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尔德与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ulukuai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篇小说名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集《园会》中,一则曾被用作英文语法习作的故事《一杯茶》描画的阶级关系,摆明是一出讽刺独幕剧。作者曼斯菲尔德出生于中产家庭,1888年生于新西兰威灵顿。早早离乡,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英国度过,以致不少人甚至误以为她是英国作家。她一方面常以冷眼观察自己所属阶层的生活,另一方面却也很享受优裕阶级带来的好处。
  1908年,19岁的曼斯菲尔德离开新西兰前往英国,临行前,身为名媛的她参加了一系列为她举办的告别茶会。她的茶会装是怎样的呢?据当年7月4日的《晚邮报》女士版介绍,凯瑟琳“穿一件订做的黑色镶布花呢衣服,皮草,头戴奇形怪状,大朵紫色菊花镶边的帽子。”同时描述的这个于奥拉宅第举行的告别茶会是如此令人愉悦——首先茶会的举办者身份显贵,奥拉宅第坐落在弟纳柯里大道上,是其时纽西兰总理约瑟夫·瓦德爵士的大房子,晚会由瓦德夫人举办。会客室里气氛明亮而欢愉,有柔曼的灯光,融融炉火,“房中摆满了鲜花和绿叶植物,茶桌陈设诱人,一盏低垂的红罩吊灯照着茶桌。瓦德夫人身着极为醒目的黑丝绸外衣,饰有白色花边的精致衬衣外罩一件背心”
  关于曼斯菲尔德的传记中,不止一处提到女作家亲身与历的茶会,阶级痕迹无所不在:“6月底举行了一连串的告别晚会,在奥罗拉园地,古典文学教授的妻子布朗太太举办了一个‘紫罗兰茶会’,据《晨报》报道,‘主人尽天才的艺术想象之所能,使紫罗兰无处不在。’茶桌上的灯有紫罗兰色的灯罩,上面挂着尚未当令的紫罗兰结成的花饰,桌上的银碟子内放着裹了糖屑的紫罗兰,还有精巧的紫罗兰三明治招待客人。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比赛,女孩们用紫罗兰色铅笔写‘一首有关紫罗兰的诗’,取胜者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姐,她的作品标题为《爱情为什么是盲目的》。第二名是凯瑟琳从前的教师,总穿紫色花呢衣服的巴茨小姐。”
  紫罗兰茶会之属,就是我们听说而不经常实践的所谓“主题茶会”,以花为题,处处点题,只差没有行酒令,场面倒有几分和大观园赏菊品咏一类的相似。如此立意精巧的茶会,除了“古典文学教授的妻子”来暗示它的品位上流,所用什物种种,无一不显示着用心和财力。曼斯菲尔德曾经跟人说,如果她身上只余6便士钱安排一顿饭,首先要买的是饭桌上的一束紫罗兰。
  在一封写于1918年5月的信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女作家的下午茶有薄面包、黄油、醋栗酱、奶油、两只覆以糖层的小圆面包。这是一个富足的下午茶,面包片黄油便罢了,新鲜小面包上覆以糖,则是了不得。须知当时糖也属紧缺品,可不容易弄到的。1919年11月,凯瑟琳给友人的信中再次明确写到她对茶的钟情:“我在老家时,总要在卧室里备好喝茶所须的一切,以便夜里起来可以泡上一杯茶喝。我在半夜喝茶的这一刻,体会到萨尔蒂那先生在床上喝茶的快感呢。10年前我通常是凌晨两点半起身,将那面包黄油拿来配茶。我不清楚怎么那时就成了一顿欢乐的小盛宴”……
其他文献
人与社会的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几千年来,茶文化之花在中国大地上常开常新,悠久的制茶历史和饮茶传统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这种茶文化在不断沉淀积累的历史长河中,融合了儒、释、道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三教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礼仪、道德、情操之风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茶促和谐,有它的社会基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却先流传于上流社会和皇宫贵族。又被儒、释、道作为
期刊
正、清、和、雅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茶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儒家之正气、道家之清气、佛家之和气、茶人之雅气和谐融合的结果,是以茶为载体,通过茶为国饮的普及性、禅融儒释道的包容性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禅茶文化发源于汉代,两千多年来凝结了古圣先贤的哲思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生活中的落实与升华,饱含“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社会功能,倡导人们感恩自然,和实生物;包容他人,和平共处;分
期刊
中国的茶文化,既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它所具有的内在特质,在维持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提倡和谐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氛围基础,而茶文化可以构建这种氛围。应该看到,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文明修养的差异,各阶层之间的人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无论你怎样调节,都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没有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的情况下,用茶文化去引导人们自我修养和人
期刊
向来喜好闲来品茗听音乐,听过许多好乐曲,但笛箫名家张维良的一曲《茶禅一味》。如天籁之音,每每使人觉得意犹未尽。在静幽空灵的音乐里,思绪不由随着音乐进入缥缈之中……茶香中。禅意的钟声与木鱼声。若有若无的箫与古筝,让你逐渐进入一种从实有到空无的无我境界。  提到禅意茶心。要从佛教与茶结缘说起。三祖僧璨提倡打坐念经的同时还需要劳作,以劳动解决吃饭问题,因而植茶树、采茶叶、制茶、饮茶便融入佛事中。因为茶有
期刊
茶是一种与生活共鸣的饮品,它的生命力在于帮助我们摆脱俗世的焦虑和荣耀,体悟生命的灵性,进入逍遥的心态。  现代人的浮躁症以人染人,往往不知不觉中变得难以面对自己。构建和谐更需平凡人、平常心,平心静气、清心养怡。不求别人善待自己,只求自己善待他人;不向社会贪婪索取,更向社会增加己任。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
期刊
茶能养生,这在许多中国古代茶书以及医药书中都有记录,日本茶道之祖荣西(公元1141年~公元1215年)则在此基础上,写了一部“吃茶养生记”,系统地阐述了茶养生的主要理论问题。荣西所依据的养生理论,就是古代中国的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古人用来说明万事万物的相互联系、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从而达到生态平衡的一种理论。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五行之中每一行都不能缺少,缺少了一行,这个体系就不存
期刊
中秋送礼有团圆、祝福之意。  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的活动。但作为一个节日,中秋节盛行于唐朝,至明清时开始与元旦齐名,成为主要节日之一。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已经很多。《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场店铺里卖的月饼,多用果类做馅,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个要值数百钱。《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
期刊
位于闽江源头的福建闽北茶区是中国乌龙茶和世界红茶的发源地,也是乌龙茶的制作技艺起源地。  清朝崇安县令陆延灿在《续茶经》中引述王草堂的《茶说》记叙了武夷茶的制作工艺,与现代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如出一辙,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制茶高僧释超全则写过:“溪茶遂仿岩茶样”。陈彬藩先生考证“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渊源于武夷岩茶”。茶业专家陈文怀先生在《茶的品饮艺术》中确定“乌龙茶的制法,发祥于武夷山”。  当这种
期刊
说起乌龙茶,自然想到了福建,说起福建的乌龙茶自然离不开那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且风景迤逦、钟灵毓秀的武夷山。  武夷山有2000多年的茶叶栽培历史。这里土地肥沃、生态条件好,适宜种茶,武夷山茶人更善于研制制茶技术,他们开创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制作工艺,造就了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他们在引进松萝茶的炒青技术同时,加上自己原有的焙制技术,首创了与传统绿茶不同的另类茶——小种红茶,成为中国红茶,乃至世界红
期刊
人物名片    徐汉棠,1932年出生于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协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顾问。1954年师从顾景舟学艺,1960年随师父顾景舟一起进紫砂研究所专事设计和创新,1975年进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深造、1984年进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任总工艺师、紫砂研究所所长、  1984年设计创作的《五头上六茶具》获全国陶艺评比二等奖,同年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