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突出“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编写理念。语文学习,则须透过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产生多元思维的碰撞、异同思维的交融、创新思维的迸发等,由此获得语文思维的发展,语文学习力的提升。而质疑能力的培养恰恰是开启语文思维、通往语文学习力体系这扇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那么,在低年级阅读教学这个起始阶段,教师就应该有“学不疑迟”的前瞻性,多元化、多角度地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找准文本切入点,示范并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孩子带着疑问研读文本,培养学生敢疑、会疑、善疑、乐疑的能力,促进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一、锁定重点句段,质疑研学
文章中的重点句段,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着眼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重点语段,教会学生通过个人自学质疑——小组合作研讨——教师适时点拨等方式,品析语言,研读文本,感悟情怀。
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 即可抓住重点句“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引导质疑:“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令人难忘?”接着小组锁定文章重点段落(第四到第六自然段),进行合作研讨:“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周总理是如何跟傣族人民一起欢度节日的?”“他们的心情怎样?”在小组反馈的过程中,老师适当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想象欢度泼水节的场景,通过品读,感悟1961年的泼水节给予人民的幸福和难忘!
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的发展是对语言重新建构和理解为基础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抓住“难忘”这个关键词,再将思维的触角引向关键段落,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合作研讨,展开想象说话,层层推进,使学生从中感悟到 1961年泼水节的非凡意义,此为“难忘”之因,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厘清了言语思维,升华了情感认知,实现了“难文巧教”的目的。
二、聚焦文本矛盾,析疑品学
在语文教材中,作者为了表达或者布局谋篇等需要,在文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之处。如果教师能够充分预知这些矛盾存在的价值,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发现文本秘妙,就能使阅读教学走向深层次。
三、立足表达特色 释疑得法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教学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语言文字的运用"已涉及语文教育核心与本质的概念,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真正提升语文学习力呢?我想,应引导学生从关注文本表达、立足表达特色入手。
请看《雾在哪里》一课的片段教学:
(师引读)淘气的雾飞到海上,它说
(课件出示)“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说)
于是(课件出示)他把大海藏了起来。 (做)
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变)
(师点拨,小结)作者就是先写了雾说的(板书:说),再写了雾做的(板书:做),最后写了景物的变化(板书:变)。把这个可爱的淘气的雾带到了我们身边。
紧接着,教师再让孩子带着这样的发现,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继续验证课文段落结构的共同点,深刻领会写作要领。于此,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仿写段落就轻巧许多了。
(师引)
淘气的雾不仅是魔法师,还是小诗人呢。瞧,它把课文变成了一首小诗。师范读,而后出示仿写段落,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有一天,雾飞到海上。 有一天,雾飞到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我要把_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他把大海藏了起来。 于是,他把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是海水、船只, 无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还是蓝色的远方, 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
都看不见了。 都看不见了。
王崧舟老师指出:“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以上的教学,是教师深谙文本语言秘妙,立足表达特色,引领学生建构和运用语言的匠心之举。此举正悄然改变着学生的阅读思维方式,从关注“课文写了什么”,到关注“课文怎么写”,这种逆向领悟表达特点的方式,经历了认知、内化、迁移的思维全过程,更好地发展语文学习力。
五、关注故事留白,存疑悟情
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件艺术作品,而留白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文章中,作者往往留下了很多的空白点,給予了学生无限的遐想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对文本留白的挖掘和利用,指引学生想象补白,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让课堂充满活力。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努力构建符合语文学习基本规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能力发展体系。”而质疑能力正是语文能力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可持续学习,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求。学中善问,问中促学,达到“学”“问”相长,这正是落实语文要素训练的体现!从起始年级的教学开始,教师就应该在学生心中播下“敢疑、会疑、善疑、乐疑”的种子,让他们学会带着疑问去学习、思考、研读、探究、运用,以疑导学,学以致用,真正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学习力的提升。
那么,在低年级阅读教学这个起始阶段,教师就应该有“学不疑迟”的前瞻性,多元化、多角度地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找准文本切入点,示范并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孩子带着疑问研读文本,培养学生敢疑、会疑、善疑、乐疑的能力,促进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一、锁定重点句段,质疑研学
文章中的重点句段,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着眼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重点语段,教会学生通过个人自学质疑——小组合作研讨——教师适时点拨等方式,品析语言,研读文本,感悟情怀。
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 即可抓住重点句“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引导质疑:“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令人难忘?”接着小组锁定文章重点段落(第四到第六自然段),进行合作研讨:“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周总理是如何跟傣族人民一起欢度节日的?”“他们的心情怎样?”在小组反馈的过程中,老师适当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想象欢度泼水节的场景,通过品读,感悟1961年的泼水节给予人民的幸福和难忘!
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的发展是对语言重新建构和理解为基础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抓住“难忘”这个关键词,再将思维的触角引向关键段落,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合作研讨,展开想象说话,层层推进,使学生从中感悟到 1961年泼水节的非凡意义,此为“难忘”之因,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厘清了言语思维,升华了情感认知,实现了“难文巧教”的目的。
二、聚焦文本矛盾,析疑品学
在语文教材中,作者为了表达或者布局谋篇等需要,在文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之处。如果教师能够充分预知这些矛盾存在的价值,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发现文本秘妙,就能使阅读教学走向深层次。
三、立足表达特色 释疑得法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教学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语言文字的运用"已涉及语文教育核心与本质的概念,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真正提升语文学习力呢?我想,应引导学生从关注文本表达、立足表达特色入手。
请看《雾在哪里》一课的片段教学:
(师引读)淘气的雾飞到海上,它说
(课件出示)“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说)
于是(课件出示)他把大海藏了起来。 (做)
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变)
(师点拨,小结)作者就是先写了雾说的(板书:说),再写了雾做的(板书:做),最后写了景物的变化(板书:变)。把这个可爱的淘气的雾带到了我们身边。
紧接着,教师再让孩子带着这样的发现,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继续验证课文段落结构的共同点,深刻领会写作要领。于此,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仿写段落就轻巧许多了。
(师引)
淘气的雾不仅是魔法师,还是小诗人呢。瞧,它把课文变成了一首小诗。师范读,而后出示仿写段落,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有一天,雾飞到海上。 有一天,雾飞到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我要把_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他把大海藏了起来。 于是,他把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是海水、船只, 无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还是蓝色的远方, 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
都看不见了。 都看不见了。
王崧舟老师指出:“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以上的教学,是教师深谙文本语言秘妙,立足表达特色,引领学生建构和运用语言的匠心之举。此举正悄然改变着学生的阅读思维方式,从关注“课文写了什么”,到关注“课文怎么写”,这种逆向领悟表达特点的方式,经历了认知、内化、迁移的思维全过程,更好地发展语文学习力。
五、关注故事留白,存疑悟情
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件艺术作品,而留白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文章中,作者往往留下了很多的空白点,給予了学生无限的遐想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对文本留白的挖掘和利用,指引学生想象补白,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让课堂充满活力。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努力构建符合语文学习基本规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能力发展体系。”而质疑能力正是语文能力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可持续学习,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求。学中善问,问中促学,达到“学”“问”相长,这正是落实语文要素训练的体现!从起始年级的教学开始,教师就应该在学生心中播下“敢疑、会疑、善疑、乐疑”的种子,让他们学会带着疑问去学习、思考、研读、探究、运用,以疑导学,学以致用,真正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学习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