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总是感觉生不逢时?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hao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家冯友兰曾說,在旧时,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好贵古贱今。简单来讲,就是现在人做了好事,他们觉得与古人比还是差一点;现在的人做了坏事,就会感叹人心不古。总体来说,这些人认为今不如昔,希望回到从前。孔子便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的理想是恢复周礼,充满了浓浓的复古意识。比如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对于自己的学问,孔子坚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这种现象并非旧时中国人独有,现在依然很常见,尤其是一些坏事情出现的时候。比如今人喜欢说“道德滑坡”,其潜台词是以前的道德维持在一个高的水准上;提起腐败,往往会说以前的领导干部好多了,现在如何如何。即使当下出现一些值得赞美的人,与先贤亦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不少人,也乐于抒写以前某个时代的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个时代的艳羡。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据冯友兰分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大部分人是贵所闻而贱所见。“今”是一个人之“所见世”,“古”是一个人之“所闻世”,从人的心理而言,听说的世界总感觉比看到的世界要好。二是中国旧时是农业社会,人所注意的事情,如四时之变化,五谷之种植收获等,大部分都是循环的。对于循环的事情,人靠经验即可以知之、治之。而有经验的人常常年高德劭,“在这种情形下,人对于‘古’即不知不觉地起了一种尊敬之心”。所以,冯友兰认为,随着中国渐变为工业社会,贵古贱今的人很少了。
   然而,从今天来看,贵古贱今的人并不少。如果详加分析,发现冯友兰所说的“贵所闻而贱所见”依然适用。对于今天的人,了解古代的主要方式就是书籍,如曾国藩所言:“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读的多了,难免对其中的某些事物产生眷恋,对某个时代产生偏好,比如不少读书人,就对宋朝重视知识分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只是,再客观的书籍,与实际情形都有距离,况且还有不少粉饰之词,这会让人产生认知偏差,想当然地认为某个时代河清海晏,令人向往。如果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大家也乐于选择“宁可信其有”,以此来满足内心的期许。而对于当下发生的事,总觉得不够精彩。
   至于冯友兰认为中国原来是农业社会,人们对“古”不知不觉有尊敬之心的说法,恐怕要重新来看。其实,人们对“古”有尊敬之心,与中国是什么社会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比如,现在虽然是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不像以前一样需要一个有经验的“高年”来指导生产生活,但人们对“古”的尊敬并没有消减。一方面,中国有以史为鉴的传统,那么对古代发生的事就不能等闲视之,连民间都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另一方面,对于过去的事,大家或多或少有些敬畏和怀念,会不自觉生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也时常会“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
   “贵古”虽然并不一定会“贱今”,但两者紧密相关。面对今天社会出现的种种病灶,有的人只是发发牢骚,感叹今不如昔,如果你真让他回到从前,便不乐意了,这种叶公好龙式的心理不足为怪。还有的人“贵古”是为了借古喻今,希望今天的我们不要“重复昨天的故事”。
   而有的人,正因为有“贵所闻而贱所见”的心态,加上对现实的不满,理所当然地认为世风日下,今不胜昔,“贵古”里往往隐藏着“贱今”。在这样的叙述里,我们能够读到他们对现世的批判,也能够读到他们对自我处境的不满。于是,在有些舆论场里,80后羡慕70后,90后羡慕80后,似乎每一代人都生不逢时,都渴望活在别人的年代里。
   然而,事实往往不是这样。历史的发展错综复杂,既不是直线向前,也不是循环往复。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你忿忿不平的时代,有时就是别人翘首以待的时代。所以,我们可以批判现今的不足,但无需否定整个时代、感叹生不逢时。因为我们对时代的心态,有时和对其他东西是一样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正享受的都无动于衷。
其他文献
一个人的名气,像你的一个对外品牌,像你一件不大合体的罩衫,也像大众赏给你的一道虚拟光环。   要说它没用吧,诸葛亮坐在空城上摇摇扇子,也可以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省文艺会演那次,我想尽办法,没能进门,有人名片一亮,门卫便侧身、摊手、请进了。要说有多大用吧,牛顿那名望,讨个老婆也没能如愿,韩非子那么显赫,连条性命也没能保住。   名气,滋味特别。没咖啡那种口感,却比咖啡迷魂;能像鸦片一样上瘾,却
期刊
《论语》“子贡问时”中讲,有一天早晨,子贡正在扫院子。有人来问:“您是孔子吗?”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那个人说:“我想问一年有几季?”子贡说:“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你,一年有四季。”那个人很生气:“明明一年三季,你为什么说是四季?”子贡理直气壮地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这谁都知道。”那人非坚持说一年三季。于是两人争论不休。   这时孔子走过来,问明缘由,又观察了一下来客,然后
期刊
保持身体健康是每个人所祈求的。有了大病小疾,寄希望于医生药到病除,不过,对生病的过程和病因往往不愿做深究,而对能够做大手术,能够医治重症病患的大医院、名医生趋之若鹜。这样的健康观念并非今人只有,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据《鹖冠子·世贤》记载:魏文侯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谁的医术最高?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侯很不解,问道:那你为什么这么出名呢?
期刊
8月3日早晨,看到一条消息:《诗人邵燕祥于北京逝世,享年87岁》。紧接着,朋友圈里,便有了很多悼念邵先生的贴文。   在我们杂文作者眼里,一直都是把邵燕祥先生当作杂文家来尊敬和崇拜的。邵燕祥先生不仅诗写得好,杂文写得也好。他的一生,都与杂文结下了不解之缘。   邵燕祥开始写杂文的时候,我们这些人还没有出生呢。他发表的第一篇杂文,叫《由口舌说起》,批评了习惯于飞短流长的社会现象。这时候,是1946年
期刊
叭儿狗、癞皮狗、丧家狗、落水狗……皆是鲁迅杂文抨击的对象。而实际生活中你若骂某人是狗,轻则迎来劈头回骂,重则遭到一顿拳脚。可老百姓为何要称贪官为“狗官”?何况那些贪官原本不是一般人,他们也曾身居高位,呼风唤雨,权倾一方,岂能以“狗官”呼之?然诸君不要不信,且看以下几例——   变成大款的“狗”。有一个大款曾在酒席上吹嘘自己的“能耐”:“在简阳谁最大?王善武!我让他10分钟内过来,他就会像一条狗一
期刊
清朝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第三卷·槐西杂志一》中,写了一个真实的人物“飞车刘八”。他是纪晓岚堂孙纪树珊的车夫。为什么叫“飞车刘八”?原来,这位车夫争强好胜,他赶车,容不得前面有别人的车。如果有,“其御车极鞭策之威,尽驰驱之力,遇同行者,必蓦越其前而后已,故得此名”。   刘八不仅争强好胜,还毫无怜悯之心。为了超过前面的车,挥起鞭子狠狠抽马。“马之强弱所不问,马之饥饱所不问,马之生死亦所不问也。”
期刊
到过杭州灵隐寺,有心人一定会对那里的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记忆深刻。这副对联所言,虽然直白朴素,但却充满深刻的人生哲理。   素常,我们常常听到“万事如意”“万事胜意”的喜词、吉语。其实,这只不过是人们的美好祝福,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十全十美、万事如意的,怕是打着灯笼找不到。恰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半称心’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
期刊
“自定义额度”本来指在交易和刷信用卡时,用户根据自己的每月支出情况设置额度。后来成了一个网络新词汇,泛指万物皆可“自定义额度”的现象。给银行卡设置一个额度很有必要,可以让用户量入而出,量力而行,理智消费。但是银行的算盘打得响,往往会给信誉较好的客户更高一些额度,目的自然是让客户多花钱。所以,消费者其实还应该有一个自定义额度,以防刷卡没算计,每次都刷到爆。   自定义一个合理的额度,相当于做人有了
期刊
事物有两重性,假也一样,并非十恶不赦,一无是处。假有假的风光,假有假的骄傲。   与真相比,假的优越性之一是具有某些人认可的“正能量”。因为,假话往往比真话好听,假数据往往比真数据好看。叫丑女“美女”,丑女可能心情舒畅心花怒放;对庸官说“您高瞻远瞩造福一方”,庸官会很高兴甚至觉得自己挺伟大;发布“我市GDP今年增长18%”的带水数据,会让人感到“形势大好”;发布“我县提前实现翻两番战略目标”的“权
期刊
2009年3月,《杂文报》《杂文月刊》为我召开杂文作品研讨会,《杂文报》当时的总编辑赵培玺说,“今天真正写杂文写真正杂文的人并不多见”,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   写杂文难,写“真正杂文”更难。原来我对杂文认识肤浅,写了不少伪杂文。   开始我把报上的小言论当杂文,对镶着花边,排着楷体字的“小豆腐块”感兴趣,然后照葫芦画瓢,找个典故发点议论,便以为是写杂文。1987年,一同事介绍我加入山东省杂文学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