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状元茶”香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ylyf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春节,老天爷格外赏脸,每日都给艳阳天。而此时,群花枝头春意闹,正是喝茶好时节。大年初六,三泡武夷山天心村斗茶赛的“状元茶”将我们一行人汇聚到“涤虑园”,下午时分,满地斜阳,万般思绪,皆付杯中茶……
  三款“状元茶”分别为水仙、肉桂、大红袍品种,一场斗茶赛的标配成员。
  首先出场的是水仙。但见干茶条索肥壮紧结匀整,色泽乌褐润,细闻干茶带有淡淡木质清香。
  提壶高冲,鲜锐花香瞬间弥漫开来,一阵微风轻拂面,何处携来满堂香?再闻盖香,木质香若隐若现,茶汤橙黄,入口醇爽,回甘带木质味。
  第二道的茶汤越加醇厚,水中花香优雅,木质香明显,口腔整体感觉绵柔厚实。
  茶叶再一次没入水中,第三次出汤,花香上扬而木质香沉于水中,茶汤入口温润如玉,回甘略点丝丝凉意,再闻杯底,花香挂杯持久。
  第四水,茶汤橙黄透亮,汤水饱满滑口,停留口中的回味变化莫测,刚刚想揣测当下的回味,忽又新生一种感觉,仿佛舌上黄莺低语,唱着起伏有致的山歌。
  水仙唱罢,肉桂登场,其外形紧卷重实,如果心中有杆秤,那么此时的遗憾便是看到因为包装原因造成较多的小碎叶,整体条索尚完整。
  杯盖首先向大家展示了让人兴奋的淡淡焙火香和桂皮香,汤色橙黄尚亮,滋味醇爽略显涩。
  接着这道,桂皮香霸气地展现肉桂的本色,茶汤入口,桂皮香一阵阵飘进鼻腔,水初静,人不定,水中暗香撩人心。
  第三道,香气渐趋平稳,茶汤厚实显骨感,岩韵尚显。
  时间就像魔术师,如果你有心,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在第四道茶汤入口的时候,我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受喉底的回甘上,回甘迅速,但也略显仓促,有种霸气有余、但后劲略显不足的意味,还未来得及好好品味,便已成为记忆中的余味。
  状元大红袍,这几个字放在一起非常和谐,因为大红袍的各种故事里,状元出现的频率很高。干茶条索肥壮紧实,色泽黑褐润,花香隐约可现。
  茶汤开门见山的是清幽的花香,透过窗外的光,那些芳香因子仿佛穿着华服的仙子,翩翩起舞。汤色橙黄尚亮,滋味甘醇,口腔收敛感略强。
  第二道,汤色转浓,滋味弥醇,花香更加细腻,如此千回百转的香,仿佛带人回到它曾经生长的地方,那里有百草千花,那里空气清新而湿润。
  接下来的这一道,我们刻意等茶汤凉下来入口,水温的降低似乎带来了冷静的情绪,让人更有耐心感受茶汤的质感。滋味入口冷冽而富有胶质感,花香饱满略欠雅致。
  第四水,汤色橙黄显亮,茶汤入口显厚,岩韵显,跟前面两款的水仙、肉桂相比,这款大红袍似乎秉承了一贯的中庸之道,几道茶下来,香和水在每一道的表现都相对协调。
  最后,我们将三款茶的第五泡一起出汤对比品鉴,在场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陈荣冰老师对三款茶进行了简要的点评:
  三款茶综合表现品种特征明显、岩韵显,其中水仙丛味显,肉桂桂皮香表现优异。
其他文献
元月6日下午,福州遭遇了又湿又冷的暴雨天气,却丝毫挡不住爱茶人的脚步,作为《茶道》全球茗都会的主会场,福州闽茶文化馆“国学大讲堂”里人声鼎沸。2时许,茶友们陆续抵达,每个人都从签到处领了一张抽奖券,进入会场。这张小小的抽奖券,是一份期待,也是一份祝福。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茶友们的热情十分高涨,直到茶会开始后,还是有茶友慕名赶来,人数大大超出了原定的120人,茶会现场人气爆棚!  与门外阴冷空气相比,
期刊
建水紫陶,这种深藏于云南本土的陶器绝非看上去那么粗浅,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引人入胜。通晓原料到制作艺术的全过程,才能更透测地理解一件物品。所以,这期从制作原料、工艺和装饰艺术方面做更深入细致的讲解。  全天然的安全泥料  建水紫陶的制作原料也是它形成其独特韵味的主要部分之一。  在陶瓷制作中,原料尤为关键,好的泥土是做好陶器的第一条件。建水紫陶采用的原料来自于周边的山上,当地人们称之为“五彩山”,彩色
期刊
中正平和的对称、自然随形的留白,都是美好,一切都可以追根溯源。  每一种家具都有一种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子。悠久多元宗教和文化的融汇沉淀在我们的生活里。儒家的伦理、佛家的因果、道家的无为都是我们基因的片段。  人类智慧的积累就是人文,美好也就来自这既存的浩瀚智慧之中。  不同的品牌通过形式表达精神,以有形塑无形,以小概大,以少示多。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阐述,新注解。  新中式的典范——“平仄”和
期刊
“最轻松的时候已然离去了,更加困难的明天或许还在等着我们。”  2015年整体经济的大萧条给一直“艳阳高照”的茶叶市场带来了一场始料未及的“严寒”,纵使是近年来依靠身价倍增的岩茶、白茶大赚一笔的茶商们也有点招架不住,关于“危机”和“救市”,一时间引发业界唇枪舌剑。尽管熬过了叫苦不迭的2015年,市场也普遍预测2016年的形势会比2015年好,但外部环境仍不理想,许多问题亟待解决,2016年茶市破局
期刊
很多人不了解甘肃也产茶,甘肃给人的印象多停留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戈壁风沙里。但甘肃有陇南,所谓“陇南”,既是陇之南,亦是“陇上江南”。既称陇上江南,自然有茶的存在。陇南的茶主产于文县的碧口镇、武都区裕河镇、康县的阳坝镇等地。而我们的行程就会依次路过这些至北纬度的茶区。  碧口,古镇茶味  陇南离成都近,往陇南的路,历史上原是“难于上青天”的蜀山古道,如今已成通途。从成都启程,路途经过江油、剑阁、
期刊
《南靖县志》卷七记载:“茶炉出马坪,以白土为之,其色如施粉,雕刻花丽工致,以大壮炉为佳。”马坪为何方?“大壮炉”产地何处?其窑址又藏身哪里?长期以来一直是文史及茶业界的未解之谜。近日笔者与中国古陶瓷研究学会会员、漳州市收藏协会副会长郭榕飞再次来到人家村,在当地老人会的带领下,终于找到了名震茶艺界的漳州茶艺历史名炉“大壮炉”的窑址。  漳州茶文化历史悠久,茶道艺术源远流长。明末清初,漳州为福建东南沿
期刊
缘起  冬日萧瑟,却更令人生发围炉的念想。  煮茶,沐手,听香,借水澄心,品雅乐道,唯一炉一屋温暖。  茶、香、花、艺,尽在一席间。  诸般因缘和合,恰好一聚一会。  遇茶  不见冬日寒,但见茶色好,由一杯茶出发,却不仅仅是一杯茶。  喝茶中有水深波静、流水喧喧、众鸟喧哗、风摇霜染、雨润雪掩种种境界。  与茶相遇,一杯茶汤,在有情的心灵中不需要说话,也可以互相印证。  蝶翼  昔有庄周梦蝴蝶,今有
期刊
茶:武夷名丛大红梅  器:紫金口磨砂釉盖碗、配套壶承,花口琉璃茶海、仿明德化白瓷花口杯、鱼形铜杯托(日本回流)、玉竹茶则、日本老布、古铜花插(日本)  乙未年的暖冬,让原本腊月底就要盛放的梅花,推迟到了丙申年的初春。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林逋《山园小梅》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李煜《清平乐》  林阳寺梅园的美,借这两句诗词可表达一二。  唐代古刹——
期刊
所谓红水乌龙,其实就是传统的冻顶乌龙作法,以喉韵十足为最大特色,明显的焙火韵味与香气令人沉醉。顶级冻顶茶叶底边缘还镶有红边,即茶农所说的“青蒂、绿腹、红镶边”特征。茶汤入口后甘醇生津,在口腔内散发满满的饱和度,叶底开展后也不失鲜活柔软的特质。  友人杜苍林远从梨山带来了一款茶品,语带神秘地告诉我“绝对不曾喝过”。梨山?不就是台湾海拔最高的高山清香型茶品吗?看我一副不以为然的表情,杜君小心翼翼地剪开
期刊
慢气质,主要靠茶  左如  去年底,“主要看气质”像病毒一样蔓延了整个朋友圈。于是,自拍党们各种卖萌各种“晒”,刷的是“杠杠的”存在感。  其实,“气质”是老生常谈了,只不过在互联网+时代发生了“基因突变”,成为网络热词。我们常说“某人很有气质”,“气质”指的是个人内在涵养的外在体现。  气质,是举手投足间内在的自然流露,学不来,更装不来,是靠日积月累修出来的。就拿喝茶这件日常小事来说吧,妙玉的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