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共生,幸福同构:未来师生关系的走向与建构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十佳班主任、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山东省教育创新人物、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教育部“国培”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特级教师培训项目专家,创办全国民间班主任成长研究会。出版《把班级还给学生》等专著。
  说到师生关系,似乎每位教师都懂,但几乎每个人都说不清楚,说不完整。这不仅是因为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也不仅因为个性理解、认识差异,主要还是因为对其本质特点、变化发展等没有清楚的认识,尤其是对未来师生关系的走向等根本问题,没有清醒分析和思考。
  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人幸福的重要外部因素。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生存质量与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的发展,它会有怎样的趋势?呈现怎样的特点?如何去建构幸福和谐的师生关系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深度思考。
  [第一,真正的师生关系活在真实的师生教育交往中,必须以“共在”和“同构”的方式才能存续、丰富和深化,丰满的师生关系则生成于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关注和满足中。]
  就在写这篇文章期间,两个男孩子到办公室找我玩时,翻阅我刚批改完的学生试卷,一个孩子突然问:“老师,你是不是看错了?这个同学根本没及格!”我一看,正是自己平时特别关注的那个智力有些迟钝的女生。以前,与她只是在路上经常遇到,每一次都会给我一个带着傻气但甜美真诚的微笑。升级后,她恰巧分到了我班。确实,以我对她学习的了解,她不可能及格,据说以前也从来没有及格过。可令我感动的是她每节课上那虔诚的眼神、每次作业都用心完成的态度,这些,是很多孩子所没有的。我知道,太多问题,其实她根本听不懂,许多知识今天会了明天会忘得一干二净;我也知道,单单凭她写在试卷上的解答,怎么也不到60分。但是,我依然要给她及格。虽然这样有违成绩的公正性,可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奇迹,或许,这份奇迹能产生一股魔力也未可知。我希望,她能感觉到老师的这份希望与期待。
  站在知识的角度,给她60分是错的,但如果站在学生立场上,则未尝不可。何况,这原本不是甄别性的评价。在这里,前者只是把学生当作客体,分数只是分数,而后者却基于了关心,学生不仅是评价的对象,更是活生生的人。我把对她试卷的评价置于了她的生活和学习背景中,关注到了及格的分数对于她自身的意义,也考虑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引导她、激励她、发展她。
  显然,我们可以把师生关系分解成伦理、教育和心理三种基本形式,但是在研究师生关系时,一定会发现如上面的真实故事那样很好玩的现象,即只有当我们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只有当教师眼中有学生的身心需求和健康发展时,三位一体的完整师生关系才会建立。在教育场域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形成的是不可分割的共在关系,教育、交往、关怀等关系的建立要求任意一方都不可离场。虽然现代通信工具给了学生更多选择,但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永远不可摒弃的是教育作为人培养人的活动本质所在,未来的师生关系也必须保障师生之间以共在方式继续存续,以协同、合作的方式摒除师生交往中的空场和心灵缺位。老子云:“鱼不脱于渊。”知识的传授、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养成,均应发生于师生共同促成的教育统一体之中,其中学生与知识的相遇需要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伙伴的倾听与对话,在“共在”的思维碰撞中不断深化,进而实现自我的意义构建。师生一方缺场或内在世界锁闭,师生就会变成两个符号化的概念,成为两个冷漠的路人。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真正感受到教育作为一种召唤而激起活力和深受鼓舞时,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才会有教育学的意义”,真正的师生关系活在真实的教育交往中,教师之为教师的价值就显现在鲜活的师生关系中。
  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中讨论“教师什么时候就不能称其为教师了呢”时,提出教育发生的基本条件:爱和关心、希望和信任、责任和使命。爱和关心让我们走近孩子,希望和信任让我们激励孩子,责任和使命则让我们有勇气和智慧去承担促进孩子成长的职责与义务。教师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与学生相遇、相信、相知、相爱的真实过程中,迷恋他们的成长,善于倾听他们的内在需要,引领他们看到学习之于人生的意义,活出自己的精彩,在充分成就学生的同时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第二,我们看待学生的方式,其实就是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我们看待学生、对待学生的方式就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存在方式,更是师生关系的存在方式,也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
  在很多次教师培训中,我做过一个情境体验的活动:由我分几个角色来扮演一个孩子,教师们自由上台来扮演不同情境下的教师。第一个角色,“我”是教师偶遇的他从来没见过也根本不认识的一个孩子;第二个角色,“我”是教师的一个朋友的孩子;第三个角色,“我”是教师的一个亲戚家的孩子;第四个角色,“我”就是那位教师的孩子。要求是,让教师分别表演当他看到在车水马龙的公路边玩耍的孩子时的表情、神态、肢体行为,并简单描述当时的内心思考和感情。
  教师逼真的表演,让大家恍然大悟:我们对学生的理解、认识,决定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同样一个孩子,在关系亲疏程度不同的情况下,教师看孩子的表情、神态和与孩子交往的动作、语气竟然大不相同。
  每一位教师也都有这样的体验,虽然我们在嘴里经常说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可是處理同样的课堂违纪问题,我们对待学优生与学困生的态度和方式往往大相径庭:对前者往往委婉、诚恳、比较平静,对后者则大都表现出气愤、训斥、失望的情绪。
  所以,要想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就要不断调整、完善对学生的认识。那么,怎样认识学生呢?个人认为,学生不是成人,学生不是完人,学生不是别人,学生不是机器人,学生也不是虚拟人。这五个维度从不同侧面重新解释了“学生”,共同勾画了一个全面、客观、立体的新形象。
  不仅如此,对“学生”的不同认识,还会导致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在学生是附庸、从属、被动接受者时,讲授法和班组授课制占绝对统治地位;学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时,没有系统和准备的即兴讨论和散乱的小组或个别教学制就占了重要地位。而在现代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思想之下,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是与之相吻合的,既采用“教师中心”的方法,也不排斥“学生中心”的方法,更多则是两者的结合。当然,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中,由于学生要长期担当不同的角色,所以,会自觉或无意地把教师赋予的“角色”强化,使相适应的师生关系也逐渐固化。   希望所有的教师都有一双善于欣赏美的眼睛,不仅可以重新发现学生的优点、亮点、长处,也可以使自身教育教学行为慢慢变得美好起来。
  [第三,未来师生关系必然会不断超越“对立”“并列”的紧张和疏离状态,向共建、共荣、共创、共享等交融的和谐形态发展,“和美共生”将是其基本特征,“幸福同构”将是其建构和延展的基本追求。]
  共生教育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共生教育的核心,在于构建内外共生及其相互间的互利共生教育关系,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师生双方都作为个体割裂开来,使之要么形成主次的从属关系,要么形成孤立的并列关系,要么形成紧张的对立关系。学生是教师的存在基础和必要条件,学生成长是教师工作的目的,也是教师职业尊严的重要支撑;而教师是学生的伴生者,也是学生成长的基本条件和主要保障。两者相伴成长、和美共生、幸福同构,不可分割。在这种紧密关系中,师生双方以教育为中介彼此敞开。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和美共生”“幸福同构”,但这不是说要完全抹杀师生之间的区别与界限。在正常交往关系之中的教师,总是意味着某种影响施加于学生身上,优秀教师总是以自身影响向着学生世界深入,从而促成学生世界的转变;但是,如果教师影响力的发生只是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这就必然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有意或无意、内隐或外显的控制。所以,优秀和卓越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成熟认识:教师发展学生的同时,又要促进学生在自己的生命世界中“去教师影响”,使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会思考、会学习的独立个体,而不是沦为教师的附庸。深谙教育之道的教师,总是能从孩子的需要出发,能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积极地进入他们的世界,同时又能在必要的时候安静地回到成人的世界中,始终守住自己的行动准则。
  心理学大师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有这样的论述:“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和母亲的乳房,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母亲的真正的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而师爱的神圣性,也非常相似,就在于教师通过自身施爱影响学生的同时,又显现出另一种倾向——向着学生的世界分离,即让学生成为他(她)自己,让学生自主自立。我们常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就有这样的含义。最大限度地促成学生生命的自我发展,恰恰是教师对自我生命的完善、实现与成全。
  [第四,信息膨胀、终身学习、技术创新、跨界融合、资源共享,使得封闭的学校教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转型发展,尤其是师生可以长久面对面相处的传统课堂教学不断受到冲击。各种各样的交流工具、在线学习、资源平台、大数据支撑、人工智能等,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外部力量和社会化手段,不断改变着学校教学模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也必然推动和重塑着新的师生关系。为此,辩证地看待师生关系中的变与不变,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
  显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技术和形式的改变,乃是顺应时代发展之必须,但“培养人”的教育本质乃是时代变之不变,这是教育活动始终如一的追求,未来师生关系的建构也必须遵循“培养人”这个永远不能丢弃的立根之本。
  毋庸置疑,师生教学模式因信息技术的参与而改变,师生交流方式更加多元,师生交流过程更加自主,师生交流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比如,虚拟社区技术挑战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拓宽了师生的交往渠道;视频点播技术挑战传统教学活动模式,促进了师生心理关系的交互选择;多媒体网络教室技术挑战传统教学组织模式,推动了师生交流自主。这一切变化都要求教育过程中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和谐观、发展观为指导调整师生教学关系,师生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动的基础上,以“共享”“共生”的教育理念指导相互之间的交流交往,以“尊重个性”“享受过程”的教育思维允许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合理意见得以充分表达,使不同的意见、主张相得益彰,进而通过师生身心的互动与融合转化为统一的成长发展。
  诚然,再好的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教育总归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毕竟不能为技术俘虏。我们可以肯定,未来的师生关系必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未来的师生关系必然越来越带上明显的“互联网 ”特征,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矛盾与机会鼎力、危机与重构并存、消解与新生同在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以共享性与开放性、虚拟性与自由性等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越来越深,使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能与学生发生关联的教师也越来越多,这为师生间平等对话以及主体间的交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传统师生关系中的不合理成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加速消解,师生双方的角色、地位、心理状态正随之发生变化,师生向着共生、和谐的良好关系迈进,民主、自由、平等、团队合作、智慧共享等现代关系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并得到深度的实践、体验;而另一方面,互联网强调的“去中心”“去边界”“去权威”,意味着教师权威进一步衰落,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力进一步丧失,进而衍生出学生极度自我的行为方式与性格特点。
  如果自由观念被过度赋予健全人格尚未形成的学生心中,必然使其不断增强自私的观念。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师生矛盾冲突的恶性事件,大都起因于此。学生对个人权利的过度要求与索取,造成了师生交往场的断裂,师生关系容易进入无序状态。
  无论如何,师生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学校中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的互动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形塑着学生内心的交往伦理。早期的师生关系作为学生最早接触的与家人之外的交往关系,为未来的一切社会关系包括师生关系赋形。互联网时代,纵使可以通过各种技术载体为求知者提供个性化的教育,但与课堂上教师的因材施教、耳濡目染相去甚远。我们可以断定:无论人机关系多么密切,都无法代替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默契。与传统课堂教学下“师生关系的建构是基于共同体所有成员对身心和谐发展的不断追求,师生关系的维系有赖于全体成员对教育本质的笃信与践行”所不同的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的学习平台与技术手段恰是“以教育形式的转变,迫使师生关系产生与教育本质背道而驰的转变”。
  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开放,各种资本对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资本追逐下的师生关系中的利益诉求在不断加剧。大批在线机构往往高喊着“颠覆传统教育”的口号进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确实,资本的介入使课程设置越来越个性化,知识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教学时空越来越开放、泛在,整个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但是,这里也必须澄清一个事实——资本的介入,其初衷和本质不是为了推动教育的发展,而是为了追逐更多的资本。线上的师生交往依赖于资本市场的运作,师生之间更多的是互为工具与手段的利益满足关系,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反思。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教育信息化在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学效果上的显著功效,但走得太快的教育也容易忘记了本质。人的成长需要在人际交往中的陪伴与守护,需要细致平和的栽培与引导,太多技术的介入无疑使教育沦为知识的输入器,少了沉思与回味,学生只能在虚拟中疲于奔命与精神走失。理想的师生关系则是在教育慢慢展开的过程中得以建构,并基于教师的引导,以“关系存在”的交往样态守护着教育“培养人”的本质所在。
  当然,也没有绝对完美的关系,只有朝向完美的努力。在正常师生交往中,冲突无时不在,教师不但要坦然面对,更要智慧处理。我们强调坚持学生立场、以生为本,我们追求和美共生、幸福同构,实际上是把学生看成生命成长共同体一起建构,绝不意味着放任学生,更不是迎合学生,而是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因势利导,创造更美好的教育新生活。
  责任编辑 刘玉琴
其他文献
对于低信噪比的资料(特别是在中深层),可采用变面元处理的办法,以增加有效信号的信息量,提高有效信号的利用率;同时,采用优化技术最大限度地保证有效信息的同相叠加,减少非信号信息
《新班主任》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班主任們潜心前行。曾几何时,我对班主任繁杂、琐碎的工作嗤之以鼻。在迷茫之时,正是《新班主任》那一篇篇接地气的班级管理实用文,让我感受到身为班主任,原来可以这样轻松,我逐渐爱上当一名班主任。  在每一位班主任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却有很多班主任没有真正做到,那是因为没有一本好的班主任杂志为他们排解班主任工作中的困惑。《新班主任》杂志,就是这样一本能够
针对油建项目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江汉油建十几年的项目部设备管理工作经验,提出了如何加强油建项目部施工设备管理工作的对策。
学习党的十九大,深悟一个“變”字:在创新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发展。《新班主任》的创新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创新师道,锐意示范!  每一期如约而至的《新班主任》,在翰墨飘香中氤氲着新的面孔和春的气息,在落实“贴近教育、贴近学生、贴近老班”的原则上取得新进展,办出新水平,令人惊叹,给人启迪!  盘点逝去的2017年,勾画已至的2018年,是一种程序,更是一种仪式,来盛放数亿万计的一线班主任对新教育的憧憬
杭州市某小学一名男生“我的梦想就是发财”的演讲,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关于理想或梦想,我们向学生灌输和听到较多的是当科学家、工程师、医生、警察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而这个小学生的發财梦想无疑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观念。  星期一班会课上,我让学生围绕这个案例开展讨论。全班42名学生对男孩的观点进行投票表决,结果赞成的有31人,反对的才11人。看来,对于发财梦想,学生普遍还是持认
班级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性群体组织,班级文化是影响幼儿发展最直接的环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班级文化就已经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重视,是班级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在我国,班级文化受社会文化影响,由全体师生共同创设。  《班级管理技能》一书中明确指出班级文化的内涵:一般而言,班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如班级布置、班徽、班歌、班训、班风,班级规则、管理制度,班级目标、班级舆论等。班级文化
失效分析思路是失效分析成败的关键之一,根椐失效状况的不同,需要合理选择正确的分析思路和方法,特别在复杂的失效分析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固井压裂装备性能参数的计算在产品设计和设备验收改造过程中会经常的使用。由于输入参数的变化复杂,设计人员在计算中会反复的进行参数调整。固井、压裂装备性能参数及曲线
土壤盐渍化会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在本文所涉及的3种作物中,油菜耐盐能力较差,棉花的耐盐能力最强,大豆次之。在一定盐度范围内,作物某些生长性状和产量性状与土壤含盐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和田间调查,得出如下研究结论:①油菜株高与土壤含盐量之间呈曲线相关,油菜单株结果数与土壤含盐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半对数线性相关关系;②大豆植株成活率与电导率EC25之间呈极显著的半对数线性负相
在田间取中、轻度盐渍土土样,在温室中培育棉花幼苗,定期用不同康地宝浓度浇灌幼苗,然后取叶片进行酶活性测定。试验结果显示,康地宝对3种酶的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