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馆藏木雕造像看民间求子祀神多样性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felo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送子信仰是中国信仰体系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它流传时间长、影响地域广,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基本都有属于当地独有的送子神灵。从众所周知的送子观音到各地颇有影响的送子神灵,如北方的碧霞元君、南方的妈祖、广东地区的金花夫人等等,乃至更小地方上很多鲜为人知的其它送子神灵。本文以洛阳民俗博物馆造像藏品中的送子观音(图一)、送子娘娘(图二)、送子神张仙(图三)之木雕造像为例,作如下述略。
  一、送子观音
  佛教里的观音菩萨,在我国的宗教信仰里,虽然相对比较晚才进入中土文化,但由于她能够很好地切合中国文化的特点,满足人们解难救苦的需要,因此,在民间历来就有很大的影响。
  1、送子观音的形成
  在刚传人中国的六朝时期,人们就特别注意到观音送子的功能。在早期翻译的关于观音的佛经《妙华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就有称念观音名号能“求男得智慧之男,求女得瑞相之女”的说法。观音在其救苦救难的大慈悲下,对于生育竟然是如此的有求必应,于是,她迅速地与中土文化一拍即合,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从这则经文可以看出,在古印度佛教中,观音满足人们生育的渴望时是没有男女区别的。也就是说,观音送男送女都可以。但是,由于中国文化早在《易经》时代,在骨子里就埋下了男女有别、天尊地卑的基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长期的封建男权社会历程,使得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更加根深蒂固,男子的社会地位极其凸显,而女子只有在家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的份。这种失调的男女地位影响到生育上,表现为人们不愿意生育女孩,而特别渴望生养儿子。因此,佛教中的观音菩萨进入中国文化以后,也改变了印度佛教中送男也送女的本义,逐渐演变成一位主要送男的生育神。
  2、观音送子信仰的习俗
  民间观音送子信仰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观音初人中土的时候,观音信仰还不是很普及,人们向观音求子的行为并不是那么主动,大都是受出家僧人的指点才跪拜观音求子的。如六朝唐临的《冥报记》中记载,信行的母亲久不得子,有沙门“劝念观世音菩萨。母日夜祈念,顿之有娠,生信行。”此类故事在《太平广记》卷100和卷101中收集更多。唐宋以降,开始大量出现祈求观音送与儿子的灵验故事。如《夷坚志》中许洄妻“孙氏临产危苦万状,默祷观世音,恍惚见白髦妇抱一金色木龙与之,遂生男。”这说明,送子观音信仰此时在民间已是比较流行。
  观音送子是如此灵验,人们向观音求子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有观观音像而得子的,如《观音慈林集》中记载说“何隆五十无嗣,乃奉千手千眼大悲像,朝夕虔礼梦大士授红儿,连举三子”;有许以灯油钱以求子的,宋代就有“弟子庄宁妻吴氏百六娘共施净财三十六贯文就东谷庵烛长明无尽灯一枕供养观音菩萨功德祝献自身行年本命元辰乞求花男子,早遂心愿”。这些神奇的送子方式实际是人类文化中“交感巫术”思维的衍生。向观音求子的灵验故事确实很多,民国时期的信士万钧总结说:“颂观音经,凡有所求,莫不如愿,而得子之报,尤彰彰在人耳目问,即以见闻所及者言之,不下数百事。果能失诚力行,即数应无子者,亦见转移定数。其本来福厚者,白必获报益崇。又亲见无子人倡率同志,持斋诵印经卷,兼修桥路,点夜灯,济贫穷设义学,埋遗骸等善举,不出数年,无不举子。真可操券得之也。”可见,在信士们看来,当你有了善举,积得厚福时,观音也就给你送来了儿子。在那种求子若渴的社会里,以此种报应来激励人们向善,确实有着极大的号召力。
  在顾禄《清嘉录》卷二云: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辰,士女骈集殿庭炷香,或施佛前长明灯油,以保安康,或供长幅,云:求子得子,即生小儿,则于观音座下皈依寄名,可保长寿。未育向观音求子,得子后向观音寄名,保佑子女健康成长。在江苏等江南地方流传着偷观音的绣花鞋以求子的习俗:青浦黄渡镇妇女之无子者,必往镇东祖师东堂之送子观音前,烧香告祷,并暗中将送子观音之绣鞋偷去一只,云即能生子。惟生子以后,须寄给与观世音为干儿子也。或遇有生子人家之三朝,或能六朝祭天生婆婆之红蛋偷而食,亦能生子。生子之家,三朝或六朝,祭天生婆婆以后,焚锭送出时,如有无子者,可命送至其家之门首,云系“送儿子来也”。在妇人怀孕,倘将雄黄配在身畔,方可转女为男。另还可以偷取观音像前的纸糊童子以求子的,据《吉林奇俗谈》说,吉北白山四月二十八日开庙会求嗣者皆诣观音阁,于莲花座下窃取纸糊童子一,归家后置褥底,俗谓梦雄可操左券。
  还有广州等地的生菜会,也是祈求观音送子的主要活动,只是在后来还伴随着观音开库的民俗活动,这里折射出人们对观音的祈求目的从单纯求子到求子、求财兼顾的变化。江西的傩面具中有一种叫和合的傩面具,有些和合傩面具是胖娃娃的样子,如南丰傩广昌傩,这样的傩神又具有了送子的功能,称之为“送子和合”,这种傩舞在新婚洞房中经常表演,唱词为“十朵莲花九朵开,离了南海到此来,手中抱定长生子,积善人家去投胎。”这是送子观音信仰在民间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在古代戏曲演出中,还有专门求子的“求子戏”,有专门的《观音送子》剧目,大都结合各地的风俗,对观音送子进行了形象演绎。综上可以看出,送子观音信仰从古到今在大江南北都是十分盛行的,而且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方习俗。并随着观音信仰的不断传播,与中国文化相交融、叠合,观音送子的功能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了观音信仰的主要功能之一,并形成了专职的形象——送子观音。
  二、送子娘娘
  在过去,人们都祈求多子多福,认为这样家庭才能兴旺。在中国,自古以来封建伦理道德一直约束着妇女的自由,又加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封建宗法观念的影响,所以旧时的老百姓只盼着家中人丁能够兴旺。他们求子心切,还把求子的希望寄托在神的身上。因此就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子孙娘娘,作为生育的保护神。而在众多的送子娘娘信仰中影响最大、名号最响的,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当属泰山娘娘碧霞元君。人们把碧霞元君看成是保护妇女、儿童的全能女神,有求必应。   关于碧霞元君作为送子娘娘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
  其一,在民间最普遍的说法是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其实无论是东岳大帝还是碧霞元君,全都是山神的人格化。碧霞元君又被称为泰山娘娘,而“泰”字在《易经·泰卦》中表“天地交而万物通”之意,所以人们附会为妇女生子之意。
  其二,又说她“岱居本位,其色惟碧,东方主生,一本乎坤元资生万物”。亦即是说,她能滋生万物、主生,所以,民间又把她看成是“送子娘娘”。
  其三,在汉明帝时,民间有一位叫玉叶的女子,貌端而性颖,3岁懂人伦,7对知礼法,曾经拜过西王母,14岁时忽感受母教,想要入山以得仙人的长期指点。后来,玉叶姑娘就入了泰山,待三年丹成,从此泰山就有了玉女神,永镇泰山。到宋真宗时,泰山女神便被封号为碧霞元君,全名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传说泰山娘娘能使妇女多子,又能保护儿童,因此,人们都把她奉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送子娘娘为泰山娘娘的称号之一,神威震慑神州,碧霞元君庙也遍及全国。明清两代,祭祀碧霞元君的活动发展到鼎盛时期。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礼部尚书和文阁大学士王锡爵在《东岳碧霞官碑》中说:自碧霞官兴建以来,世人朝拜泰山的都是给泰山奶奶烧香的,近的数百里,远的达数千里,每年到泰山顶烧香磕头的多达数十万人,施舍香火钱亦数十万银两。清初孙承泽《天府广记·寺庙》载:“京都有碧霞元君庙五处,香客云集,烟雾终日士女云集。”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很多神灵的产生多为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来,并赋予他们诸多神职功能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民间信仰的兴盛,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冯玉祥先生在《读春秋左传札记》中说:全国几乎每个县里都有“泰山行官”。人们崇拜碧霞元君,是希望她对人们赐子、赐福,保佑孩童康泰,赐人以平安吉祥。
  三、送子神张仙
  由上所述,从神灵形象上看,与生育有关的神都以女性形象出现,而张仙却是一位男性生育神。张仙,旧时民间常作张仙爷,起源于宋代的男性生育神。从形象上看,民间供奉的张仙多以画作流传于世,雕塑较少。我馆所藏张仙雕像就显的极为可贵。就功能而言,这位神灵是保佑子嗣远离疾病、伤害,能够顺利长大,延续家族传承。除此之外,张仙也具有求子得子、保佑子嗣顺利降生的功能。
  张仙是位传说颇多的神灵。关于张仙的原型,《陔余丛考》所引陆文裕《金台纪闻》说是孟昶:五代蜀后主孟昶的花蕊夫人在蜀亡后被掳入宋官。她思念故主,便把带进宫来的孟昶挟弹图挂了起来,以志纪念。宋太祖见了,问是谁,花蕊夫人撒谎说是蜀中的张仙神,奉祀他可以令人得子。这话流传到了民间,人们也就奉祀起这位张仙来。
  张仙本来只是司职护子,也就是保佑民家的幼子。张仙画像常贴在烟囱旁,俗说天狗是从烟囱钻到屋里惊吓、吃掉小儿或将天花传染给儿童的,所以就让张仙守着烟囱,保佑孩子。他的形象一般是拈弓搭弹指向天狗,多有联语:“打出天狗去,保护膝下儿”,横批是“子孙绳绳”。据说,苏轼的父亲苏老泉就有梦张仙而得子之验,并写了《张仙赞》。
  民间流传的张仙神像画,其神姿与一般神仙不同,一身华丽的贵族打扮,面如敷粉,唇若涂朱,五绺长髯,飘洒胸前,一幅十足的美男子形象。他左手张弓,右手执弹,作仰面直射状。与我馆所藏造像之形象截然不同。我馆所藏造像,慈眉善目,怅然捶胸,右手握元宝,左手托小儿,直观表现了在老百姓的理念中对子孙延绵,多子多福的祈求。
  旧时,居民家中还把张仙的神杩儿或画像镜框挂在卧室房山、炕灶烟道出口处悬架的供板上,供上香碗、蜡烛。板上还要设一小瓷碟,内放四五个湿白面球,每日更换,据说是喂天狗的。传说因烟囱冲着天,会有天狗从此钻进屋里,吓唬小孩,传染天花。张仙爷守住了烟囱口,天狗就不敢进屋了,可保佑孩子一年平安。
  张仙素以送子护童闻名于世,民间生男孩要悬弧矢(弓箭),更有甚者认为张仙手里的弹丸与“诞”同音,有诞生的意思,所以张仙与送子娘娘等一同被尊为祈子送生之神,后来还演化出一种风俗:接生婆为产妇接生后收了钱,要送给人家一幅张仙神像,画上有“金弓打出天狗去,玉弹引出子孙来”的字样。
  结语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很多神灵的产生多为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来,并赋予他们诸多神职功能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生育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自从人类出现,女性就作为繁育后代的主体被敬仰着,并伴之形成生育文化。人类早期生育文化就是生殖崇拜文化。生殖崇拜即是指对有关性器官、性行为礼仪行为和生殖的信仰,是人类的早期信仰之一。随着社会进程向前推进,生殖崇拜也逐渐让出了主导地位,发展成为生育神崇拜。到了唐宋时期,我国生育神的种类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如高襟,女娲,九子母,送子观音,送子奶奶,碧霞元君,张仙,顺天圣母,妈祖等。民间信仰的兴盛,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它的产生条件是生产力极低的时代,先民们不能对自然万物和人类自身作出客观的解释,然而却发现天地万物在遵照一定的规律运行、发展,而这种力量是不受人为控制的。万物生灵、日月山河、风雨雷电等等,都有自己运行的规律。人们以为,一定有一种存在于人类之上的神灵在操控着这一切,包括人类自己也受这种力量的操纵,所以人们供奉祖先,供奉天地神灵,万物有灵论便应运而生。人们还根据自身需要创造了许多与生活相关的俗神,送子神即是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人们无法自己掌控命运,却又用独特的思维去解释周围发生的一切。他们对神灵顶礼膜拜,向神灵进献供品来祈求神灵的保护,不要降罪给自己,期望神灵能够听到自己的心愿,满足自己的祈愿。烧香的信众希望神灵能够听到自己的祷告,保佑自己和挂念的人平安、幸福。
  (责任编辑:耿坤)
其他文献
香文化在中国已植根数千年,无论皇室贵胄、文人雅客还是深闺贵妇都乐于香事。而对于古代香事的真实记录,除了先人遗留下的香方香谱、咏香诗词之外,最为直观的莫过于形态和用途各异的香具。这些香具都有着特定的用途,或薰燃,或存放,无论搭配还是摆放,无一不彰显着中国香文化的精致之处。在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绘画作品中,也时常出现各类香具的身影。我们不妨以明代人物画中的香具为索引,?由细节处追寻幽远的中国香文化。
期刊
海南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五龙出海图”三联幅黎锦龙被。其主体纹饰,上绣一正面苍龙,龙首左右对称,龙尾盘旋向下,头上竖起一对犄角,张牙怒目,胡须如火焰般向四面伸展,威严矫健,气度雍容;其下绣一对白龙,身体曲折向内盘旋,线条流畅;苍龙下方绣一对青龙,身体曲折向外盘旋,张牙舞爪,潇洒飘逸;底端为山脉形起伏的海水纹。整幅作品以红色调为主,图案饱满,色彩华丽,线条明快流畅,表现五龙腾空栩栩如生,仿佛跃然出画;
期刊
如果说我国第一位西游名人,那么他一定不是妇孺皆知的唐代高僧玄奘,而是周代的老子,即李耳,是大名鼎鼎的道家创始人,也是后来道教中的三清之一——太上老君。  老子西出函谷关、走流沙的典故,至少在汉代就已成形,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里就写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于是老子乃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
期刊
自古以来,财神一直是民间普遍欢迎和推崇的神祗之一,并在民间信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依据财神所属的形象,财神可大致分为两类:文财神和武财神。文财神包括范蠡、比干等,武财神包括赵公明、关公等,这四人被人们所熟知,民间奉为“正财神”以区别其他的财神。在这诸多财神之中,影响最广泛、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武财神赵公明。近两年来,洛阳民俗博物馆从晋南地区征集到了140余件明清时期的民间武财神赵公明木雕造像,高度一
期刊
民间信仰是民俗研究中的重镇,毕竟信仰的庞杂构成了民俗的底色,而我们今天看到的诸地区面貌迥异的民俗,它们或多或少就与这个地区的信仰分不开。但是,信仰的形成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着产生、发展与流变的诸多环节。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旁逸斜出,结果各有不同的。但是,虽然呈现的面貌在表象上有所差异,可内理上却有所联系,也就是说,一个藤上接出的不同的瓜,这是民间信仰研究上多半要考略的地方
期刊
已未春日,我偶然在外地一好友家中,见到一件室内摆件,也可称之为文房之物。这是一件黄花梨东西,从材料、工艺、花饰看,应该是清中期官造之物。这是他从德国斯图加特纳高拍卖公司的一场拍卖会拍得。当我刚刚看到这件东西时,就被它深刻吸引住了,尽管当时室内光线不强,但总觉得这很可能是1860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劫走之物。在征得好友同意后,我从不同角度详细拍了照片。回京后,我仔细观察、分析这些照片,更加使我认为这
期刊
中国古代的陶瓷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南海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海南省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历代陶瓷器,是以陶瓷为载体来展现中国历代陶瓷艺术风格之美,从而达到传承中国古代陶瓷历史文化的作用。  海南省博物馆二期陶瓷馆主要展出的是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精美陶瓷器,涵盖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各类陶瓷器对研究中国陶瓷史、海外贸易史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与东西方经济、文化
期刊
随着越来越多传世及出土的黎族青铜蛙耳铜锣面世,这种传统的打击乐器逐渐成为研究我国华南地区少数民族青铜文化分布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海南省博物馆馆藏的12件珍贵清代黎族蛙锣,以促进对清代海南岛青铜乐器形制的研究。  蛙耳铜锣是黎族一种传统的由青铜铸造而成的打击乐器,民间常称蛙锣,在海南的黎族先民中世代沿袭使用。《崖州志》载:“(生黎)最贵蛤锣,豪强之家有以十数牛易一锣者。”便是黎族蛙耳锣珍贵的最好
期刊
2015年5月23日,距离“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图片展”在秘鲁人类考古历史博物馆开幕仅隔半年,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应文化部及我国驻秘鲁大使馆的要求,受国家文物局委托,负责承办赴秘鲁“天地之中——中华文明之源”专题图片展。同样的展览形式与地点,无论是取材和篇幅都无法超越前者,我们基于文物,又跳出文物的藩篱,通过艺术创新和激情澎湃的文案,为秘鲁人民献上了一个耳目一新的展览。  展览策划  秘鲁人
期刊
茶叶的贮藏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的历史进程。  汉代,饮茶方式以煮饮为主,当时的茶类为团饼茶。既是饼茶,其存放必有相应的容器。浙江省湖州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汉代青釉印纹四系罐(图一),其肩部刻划一“茶”字,是汉代的茶叶储存器。  到了唐代,茶的饮用已十分普遍,饮茶方式也在汉代的基础上更加精致化。关于唐代贮茶容器,在《茶经·四之器》中载:“罗末以合贮之,以则置合中”,意即用茶碾碾成茶末后过罗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