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40年的白沙河谷主

来源 :南岛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x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壶没找到开始
  1974年12月,袁金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拿到他人生第一笔收入——12元。攥着每月12元的工资,袁金华先是收藏邮票,后又收藏钱币。
  再后来,依照父亲的吩咐,袁金华开始在镇上四处寻找家里丢失的一个从南海带回来的年代久远的壶。最后壶没找到,袁金华却因为接触到了镇上诸多的古物,从一堆坛坛罐罐之间走上了收藏之路。
  40年后,前来参观“白沙河谷”的人不断询问收藏背后的故事,袁金华抽一口手上的烟,缓缓地吐着烟圈。因为跨越的时间太长,很多事情他已不知从何说起。但不管他是否愿意不断地重复,每一件藏品,都埋藏着一段故事。
  为了一件“男根”石祖器,他曾在黎族村庄盘踞半个月;为了一张鹿皮画,他曾在大年三十翻山越岭费尽口舌;为了7面黎族蛙锣,他曾险些命丧急流漩涡……
  于是袁金华家里堆放的藏品越来越多,甚至连让孩子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了。
  “一开始我只是喜欢做这件事,想做这件事,想不了太远,走一步算一步。”但积累到一个规模或程度,收藏已经不再是个人癖好的问题。不知不觉间,袁金华的收藏或主动或被动地承担起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和意义。
  在债务中周旋的收藏
  有趣的是,袁金华在删芜就简地介绍了几个收藏故事之后,却说了一大段所收藏的黄花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正聊得酣时,一沓需要在这两天支付的账单送到了袁金华手上。
  袁金华早已过了把高举理想当饭吃的年纪,钱从来都是摆在桌面上的问题,而且一天比一天急迫。
  “为了一件官服将家里过年用的钱全部花光。家里的生活费,孩子的学费,我的工资,老婆的工资,都耗在收藏上,就像是掉进了一个无底洞。于是大家就把我当成一个疯子,收藏了一堆没有价值的破烂。”
  压力越来越大,袁金华有些承受不住了。他不断想:这样收藏到底行不行?出路在哪里?袁金华说,自己的个性是一旦选择走一条路就要一条道走到底。“所以我只能做到在不影响家里柴米油盐的情况下,将其他的收入都放到收藏上。”而能在收藏上坚持走到今天,另一个原因则是他在长期的负债实践中学会了“资本腾挪”。
  要实施“资本腾挪”,袁金华第一步是与三教九流的人物交朋友,不管对方是吸毒,偷东西,还是种田,或者当官。“哪怕口袋里有一毛钱都拿出来,花在交朋友和收藏上。”只有这样,袁金华才能掌握更多的收藏信息,在经济上遇到困难时才能找到新的债主。
  “昨天我借了第一个人的,今天我借第二个人的来还第一个人,后天又借第三个人的还给第二个人……等工资一发,就拿去还债。”在40年的时间里,袁金华就是这样欠新债还老债,在各项债务中周旋。
  “收藏到现在,从来没有多余的一分钱能在口袋里停留久一点儿的,所以我为债苦也为债笑。苦就不用说了,那些债务,我这条命能活到什么时候就要还到什么时候。而笑是因为在一直负债的情况下,还完成了大大小小这么多事情。”
  死路一条烧火都不着
  袁金华说,在这条路上走了一段之后,每一个收藏人都会有个梦想。“收藏这些东西不是要孤芳自赏,这批东西早晚都要与大家见面,让大家接受它。看看到底值不值,好不好,我走过的路到底对不对。”
  就在这个梦想中,袁金华为自己的收藏找到了出路。“它的出路只能是建馆,不然就是死路一条,烧火都不着。”为此,袁金华做了很多次尝试。
  2002年,在三亚旅游业逐渐火热之时,袁金华希望借此机会建一个私人博物馆。这样不但能为自己的收藏找到一条活路,同时也能提高三亚旅游发展的人文底蕴。
  但在中国,从诞生之初到现在,民间博物馆一直没有标准的身份界定。由于没有明确的国家财政资金扶持渠道,法律地位和监管体系也不明确,民间博物馆在创办和运营过程中经常遇到政策法规瓶颈。所以,袁金华将私人博物馆建到三亚的希望最终以落空结局。
  此后,袁金华又尝试过跟企业合作,最终还是没能如愿。袁金华说,他是流着泪回到乐东的。发脾气的时候会嚷着要把这堆“破烂东西”烧了,但最后,这堆“破烂东西”依然被他当宝贝供着。
  人没有不自私的
  几经周折之后,袁金华原来的建馆计划慢慢演变成了筹建一座“以园带馆,以馆养园”的生态式博物馆,馆址定在乐东的白沙河谷。建馆伊始,由于没有钱雇人,袁金华下了班一个人上山抽水、劈山、栽树,一个一个石头往山上搬。
  而无论是行业博物馆,还是国有公办的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资金问题几乎是困扰所有基层博物馆的共性问题,袁金华的私人博物馆也不例外。要建馆,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需要钱。
  “这时候真庆幸20世纪90年代收藏了一批黄花梨。要是没有这点家底,博物馆绝对走不到今天。”袁金华终于点破为什么一开始会聊到看似毫无关系的黄花梨收藏。
  事到如今,摆在袁金华和“白沙河谷”前面的路依然坎坷。随着知道的人越来越多,社会上各种质疑也随之而来。“有的人说我钱多得花不完,说什么的人都有,这带给我很多无形的压力。”
  面对压力,袁金华直言自己是自私的。为建“白沙河谷”,他耗尽了一生心血。“说大了是给社会留点东西,说小了是给家人留点东西。因为我收藏这些东西,家人跟着受了很多苦,心里觉得亏欠了他们。所以我苦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有一天能给家人一些弥补。”对于自己和“白沙河谷”的未来,袁金华说只能顺其自然,走一步算一步,但心里始终抱着希望。
其他文献
当被人问到自己的故事时,邱名毅用了不到100字就说完了。1993年自厦门水产学院海水养殖专业毕业,之后便回到海南,一直在海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工作,现为高级工程师,担任海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防疫科科长兼实验室主任,平常除了给鱼看病,还负责实验室的研究工作。邱名毅说,生活是平淡的。平日里,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和渔民打交道,有时候是讲课、培训,有时候是鱼病发作时前往现场指导抗病。目前海南稍有规模的养殖场,
期刊
他们是鲨鱼的发言人,是海洋的清洁者;他们坚信潜水者与海洋之间有着不可泯灭的特殊缘分,坚信自己应该并且能够为海洋贡献出自己的热忱与力量;为了一个干净、健康,而且多姿多彩的海洋星球,他们召集了全球超过180个国家的上千名潜水者,与他们一起为这个目标努力奋斗;他们一直在行动,一直在努力,努力做得更多更好……这是一个注册的非营利组织,叫作Project AWARE。  22年前,因为深切关注海洋日益凸显的
期刊
2014年8月14日,海南省非公经济组织党工委、省工商联联合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海南省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海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非公经济组织党工委书记、省工商联党组书记田德毅,海南省工商联专职副主席王胜、徐凤,秘书长黄琅和海南省非公经济组织党工委委员、省工商联巡视员梁生彬,海南省非公经济组织党工委委员、省旅游委巡视员陈耀,海南省非公经济组织党工委委员、省财政厅副厅长唐卓贤,海南省非公经济组织党
期刊
书法发展到今日,实用价值在不断地丧失,审美价值在不断提升,这无疑成为摆在书法家面前的一个思考。在古人那里,写字固然也是修身养性,但更多地还承担着记录与传播的功能。当移动互联网发达到人与人随时随地能够视频通话的时候,笔墨的实用功能不得不渐渐退让,变成这么一部分人的兴趣与追求,更多地承载起精神层面的东西。在很多年轻人那里,拿着毛笔,慢慢地从一笔一划开始,抵达某种内心的宁静、豁达与欢喜,是一件无比艰难的
期刊
2014年7月30日,海南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百镇千企行琼海对接会在琼海市委党校举行。活动由海南省工商联(总商会)、中共琼海市委、琼海市人民政府主办,海南省工商联投融资委员会、琼海市工商联(总商会)承办。海南省工商联(总商会)专职副主席徐凤,琼海市委副书记张忠惠,海南省工商联(总商会)副主席、省工商联投融资委员会主席黄召华,省交通银行副行长杨文超、省财政厅企业处处长杨传喜等出席会议。参加对接会的
期刊
初识欧小康,不是在翰墨场中,而是在足球场上。还在十多年前,我组织了一支业余足球队,准备参加海南业余联赛,请了个江苏籍的教头万江鸣,还“引进”了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球员,欧小康是其中之一。我们队的老班底队员总觉得小欧的踢法有点“独”,但不知为何万江鸣教练特别喜欢他,每次都让他首发。  一别好多年,再见,又是在绿茵场上。小欧球风依旧那么“独”,还添了个“毛病”——喜欢在场上指责队友,尽管他有时说得也对,
期刊
采访当天,一踏入姜代云的办公室,就仿若来到了某位西方好友的古典住屋。巴金《化雪的日子》里有这么一句话:“壁炉里火燃得正旺,不断地射出红蓝色的光。”而姜代云办公室里的壁炉虽然没在燃火,但是壁炉上的画幅、深棕黑色的茶几沙发、木棕色的办公桌和深黄色的天花板,无不在彰显着这里低调华贵的西方风格和办公室主人的艺术品位与追求。为了接下来的采访,姜代云让我们先看一段公司的短片,壁炉上的画幅缓缓收了起来,露出一台
期刊
绘制时代年谱  收藏连环画的缘起,是在八年前夏日里的一天,钟起的路过地摊,看到旧书贩子卖的小人书,突然想起孩童时期和堂弟用去椰子寨玩时捡到的一笔巨款——十元钱买了一堆小人书回来如饥似渴地阅读的场景。在和小贩一番讨价还价的厮杀后,他买了摊子上所有的连环画,这便是一个收藏者诞生的过程。  1980年代,物资依然缺乏,可供精神需求的书籍销售品也极少。小人书题材的广泛性,和通俗易懂的图配文形式,使它变成了
期刊
南岛视界: 当代很多青年画家多受西方绘画思潮的影响,崇尚当代艺术和油画,作为青年画家,你为什么对国画情有独钟?  欧小康: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已被封闭了几十年的国门突然被打开,中国艺术家吸收到了外来的新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现代哲学尼采、柏格森等人的著作在国内出版发行,改变了人们对外部世界和艺术精神的传统认识,使人们对艺术观念和审美意识的理解更为丰富。 
期刊
“定安娘子”与个人性情  南岛视界:在海南,写散文的女作家并不多,你在散文上耕耘多年,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定安娘子”的书写——这个称呼甚至已经和你捆绑在一起了。在此,我先问一个比较八卦点的问题,在生活中和写作中,你的性格是什么样的?这个性格,影响了你的写作吗?  王姹: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对海南本土文学的创作,至今已经创作并出版了“王姹·印象定安系列文丛”《定安娘子》、《印象定安》、《风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