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极图是中国古老的哲学典籍——《易经》用以阐释宇宙万物中“阴”与“阳”的对立统一规律。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易·系辞传·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图是一个圆形的平面构成,圆内由两个一黑一白的阴阳鱼首尾相连互咬而成。其中黑色图形代表阴,白色图形代表阳。白色图形中有一个小黑点,黑色图形中有一个小白点,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从太极图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它与中国画构图传统观念的若干相通之处。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以太极图阐释的阴阳对立统一规律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它涵盖了宇宙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而中国画构图的传统观念也与此相合。
黑与白、疏与密、虚与实、浓与淡,是中国画构图中的几对矛盾,它们的对立统一规律,亦为太极图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规律所涵盖。一幅画,黑色的分布是处理“黑”的问题,如何留出空间是处理“白”的问题。黑与白互为对比,使画面强烈、醒目,有力量。而黑与白又是互为依存的,黑得不够白处就亮不起来,没有白的衬托,黑的就不够精神。疏密也同理,中国古代画论中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之说是强调疏密对比。潘天寿说:“无虚不易成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李可染的山水画往往以大面积的、极度的黑,衬托很小面积的白。这些往往是表现流泉、瀑布、云烟、天空、屋宇等。而齐白石的画往往又以大面积的白来衬托小面积的黑,起到黑白对比强烈的效果。一张画的构图如果显得散、不集中,往往就是没有强调阴阳对立这对矛盾。当你在密处加得更密,或者在黑处加得更黑,或者白处提得更亮,这样一来构图将会马上改观。
太极图中白色图形中有黑点,黑色图形中有白点,正是反映了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即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王维画论中有“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水阔处则征帆,林密处则居舍”之说。《松壶画忆》云:“丘壑太实,须间以瀑布,不足,间以烟云,山水要宁空毋实。”这都是处理虚实、藏露、疏密关系的要领。一片繁密的树林中穿插几间房子,石壁上画点流泉,山腰留出云彩,都是实中求虚。黄宾虹的山水画,勾染、皴擦,画得重叠繁密但不感到闷塞,是因为他常常在大密之中安排或白色小路,或流泉、小桥、人物等,藉以破实,求得空灵变化。他曾说过:“一烛之光,通室皆明。”国画的大黑大密中以一点一线之白,便使画幅空灵起来,就是实中求虚的道理。
老子有“知白守黑”之说,中国古代画论中也有“计白当黑”的说法,白就是留出空白。中国画构图中很讲究留白,就是善于抓“阴”与“阳”这对矛盾。西方油画往往把天空、水、地面如实地表现出来,整个画面全部画满。而中国山水画中往往把天空、水面、地面处理成空白,花鸟画、人物画中也常常把背景处理成空白。石谷与南田评云:“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着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清蒋和《学画杂论》云:“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故十分之三在天地布置得宜,十分之七在云烟断锁。”《桐阴论画》云:“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不可窒塞,大约左虚右实,右虚左实,为布置一定之法,主变化错综,各随人心得耳。”
中国画的空白并不是空中无物,而是空中有物。空处可为云或雾,可为地或天,可为烟或水。没有画出来的东西,可以引导观众去想象。齐白石画鱼、虾、蟹等水族时,往往没有画水,但让人感觉和想象到有水的存在。古人有诗曰:“我自画鱼不画水,此中亦自有波涛。”
潘天寿曾说过:“画中不画天空,即为空白,云和天同样是虚,则感觉不同。倘若天空中画一排雁,而天空格外空旷,感到空处是天,引人注意了,即为虚中有实,空而不空也。”
这里讲的是虚中求实。天空中有飞鸟,水阔处有征帆,荒芜处有行人,空角处有题款。这些都是中国画虚中求实的传统处理手法。
阴阳对立而统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渗透,互相转化。这只是太极图中所涵盖的哲理,也是中国画构图的传统观念的一个方面。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太极图中阴阳二体为什么不是直线分割各居其半,而是一种左旋右转的交合?这就是既强调了均衡又注意到变化,既强调对比,又注意和谐,既强调了多样又注意统一。这启示我们对中国画传统构图观念中其余几个问题的认识。
左旋右转的旋律主线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属于气脉问题。中国画构图的传统观念中很注意气脉贯通,各种物象的组合由一条之字形(或S形)气脉连缀贯通起来。这些在石涛、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笔者在拙著《墨竹教程》中谈到墨竹构图时把这个之字形(或S形)的气脉称作“旋律主线”。这与太极图中的阴阳二体左旋右转的交合线正好吻合。这个旋律主线在中国画立轴中可以是竖摆,而在横幅中可以是横摆。画竹布叶,注意到以旋律主线连缀贯通,可避免构图出现散、乱、板的毛病,表现其他物象和题材也一样适用。
齿牙交错的块面交合
上文谈到之字形旋律主线的问题,这个规律存在于线结构类和点结构类构图之中。但国画构图除这两种类型之外还有面结构类型和点面结合类型。这两种类型构图中有一条阴面和阳面,即黑与白、实与虚的交合线,这个交合线不能以直线出现,而应当是齿牙交错的之字形(或S形)的交合线,这与太极图中左旋右转的交合线依然相合。这些情形我们可以在潘天寿的许多作品中看到。
重心偏移的均衡态势
在绘画构图中处理均衡往往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天平式均衡,另一种是秤杆式均衡。天平式均衡,左右两边分量比较均等。而秤杆式均衡两边分量比较悬殊。一般来说,天平式均衡,支点居中,往往使构图过于平稳,而采用秤杆式均衡支点往往偏于某一边,这就使画面的重心向一边偏移,然后再通过构图动式、造型质差、位置距差、用印、题款、补景等方法调整平衡。中国画构图往往多用秤杆式均衡,采用重心偏移的均衡态势,给人跌宕奇险,丰富多变的艺术感受。就以太极图而言,右边黑色的鱼头较重,画面重心偏右,就像秆中之重物。而在左上方的小圆点,就像秤砣,体积虽小,造型圆润,如玉如珠,突显于大片白色空间。而黑色鱼尾又有向左摆动的动势。所以,画面虽然重心偏移,左右不对等,但仍然取得均衡效果。
从太极图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它与中国画构图传统观念的若干相通之处。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以太极图阐释的阴阳对立统一规律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它涵盖了宇宙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而中国画构图的传统观念也与此相合。
黑与白、疏与密、虚与实、浓与淡,是中国画构图中的几对矛盾,它们的对立统一规律,亦为太极图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规律所涵盖。一幅画,黑色的分布是处理“黑”的问题,如何留出空间是处理“白”的问题。黑与白互为对比,使画面强烈、醒目,有力量。而黑与白又是互为依存的,黑得不够白处就亮不起来,没有白的衬托,黑的就不够精神。疏密也同理,中国古代画论中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之说是强调疏密对比。潘天寿说:“无虚不易成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李可染的山水画往往以大面积的、极度的黑,衬托很小面积的白。这些往往是表现流泉、瀑布、云烟、天空、屋宇等。而齐白石的画往往又以大面积的白来衬托小面积的黑,起到黑白对比强烈的效果。一张画的构图如果显得散、不集中,往往就是没有强调阴阳对立这对矛盾。当你在密处加得更密,或者在黑处加得更黑,或者白处提得更亮,这样一来构图将会马上改观。
太极图中白色图形中有黑点,黑色图形中有白点,正是反映了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即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王维画论中有“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水阔处则征帆,林密处则居舍”之说。《松壶画忆》云:“丘壑太实,须间以瀑布,不足,间以烟云,山水要宁空毋实。”这都是处理虚实、藏露、疏密关系的要领。一片繁密的树林中穿插几间房子,石壁上画点流泉,山腰留出云彩,都是实中求虚。黄宾虹的山水画,勾染、皴擦,画得重叠繁密但不感到闷塞,是因为他常常在大密之中安排或白色小路,或流泉、小桥、人物等,藉以破实,求得空灵变化。他曾说过:“一烛之光,通室皆明。”国画的大黑大密中以一点一线之白,便使画幅空灵起来,就是实中求虚的道理。
老子有“知白守黑”之说,中国古代画论中也有“计白当黑”的说法,白就是留出空白。中国画构图中很讲究留白,就是善于抓“阴”与“阳”这对矛盾。西方油画往往把天空、水、地面如实地表现出来,整个画面全部画满。而中国山水画中往往把天空、水面、地面处理成空白,花鸟画、人物画中也常常把背景处理成空白。石谷与南田评云:“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着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清蒋和《学画杂论》云:“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故十分之三在天地布置得宜,十分之七在云烟断锁。”《桐阴论画》云:“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不可窒塞,大约左虚右实,右虚左实,为布置一定之法,主变化错综,各随人心得耳。”
中国画的空白并不是空中无物,而是空中有物。空处可为云或雾,可为地或天,可为烟或水。没有画出来的东西,可以引导观众去想象。齐白石画鱼、虾、蟹等水族时,往往没有画水,但让人感觉和想象到有水的存在。古人有诗曰:“我自画鱼不画水,此中亦自有波涛。”
潘天寿曾说过:“画中不画天空,即为空白,云和天同样是虚,则感觉不同。倘若天空中画一排雁,而天空格外空旷,感到空处是天,引人注意了,即为虚中有实,空而不空也。”
这里讲的是虚中求实。天空中有飞鸟,水阔处有征帆,荒芜处有行人,空角处有题款。这些都是中国画虚中求实的传统处理手法。
阴阳对立而统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渗透,互相转化。这只是太极图中所涵盖的哲理,也是中国画构图的传统观念的一个方面。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太极图中阴阳二体为什么不是直线分割各居其半,而是一种左旋右转的交合?这就是既强调了均衡又注意到变化,既强调对比,又注意和谐,既强调了多样又注意统一。这启示我们对中国画传统构图观念中其余几个问题的认识。
左旋右转的旋律主线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属于气脉问题。中国画构图的传统观念中很注意气脉贯通,各种物象的组合由一条之字形(或S形)气脉连缀贯通起来。这些在石涛、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笔者在拙著《墨竹教程》中谈到墨竹构图时把这个之字形(或S形)的气脉称作“旋律主线”。这与太极图中的阴阳二体左旋右转的交合线正好吻合。这个旋律主线在中国画立轴中可以是竖摆,而在横幅中可以是横摆。画竹布叶,注意到以旋律主线连缀贯通,可避免构图出现散、乱、板的毛病,表现其他物象和题材也一样适用。
齿牙交错的块面交合
上文谈到之字形旋律主线的问题,这个规律存在于线结构类和点结构类构图之中。但国画构图除这两种类型之外还有面结构类型和点面结合类型。这两种类型构图中有一条阴面和阳面,即黑与白、实与虚的交合线,这个交合线不能以直线出现,而应当是齿牙交错的之字形(或S形)的交合线,这与太极图中左旋右转的交合线依然相合。这些情形我们可以在潘天寿的许多作品中看到。
重心偏移的均衡态势
在绘画构图中处理均衡往往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天平式均衡,另一种是秤杆式均衡。天平式均衡,左右两边分量比较均等。而秤杆式均衡两边分量比较悬殊。一般来说,天平式均衡,支点居中,往往使构图过于平稳,而采用秤杆式均衡支点往往偏于某一边,这就使画面的重心向一边偏移,然后再通过构图动式、造型质差、位置距差、用印、题款、补景等方法调整平衡。中国画构图往往多用秤杆式均衡,采用重心偏移的均衡态势,给人跌宕奇险,丰富多变的艺术感受。就以太极图而言,右边黑色的鱼头较重,画面重心偏右,就像秆中之重物。而在左上方的小圆点,就像秤砣,体积虽小,造型圆润,如玉如珠,突显于大片白色空间。而黑色鱼尾又有向左摆动的动势。所以,画面虽然重心偏移,左右不对等,但仍然取得均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