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为当下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而工作室作为一种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得到很多院校的认可。本文针对不同的工作室类型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优势及存在问题;同时以南理工泰科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重点论述了如何构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工作室模式,如何通过工作室模式改革实现校企共赢,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融合,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动力。
关键词:工作室模式;校企共赢;人才培养
工作室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综合创造能力与设计素质的有效形式,在诸多院校的设计类专业中应用广泛。工作室自包豪斯学院的作坊式教学开始,出现了很多种不同的运行方式,因此培养对象、培养效果均有所差异。在当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大背景下,如何优化工作室模式,实现校企共赢,发挥双方优势,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融合,成为很多院校研究的课题。
一、 工作室的发展现状
(一) 工作室基本模式
工作室是现代设计教育的一种特殊模式。这种特殊的教学模式为解决设计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各种专题为媒介,在教师指导下,以准就业的方式在工作室完成专题设计课程。
工作室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以导师为核心,师生共同组成学术研究的导师工作室。在导师工作室类型中,为了协调完成教学、研究和设计研发,要求参与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与能力。
第二类就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工作室,强调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达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融合。
(二) 目前工作室存在的问题
以导师为中心,学生参与研究的工作室教学方式比较偏重专业能力和基础的训练,因此只能筛选少数优秀学生参与。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研究型本科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属于“精英提升”教学。
以校企合作方式为基础的工作室,往往以企业为主进行课题实训,没有规范的工作内容和制度,不能达到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校企合作只针对工作室本身,未渗透到全过程培养,没有兼顾学生的培养主线,不能与低年级的课程、实训等环节形成整体,使得四年的教学环节出现脱节、人才培养体系存在断层现象。
二、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模式探索及形成
在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在主体性个性化培养理念的指导下,环境设计专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室培养模式。
(一) 调研论证过程
从2014年引入工作室概念,并开始进行广泛的院校调研,全面了解目前同类院校的工作室开展情况。针对调研结论进行多次专题研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确立工作室建设思路。2016年9月针对2012级学生进行工作室试运行,2017年在试运行基础上进行逐步完善,并将工作室纳入2013级教学计划,形成规范的教学大纲、任务书以及日常管理规范,2017年9月面向2013级学生正式运行。
(二) 运行模式
环境设计专业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专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产教融合思路,构建了“以一带三”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提前适应企业项目运作过程,达到企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实现学校与岗位的无缝对接,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本专业力求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通过企业真实项目训练,达到从知识到能力、素质,再到工作岗位技能的有效过渡。
“一”指学生在四年级进入校内外的校企合作工作室,进行为期1年的企业化项目实训,“三”指学生在一到三年级的课程中可以参与工作室项目,课程教学与工作室实训一体化。工作室项目实训由企业优秀设计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采用真题真做或旧案重做,全面提高学生项目操作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设计领域和不同的设计岗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进行实践训练,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有针对性的培养,充分体现我校主体性个性化培养理念;通过四年级的集中实训带动前三年的实践教训,强化低年级学生的阶段性能力培养,形成以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思路,不断完善环境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质量。
本专业实行的校企合作工作室改变了传统工作室存在的弊端,从培养少数优秀学生到分类培养每个学生,从企业占主导地位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达到了培养标准,保障了培养质量。同时工作室项目拓展到课堂及实践教学,建立环境设计的网络服务平台,形成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政、校、行、企”多方互动,进而构建了“教室-工作室-企业”三位一体运行机制。
目前我校工作室吸引了4家企业进驻和10余家校外合作企业,企业共投资100余万元,为学生提供了真实工作环境,保障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 工作室模式如何实现校企共赢
工作室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在最初的形式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工作室形式:
(1)驻校工作室;
(2)驻企业工作室——奇信、华浔;
(3)企业导师工作室。在运行过程中,主要的建设思路是如何使工作室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如何实现校企共赢、协同育人的目标。
(一) 驻校工作室
本专业建立设计创意中心,提供一定面积的空间,筛选有一定资质的企业入驻。企业负责构建交互式工作环境,配备优秀设计师,提供正在运行的真实项目。学生团队参与项目的前期洽谈、方案设计、方案施工、后期软装等设计环节,在实践中强化前三年的学习成果,提高项目操作能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校企双方导师的指导,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逐步提升。该模式发挥了校企双方的积极性,运行过程非常顺畅。
对于学校而言,“引企入教”,为学校提供了如下三方面的优势:首先,使企业深度、多元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思路的改进和优化;其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师资和项目资源对学生进行培养,免去了企业师资的资源建设及聘任费用;再者,得到了实际运行项目,可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得到切实的实践锻炼,有助于学生将前三年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系统的消化和强化,全方面提高岗位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 对于企业而言,入驻学校工作室,为企业提供了如下三方面的优势:首先,可以借助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区位优势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软实力,对于企业长期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其次,在工作室中可以逐年发现和培养人才,有助于企业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为企业发展壮大奠定基础;再者,学生参与项目操作,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
综上所述,本专业建立的驻校工作室模式实现了校企共赢,提高了双方的积极性,促进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融合,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动力。
(二) 驻企业工作室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专业方向契合度较高的、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行“企业订单班”“定向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因此目前已经与深圳奇信江苏分公司、苏州天园景观等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的驻企业工作室。该模式在企业规模和定位恰当的前提下可以有效促进校企双方的长期合作。
从学校角度分析:首先,学生放在学校驻企业工作室内培养,培养方向更具针对性,学生可以得到定制式培养,就业前景明确,能力提高较快;其次,进入驻企业工作室的学生均可以得到就业上的保障,减小了就业压力,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该企业的文化及工作环境;再者,从学生培养角度,学校只需进行适当的监控,相对节省培养成本,提高培养效率。
从企业的角度:首先,驻企业工作室能够为其实现大量的人才储备,使人才梯队构建更有针对性,对于企业长期的人力资源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其次,设计师的精力相对集中于驻企业实训的学生,有助于提高培养效率,提升培养效果;再者,驻企业工作室使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地域性要求降低,可以节省人力及经济成本。
因此,驻企业工作室能够为校企双方带来更大的便捷,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人力资源条件,同时拓宽了学校人才培養的渠道,提高了培养效率。
(三) 企业导师工作室
学校根据人才需要选择企业优秀导师指导学生工作室实训,该模式使设计师以个人的形式参与工作室指导,适用于小型设计公司。对于参与学生指导的设计师而言,可以利用学生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合作方式灵活,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设计师更易于沟通,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学校的合作企业范围,也使得校企双方实现共赢。
四、 总结
我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在规范的大纲、任务书的指导下,广泛吸纳企业资源,形成多种形式的工作室运行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注重发挥不同形式的优势,帮助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帮助学校实现人才培养效果最大化,希望实现校企共赢,协同育人。在今后的探索过程中,该模式将根据实践效果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以期调动校企双方更大的积极性,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剑锋,宋晓真.基于“室内设计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工作室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4(4).
[2]吴宾,何婕.“校企合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教育研究,2014(1).
[3]曾赛军.以专业项目为导向的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探析[J].艺术教育,2012(8).
[4]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11).
作者简介:杨晶晶,汪大伟,江苏省泰州市,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关键词:工作室模式;校企共赢;人才培养
工作室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综合创造能力与设计素质的有效形式,在诸多院校的设计类专业中应用广泛。工作室自包豪斯学院的作坊式教学开始,出现了很多种不同的运行方式,因此培养对象、培养效果均有所差异。在当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大背景下,如何优化工作室模式,实现校企共赢,发挥双方优势,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融合,成为很多院校研究的课题。
一、 工作室的发展现状
(一) 工作室基本模式
工作室是现代设计教育的一种特殊模式。这种特殊的教学模式为解决设计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各种专题为媒介,在教师指导下,以准就业的方式在工作室完成专题设计课程。
工作室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以导师为核心,师生共同组成学术研究的导师工作室。在导师工作室类型中,为了协调完成教学、研究和设计研发,要求参与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与能力。
第二类就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工作室,强调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达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融合。
(二) 目前工作室存在的问题
以导师为中心,学生参与研究的工作室教学方式比较偏重专业能力和基础的训练,因此只能筛选少数优秀学生参与。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研究型本科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属于“精英提升”教学。
以校企合作方式为基础的工作室,往往以企业为主进行课题实训,没有规范的工作内容和制度,不能达到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校企合作只针对工作室本身,未渗透到全过程培养,没有兼顾学生的培养主线,不能与低年级的课程、实训等环节形成整体,使得四年的教学环节出现脱节、人才培养体系存在断层现象。
二、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模式探索及形成
在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在主体性个性化培养理念的指导下,环境设计专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室培养模式。
(一) 调研论证过程
从2014年引入工作室概念,并开始进行广泛的院校调研,全面了解目前同类院校的工作室开展情况。针对调研结论进行多次专题研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确立工作室建设思路。2016年9月针对2012级学生进行工作室试运行,2017年在试运行基础上进行逐步完善,并将工作室纳入2013级教学计划,形成规范的教学大纲、任务书以及日常管理规范,2017年9月面向2013级学生正式运行。
(二) 运行模式
环境设计专业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专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产教融合思路,构建了“以一带三”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提前适应企业项目运作过程,达到企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实现学校与岗位的无缝对接,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本专业力求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通过企业真实项目训练,达到从知识到能力、素质,再到工作岗位技能的有效过渡。
“一”指学生在四年级进入校内外的校企合作工作室,进行为期1年的企业化项目实训,“三”指学生在一到三年级的课程中可以参与工作室项目,课程教学与工作室实训一体化。工作室项目实训由企业优秀设计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采用真题真做或旧案重做,全面提高学生项目操作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设计领域和不同的设计岗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进行实践训练,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有针对性的培养,充分体现我校主体性个性化培养理念;通过四年级的集中实训带动前三年的实践教训,强化低年级学生的阶段性能力培养,形成以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思路,不断完善环境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质量。
本专业实行的校企合作工作室改变了传统工作室存在的弊端,从培养少数优秀学生到分类培养每个学生,从企业占主导地位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达到了培养标准,保障了培养质量。同时工作室项目拓展到课堂及实践教学,建立环境设计的网络服务平台,形成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政、校、行、企”多方互动,进而构建了“教室-工作室-企业”三位一体运行机制。
目前我校工作室吸引了4家企业进驻和10余家校外合作企业,企业共投资100余万元,为学生提供了真实工作环境,保障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 工作室模式如何实现校企共赢
工作室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在最初的形式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工作室形式:
(1)驻校工作室;
(2)驻企业工作室——奇信、华浔;
(3)企业导师工作室。在运行过程中,主要的建设思路是如何使工作室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如何实现校企共赢、协同育人的目标。
(一) 驻校工作室
本专业建立设计创意中心,提供一定面积的空间,筛选有一定资质的企业入驻。企业负责构建交互式工作环境,配备优秀设计师,提供正在运行的真实项目。学生团队参与项目的前期洽谈、方案设计、方案施工、后期软装等设计环节,在实践中强化前三年的学习成果,提高项目操作能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校企双方导师的指导,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逐步提升。该模式发挥了校企双方的积极性,运行过程非常顺畅。
对于学校而言,“引企入教”,为学校提供了如下三方面的优势:首先,使企业深度、多元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思路的改进和优化;其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师资和项目资源对学生进行培养,免去了企业师资的资源建设及聘任费用;再者,得到了实际运行项目,可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得到切实的实践锻炼,有助于学生将前三年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系统的消化和强化,全方面提高岗位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 对于企业而言,入驻学校工作室,为企业提供了如下三方面的优势:首先,可以借助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区位优势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软实力,对于企业长期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其次,在工作室中可以逐年发现和培养人才,有助于企业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为企业发展壮大奠定基础;再者,学生参与项目操作,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
综上所述,本专业建立的驻校工作室模式实现了校企共赢,提高了双方的积极性,促进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融合,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动力。
(二) 驻企业工作室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专业方向契合度较高的、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行“企业订单班”“定向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因此目前已经与深圳奇信江苏分公司、苏州天园景观等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的驻企业工作室。该模式在企业规模和定位恰当的前提下可以有效促进校企双方的长期合作。
从学校角度分析:首先,学生放在学校驻企业工作室内培养,培养方向更具针对性,学生可以得到定制式培养,就业前景明确,能力提高较快;其次,进入驻企业工作室的学生均可以得到就业上的保障,减小了就业压力,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该企业的文化及工作环境;再者,从学生培养角度,学校只需进行适当的监控,相对节省培养成本,提高培养效率。
从企业的角度:首先,驻企业工作室能够为其实现大量的人才储备,使人才梯队构建更有针对性,对于企业长期的人力资源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其次,设计师的精力相对集中于驻企业实训的学生,有助于提高培养效率,提升培养效果;再者,驻企业工作室使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地域性要求降低,可以节省人力及经济成本。
因此,驻企业工作室能够为校企双方带来更大的便捷,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人力资源条件,同时拓宽了学校人才培養的渠道,提高了培养效率。
(三) 企业导师工作室
学校根据人才需要选择企业优秀导师指导学生工作室实训,该模式使设计师以个人的形式参与工作室指导,适用于小型设计公司。对于参与学生指导的设计师而言,可以利用学生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合作方式灵活,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设计师更易于沟通,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学校的合作企业范围,也使得校企双方实现共赢。
四、 总结
我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在规范的大纲、任务书的指导下,广泛吸纳企业资源,形成多种形式的工作室运行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注重发挥不同形式的优势,帮助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帮助学校实现人才培养效果最大化,希望实现校企共赢,协同育人。在今后的探索过程中,该模式将根据实践效果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以期调动校企双方更大的积极性,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剑锋,宋晓真.基于“室内设计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工作室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4(4).
[2]吴宾,何婕.“校企合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教育研究,2014(1).
[3]曾赛军.以专业项目为导向的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探析[J].艺术教育,2012(8).
[4]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11).
作者简介:杨晶晶,汪大伟,江苏省泰州市,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