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建设的困难和可能性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727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做文化研究的,强调怎么理解我们的历史与处境时,不是从抽象的讲究整全、一致性、合理性的思维来看,而是聚焦于现实的矛盾与张力、偶然与不连续的变化。这是阅读历史、反思现状的基本方法。
  我们讨论现实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弱肉强食”,譬如说,要承认现在世界的体系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我想指出,承认这是主流的逻辑,不等于被动地接受它、参与它、甚至强化它,不等于假设要生存只能吃其他动物的肉;假设我们的文化就是吃肉的文化,而不是吃草的文化;假设我们是虎豹,而不是牛羊;假设牛羊要不被吃掉,只能把自己变成吃肉动物。牛本来是吃草的,现代农场养牛人在饲料里加入牛肉,牛就变成疯牛了。今天的主流文化逻辑,似乎毫不犹豫地彰显弱肉强食,崇拜成功人士是强者;强者的胃无限大,大小通吃,恨不得变成肉食性恐龙,却没意识到恐龙在大口吞噬一切的同时,也在毁灭自己生存的条件,在自掘坟墓。越是把“弱肉强食”这个词说成是不可变的规律,越是要把自己看成是强者而不是弱者,就越是看不到当今世界上大部分的动物还是吃草的动物。
  有一种批判的说法,说主流历史叙事是帝王将相的历史,但历史应该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尽管这个说法未能从主流的框架彻底解放出来,仍沿用主流的一些标准和视角,诸如以人为中心、城市为中心,认同现代/传统等二分法,追求界定现代化的价值和标准等,但是,这个说法至少表达了站在庶民位置对不公义的唾弃、对强势者的蔑视、对平等社会的渴求。
  今天这种成王败寇的主流历史叙述和文化价值观,固然跟大众传媒的熏陶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构成了百年以来对现代化发展的追求的核心价值。今天沸沸扬扬地大谈“大国崛起”的民族自尊,是与清末民初愧为“睡狮”、“病夫”的民族自卑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中国不仅败于船坚炮利的西方军力,也败于文化伦理,几乎全盘接受以“发达/欠发达”、“进步/落后”的发展标尺为唯一的尺度来衡量文明水平,这种关于强/弱的历史叙述,成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支柱价值。尽管也有谈“中学为体”,尽管有五千年文化,但这些都敌不过作为“用”的西学;功能上的“用”,也就顺理成章地发展为“工具理性”的霸权,凌驾一切价值了。
  尽管有五十年代的万隆会议、第三世界理论,尽管有与国际战略分不开的对所谓亚非拉的关注与结盟,但在“中国崛起”勇猛地追赶英美发达国家的大路上,主流历史叙述中,只见北美、西欧、日本作为中国的目标参照,其余国家是作为中国的竞争对手或原料/市场的提供者,才进入主流视野。百年强国梦,至今几乎圆梦了,可是,被排除于文化主流视野之外的,不仅是贫穷的亚非拉,也是贫穷的乡土中国、边缘的弱势社群。
  于是,“全球化”这个词,对主流叙述来说,是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在全球化的大流里的角逐、并吞、输赢,是对欧美生活方式与审美价值的拥抱——奢华名牌、别墅庭园、汽车时装……反正,富者强者的现代化,即使不能为所有人实际消费,也可在主流电视、好莱坞电影、时尚生活杂志上,被普遍欲求,成为个人自尊、社会地位的标志。电影《二嫫》里面, 二嫫买了一瓶面霜,一次性涂在背上;她拥有全村最大的电视机,只能放在睡炕上。《一个都不能少》里,仅有的钱要买一瓶可口可乐一人一口如珍如宝地品尝。更不用说,到巴黎的旅行团如何购买香水时装,到香港特区的自由行旅客如何出入莎莎化妆品店了。
  在崛起的中国巨大威猛的形象中,很难看到阴影之中的全球化的事实。举例来说,联合国粮农组织每年都公布全球的贫穷数字——每年有一千万儿童死亡,即每天三万儿童死亡,其中一半的直接死因是营养不良。作为一个资讯,这个数字也会在主流媒体上出现,但不会引起任何震惊。这就应引起我们深刻思考了。为什么在二○○一年九月十一日那天,会有著名学者大声疾呼“今夜我是美国人”,全情倾注于美国的“创伤”,为死去的三千多人难过,却从来没有人喊“今朝我是拉美人”、“今夕我是非洲人”?我不能眼见每天死去几万儿童而无动于衷,我拒绝接受这个现象,以及造成这个现象的不公社会关系。
  如果要谈文化重建,我们可以问,作为知识人,我们是否只能看到一种全球化——成功者、强势者的全球化?是怎样的视野、逻辑,让我们只能这样把复杂的全球化约化为一种视野,自觉不自觉地立足在中心的最高点上,从上而下俯瞰,所以只能看到巨型耀眼的建筑,看不到阴暗处的现实?
  针对这种从上而下、从高到低的视野,我曾经努力提出不一样的选择。我和香港岭南大学的同事联合内地的学者编了一套“文化与社会另类译丛”,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例如其中一本《庶民研究》,是介绍印度一批另类历史学家怎么有意识地从底层的角度重读历史、书写不一样的历史。这种历史因为没有权势、强势、资源来整合连贯的叙述,肯定是支离破碎的,但在这种支离破碎的历史里面,我们用不同的眼光,可以读出民众的、底层的状况、思维。斯皮瓦克说“庶民不能言说”,主要是因为人们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于是觉得他们胡言乱语。能读懂庶民的言说,是文化重建的重要工作。
  我们身边有无数例子,导向庶民视角的历史叙述。在日本,现代化的一个大型建设是兴建新机场。东京的成田机场在一九六六年宣布动工,一直受到当地农民的抵抗;农民面对政府的换地高价,毫不动容。成田机场农民斗争中,出了很多农民诗人、哲学家。有一位说,土地不是田地,田地可被分割成一块一块,被拥有、被交易,但这是非常不对的。对于我们农民来说,只有泥土,泥土里有我们祖先的汗水,有我们祖先的记忆,我们不能让泥土被混凝土覆盖,变成机场跑道,我们要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斗争坚持了几十年,今天,日本政府正式放弃了成田机场的扩建。在泰国,有一个城市贫民、渔民、农民组成的“穷人议会”,他们说,很多有钱人是非常不光彩的,我们穷,但有尊严,我们不以贫穷为耻辱,但是要结束压迫穷人的不公社会制度。
  在现在的全球脉络里,因应着严峻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食物危机、生态危机。民间运动提出的文化重建,较多强调地球与人类的存亡,已非一国之事;主张以妇女、农民、原住民、少数族裔等弱势、边缘群体的位置为基础,揭露和扭转当代主流的资本全球化、资源掠夺全球化、社会和生态灾难全球化的弱肉强食的强者逻辑,复兴和扩大底层、庶民中仍零碎存在的不计较付出、奉献的文化价值,弘扬互助经济、村社经济、睦邻关系、敬老扶幼、爱护自然等实践,重新让人看到希望所在,重新让人实践这种人的价值。
  王晓明老师说了一句很朴素的话,但是我觉得说这句话是多么的难。他说,人剥削人是不该存在的。这句话非常简单,但是可能这种情怀、这种价值观,对于现在拥抱主流社会价值的许多人来说,已经久违了。但我还是希望,人剥削人不该存在这种最基本的信念,能支撑着我们的历史叙述与文化重建。
其他文献
「无暇回头看一眼你那已经糟透了的生活」来自作家宋石男推荐,语出饭友树洞酱:“你知道饭否豆瓣新浪知乎微信上最热门的话题,你晓得今年最被看好的电影和美英日韩剧,你追踪一
吕翼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村庄的喊叫》。是他在《土脉》以来又一次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新尝试。可以说,《村庄的喊叫》的出版,是吕翼对自己创作发展的一种重新认识。在2011年鲁
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在其《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一书中,运用系统思想,运用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将政治生活、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视为具有系统意义的现象,进行系统分析。我们可以把他的政治学理论成为系统政治学理论。由于戴维·伊斯顿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属于系统科学方法,而且政治学与法学同属于社会科学,在学科特点上有很多相通之处,而且很多政治生活、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就是法的现象。因此,我们完全可
三十年前的《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潘晓的来信《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在信中作者讲述了自己人生所遭遇的挫折,讲述了从充满理想到对人生失望的过程。其中讲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立秋那天,我还在夏天,劳作的父亲老了,我的夏天总是很长。日历上写着立秋字样的那张纸,慢腾腾地跟在大暑的后面,一点儿都不着急。大暑的最后一个白天,我一直在地里忙,忙于田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小说当然有常道。谢有顺的《小说的常道》是对当下小说创作及言说的回应与批判。假设小说是一道菜,菜是得讲营养和口味的。猪肉和白菜各有各的营养和口味,这是不必说的题材决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面临威胁的形势下,本文提出利用旅游业和知识产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通过借鉴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经验,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