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性访谈对厌食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来源 :健康导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aoyi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厌食症患者往往治疗动机不足,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差,脱落率高,因此,当前对于厌食症患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评估厌食症患者的治疗动机水平,使用合理方法提高厌食症患者的治疗动机,以改善治疗效果。动机性访谈目前在厌食症的治疗干预中开始初步运用,依据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量化治疗动机的评估工具也被研究制定,本文通过回顾近些年内的相关文献,就动机性访谈对厌食症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厌食症 动机性访谈 治疗动机
  1. 前言
  厌食症是一种进食障碍类的精神疾病,又被称为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AN)。患者最主要的症状是对食物提不起兴趣,对自己的身体形象产生不正常认知,担心发胖。根据美国精神协会的诊断标准,厌食症患者的体重往往低于标准BMI15%,多发于青少年群体,且以女性为主。
  厌食症患者自知其进食行为存在问题,而且知道问题潜在的某些严重后果,但对于是否要改变这一不良的进食行为通常是矛盾的,厌食症患者通常对是否要接受治疗而犹豫,即使接受了治疗,因其治疗动机的不足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逃避现象,态度反复不定,治疗脱落率极高。因此,在厌食症的治疗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缺乏治疗动机,这也是治疗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动机性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是一种来源于健康心理学和行为医学的心理治疗方法,它的理论基础是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 , TTM),主要包括5个阶段,即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1],MI主要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巩固患者做出的行为改变的承诺,以及制定并履行行为改变的计划。目前研究显示,它对诸多成瘾行为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还可用于改善慢性病患者的不健康行为,提高某些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Lisa W. Cross的研究显示MI对厌食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
  本文通过回顾近些年内的相关文献,就动机性访谈对厌食症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 厌食症的临床表现极其引发的并发症
  厌食症的临床表现为用不恰当的方法过度追求减轻体重,甚至在明显消瘦的情况下还认为自己太胖,导致较长时间食欲减退或消失。厌食症有一些突出的并发症,如随着厌食症患者体重的减轻,心肌收缩变得越来越弱 (Koschke,2009),容易导致心律失常,这是厌食症的成年患者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厌食症患者中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有脑萎缩、认知障碍等,因长时间的饥饿,大脑会发生变化,集中力、注意定势转移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都会有所下降,严重的厌食症患者会出现强迫性思维[3]。在厌食症患者中,骨质流失很常见,体重非常低的厌食症患者会经常感到冷,并有胎毛,即使体重较高的厌食症患者也会出现皮肤干燥、头发干枯等情况,部分厌食症患者会有明显变大的腮腺,牙釉质侵蚀等牙龈疾病,出现各种健康问题。
  3. 厌食症患者治疗动机的评估
  厌食症患者的治疗动机不尽相同,为了对治疗动机的程度进行量化,有学者研究制定了测量工具,其中信度较好的测量工具的理论基础多是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依据行为改变的阶段来划分测量的维度,用于评估厌食症患者的治疗动机的变化。这些评估工具主要分为2类。
  一类是评估问卷,如厌食症变化阶段调查问卷(ANSOCQ),由Rieger等人在2000年研究编制,以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为理论基础,用于对厌食症的评估,适用对象为成人和青少年患者。另外有用于广义范围的进食障碍评估的问卷,如青少年进食障碍康复的动机变化阶段问卷(MSCARED),以及准备和动机调查问卷(RMQ)等。另一类是决策平衡量表,它相比于普通的评估量表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很好的量化患者行为动机改变的程度,针对厌食症患者的决策平衡量表主要有两个,神经性厌食症决策平衡量表(DB)和神经性厌食症的利弊量表(P-CAN),DB评估了厌食症患者的功能障碍,及其行为改变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而P-CAN量表关注更多的则是厌食症患者对自身的利弊看法,在成人和青少年厌食症患者人群中已得到成功的应用。
  4.动机性访谈对厌食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提高厌食症患者治疗动机的传统方式是对其进行心理教育,让患者清楚厌食症所带来的危害,以此来帮助患者提高治疗动机。近年来,随着动机性访谈及其衍生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工作中的使用,对某些慢性病患者治疗动机的提高有明显作用,针对厌食症患者,尽管相关研究目前比较缺乏,但动机性访谈的潜在积极作用不可估量。
  4.1 动机性访谈与厌食症的治疗
  动机性访谈由Miller等学者于1983年首次提出,它是一种以来访者为中心,通过鼓励来访者探索并解决内心矛盾,而诱发其行为改变的指导性行为改变方法。MI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来访者的治疗动机,促使其接受完整的治疗程序,降低脱落率。
  在厌食症的治疗中,MI的运用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首先是对厌食症如何影响患者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如Lisa W. Cross等对动机性访谈与其他心理动力学疗法在探索厌食症患者动机中进行比较,动机性访谈法能有效的使患者认识到厌食症给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增强厌食症患者的治疗动机;然后使用相关量表评估分析厌食症的利弊;再就是对患者与疾病的关系进行探索;最后对患者的未来进行探索,在现状和理想状态中制造矛盾,逐步设定目标。针对MI在厌食症领域是否有效,Cassin等学者曾设计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使用自助手册的女性患者,来验证是否加入MI对其疗效有无差异,结果显示,加入MI组表现出了更多改变的动机、更高的治愈率以及更低的复发率。
  4.2动机性访谈的作用机制
  MI具有可靠的理论基础,在现有的干预研究中,MI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其对患者动机行为的改变上,以及对治疗师行为的有效作用上。   在患者动机行为方面,MI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动机,增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参与,减少阻抗的产生等。Lisa W. Cross的研究在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基础上,重点针对厌食症患者前意向阶段的干预治疗,通过动机性访谈与其他心理动力学疗法在厌食症治疗中的比较,有效证明了动机性访谈的重要推动作用,能够有效的增加患者的参与度。在治疗师行为方面主要是增加一些有益的行为,使患者愿意在与疾病的抗争中做出更多的努力,更配合治疗。
  总之,MI的适用范围很广,可操作性强,目前诸多研究结果证明了MI的作用效果,它很好的提升了患者的自尊和自信,缓解了行为症状,患者的主动参与强化了治疗的积极作用,脱落率减少。为了使MI能够得到更好的有效运用,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将其运用到更多的领域。
  5. 总结与展望
  与其他领域相比较而言,厌食症患者的治疗动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更加明显,因此对厌食症患者治疗动机评估与干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就评估工具而言,目前已有的对患者治疗动机的评估工具信效度良好,但它们的使用具有两面性,研究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就动机干预而言,已有研究支持了MI在厌食症治疗干预中的潜力,Lisa W. Cross的研究[2]指出,动机性访谈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它强调患者的基本价值观,对价值澄清的积极影响是心理动力学工作领域不够重视的一面,所以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在临床上对动机的干预可以采取一些心理动力学疗法,结合MI帮助患者,使治疗效果得到改善。
  在厌食症的治疗过程中有两个最为主要的问题,首先,一般情况下厌食症患者的治疗动机改变不是线性的,前意向阶段是一个关键期,因为厌食症患者在治疗中取得进步后会出现反复现象;第二个问题是厌食症患者在不同阶段的变化伴有不同的症状,这可能会影响干预治疗的过程。当前对于厌食症的动机干预的研究仍停留在实证性阶段,在日后的研究中应结合临床应用进一步细化。
  根据目前动机性访谈对厌食症治疗的研究进展,做出如下展望:
  第一,现有的临床应用及研究中,针对不同动机水平的厌食症患者使用的是统一模式的MI,对于一些低治疗动机的患者,心里矛盾的解决需要更多的时间,而对于那些本身具有较高治疗动机的厌食症患者来说,动机干预的重点则应该放在前意向阶段,以及动机水平的维持上。
  第二,厌食症的主要矛盾集中在自我反抗以及心理斗争上,不同阶段的动机干预的方式应有所调整和侧重,未来在厌食症的治疗干预中可以借鉴暴食症治疗干预的相关措施,有关厌食症的研究应该发展契合不同类别的治疗干预方案。
  第三,MI具有可靠的理论基础,理解MI改善治疗效果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在厌食症患者的治疗中更好的使用该方法,以获得更积极的治疗效果,但是目前MI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在日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制,以使MI在厌食症及其他领域中得到更加积极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骆宏,许百华,动机性访谈:一种以咨客为中心的行为改变咨询技术 [J].应用心理学,2005,11(1):85-89.
  [2]Lisa W. Cross. Psychodynamic Therapy and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 Approaches to Medical Issues in Low Motivation Anorexics. [J]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2013,23(1):28-38.
  [3] Tchanturia , Hambrook . Cognitive remediation therapy for anorexia nervosa. [J]. The treatment of eating disorders ,2010,130-149.
其他文献
本刊“医学人文”栏目刊登了中华医学会伦理学分会主任委员马强先生的文章——《坚持往前走,而不是困于当下》。针对日益剧烈的医患矛盾及频繁发生的伤医事件,文章客观、准确地剖析了当下我国临床医学的困境,激励医学人继续发扬高风亮节,坚定地担当起维护国人健康的责任。文章里没有牢骚和抱怨,有的是信心和解决症结的方法,我们为他点赞。顺其思路,我们提议,还需认真反省与之相关的医学教育问题。医学教育应当与不同发展阶段
期刊
个人简介  王丽  IMA国际注册高级纹绣师  水雾眉高级造型师  开运相学设计师  广州精英纹绣名师团成员  名言 您的形象价值百万  王丽自2008年接触纹绣至今已有8年多时间了,虽然从事纹绣行业非常辛苦,很多人中途选择了放弃,但如今已经坚持下来的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并与多家美容机构合作,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她把“您的形象价值百万”当做自己的座右铭,可见她对这个行业充满了热爱,坚持和不断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住院重症患者护理工作水平。方法 对当前国内学者在重症患者护理工作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提炼总结。结果 从中提出住院重症患者护理工作对策。结论 这些理论研究为住院重症患者护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重症患者;护理工作;理论研究  重症患者在住院期间,不仅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而且还将会面临不适的环境,导致他们变得更加的孤独、抑郁、焦虑,甚至出现轻生的现象,这时,
期刊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发现,21.4%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弓形虫感染有关,如果采取措施,完全阻断弓形虫感染,将会减少五分之一的精神分裂症发病病例。  养猫致盲、胎儿畸形的病例临床上虽不常见,但对稍微了解弓形虫病的人而言,这些都是弓形虫病引发的结果,虽然严重,但并不稀奇。但最近,科学家发现,弓形虫病还可能会增加精神疾患风险,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弓形虫病将使其发病风险翻番。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感染引起
期刊
据调查,在我国,约一半的60岁以上老年人有高血压。有不少人认为,老年人血压高是正常现象,不需要处理。其实不然,不论多大年龄,只要三次测血压(不是同一天测量)高于140/90mmHg,就可以诊断高血压。  在老年人当中,高血压是危害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控制不良,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出血、脑梗等情况,会严重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跟中青年相比,老年人的高血压还有一些特点,家人需要根据这些特点,采取针
期刊
老年贫血的特点  老年期可分为3个阶段,我国通用标准是45~59岁为老年前期,60~89为老年期,≥90岁为长寿期。老年贫血指老年人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及红细胞压积(Hct)低于健康老年人的正常值。我国老年人RBC及Hb的正常值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老年人RBC<3.5×1012/L、Hb<110g/L且Hct<0.35为贫血。  老年贫血的发病率约为17%~26%,多继发于其他疾
期刊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药物。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该药物在一些特定患者竟然具有增加不良预后风险的危害。美国耶鲁大学Guadalupe García-Tsao教授在APASL2015上,就“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何时停用β受体阻滞剂?”的主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她通过梳理近年来的研究证据,提出了NSBB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合理用药建议。门静脉高压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药物作用机制 
期刊
除了糖尿病饮食外,低蛋白饮食是另一个与药物同样重要的治疗措施。一旦被医生告知,今后需要低蛋白饮食,那就说明一日三餐不再是随心所欲,而需要好好规划,否则可能会影响病情。低蛋白饮食就是要少吃肉?  “饭要少吃”“肉可以吃,但不能太多”“豆制品不能吃”……医生常常这样告诉患者。而患者听了,只是觉得这下什么都要少吃,人生从此变得悲催了。  其实“低蛋白饮食”的说法不太完整,因为前面还漏了两个字“优质”。 
期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GOLD指南(2015 版),详细介绍了行肺量测定的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及其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意义。肺功能检查是临床诊断COPD必备条件。所有COPD专科医生/医疗机构都应配备有肺功能检测设备。什么是肺功能检测?  肺功能检测是一项简单的检查项目,包括呼气量和呼气时间。肺功能仪是进行肺功能检测的设备,可以用来评估肺呼气的速度和效率。  肺功能曲线是容量-时间曲线
期刊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供血受阻而导致的脑功能障碍,可由血栓或栓塞造成的缺血(85%),或因出血(12%)导致。55~64岁年龄组发病率为10~20例/10000人,年龄超过85岁发病率高达200例/10000人,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美国每年有70万人中风,其中16.3万人因中风死亡。  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与抑郁症有关;与躯体损伤相比,抑郁在卒中患者中更为常见。PSD(卒中后抑郁)的第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