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本.拉登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11”发生后,柯菲·布莱克(中情局反恐中心主任)曾经对布什总统说,他将把本·拉登的头“装在盒子里”,他说这话时一本正经。而现在本·拉登到底身藏何处?他当年怎样逃走?怎样才能擒获他?这些问题仍然兴奋并困扰着地球上每一个人。一个美国记者彼得·伯根——少有的见过本·拉登的西方记者——现在踏寻“基地”头目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足迹。
  
  谁放走了本·拉登?
  
  兴都库什地区算得上崇山峻岭,那一道道层峦叠嶂的高山通向世界上最大的山系喜马拉雅山,这些山脉把中亚和印度次大陆分隔开来,里面的每个皱褶都可隐藏千军万马。看见这个情景,每个人立即会想起一个问题:本·拉登可能就藏在这里。
  在过去的几年里,伯根已两次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追踪事情(追捕拉登)的进展,巧的是,他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时一直住在一位英国战地摄影师的别墅里,而这个别墅据报道正是本·拉登原来的一个“行宫”。伯根的调查就从这里开始。
  “9·11”后,与本·拉登接触过的人已非常少了,除了“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人外,恐怕就只有这三位:泰西尔·阿卢尼,半岛电视台的记者,他在2001年10月份时采访过本·拉登,那时本·拉登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消灭那些曾经杀害过我们孩子的人都叫做恐怖主义的话,那么就让历史去评说吧。”第二个见过本·拉登的人是哈米德·米尔,本·拉登的传记作者,一个巴基斯坦人。他们的会面就在一个离喀布尔不远的地方,这使得米尔感到非常惊讶,而且这次会面本·拉登还意外地表示,他将考虑采用核武器——这令世界感到震惊。第三个见过拉登的人是个巴基斯坦的外科医生,叫阿莫尔·阿齐兹。阿齐兹透露了本·拉登根本就没像外界报刊所传闻的那样得了重病,相反“他很健康”。
  据这些见过本·拉登的人透露,他们见本·拉登前一般都被蒙住双眼的,有些人还被迫服了某些导致昏迷的药物,所以他们不可能提供找到本·拉登的有效线索。2001年11月13日,喀布尔失陷于北方联盟,于是本·拉登就逃亡到了阿富汗东部的贾拉拉巴德,人们相信,本·拉登可能藏在此地的多拉波拉地区。
  伯根在2003年夏天追访到了此地,从贾拉拉巴德到多拉波拉地区有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现在这个地区总共只有10名阿富汗政府军在驻守。伯根和向导到达山脚的时候,立即感到了气势迫人:一排排翠绿的梯田直冲山顶,而那尖尖的山顶上还保留着冬天的雪痕,这竟然是夏天。到处都是怪石嶙峋,就像剥除皮肉只露骨头的野兽。在山顶上伯根看到了一个“基地”分子的坟地——粉红、青绿、藏蓝、橘色的三角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向导告诉伯根,这个地区的人都是“基地”组织的同情者,他们认为“基地”是与异教徒作战的斗士。
  午饭时,向导讲述了当年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幕:那是2001年冬天的时候,山上还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周边的山上星罗棋布的“基地”组织正是在这样的天气下迎来了美军的大炮。阿拉伯人、巴基斯坦人和各色“基地”分子与火箭、坦克、机关枪还有炮兵装备起来的美军拼死作战——美军的B-52轰炸机也不停地向“基地”的据点狂轰滥炸。
  “基地”分子很快就撑不住了,12月12日他们通过无线电向阿富汗的司令发出了愿意投降的消息,战斗出现了转机。向导当年正参与了这场对“基地”的作战,他告诉伯根,“‘基地’组织的人说他们将在下午2点投降,于是司令将这个消息传告了其他的指挥官和美军。接下来,‘基地’又捎话说他们将要召集人马开个会,请求将投降日期延迟到第二天早上8点。”司令同意了,结果那些要求投降的“基地”分子当晚逃得干干净净。
  另一个更加惊人的消息是伯根在回到贾拉拉巴德听到的,他采访了当年对“基地”作战的另外一个指挥官穆萨。正是在多拉波拉地区,穆萨领导的600名阿富汗战士长眠于此。“敌人实在太勇猛,当我们要抓住他们时,他们竟然拉响了手榴弹,我亲眼看见三个人这样做。”穆萨很勉强但是以军人的敬佩说出了这事。与此相反,他毫不掩盖对美国地面部队的轻视,“他们根本就没有参加战斗,”他说,“只有6个美国特种兵和我们呆在一起,要是他们早点堵住逃亡巴基斯坦的后路,‘基地’早就被全歼于此。”
  这就是本·拉登逃亡的症结所在:美国人仅仅依靠那些缺少忠诚和训练的阿富汗地方军打了一场赶跑本·拉登的“胜仗”,结果本·拉登和“基地”分子从容地从他们的眼皮底下溜了,而且更加令人沮丧的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开溜的,”一位美军将领告诉伯根。
  
  混乱的城市,一个绝好的隐身地
  
  很多人都相信本·拉登正藏身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的部族地区,这不是没有根据。巴阿边界长达2400公里,几乎相当于从华盛顿特区到丹佛(科罗拉多州),这是“‘基地’组织在地球上最集中的地方”,一位美国情报官员告诉伯根。这里几乎缺乏任何防守,毗邻阿富汗的两个巴基斯坦省:俾路支省和西北边疆省,一个是荒凉辽阔、酷热难耐;一个是山高路险、要塞当关。世界上最大的部族普什图族就居住于这两个省份,他们的个性是好客、报复和荣誉,遗憾的是他们恰恰对“基地”逃亡的战士慷慨热情。“如果有外族的人进来,就显得非常刺眼,一个阿拉伯人要藏在这个部族是非常困难的。”拉希姆拉·优素福,一个普什图族的记者告诉伯根。如果本·拉登确实藏在这两个省份,他们可能就躲在白沙瓦或者奎达等城市,或者是戈哈特、德拉伊斯梅尔汗等镇上。
  2004年1月份的时候,美国和巴基斯坦展开了“铁砧行动”,双方动用了7万部队到部族地区进行“扫荡”,企图把“基地”要员驱赶到守候在阿富汗边界的美军怀抱,但是空无一获。
  但据可靠消息,“基地”已经新建立了一个新的行动基地,它不是在阿富汗或者巴阿边界,而是在巴基斯坦的众多的城市里。正如巴基斯坦情报局(ISI)的头头所说,“城市提供了最好的庇护,而在乡村消息更加容易走漏。”一个现象大家应注意到:自“9·11”以来,"基地"组织的关键人物没有一个是在巴基斯坦的部族区被擒获的,相反他们都是栽在了城市,卡拉奇、白沙瓦、奎达、费萨拉巴德、古杰拉特和拉瓦尔品第都成了以下人的最后归宿:拉姆齐·比纳尔谢赫,策划“9·11”的关键人物;阿布·祖巴耶达赫,为“基地”招募新兵的人;穆斯塔法·谢赫·穆罕默德,“9·11”袭击的资金提供者;还有更重要的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基地”组织的司令,他是在拉瓦尔品第被捉的,这个地方碰巧是巴基斯坦军队的司令部所在地。
  卡拉奇更是个值得特别关注的地方,这座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缺乏有效治理,一些诸如逊尼派狂热分子、克什米尔军事组织和“基地”分子正在合流,他们制造了一系列暴力活动。自从“9·11”后,这里经历过喜来登饭店的爆炸,当时炸死11名法国国防工程承包商;两次袭击美国领事馆事件,其中一次12名巴基斯坦人殒命;数次壳牌石油公司的加油站爆炸;还有美国记者丹尼尔·珀尔被谋杀。仅在2004年5月,好战分子就在此地杀死了63人。
  2004年7月,伯根就本·拉登的藏身地与驻扎在伊斯兰堡空军基地的美军中将大卫·巴缪进行了交谈,那时巴缪刚刚开完了一个巴阿边界反恐部队的协调会议。巴缪说,“本·拉登的藏身之地还是很神秘,但是各种情报正在汇集。”但令他深感头痛的是,阿富汗已经快要沦为毒品泛滥的国家,每年23亿美元的海洛因贸易,毒品交易支撑了阿富汗经济的40%——最近又升到了50%。这种趋势完全可能使得阿富汗“哥伦比亚化”——一个为好战军阀和毒品卡特尔统治的国家,这对阿富汗稳定是个最大的威胁,也为本·拉登的长期潜伏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一个突破口:家庭和亲信
  
  就算本·拉登藏在城市里,美国情报机构也在犯难,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引蛇出洞了?在过去,悬赏是一种抓捕恐怖分子最有效的手段,例如在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的被捕中,那2500万美元就起了相当的作用。然而本·拉登自从1999年来就有了数百万奖金系于其首级,现在更达到惊人的5000万美元,但就是没有领取者。
  不仅这样,一些抓捕本·拉登的痴迷者还为悬赏干出了一些啼笑皆非的荒唐事,这是2004年的夏天,伯根在喀布尔目睹的。事情的主角是一个叫乔纳森·艾德玛的前“绿色贝蕾帽”队员。
  艾德玛和他的两个美国伙伴(其中一个是摄影师)在喀布尔的“洲际饭店”旁租了一间房子,他们告诉邻居准备开一间“环球出口”公司,专门收购阿富汗地毯。但他们来了以后,邻居们发现他们行动上一直比较鬼祟,而恰恰喀布尔市一段时间来好像丢失了不少的居民,这在人们中引起来恐慌,警方在收到了艾德玛邻居的举报后突袭了他们的房子,在房间里,喀布尔警察发现了8个囚犯,其中一些人被倒吊在天花板上。原来艾德玛根本就不是开什么公司,而是在大街上“逮捕”那些有明显体貌特征,特别是大胡子的人——这在喀布尔并不罕见。艾德玛和他的同事严刑逼供了这些被捕者,企图要他们承认自己就是“基地”分子。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艾德玛在法庭上坚称他的行为得到了五角大楼和阿富汗官方的认同。但后两者也同样坚决地否认了此事。
  在华盛顿,伯根拜访了FBI(联邦调查局)最优秀的探员,前海军陆战队队员布赖德·加勒特,加勒特曾经花了4年的时间,最后在1997年捕获了米尔·艾马尔·坎斯(1993年他杀死了两名中情局探员,并在中情局总部伤了3人,被列为中情局最想抓捕的人之一)伯根向他请教追捕本·拉登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关键是扩展信息来源,”加勒特说,“你必须得在大量信息中去伪存真,找到最有用的信息,而且情报最容易过时,因此我们必须快速反应。”另一个情报人员告诉伯根,缺乏人工信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在谈论有效的人工信息,”他说,“但是进展微乎其微。能干这种事情的人必须是一个天才的怪人,但是这样的人不会见容于官僚习气的情报部门。”
  还有一个可行的做法就是信号监听,也就是对无线电信号进行截获和破译,当年的哥伦比亚大毒枭帕布洛·艾斯科巴就是在用移动电话时被警察盯上的,但是本·拉登已经静默了一切可以导致被监听的装置。即使必须传递信息时,他也是用身边的人去送信。
  如果悬赏、信号监听和内线都不能发挥作用,我们只能把追捕的突破口放在这里:本·拉登的家庭和亲近的人。本·拉登有4个妻子和大约12个孩子,他们不可能全都在空气中消失。其中一些孩子公开地住在沙特阿拉伯,还有一些人很可能住在阿富汗的某个地方,而对他们进行保护的人应该是贾拉鲁丁·哈卡尼,一个令人生畏的塔利班指挥官。
  哈卡尼是当年抗击苏军的英雄,现在还在阿富汗东部袭击美军。他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每年他都从海湾国家吸取到大量的经济支持。“9·11”后,哈卡尼被任命为塔利班司令。阿富汗的内务部官员卢特夫·姆萨尔告诉伯根,正是哈卡尼在塔利班失败后救了本·拉登,本·拉登自从逃离了多拉波拉地区后被他收留在霍斯特基地。而现在本·拉登不见了踪影,哈卡尼也跑到了巴基斯坦的部落区瓦济里斯坦,他在那里来去自如,哈卡尼可能就是发现本·拉登的关键人物。
  当然还有些人提出了一些另外的狠招,譬如前中情局驻中东的间谍罗伯特·贝尔就认为,只有采用暗杀的方式才能找到本·拉登。“茫茫人海中搜寻一个人非常困难,”他告诉伯根,“但是如果你采取刺杀的手段,那么很多人都会照这样去行动。”方法非常简单,但问题是,哪里去找这样一个“荆柯”式的人呢?
  本·拉登最终会被逮捕或者最后被击毙,但是从长远来看,本·拉登的“殉难”将使得其伊斯兰圣战思想更加光大,就像当年的赛义德·库特部,埃及政府判其死刑的做法反而助长伊斯兰主义的风行。同样的事情将发生在本·拉登身上,而且影响更加不可估量。
其他文献
唉哟,阿罗约  菲律宾的活动分子对于阿罗约在竞选中的舞弊不依不饶,学生和左派的抗议一波又一波,向她的面具做出鄙夷的姿态都是轻的,赶小女人下台才是他们的目的。    没有垃圾才怪  崇尚西方的人,经常矜夸富国国民素质之高,好像他富人全是道德完人。但天堂中也会有垃圾,我以为。  美国费城。在一次露天音乐会后,人们各顾回家,留下了这摊秽物。    爱国的山羊,贪吃的美国  在佛罗里达的美国国庆节的游行上
期刊
他当选过世界健美先生;他曾是好莱坞的动作巨星;他是目前美国政坛冉冉升起的新星。现剩下的问题是,实现了美国梦的阿诺德州长还能一如既往地前进吗?    加州的沙加缅度正在上演一出最扣人心弦的电影:主题是如何取得、发挥和运用权力。故事里,一位古铜色皮肤、棱角分明的好莱坞人物昂首阔步地走入加州的议会大楼,让众多的职业政客心头一凛。他赤手空拳,转眼间便让工于心计的政客焦头烂额,把根深蒂固的官僚制度搞得天翻地
期刊
期刊
在这个恐怖袭击随时可能降临的世界,以色列的反恐经验备受关注。    自“9·11”之后,恐怖主义成了世界公害,而怎样有效防范和应对恐怖主义成了世界的新课题。由是,一向不为人所注意的以色列成了世界的反恐圣地。美国多次派出专家和要员到以色列学习反恐经验;英国、印度等许多国家与以色列建立了反恐合作关系。尤其是俄罗斯,在别斯兰人质事件后舆论兴起一股向以色列学习反恐怖主义措施的声浪。  作为被阿拉伯国家重重
期刊
20年前,米哈伊·戈尔巴乔夫是原苏联共产党总书记,他年轻有为,很多人寄希望于他。他提出了震惊世界的“新思维”,接着因为他的“新思维”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前不久,德国《世界报》记者专访了赋闲的戈尔巴乔夫。    契尔年科扣住安德罗波夫遗嘱登上总书记宝座    《世界报》记者饶有兴趣地问:在1984年2月,当时的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尤里·安德罗波夫去世,当时盛传安德罗波夫选中的接班人是你,那时所有在
期刊
“不是忙着生,就是忙着死”,在一切以消费为主导的物质年代,你要做些什么?让亿万富翁们来回答,或许更具代表性:是乐济好施,如比尔·盖茨拿出几百亿,一心想着做好慈善事业;是再战江湖,如年过古稀的“油神”布恩·皮肯斯最近利用手中的对冲基金倒卖石油,赚得盆满钵满;还是品味生活,如理查德·布兰森,此刻也许正在自己私人岛屿的别墅里,一边品尝着香槟,一边和前来参加派对的俊男靓女翩翩共舞。    IT富豪的太空情
期刊
1944年晚秋时分,联军已经攻破了诺曼底解放了巴黎,但是胜利前进的联军已经筋疲力尽,开始跟不上了。蒙哥马利率领由英国加拿大人组成的21军团穿过了比利时向荷兰进军。但是,他的补给线拉得过长,进展缓慢。因此,蒙哥马利想通过打击德国的工业重镇鲁尔区,争取早日结束战事。他建议,与其抓住齐格弗里德线(德军在西部边境设的一条防线),不如穿过荷兰直取德军防线北翼。    蒙哥马利与艾森豪威尔的会谈    盟军最
期刊
加州的监狱已经人满为患了,但是犯人还是源源不断地到来,而且大部分犯人“从良”的几率相当令人沮丧。犯人要求喝牛奶、咖啡,狱警要求大涨薪水,保守分子要求重判重罚,人权分子抗议监狱施暴,这架势,怎一个烦字了得。    2005年2月下旬的一天,承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法律事务所的盛情邀请,笔者有幸参观位于洛杉矶县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监狱,对于仅仅在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多次观赏过,却从来没有踏进过牢房的笔者来讲,
期刊
日本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韪,做了许许多多事,比如: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感情;篡改事实,竟然声称钓鱼岛是日本领土;最近更是有极右组织炮制了日本新版历史、公民教科书,严重歪曲历史,妄图为侵略历史翻案……这一行径正可用上人们熟悉的一句话:“是可忍,孰不可忍!”日本政府之所以敢这样胆大妄为,我以为,一是日本执政中右翼分子年来坐大,日渐掌权;二是美国默许
期刊
十几年来,这个为斯大林披星戴月、披肝沥胆、披荆斩棘的大保镖终究难逃一死,不为别的,就因为他了解的内幕太多太多了:留着他这一张嘴,终究是一个隐患!    第一个敢把锋利的刀刃伸向斯大林咽喉的人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不久,克里姆林宫的警卫队长阿布拉姆·别列尼基也被撤销职务。随着新的领袖登上历史舞台,克里姆林宫的警卫队长也换上了一张新面孔——匈牙利人,保克尔。  保克尔曾做过布达佩斯歌剧院的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