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神鹰,多一些小鹿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eng20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智利人来说,国徽上的神鹰和小鹿具有非凡表现力的象征,它体现了精神的两个侧面:力量与风度。这种二重性本身,就使得它极难表现出来。它们相当于某些神谱中的太阳和月亮,或者陆地与海洋,是两种对立的因素,二者都是美德,但对于精神来说,却构成一个难以解决的命题。
  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那些慷慨激昂的演说里,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神鹰的寓意,对它那徽标上的同伴——可怜的小鹿,却很少论及,连它生活的地理环境几乎都无人知道。
  坦率地说,我对神鹰缺乏好感,归根结底,它不过是一种美丽的秃鹫。然而,我见过它在安第斯山上空漂亮的飞翔。但一想到它画出那伟大的弧线只是为了悬崖绝壁上的一块腐肉,心中的激情便破碎不堪了。我们女人就是这样,比人们对我们的想象要实际得多……
  学校的老师向孩子们解释说:“神鹰标志着一个强大种族的统治,体现了强者的自豪。它的飞翔是世间最美的事物之一。”
  徽标滥用了猛禽的家族,在战争的标志中,有那么多的鸢、那么多的鹰,由于过多的重复,那钩嘴和铁爪已经说明不了什么。
  我喜欢智利小鹿,为了更具特点,它连枝形的角也没有。对于教育家们不曾解说的小鹿,我大约会向孩子们说:“小鹿是一种敏感而又细心的动物,它与羚羊是亲戚,这就说明它与完美有缘分。”
  “小鹿的力量在于敏捷。精细的感觉保护着它:锐利的听觉,全神贯注的水汪汪的眼睛,灵敏的嗅觉。它与自己家族的其他成员一样,往往不是用战斗而是用智慧来拯救自己,因为智慧使它具有难以形容的能力。它的嘴细小灵活,蓝色的目光搜索周围的树林;脖子是最纯洁的图画,两肋随着呼吸而伸缩;蹄子坚强,像银铸的一样。人们会忘掉它是动物,因为它倒更像一幅画的图案。它生活在灌木丛蔚蓝的光芒中,在它如离弦之箭的敏捷中也有光的闪烁。”
  小鹿标志着一个种族的灵敏性:精细的感觉,富有警惕性的聪慧,洒脱的风度。这一切都是精神的防御,距离是看不见的,却很有效。
  神鹰,为了美,必须在高空滑翔,彻底摆脱山谷;小鹿只要把脖子垂下水面,或高高仰起监视某种动静,就会成为完美的象征。
  神鹰主动出击,将钩嘴啄进马背;小鹿借被动防卫以摆脱敌人,因为它能在百步之外就嗅到气味。在二者之间,我喜欢后者。能从甘蔗林后面观察动静的多情的眼睛,比一味从高空进行控制的残忍的眼睛好得多。
  如果单单是小鹿,这象征或许太女性化,不宜表现一个民族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小鹿可以是我们精神的第一位的特征,是我们天生的脉搏,而神鹰则是紧急关头的跳动。在和平、晴朗的日子里,一切都应当是和平的,脸色、语言、思维都应当是温柔的,神鹰只能在极其危险的悬崖峭壁上空飞翔。
  另外,对力量的象征最好不要夸张。在赞美国徽上的小鹿的时候,我想起了希腊人的桂树,既柔和又坚挺的叶子。桂叶之所以被选作象征,恰恰是因为希腊人是象征学的大师。
  在我们的事业中,对神鹰炫耀得很多,我要说的是,现在应该炫耀一下我们所具有的其他东西了,我们对它们从未强调过。收集智利史上的友善举动就是很好的,这类事情的确很多;许多情同手足的事例却被历史遗忘。对神鹰的偏爱或许已经对我们造成了损害。将一个事物置于另一个事物之上是不容易的,但日久天长之后,可以做到。
  有些民族英雄属于神鹰的范畴。同样,小鹿也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而现在是强调后者的时候了。
  關于智利小鹿,动物学教授在下课时总是说:“这是鹿的种群中已经消失的种类。”
  这小小的动物在某个地理区域消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羚羊目在智利人中曾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
  摘自《你是一百只眼睛的水面》(北京燕山出版社)
其他文献
2019年9月17日,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做了一场题为《万变归一:从商周铜器看中国纹饰传统》的讲座。  李零介绍了商周铜器纹饰的种类及发展,“饕餮纹和龙凤纹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龙凤纹是中国延续时间最长的纹饰。”李零说,纹饰主要是一种平面装饰,但在器物上有圆雕、浮雕、地纹等,组成一个整体。中国的纹,早期出土器物上有神面纹或者叫人面纹,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个重要表现是兽面纹
有些食物虽然营养价值很高,但由于老年人消化功能的衰退,多吃往往对身体造成危害,以下4种食物老年人不宜多吃。  银耳:银耳营养丰富,还有补肾、润肺、生津等功效,颇受老年人喜爱,但在临床上,因食用银耳不当而发生肠梗阻的老年人也比较常见。这是因为老年人消化功能较差,银耳又不太好消化,如果一次食用过多或连续多餐食用,则会引起肠梗阻,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绞痛、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肛门停止排气等,有些病情严重
刀工是操作者根据烹调和食用的要求,运用各种刀法将原料加工成一定形态的操作过程。它的处理好坏,对菜肴制成后的色、香、味、形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是作者根据实际操作体会和总结前辈大师们的经验,对一些常用原料在刀工处理时的应用作一些介绍,以供热爱烹调的朋友参考:    1.内片氽涮薄 爆炒肉片厚  氽、涮是用水来传热,加热温度较低,在100 ℃左右,操作时,不需要翻勺,即涮即食,菜肴质量突出鲜嫩特色
见证·姐姐的文学梦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姐姐在《天才梦》里的这句话,十分抽象,但也十分贴切。在她发展天才梦的过程中,我母亲与我父亲的角色是推动者,我姑姑的角色则是照顾者。这三个人对姐姐文学志业的发展,每一阶段都有很深的影响。至于我,我是一个见证者。而且是如今,唯一的幸存者。  文凭才是真正的财富,知识才是独立的力量,这是我母亲从自身经验得
形影孤单的日子没过多久,我就相识了南村白胡子爷爷的孙儿——一个名为宝日呼的小胖脸兄弟。宝日呼虽说大我一岁,但却是个肋骨都能数得出几根的干瘦孩子,个头也没我高。我家搬来查干希热后,我最初的好朋友就是他。虽然听大人们说他有咳嗽病,而且肺也不好,但我从没在意过,好像也是年岁小而不怕罢了。  第二天,他带来了一本前后不少页数都已糟烂的《林海雪原》的画册给我看。还把說是林海雪原里栾平(小炉匠)所用的十连响盒
如果说中国五千年历史是任继愈提炼的两件大事:建立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和建立现代化的人民民主国家,那么长征无疑是第二件大事中的史诗、传奇、华彩。没有长征,现代化的人民民主国家不可能浴火重生,“伟大的中国革命”也将黯然失色。  斯诺的《西行漫记》说道:“长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与之相比,汉尼拔经过阿尔卑斯山的行军看上去像一场假日远足。”正因如此,长征的故事壮怀激烈、可歌可泣。我对长征途中的一幕印
夜色如水花未眠。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译文】春山的景色美不胜收,直至夜幕仍留恋不已,不想回去。捧起山泉,月影闪烁在手掌间;拨弄山花,香气渗透着衣衫。游興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花草的美好。南望钟声悠扬之处,翠微深处,楼台依稀。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这首先是因为,“吃什么”最终决定于人们所拥有的社会权力以及所掌控的社会资源。其次,食物的供应与来源有时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比如一个社会尚未积累起足够的农业盈余,或者食物的种类并没有达到让人自由选择的地步。  因此,在漫长的前现代时期,“丰衣足食”成为普通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切实目标。不过,这一情况随着人类社会步入近代发生了巨大变化。  食物的大交换 
古人对读书早已有了很好的研究,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有一条就是读书要分两步走:即读入书中,跳出书外。  我们用“出入法”来读以上两篇文章。  先看冰心的《谈生命》。  写这篇文章时,已过不惑之年的冰心以满怀激情和诗一样的语言,向我们述说了她对生命的感知和渴望。在本文中,冰心以其宏阔的目光和坚定的信念,用大河和大树作喻,来谈论她所向往的人生。  她用冰山雪水喻生命之始,写起点之高洁;用汇集细流,写
牛为我国最主要的役、肉兼用家畜,食用牛肉历史悠久,《礼记》所记周代八珍中捣珍、渍、熬、糁四种都用牛肉制作。《管子》介绍过一位叫坦的屠夫日解九牛:《庄子》所载“庖丁解牛”,运刀如神,游刃有余,被传为佳话。传说姜太公吕望在未发迹时,也曾在朝歌城干过屠牛的营生。到了西汉,我国食牛经验又有新发展,《淮南子》云“今屠牛而烹其肉,或以为酸,或以为甘,煎熬燎炙,齐味万方,其本一牛之体。”说明用牛肉作原料,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