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ke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性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高等性”主要体现在高职生与中等教育毕业生相比,应有明显的层次差异;“职业性”指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的精准度较高。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当前高职院校存在因“高”误“职”和因“职”误“高”的不良倾向。为实现内涵发展,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重视理论课教学,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等性;职业性;旅游教育
  作者简介:成华,男,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主任,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2-0025-06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30余年来,为国民素质提升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囿于传统观念,高职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传统势力的否定和现实功利主义取向的夹击下,一些学校在激烈竞争中逐渐迷失方向:有的异化为技能培训中心;而另一些学校则盲目求高,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人才的供需结构错位。因此,高职院校如何驶入既“高”又“职”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值得反思。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在旅游业被国家列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大背景下,毕业生的需求量旺盛,但令政、产、学界遗憾的是,绝大部分人放弃了在行业内就业,少数人对口入职后,3年内流失率亦高达70%以上。调查发现,旅游教育“高”与“职”的关系失调乃其中的重要原因。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为高职院校的理性办学提供参考。
  一、高职教育“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界定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定义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2011年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2011),第5-8级的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系列,“高等教育建立在中等教育之上,在专业化的教育学科提供学习活动。它是高度复杂和高度专业化的学习,包括通常所理解的学术教育、高级职业或专业教育。”ISCED2011将第5级称为“短线高等教育”,其通常是“为了给参与者提供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一方面,这些课程是基于实用和特定职业,培训学生使其顺利进入劳务市场;同时,也能提供一条通往其他高等教育课程的途径。”低于第6级别学士课程要求的学术性高等教育课程,也被归为5级。5级教育包括短线高等普通教育(编码54)和短线高等职业教育(编码55),我国现行的高职专科教育大致相当于后者。关于“职业教育”的定义,ISCED2011认为,“它是使学习者获取某种职业或行业,或数种职业或行业的特定的知识、技艺和能力的教育课程训练。职业教育包含基于工作的成分(例如实习、双轨制教育课程),成功完成这样的课程将获得政府部门或劳务市场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我国学者关于“高等性”和“职业性”的论断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可看出,高职教育必须同时具备“高等性”和“职业性”两个属性。关于高等性之具体内涵,刘智勇、赵前斌认为,一是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的优势,表现为毕业生具有更高的文化素质,同时,能掌握更先进、难度更高、更系统的技术;二是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追求职业定向,在教学模式上重视技术演练、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三是工作岗位的高等性,即首岗不应是普工,能从事相同技术基础的一系列岗位工作。[1]赵祥刚、梁志认为,高等性之外在表现形式是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度,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默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高深学问”的传授向度;二是人才培养的高规格。相对于中职学校瞄准的技能型人才目标而言,高职教育应致力于复合型高技术人才的培养。[2]关于“职业性”之界定,叶景文、于洪泽认为,一是体现在办学根本任务上,即培养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滿足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二是专业设置要契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三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3]刘智勇、赵前斌则指出,职业性并非高职教育的“专利”,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也具有职业性。但高职教育要在职业性上突出特色,要加强职业技术的训练而非仅局限于狭隘的岗位技术,以便让学生获得职业迁移能力;要重视智力技能的训练,以区别于中职教育所强调的动作技能。
  (三)本文对“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界定
  本文对前述学者关于“高等性”及“职业性”的论断表示基本赞同,但同时也认为,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教育事业的本质出发,应该有一个更清晰的、能对办学实践更具指导意义的界定。早在1991年,世界银行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职业教育实践的经验教训,颁布了指导性文件,要求“各国从收益最大化出发,在扎实的普通教育基础上实施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上,要由过去的替代性关系变为互补性关系。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从事职业的文化基础教育,职业培训则应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4]王英杰、石伟平等人对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进行了细致研究,发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趋势相当明显,许多国家都在革新职业教育,主要措施是加强普通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基础文化水平,拓宽专业”。[5]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办学行为偏离教育本质的现象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批评。赵凤娟认为,国内的高职教育表现出极强的工具性,忽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追求,造成人的片面发展。高职院校培养了许多有知识、有技能但在人格与精神方面存在缺陷的“单面人”、“工具人”,导致个体的人格与精神危机,进而引发现代大学的合法性危机。[6]冯典称,职业性高教机构正成为“文凭工厂”和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场所,学生普遍存在消费者意识,“教育”本真的意义已部分丧失。[7]实际上,国内遇到的一些问题在世界上并非孤例。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召开的世界第二届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曾特别强调,职业教育不能定位为只重视职业和技术培训的狭隘的教育,而应转变为把国家、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的全面教育,职业教育不能仅通过“社会需求”驱动,也应由“个人发展需要”驱动,职业技能的培训必须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基于以上分析,高职教育之“高等性”可界定为:(1)与中等教育(含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毕业生比,高职毕业生应具备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2)与高等普通教育相比,既然同属高等教育范畴,则在文化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方面应有一个适当的交集以利于二者的融通,当然,二者在量上应有一定区别。“学术性”并非普通教育专有,高职毕业生也应具备基本学术能力。基本学术能力是未来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基础能力,其以读写和计算技能为核心,体现为一种通识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可兼顾毕业生对口就业、转行就业或升学的多元目标。[8](3)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职业能力应存在明显的层次差异性。关于层次差异之表述,笔者对我国官方历年发布的文件进行了梳理。在国务院文件层面,1991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将高职生定位为“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即技能型人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其定位为“实用型人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出现了“高技能专门人才”之提法;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又表述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教育部文件层面,2006年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认为,“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2011年《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即中、高职二者在性质上同为“技能型人才”;2012年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强调,“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即均升格为“技术技能型人才”;2014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又将中职降格为“技能型人才”。可以看出,官方对高职、中职生的职业能力定位在不断变化,这可能会给办学实践带来困惑。本文不赞成“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等一些有“量”的描述但无法从“质”上进行把握的提法。本文认为,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中职教育培养的应是以操作为特征的典型的技能型人才,一般不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操作原理及理论知识。原因在于:中等专业教育要用一半的时间学习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课,留给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相当有限,其文化基础本身亦不利于接受技术性教育,故中等职业教育实质上乃“准专业教育”。[9]高职教育培养的乃技术型人才,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掌握相当多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在相同点上,中、高职二者都强调毕业生的“首岗适应”。不同的是,高职毕业生还具有“多岗迁移”能力,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能够担任一线管理人员。[10]
  高职院校所追求的“职业性”,其价值取向重点在于满足经济、社会的现实需要服务,强调教育与产业的精准对接。这种对接的吻合度越强,职业教育的收益率就越高。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高等普通教育的“学术性”形成鲜明对照。学术性是指高校对理性、学术与知识等目标追求的一种倾向,源于理想主义的“本体论”教育价值观;职业性则醉心于职业训练所带来的实惠,它源于功利主义的“工具论”教育价值观。[11]从职业性出发,意味着高职教育要避免普通教育的学科主义倾向,锁定职业岗位能力,开发“口径相对较小、见效快”的专业技能课程,至于基础理论课程则以“够用”为度,即以削弱“高等性”为代价。可见,“职业性”和“高等性”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冲突。
  二、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劳动年龄人口的挑战
  2014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社会蓝皮书: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我国已经处于劳动供求关系的转折阶段,自2012年以来,劳动力人口总量与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均呈现下降势态,未来我国可能会出现比较突出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蓝皮书》称,“未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加速减少,在2020年之前,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减少155万人;2020-2030年将年均减少790万人;2030-2050年将年均减少835万人。虽然从理论上测算农村仍有大量富余劳动力转向城市,但由于普遍老龄化和年龄匹配困难,他们很难成为有效的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供给”。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这种变化趋势,意味着就业难将成为历史。在人口红利趋于消失时,高职教育要担当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任,以劳动者质量的提高抵消劳动者数量的下降所带来的效应。
  (二)生源的挑战
  叶欣茹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等数据推算,我国的高等教育学龄人口(18-22岁)在2008年已经达到峰值12 539万人,2015年降为8 099万,2020年降为7 049万。在2020年左右,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以上。[12]高耀的推算结果与之基本接近,2015年8 032万人,2020年7 055万人。[13]郑纪元通过建立多种模型并进行比较筛选,得出结论:我国高校出现生源危机的时间大致为2025年,生源人数开始小于招生人数。[14]实际上,从2012年开始,我国一些省份的高职院校就遇到了招生“寒冬”,例如,河南省当年专科招生只完成了原定计划的75.4%,安徽省有近2.6万个专科计划“无人问津”。在湖北省,一些地级市高职院校2014年的新生报到率已经跌至70%。另一方面,国家也开始对招生规模进行调控,要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根据教育部2014年頒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年、2020年的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分别定为1 390万人和1 480万人,5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26%。面临严峻的招生竞争形势,高职院校必须在“高”与“职”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三)职业变迁的挑战
  在新经济时代,职业的变迁速度明显加快。例如,由于原有的职业分类不能反映社会实际,我国1999年版《职业分类与代码》发布后仅仅10年,2009版即告面世。据统计,仅2004年以来,国家劳动主管部门已向社会发布了12批120余个新职业信息。受技术进步影响,铅字排版工、烧水工等数百个老行当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公共营养师、婚姻家庭咨询师、数控程序员、网络编辑员、计算机乐谱制作师等一批新职业风生水起。职业化程度亦越来越高,例如,美容师分化为美体师、芳香保健师、美甲师、发型设计师等。职业变迁总的特点是:职业的专业性、技术性、创造性不断提高,职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对劳动者的智力素质的要求提高,对体力的要求降低,脑力劳动职位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新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可能不得不需要经常变换职业,这就需要其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为此,许多国家在高职教育阶段加强了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通用能力的培养,减少了专业个数,拓宽了专业适应领域。如德国所设立的职业资格由1972年的600个锐减为2001年的377个,并要求职业资格获得者具备7-8个工种的岗位能力。   三、国内高职教育在“高等性”与“职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成功在于妥善处理“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关系,两手都要抓。高职教育既要满足对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当前需求,又要对整个社会负责,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并非特定时期的职业岗位)负责。二者的均衡确实是一个难题。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首先要明确人才层次的定位。吸纳毕业生的旅游饭店、风景区和旅行社等单位在人才需求层次上呈现多样化特点,故旅游高职教育应有清晰的定位,尤其要和中职、本科划清界限。否则,就会造成毕业生与中职生、农民工竞争同一岗位的现象;或者“高不成、低不就”。三者的界限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将成为普通服务人员、旅游行业的高级蓝领;高职院校则应瞄准旅游高级服务和基层管理岗位,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水准,毕业生总体上应属于技术型人才;本科阶段培养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复合型的技术型人才,毕业生被定位为中、高层的管理者。按照上述培养目标的分工,旅游高职院校本应在“高等性”与“职业性”方面“固守本分”,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空间,但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令人遗憾的现象。
  (一)重“高”不重“职”,因“高”误“职”
  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全部课程模块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素质拓展课、专业实践环节等五大部分。重高轻职之表现为:一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失调,实践环节所占课时偏少;二是在理论课中,专业课所占课时偏少。三是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不能反映时代的变化。整个教学计划表现出浓厚的学术倾向,授课以概念为中心,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版。四是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自由式实习造成学校监管困难,职业技能的形成失去保障。据麦可思调查,只有约30%的高职毕业生有专业对口的系统式实习经历,有20%的学生甚至没有参加过任何实习。但是,旅游行业对职业性的要求近乎苛刻,无论什么样的学历,都需要从基层做起,掌握对客服务的交流与沟通技巧。由于“职业性”不足,毕业生“眼高手低”,在行业内求职困难重重。重高轻职的原因在于:(1)旅游院校的办学观念陈旧,仍以“象牙塔”自居,忽视行业的迫切需求。教师们认为,旅游院校和企业应在分工上泾渭分明,学校负责高深理论知识的传授,职业能力的培养则完全由社会负责;(2)从客观上讲,旅游院校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力不从心。一些教龄较长的旅游专业教师多由经济学、中文、历史等专业转行而来,青年教师则大多为从校园直接走向校园的研究生,缺乏行业经历。因此,出现了教“饭店管理”的教师没在饭店工作过一天,授“导游业务”的教师没当过导游的奇怪现象。(3)有效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尚未建立。一方面,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不对称;另一方面,旅游院校对企业的文化又难以认可,双方缺乏沟通与合作。例如,课程的设置、考核标准的确定等都由学校说了算,作为人力资源需方的企业完全被边缘化,最终导致旅游教育与产业难以对接。
  (二)重“职”不重“高”,因“职”误“高”
  重职轻高在高职旅游院校中的表现为:理论课被大幅度削减,实践环节所占课时偏重;公共基础课(如计算机、英语)与专业基础课(如旅游经济学、旅游法、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等)课时不足;专业课的设置过细、门数过多,与岗位要求高度吻合。即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偏重实操训练和技能传授,忽视价值观念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毕业后虽然进入角色较快,适应能力强,但上升空间小,发展潜力弱。由于与中职生的差异不够明显,毕业生难以从服务岗过渡到基层管理岗,最终大规模脱离行业。对此,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杨卫武等学者指出,“教育不是简单地跟着行业跑,纯学术导向、纯就业导向的实用主义办学都难以为继。教育是管人生的,而不是简单的管岗位的。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是教育的职责所在!”重职轻高的办学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工具主义的反映,其产生原因为:(1)对高职教育的办学指导理念把握不准。在国家提出“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口号后,一些旅游院校将“发展”狭隘理解成“经济的发展需要”,忽视最本质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需要”;“就业至上”被奉为圭臬。长此以往,高职教育将沦落为低层次的“饭碗工程”,高职院校将与社会上技能培训机构的差异所剩无几;(2)高职的办学基础薄弱。其主要表现为,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高职院校的主体生源为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欠佳的高中毕业生。教师们普遍感觉到理论知识的教学困难重重,于是渐渐在“高等性”方面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甚至对普通话、英语及计算机的考级考证都不再做任何要求。更有一些教师对教育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进行错误解读,认为高职生只需要形象思维型智力,而忽视其抽象思维型智力的培养;(3)教育主管部门往往以初次就业率(一般不考虑就业质量)为考核目标,对学校形成壓力,最终导致急功近利的现象。
  四、对国内高职教育“高等性”与“职业性”协调发展的建议
  当今的高职教育面临诸多挑战,这要求我们积极应对,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处理好“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关系,使毕业生兼具启航与远航能力。层次上的“高等性”与类型上的“职业性”,犹如鸟之两翼,不可偏废。为此,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一)重视理论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院校承担着文明传递、促进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基本功能,要开设必要的公共基础课,为学生提供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基础课应保证足够学时,以突出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目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面对生源文化基础差的现实,要坚定信念,克服困难,加强教学监控,改革教学方法,严格考试纪律,促使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要通过理论课教学的容量彰显其“高等性”,5个学期的在校授课时间是很有必要的。如笔者所在的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加大了英语、计算机、经济学基础、市场营销学等课程的授课量,有力促进了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升,毕业的校友普遍反映受益匪浅。   (二)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培育职业素养
  (1)要科学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实践课程体系应该以实践性教学课程为主线,为进入旅游领域的工作做基本的思想准备。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服务地方旅游企业为宗旨,广泛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旅游专业教师每年必须到企业挂职锻炼一定的时间;同时,可聘请旅游企业的管理层到学校任教,担任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双师”。(3)要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让旅游企业真正成为办学的主体之一而不是旁观者。地方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组建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搭建平台,使旅游高职教育真正成为跨界的教育。专业课的设置、教材编写、人才的考核都要有行业的声音。(4)要加强实习的管理,杜绝“放羊式”实习。为此,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采用了一种螺旋式交替进行的实习模式。在大一和大二的暑假期间,学生在旅游企业各实习一个月,这种自主分散进行的实习由指导教师通过技术性措施进行考勤监督,主要是让学生获得初步认知,为部分理论课程提供感性基础;第三阶段的实习在第6学期,由学校集中组织,专兼职教师全程指导,安排在与学校签约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学生必须按照计划完成各项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智勇,赵前斌.对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再认识[J].高教探索,2011(4):108-111.
  [2]趙祥刚,梁志.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的缺失及归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12):13-15.
  [3]叶景文,于洪泽.高职教育要突出高等性和职业性[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3-76.
  [4]石伟平.福斯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影响[J].外国教育资料,1995(2):56-61.
  [5]王英杰.试谈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比较教育研究,2001(3):49-53.
  [6]赵凤娟.知识观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9-64.
  [7]冯典.价值视野中的学术性与职业性关系演进研究——兼论变革中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5):32-37.
  [8]陈鹏,庞学光.培养完满的职业人——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构思[J].教育研究,2013(1):101-107.
  [9]刘松林.高职课程有效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10.
  [10]董显辉.中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157.
  [11]田建荣.关于高等教育学术性、职业性问题的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55-59.
  [12]叶欣茹.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预测[J].高教探索,2005(4):17-19.
  [13]高耀.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规模预测——基于人口结构与GDP的视角[J].管理学刊,2010(3):70-73.
  [14]郑纪元.中国高校生源危机的多角度预测与分析[J].当代经济,2014(17):97-101.
  [责任编辑 盛 艳]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设置为一年,加之高职生源英语基础薄弱,要达到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规定的目标要求困难很大。因此,为培养更多合格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对于一年期高职英语的后续课程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英语;后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职业英语  作者简介:苏玉仙,女,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期刊
摘 要:从传统创业教学存在的不足入手,提出创业教学改革思路。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专业创业教学改革为研究背景,提出引入翻轉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理论教学平台、虚拟对抗平台和实操锻炼平台,实施“全过程立体式”课堂评价方式,构建“三师一体”创业教学师资队伍。并从理念转变、政策支持和资源配套等方面,提出了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相应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高职;经管类专业;创业教学改革;翻转课堂  基金项
期刊
摘 要: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是适应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中职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是职业学校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深入红星美凯龙公司进行实践学习,能有效解决中职学校会计人才培养问题,提高中职会计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会计教学;校企合作;红星美凯龙  作者简介:汤向玲,女,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讲师,会计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专业教学。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基于扬州市的经济发展与支柱产业结构情况,讨论扬州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按专业类别的分布、专业设置按产业分布比例、专业调整等情况,分析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适应状况及存在问题,提出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应遵循的“三原则”、坚持特色发展与适度规模的结合、构建专业设置的预警机制,以提升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业调整;扬州市  作者简介:王武林,男,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期刊
摘要: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引领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能力的实现,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职业价值观教育目标应涵盖职业道德、职业认知、职业规划三个维度,分别围绕“如何做个有道德的职业人”、“如何做个优秀的职业人”、“如何做个和谐的职业人”诠释了“健全人格、协调身心健康、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职业价值观教育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
期刊
摘要: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教育和科技咨询服务、中高职衔接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例,对五年制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作一探讨。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教育;现代职教体系;作用  作者简介:朱仁良,男,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管理;王浩,男,
期刊
摘要:贫困山区农民法制教育总体上缺失严重,存在法律宣传不到位、司法公信力不高等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为“人治”传统、经济落后、地理环境限制、村干部法律修养差、农民文化层次低、培训缺少科学规划、培训内容滞后及方法缺少针对性等。基于此,从总体思路及具体操作层面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民法制教育;存在问题;应对策略;法律社会化;贫困山区  作者简介:韩毛毛,女,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2013级
期刊
摘要:随着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成人只有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发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的主体作用。运用适合农村成人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是农村成人高效学习的前提条件。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与农村成人的学习特点相契合,为农村成人学习策略的选择提供了参照。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自我导向性学习、情境学习、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注重社会文化的作用等学习策略
期刊
摘要:自现代职教体系提出以来,各地纷纷开展中高职贯通(衔接)、中本贯通(衔接)、专本贯通(衔接)等试点,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进程,然而其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也不断显现。为构建一个常态化、层次化、科学化的现代职教体系,需要完善职教体系内不同层次间的专业布局、明确同一专业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统一同地区同专业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实行专业归类对口招生考试制度等。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
期刊
摘 要: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教材改革的一大创举,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有利于教材整合,拓宽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形式,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课题。但反观目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呈现不容乐观的局面。学习材料的缺位,语文元素的缺位,课程意识的缺位,教师主导地位的缺位,导致教学效果低下。结合具体的实践课例,从整合教材,注重单元系统性;突出主导,注重策略针对性;彰显语文,突出活动语文性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