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5.1
第一次去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时,我们的领队说:“我都成了窦老师的课迷了。”我一听这话,乐了,“歌迷”听得多了,“课迷”还是第一次听。待听完窦老师的课,我觉得自己像是接受了一次新的洗礼,而我也快要成为窦老师的课迷了。我不禁思索:窦老师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听过她的几节课,才发觉走进课堂的她,总不忘带上一颗童心,和孩子站在同一视平线上,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我们教师不妨都把童心带进课堂,和孩子一起感受求索知识和成长的快乐。
一、以童心为准绳,灵活设计课堂问题。
教学实践告诉我: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课堂提问不能千篇一律,只有善于研究,精心设计出不同形式的提问,才能使提问达到“运筹斗室之中,决胜课堂之上”的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也曾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舞。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学目标多元化了。我们教师要想唤醒、激发和鼓舞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环境。很多老师都会发觉,课堂上孩子们举起的手似乎越来越少了,孩子们似乎越来越爱用沉默对待老师的问题了。冷静反思,主要原因是老师以成人之心度儿童之腹,以成人的心理需求代替儿童的心理需求,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太成人化了。只要我们以童心为准绳,灵活设计课堂问题,孩子们就会恢复活泼好动的本性。
在《春天在哪里》这节口语交际课上,我先让学生给“春天在哪里”这几个字装饰上各种颜色的花朵,再加上草叶衬托,然后问道:“同学们,你看到春天在哪里?”一个孩子指着黑板高兴地说:“我看见春天在这里!”这出乎意料的答案把我逗乐了,于是接着问:“你怎么知道春天在黑板上呢?”孩子们争着回答“这里有各种颜色的花”“这里有绿绿的草”。我故作惊讶:“哦,原来春天到我们班来了!那春天去你家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们一听,都乐了,一个个叽叽喳喳说开了。接着我又问:“你还知道春天去了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一下,孩子们更欢了,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最后孩子们还自告奋勇在黑板上“画春天”。当一幅幅充满童真的春景图映着一张张笑脸时,我知道我随机设计的问题触动了他们那颗充满灵性的心。
二、展开“童心”的翅膀,创设多彩的情境。
有位哲人说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课堂上,当教学的方式适合学生时,学生就会忘了自己是在完成学习任务,轻松地接受新观点、新知识。许多老师都会感受到,要上一节成功的课可真不易呀!那些成功的公开课都是几经“排练”才上台“表演”的佳作。可我們不能每上一节课都经过排练,每上一节课都费尽精力制作课件呀!所以新课标呼唤我们“返朴归真”。
儿童的内心是纯朴的,他们的想象力是无比丰富的。一个三岁的孩子会拿着纸片当刀叉,津津有味地“吃西餐”;你指着天空说:“一只小鸟飞来了,快向它问好吧!”孩子们会高兴地像真的见到小鸟一般,热情地说:“小鸟你好呀!”所以教师带着童心进课堂,可以省时省力地创设出各种声情并茂的情境。很多时侯,这种朴实无华的课堂,效果并不会比以多媒体课件作主导的课堂差。也许课件演示的东西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而这种朴实的游戏般的语文课堂,各种游戏都由学生完成,反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朗读才能、交际才能,充分挖掘孩子们的特长和闪光点。
三、呵护童心,激起求索知识的热情。
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无邪、富有童趣,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答非所问、脱口而出,让教师哭笑不得、束手无策。但孩子的每一个发现都是他们思维的真实反映,我们要懂得呵护童心。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好奇、好胜是儿童的天性,所以教师在期望学生认真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不妨利用孩子的好奇、好胜作引子,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好奇,教师就要想办法设计孩子们乐于探究的问题,让孩子能感受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和乐趣;孩子们好胜,教师就要学会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使学生有敢于表述自己意见的勇气和信心。记得有人说过“比大海宽阔的是蓝天,比蓝天宽阔的是人的心胸。”只要教师有比蓝天宽阔的心胸,就有空间容纳孩子的一切,有耐心呵护一切的孩子。
我发觉不少老师在看了一些优秀课例的录相后都会感到困惑:我们的学生跟北方的孩子怎么就相差这么远?人家北方的孩子那才是真的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的学生却总是用敲木鱼般的节奏在“认字”。遇到篇幅长点儿的课文,老师总是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来指导“读”。这般折腾,再美的课文也没美感了。所以我们南方的教师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南方的孩子学普通话,就像我们学英语一样在学第二种语言,由认知到熟练总得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是呵护和鼓励。我在上《美丽的小路》这一课时,因为课文较长,我首先对学生说:“这篇课文较长,看哪位同学能把所有字都读准。”孩子们一听,只是读准,不难!于是满怀信心地读起来了。学生读不好“皱”和“捂”字,我说:“你们真棒!这么长的课文,只有两个字没读好。”接着我让学生作这样的练习:
★ 选择以下词语填到()里,并有表情地朗读:
(高兴地 连蹦带跳地 难过地 吃惊地 )
1、兔姑娘( )说:“啊,多美的小路啊!”
2、鹿先生捂着鼻子,( )说:“咦,美丽的小路哪儿去了?
3、兔姑娘皱起了眉头,( )说:“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
在学生把握了这些句子的感情后,我再让学生带着感情读全文,学生很快就把握了课文的感情基调。这印证了德国教育家罗杰斯说过的一句话:“自由度越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越高。”无疑,在这里教师扮演的是学习材料的提供者,是孩子的朋友,能给学生亲近感,师生之间有了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情感,教育也就有了基础。
教师怀揣童心,走进童心,才能触摸到童心跳动的脉搏,让课堂活跃起来。教师带上童心走进课堂,让几十颗童心跟着一起跳动,这将会为学生打开怎样的智慧之门?只有实践了才知道,只有未來知道。
参考文献:
《班主任之友》
《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第一次去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时,我们的领队说:“我都成了窦老师的课迷了。”我一听这话,乐了,“歌迷”听得多了,“课迷”还是第一次听。待听完窦老师的课,我觉得自己像是接受了一次新的洗礼,而我也快要成为窦老师的课迷了。我不禁思索:窦老师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听过她的几节课,才发觉走进课堂的她,总不忘带上一颗童心,和孩子站在同一视平线上,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我们教师不妨都把童心带进课堂,和孩子一起感受求索知识和成长的快乐。
一、以童心为准绳,灵活设计课堂问题。
教学实践告诉我: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课堂提问不能千篇一律,只有善于研究,精心设计出不同形式的提问,才能使提问达到“运筹斗室之中,决胜课堂之上”的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也曾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舞。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学目标多元化了。我们教师要想唤醒、激发和鼓舞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环境。很多老师都会发觉,课堂上孩子们举起的手似乎越来越少了,孩子们似乎越来越爱用沉默对待老师的问题了。冷静反思,主要原因是老师以成人之心度儿童之腹,以成人的心理需求代替儿童的心理需求,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太成人化了。只要我们以童心为准绳,灵活设计课堂问题,孩子们就会恢复活泼好动的本性。
在《春天在哪里》这节口语交际课上,我先让学生给“春天在哪里”这几个字装饰上各种颜色的花朵,再加上草叶衬托,然后问道:“同学们,你看到春天在哪里?”一个孩子指着黑板高兴地说:“我看见春天在这里!”这出乎意料的答案把我逗乐了,于是接着问:“你怎么知道春天在黑板上呢?”孩子们争着回答“这里有各种颜色的花”“这里有绿绿的草”。我故作惊讶:“哦,原来春天到我们班来了!那春天去你家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们一听,都乐了,一个个叽叽喳喳说开了。接着我又问:“你还知道春天去了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一下,孩子们更欢了,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最后孩子们还自告奋勇在黑板上“画春天”。当一幅幅充满童真的春景图映着一张张笑脸时,我知道我随机设计的问题触动了他们那颗充满灵性的心。
二、展开“童心”的翅膀,创设多彩的情境。
有位哲人说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课堂上,当教学的方式适合学生时,学生就会忘了自己是在完成学习任务,轻松地接受新观点、新知识。许多老师都会感受到,要上一节成功的课可真不易呀!那些成功的公开课都是几经“排练”才上台“表演”的佳作。可我們不能每上一节课都经过排练,每上一节课都费尽精力制作课件呀!所以新课标呼唤我们“返朴归真”。
儿童的内心是纯朴的,他们的想象力是无比丰富的。一个三岁的孩子会拿着纸片当刀叉,津津有味地“吃西餐”;你指着天空说:“一只小鸟飞来了,快向它问好吧!”孩子们会高兴地像真的见到小鸟一般,热情地说:“小鸟你好呀!”所以教师带着童心进课堂,可以省时省力地创设出各种声情并茂的情境。很多时侯,这种朴实无华的课堂,效果并不会比以多媒体课件作主导的课堂差。也许课件演示的东西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而这种朴实的游戏般的语文课堂,各种游戏都由学生完成,反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朗读才能、交际才能,充分挖掘孩子们的特长和闪光点。
三、呵护童心,激起求索知识的热情。
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无邪、富有童趣,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答非所问、脱口而出,让教师哭笑不得、束手无策。但孩子的每一个发现都是他们思维的真实反映,我们要懂得呵护童心。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好奇、好胜是儿童的天性,所以教师在期望学生认真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不妨利用孩子的好奇、好胜作引子,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好奇,教师就要想办法设计孩子们乐于探究的问题,让孩子能感受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和乐趣;孩子们好胜,教师就要学会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使学生有敢于表述自己意见的勇气和信心。记得有人说过“比大海宽阔的是蓝天,比蓝天宽阔的是人的心胸。”只要教师有比蓝天宽阔的心胸,就有空间容纳孩子的一切,有耐心呵护一切的孩子。
我发觉不少老师在看了一些优秀课例的录相后都会感到困惑:我们的学生跟北方的孩子怎么就相差这么远?人家北方的孩子那才是真的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的学生却总是用敲木鱼般的节奏在“认字”。遇到篇幅长点儿的课文,老师总是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来指导“读”。这般折腾,再美的课文也没美感了。所以我们南方的教师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南方的孩子学普通话,就像我们学英语一样在学第二种语言,由认知到熟练总得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是呵护和鼓励。我在上《美丽的小路》这一课时,因为课文较长,我首先对学生说:“这篇课文较长,看哪位同学能把所有字都读准。”孩子们一听,只是读准,不难!于是满怀信心地读起来了。学生读不好“皱”和“捂”字,我说:“你们真棒!这么长的课文,只有两个字没读好。”接着我让学生作这样的练习:
★ 选择以下词语填到()里,并有表情地朗读:
(高兴地 连蹦带跳地 难过地 吃惊地 )
1、兔姑娘( )说:“啊,多美的小路啊!”
2、鹿先生捂着鼻子,( )说:“咦,美丽的小路哪儿去了?
3、兔姑娘皱起了眉头,( )说:“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
在学生把握了这些句子的感情后,我再让学生带着感情读全文,学生很快就把握了课文的感情基调。这印证了德国教育家罗杰斯说过的一句话:“自由度越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越高。”无疑,在这里教师扮演的是学习材料的提供者,是孩子的朋友,能给学生亲近感,师生之间有了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情感,教育也就有了基础。
教师怀揣童心,走进童心,才能触摸到童心跳动的脉搏,让课堂活跃起来。教师带上童心走进课堂,让几十颗童心跟着一起跳动,这将会为学生打开怎样的智慧之门?只有实践了才知道,只有未來知道。
参考文献:
《班主任之友》
《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