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幼儿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它首先要求幼儿尝试在面对不同的现象(包括数学的和非数学的)时,“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初步具备一种数学的眼光,能够识别存在于数学现象或日常的、非数学的现象与问题中的数学问题或者数学关系,并将他们提出来,然后才是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幼儿习惯面对一个确定的问题,思考解题方法,即提出问题是教材和教师的任务,解题才是幼儿的任务,针对这一误区,《标准》可谓开了先河。因此,我们应该更多的向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和猜测的机会,重视问题意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下面就如何在幼儿“问”中学习数学,提出笔者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幼儿敢于提问
要使幼儿敢于发问,首先老师应该不管在课堂上还是课下都要努力创设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经常对幼儿微笑,经常摸孩子的头,说几句赞扬的话;对幼儿每天的不断进步给予鼓励表扬;经常和孩子做游戏,打闹在一起,不仅做幼儿的老师,还要做幼儿的朋友,从而拉近与幼儿在身体和心理上的距离,让幼儿敢于亲近教师。
其次,要允许幼儿“出错”。这是幼儿敢于提问的前提条件。幼儿的思维发展还不成熟,并且常常看到什么问什么,想到什么问什么,当幼儿提出的问题与学习内容不符时,教师应该首先肯定他提问的勇气,然后再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引导他一步步的说出问题。不能对幼儿的提问不予回答,或者以反击,这样,幼儿就会敢于提问。这是幼儿发问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二、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会提问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基于幼儿经常在数学教学中,提出毫无意义的问题,教师应该交给幼儿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幼儿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提问,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幼儿的发问精神。
1.注重“言传身教”,培养问题意识。儿童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如果老师善于提出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幼儿也会以老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也较高,因此,老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幼儿提问题,还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提问,为幼儿的提问做出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幼儿潜移默化,所提出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关注学习过程,培养问题意识。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幼儿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展示幼儿聪明才智、独特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是暴露幼儿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实际加以有效地引导、点拨,培养幼儿的发问精神。
3.关注个别差异,培养问题意识。
每个幼儿都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性,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步骤、节奏和特点,作为教育者,应该考虑不同幼儿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统一要求,例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幼儿,教师应分析他们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困难,给予不同的指导。慢慢激发幼儿的发问精神。
三、创设问题情境,诱发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该“从问题情境出发”。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幼儿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幼儿迅速而正确地理解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技能和谐发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实际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启发幼儿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这一点在 “内容标准”中有多处体现。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现实生活是幼儿教学概念的源泉,幼儿的数学知识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幼儿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例如:你几岁了、一个星期有几天、你身高是多少等等;总之,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来解决,都可以变成幼儿学习数学的机会,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可让幼儿在娃娃家中做商店买卖的游戏;也可以让幼儿找生活中哪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等等。
2.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更是学习的动机。儿童都喜欢童话、寓言故事等,老师可以把问题融入这样的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中,培养发问精神。例如:在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让幼儿观察数学图,通过大小,颜色等的比较对问题进行探索,也可以把数学知识变成儿歌、手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学习数学。
3.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需要。而且每个幼儿都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中获得成功,满足成就动机的需要,从而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地效果。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坚持,循序渐进,不断总结经验,最大限度的为幼儿创设适宜培养问题意识的学习境,促进幼儿发问精神的形成和不断提高。
(河北省饶阳县里满乡北韩村小学)
换句话说就是,初步具备一种数学的眼光,能够识别存在于数学现象或日常的、非数学的现象与问题中的数学问题或者数学关系,并将他们提出来,然后才是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幼儿习惯面对一个确定的问题,思考解题方法,即提出问题是教材和教师的任务,解题才是幼儿的任务,针对这一误区,《标准》可谓开了先河。因此,我们应该更多的向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和猜测的机会,重视问题意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下面就如何在幼儿“问”中学习数学,提出笔者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幼儿敢于提问
要使幼儿敢于发问,首先老师应该不管在课堂上还是课下都要努力创设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经常对幼儿微笑,经常摸孩子的头,说几句赞扬的话;对幼儿每天的不断进步给予鼓励表扬;经常和孩子做游戏,打闹在一起,不仅做幼儿的老师,还要做幼儿的朋友,从而拉近与幼儿在身体和心理上的距离,让幼儿敢于亲近教师。
其次,要允许幼儿“出错”。这是幼儿敢于提问的前提条件。幼儿的思维发展还不成熟,并且常常看到什么问什么,想到什么问什么,当幼儿提出的问题与学习内容不符时,教师应该首先肯定他提问的勇气,然后再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引导他一步步的说出问题。不能对幼儿的提问不予回答,或者以反击,这样,幼儿就会敢于提问。这是幼儿发问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二、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会提问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基于幼儿经常在数学教学中,提出毫无意义的问题,教师应该交给幼儿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幼儿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提问,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幼儿的发问精神。
1.注重“言传身教”,培养问题意识。儿童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如果老师善于提出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幼儿也会以老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也较高,因此,老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幼儿提问题,还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提问,为幼儿的提问做出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幼儿潜移默化,所提出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关注学习过程,培养问题意识。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幼儿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展示幼儿聪明才智、独特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是暴露幼儿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实际加以有效地引导、点拨,培养幼儿的发问精神。
3.关注个别差异,培养问题意识。
每个幼儿都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性,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步骤、节奏和特点,作为教育者,应该考虑不同幼儿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统一要求,例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幼儿,教师应分析他们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困难,给予不同的指导。慢慢激发幼儿的发问精神。
三、创设问题情境,诱发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该“从问题情境出发”。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幼儿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幼儿迅速而正确地理解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技能和谐发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实际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启发幼儿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这一点在 “内容标准”中有多处体现。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现实生活是幼儿教学概念的源泉,幼儿的数学知识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幼儿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例如:你几岁了、一个星期有几天、你身高是多少等等;总之,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来解决,都可以变成幼儿学习数学的机会,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可让幼儿在娃娃家中做商店买卖的游戏;也可以让幼儿找生活中哪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等等。
2.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更是学习的动机。儿童都喜欢童话、寓言故事等,老师可以把问题融入这样的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中,培养发问精神。例如:在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让幼儿观察数学图,通过大小,颜色等的比较对问题进行探索,也可以把数学知识变成儿歌、手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学习数学。
3.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需要。而且每个幼儿都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中获得成功,满足成就动机的需要,从而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地效果。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坚持,循序渐进,不断总结经验,最大限度的为幼儿创设适宜培养问题意识的学习境,促进幼儿发问精神的形成和不断提高。
(河北省饶阳县里满乡北韩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