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励了一代代人奋发向上。然而,近年来不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虽说有一些客观因素,但更主要的是由于我们基础教育中传统美德教育的缺失所致。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做呢?
关键词:孝悌;谨信;仁爱;正义;自强不息;任性;寓育于教
几天前,听到钱文忠先生在上海某大学的演讲,深受触动。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沉淀的孝悌、谨信、仁爱、正义、勤俭、自强不息等美德更是华夏文明的精髓,是人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数千年来被一代代人继承和发扬。可是,现在这些传统美德,我们又能耳闻目睹到多少呢?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传统教育以《训蒙文》《三字经》为启蒙之篇,意在教育孩子养成敦伦尽份、谦恭守礼、防邪存诚的品行,以为成人之根基。稍长,学习的“四书”、“五经”,宣扬的是仁、义、礼、智、信的“五常”理念。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君子义以为质,礼仪行之,孙以出之,信以诚之。”“仁”作为道德标准,是社会各阶层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原则,“礼”是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则。而这规范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日常行为,为了使大家都能自己遵守,又特别强调每个人都要恪守“诚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此外,儒家更重视“孝”的教育。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国传统道德的“孝”并非狭义的,不只限于家庭或家族范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意,目的在于使全社会都能感受到人间的真情。正是这些传统道德标准提升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程度,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在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长的前提下,仍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把“五讲四美三热爱”作为学生日常行为的准则。在此环境下把学校出现了师爱生,生尊师;师乐教,生乐学,教学相长,共求进步的良好氛围。社会上也形成争做好人好事,奋发向上的风气。
然而,近些年来一些不良现象正在悄然滋生,悄然出现,甚至有蔓延的趋势。正是由于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校的风气,干扰了正常教学,也与学校育人的宗旨相违背,甚至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治安。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及社会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不良现象的出现呢?固然与家庭教育分不开,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品行的形成,他们的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溺爱、娇惯、纵容,促成了他们任性的性格,从而没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向上的动力。还有诸多的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正常教育,迷失了方向,任意妄为。同时,影视中的错误导向,网络游戏的感染也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这些并非根本原因,我认为基础教育中传统美德教育的缺失才是最主要的。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首要的是传导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使之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才是授之以学业,使其增长知识。按现在来说,就是要把教育与教学结合到一起。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如今,虽然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培養全面型人才,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受评比及升学等因素的影响,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不论是教材,还是教法注重的不是传道,而是授业;不是教育而是教学,大的方向没有变。那么,在基础教育中,我们该如何来弥补传统美德教育的缺失,让学生成长为品格健全的人呢?我想,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1)切实转变我们唯成绩论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工作中竞争没有错,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上级学校输送好的苗子也没有错,但是不要让名利蒙蔽了灵魂,要真正认识到美德教育同样重要,它关系到国家的未来。(2)我们教师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去努力。平时多读一些文化典籍,从中吸取营养;多看一些如“文化讲堂”之类的节目,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教的内容,所遇到的情况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从点滴做起。指导学生看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作品,使其从网络游戏中解脱出来。(3)学校、班级要以宣传月、宣传周、班团会为契机,举办一些宣传美德的活动,让学生去感受,使之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弥补美德方面的缺失。
总之,传统美德教育已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虽非一朝一夕所能见成效,但刻不容缓。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编辑 薄跃华
关键词:孝悌;谨信;仁爱;正义;自强不息;任性;寓育于教
几天前,听到钱文忠先生在上海某大学的演讲,深受触动。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沉淀的孝悌、谨信、仁爱、正义、勤俭、自强不息等美德更是华夏文明的精髓,是人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数千年来被一代代人继承和发扬。可是,现在这些传统美德,我们又能耳闻目睹到多少呢?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传统教育以《训蒙文》《三字经》为启蒙之篇,意在教育孩子养成敦伦尽份、谦恭守礼、防邪存诚的品行,以为成人之根基。稍长,学习的“四书”、“五经”,宣扬的是仁、义、礼、智、信的“五常”理念。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君子义以为质,礼仪行之,孙以出之,信以诚之。”“仁”作为道德标准,是社会各阶层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原则,“礼”是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则。而这规范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日常行为,为了使大家都能自己遵守,又特别强调每个人都要恪守“诚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此外,儒家更重视“孝”的教育。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国传统道德的“孝”并非狭义的,不只限于家庭或家族范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意,目的在于使全社会都能感受到人间的真情。正是这些传统道德标准提升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程度,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在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长的前提下,仍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把“五讲四美三热爱”作为学生日常行为的准则。在此环境下把学校出现了师爱生,生尊师;师乐教,生乐学,教学相长,共求进步的良好氛围。社会上也形成争做好人好事,奋发向上的风气。
然而,近些年来一些不良现象正在悄然滋生,悄然出现,甚至有蔓延的趋势。正是由于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校的风气,干扰了正常教学,也与学校育人的宗旨相违背,甚至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治安。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及社会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不良现象的出现呢?固然与家庭教育分不开,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品行的形成,他们的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溺爱、娇惯、纵容,促成了他们任性的性格,从而没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向上的动力。还有诸多的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正常教育,迷失了方向,任意妄为。同时,影视中的错误导向,网络游戏的感染也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这些并非根本原因,我认为基础教育中传统美德教育的缺失才是最主要的。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首要的是传导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使之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才是授之以学业,使其增长知识。按现在来说,就是要把教育与教学结合到一起。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如今,虽然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培養全面型人才,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受评比及升学等因素的影响,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不论是教材,还是教法注重的不是传道,而是授业;不是教育而是教学,大的方向没有变。那么,在基础教育中,我们该如何来弥补传统美德教育的缺失,让学生成长为品格健全的人呢?我想,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1)切实转变我们唯成绩论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工作中竞争没有错,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上级学校输送好的苗子也没有错,但是不要让名利蒙蔽了灵魂,要真正认识到美德教育同样重要,它关系到国家的未来。(2)我们教师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去努力。平时多读一些文化典籍,从中吸取营养;多看一些如“文化讲堂”之类的节目,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教的内容,所遇到的情况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从点滴做起。指导学生看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作品,使其从网络游戏中解脱出来。(3)学校、班级要以宣传月、宣传周、班团会为契机,举办一些宣传美德的活动,让学生去感受,使之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弥补美德方面的缺失。
总之,传统美德教育已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虽非一朝一夕所能见成效,但刻不容缓。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