升体育文化素养,最终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校体育俱乐部内容较传统更为丰富,是一个延伸、补充、丰富学生的锻炼内容,其过程具有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灵活选择运动项目,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运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此外其目的具有多样性,不仅可以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还可获得更多别人的关注,从而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际意义
高校体育俱乐部可以打破体育课程课时的限制,不受教学计划、大纲的束缚,使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体育俱乐部具有无形的凝聚力,把众多兴趣相同、情趣相近的参与者联系在一起,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三、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缺乏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但目前高校俱乐部的组织形式上,仍然存在以教师为主,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弊端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只能按体育教师的主观愿望去机械地完成任务,抑制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挫伤了其积极性,个性的发展。
(二)缺乏经费的投入
近年来高校实行扩大招生政策,入校学生日益增多,无疑对俱乐部的开展形式、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但高校体育俱乐部主要是收取学生会员费,来源单一,加上体育器材价格的不断攀升,这些资金根本难以解决燃眉之急,这影响着学生的体育兴趣及积极性,也违背了俱乐部的办学宗旨。因此解决经费问题迫在眉睫。
(三)管理体系混乱,师资队伍不足
大多数高校体育俱乐部目的不明确,投入重视度不高,每周只有一节体育课,老师可到可不到或不安排活动任务,学生常常处于盲目状态,满腔热情渐渐冷却,逐渐失去上体育课的兴趣。高校体育俱乐部虽结构庞大,但其管理体系的混乱使其作用未完全發挥。再者体育俱乐部教师的作用是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增加体育知识,但现有教师综合素质较差,缺乏专业性,有些项目甚至老师是临时加的。
四、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策略
(一)以学生为本的俱乐部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俱乐部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课程,自由选择代课老师和上课时间,突出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获得体育赞助
高校体育俱乐部可以通过体育活动获得赞助弥补俱乐部活动资金不足的问题,有力推动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体育活动的水平、体育赞助不仅能够加强体育设施建设,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在实现双赢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给予赞助商利益。
(三)完善管理体系,建立评价体系
高校俱乐部应健全运行机制,有完善的俱乐部章程,各机制之间功能分明,职责明确,按照章程办事,使俱乐部持续、规范、科学地向前发展。建立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开展体育活动的同时注重体育的行为规范和健康素质的形成。建立选师、评教机制,使体育教师获得危机感,从而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五、结语
教育部2002年第13号文件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从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四个方面直接阐述高校体育应“以人为本”,把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衔接,重视高校俱乐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江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的研究[J].体育或人教育學刊,2009,4:82-83.
[2]姚毓武,张大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9: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