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独特择偶观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寅恪的择偶观,并没有高深莫测的微言大义,只是以稳定为目标的务实态度来切实生活;难道这不正是我们在奢谈其学术高度之前,更应切实衡量、认真落实的宝贵经验吗?
  民国史学界,盛名最炽者莫过于陈寅恪。
  陈寅恪曾把爱情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最伟大、最纯洁的爱情应当是完全出于理想,“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这样的爱情现实中是没有的,只有在文艺作品中才能发现。
  第二个层次的爱情是若真心爱上某人,即便不能结合,也为其忠贞不渝,矢志不渝。如贾宝玉与林黛玉以及古代那些未嫁的贞女等。
  第三个层次是“曾一度枕席,而永久纪念不忘,如司棋与潘又安,及中国之寡妇是也。”这又是《红楼梦》中的稍具现实主义色彩的例子了。
  第四个层次,才是人们平常最多见也最为推崇给常人的,即终身为夫妇而终身无外遇者,这样的婚姻生活以平淡为基调,以稳定为最高准则。
  基于此,陈寅恪对如何选择婚姻与爱情有着自己的立场,他明确表示说:“学德不如人,此实吾大耻。娶妻不如人,又何耻之有?”又说:“娶妻仅生涯中之一事,小之又小者耳。轻描淡写,得便了之可也。”由此可见,陈寅恪的择偶观,重心是在为学术上的登峰造极奠基,而绝非为了一己之情爱追逐无休。他的择偶观是落在戏剧、小说与文艺作品之外的现实抉择。
  陈长期以来潜心学业,加之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这时,陈的母亲俞氏已去世,父亲陈三立一再催促其成婚,到了1928年,陈寅恪与唐贫在上海结婚。这一年陈36岁,唐30岁。从此,他们终此一生,相伴至死。其间历尽种种劫波,自不必赘言;那么,他们的结合按照陈的择偶观来看,又属于第几个层次呢?
  或许,从其学术理想上来观察,可以为柳如是作别传的陈寅恪,似乎向往的理应是第一个、第二个层次上的“佳偶”。但这两个层次都不属于正常的世俗婚姻,第三个、第四个层次的择偶观,才基本符合常态下的世俗婚姻。陈定格于求一个安稳的世俗婚姻而已。
  但世事难料,陈寅恪的安稳婚姻,最终因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重又染上一层悲剧急彩。从1966年开始,历经4年摧磨,以1969年10月和11月,陈寅恪、唐贫夫妇的相继含冤离世而告终。这样一来,陈氏夫妇的婚姻与爱情,按照陈氏自己的划定法则,倒是往上挪移了一个层次,可以定位于第三个层次的矢志不渝,当之无愧。
  生活不是剧本,是活的剧本。生活不是小说,是活的小说。陈寅恪这样的学术大师所成就的学术传奇,其实也确立于稳定和谐的婚姻与家庭基础之上。陈寅恪的择偶观,并没有高深莫测的微言大义,只是以稳定为目标的务实态度来切实生活;难道这不正是我们在奢谈其学术高度之前,更应切实衡量、认真落实的宝贵经验吗?
  邢大军据《中国新闻周刊》肖伊绯/文整理
其他文献
俞敏洪与李彦宏是北大校友。他们一个是新东方的创始人,一个是百度的创始人。  有一次,俞敏洪问李彦宏:“你是不是上学的时候特聪明?”李彦宏回答说:“我在北大的时候,一直都没有进过前五名。”  于是,俞敏洪便得出了一个结论:北大很多相对比较笨的人,后来做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反而会比那些相对比较聪明的人更大,因为这些笨人只能拼命地学,学到最后他们的韧劲就出来了,吃苦变成了一种习惯。
期刊
成功人士之所以会获得成功,就在于他们采取了更多的行动、投入了更多时间去做,而不是空想,正是这样的素质使他们获得了应得的回报。  ——肖恩·利姆  我们很多时候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但却总是难于启齿——因为我们常常觉得求助于别人是件很没面子的事。然而,拒绝求助可能会使我们多走很多弯路。所以,在需要求助时,要勇于启齿。——杨建林  世上本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劳而获是很困难的。但是,你在付出的同时,不应该有
期刊
不能好好陪孩子,那就对他“言听计从”  现年38岁的郭守正,是郭台铭和前妻林淑如所生。尽管早在2005年,林淑如就因为患乳腺癌离世,但是她和郭台铭的爱情故事,至今被人律津乐道。  两人相识于郭台铭默默无闻、穷困潦倒之时,而当时的林淑如却是一位容貌秀丽,家境殷实,毕业于台北医学院的富家千金。当时,他们在同一家药厂工作,都只有21岁。  3年后,郭台铭创办了“鸿海塑料企业”,林淑如跟父母要钱支持他创业
期刊
车间主任叫成子下星期一出差。成子一愣,电大考试只剩最后两门了,拿不下来还要拖一年才能毕业。成子小心地问:“能不能派别人去?”  主任喷着唾沫星子:“你怎这么木!人家都说你上班儿看闲书,不干活儿!”成子满腹委屈,可话到嘴边又一句都说不出来——就许你们上班甩扑克,我在一边看书都不行?要是出差,最少一个月,妈的病怕累怕急,爸的病又刚好,我一点儿手都搭不上。  回家没敢当着爸的面儿说。成子等爸遛弯儿去,才
期刊
郑榕今年已91岁高龄,采访的过程非常顺利,这出乎我意料。耄耋之年,依旧通达、谦恭、辨事理;德高望重,依旧平易、随和、不虚浮。元宵佳节,我再次致电问候,得知老爷子身体尚好,我也便安心了。郑榕老师告诉我。女儿也从美国回来了。陪老两口过年。从电话这头。我可以感受到那头的幸福热闹。我也知道。对于老爷子来说,这是难得一次的家人团聚。  郑榕平日和老伴单住。身边不随儿女。前去采访的时候,老人开门迎我,老两口笑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初,著名作家林斤澜应邀到北京师范大学作家研究生班讲课。同学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都充满了期待。很多同学课前都认真地做了功课,准备好提问的小字条。  讲课开始了,教室里座无虚席。林斤澜拿过一张字条,看了看没有吱声,把它放下。然后,他又拿过一张字条,看了看,还是一言未发地放下。后来,他又看了几张字条,终于笑着发话了:“有人要我评价一下当代的著名作家,我不干——我为什么要去奉承别人呢?还有人要我
期刊
北京时间2014年4月15日,第九十八届普策奖新闻奖在纽约揭晓。来自《纽约时报》的摄影师泰勒·希克斯拍摄的一组名为《梅龙镇广场突遭恐怖袭击》的照片,受到了评委们的青睐,捧得了“突发类新闻摄影奖”。  2013年9月21日,袭击者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一家高档购物中心开火,造成了至少60人死亡,这是肯尼亚历史上发生的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之一。事发当时,泰勒·希克斯就在附近。他设法进入了这家商场,拍摄到了
期刊
二战初期,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向军方下达了一道命令,快速构筑一张空中防御网,军方立即付诸行动。但在修建一条机场跑道时,免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一位名叫韦尔的农户无论你磨破嘴皮,无论你给出多少补偿,他就是不愿意搬迁。在此情况下,不少人向军方建议:劝告不行,就强行拆迁。  丘吉尔知道了此事,他立即打电话给负责建设飞机跑道的长官,说:“请你务必将跑道改建到别处,无论如何,也不能动韦尔的一砖一瓦!”这位长
期刊
许世友将军治军严谨,在南京军区司令员任上,他牢记毛主席的嘱托,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忠于职守,忘我工作,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加强军队建设和保卫国防安全上。他以丰富的治军经验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坚持从严治军,狠抓战备工作和军事训练。许世友的思想感情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始终保持劳动人民和普通一兵的本色。他心系人民、情注官兵的高尚情怀,立党为公、廉洁白律的高贵品格,艰苦奋斗、勤俭朴
期刊
胡适不只是蒋介石的御用文人,而且是蒋介石的雇佣打手。现在从台湾解密的档案,就蒋介石和俞国华的密电,可以查实的有给胡适的9次,每次是5000美元,共有4.5万美元。而这件事的曝光,最早是在2011年,就是隐瞒了近60年。  蒋介石为什么要给胡适钱  据蒋介石日记记载:“对于政客以学者身份向政府投机要胁,而以官位与钱财为其目的。伍宪子等于骗钱,左舜生要求钱唱中立,不送钱就反腔,而胡适今日之所为,亦几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