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基础,通常是在完成各学科任务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只是由于职教教学中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所以这两者就成为紧密的联合体,只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所谓操作技能是按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具体归结到职教教学中就是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熟练而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操作技能的特征
判断操作技能是否形成的依据是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前学会了什么,学习后又掌握了什么。对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做出描述,有助于广大技工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检测:
第一,操作技能结构合理。局部操作技能有机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操作中没有多余动作,各项操作技能之间也没有相互干扰的现象。像弹吉它,初学者往往一步步地来完成每一个音符,即先由谱子上的音符形成视觉形象,接着传送位置的表象,琴弦和手的视觉与这个表象的关系,以及如何移动手指按某个弦等。等学习者掌握了这一套动作之后,这些笨拙的中间环节就会被节省,可以由曲谱的视觉连贯引起手指适当的演奏动作。
第二,操作技能质量高。操作者的速度快、质量高,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而且协调、灵活。在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视觉控制只起辅助协调作用,主要依靠操作中肌肉的动觉反应,技能的运用基本接近自动化。如熟练的司机在开车时,总是在不断地调整方向盘。动作速率快且准确,从而有效地避免撞车和冲出道路,使驾驶达到自动化。
第三,操作技能调节自如。熟练的技能操作者技能的控制主要依靠动觉反应,紧张感消失,技能操作达到高度自动化,各子技能之间协调自如。如专业足球运动员,由于平时经过长期、大量的訓练,建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一旦投入到比赛中,那种心理上的紧张感顿时消除,过人、跑位、传球等技术一气呵成,应用自如,并且能够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正常发挥其水平。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的有效措施
第一,掌握技能的基本标准。
国家已经对我国现在的职业情况进行了细化分类。并制定了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目前还没有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各级职业学校可因地制宜,自己制订有关标准,或请有关行业的专家与学校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共同研究制订。标准制订后,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教师可对一些技能的标准通过理论教学来进行解释,教学中可能要牵涉到一系列概念、规则、公式、定理,要求学生运用长时记忆中大量的知识对现有问题进行诠释,并在具体的操作运用中来掌握。
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对一些抽象的、细微的、不易观察的(如电子芯片、集成电路等)标准件做形象化的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场、实验室等实训基地或与企业合作,使学生对一些昂贵的、新颖的、庞大的机器设备有直观的认识。考核时也要严格按照部颁和省统一标准或学校标准来执行。通过学习与考核,使学习者不仅要对某一专业技能包含哪些步骤都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而且要对操作步骤中出现的差错做出及时纠正。另外,学校所传授的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注重理论化,还要注意与具体企业实务操作相结合,而且一些标准的制订也要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相联系,让学习者不仅有理性的感知,还有感性的认识。
第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协调。
教师与学生是中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两者配合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中职教学的效果。现代科学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愿望,也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认真地分析其产生原因,针对各种差异采取不同措施。因为技能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按照教师讲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练习,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反在操作技能的练习中也伴随着反馈,多次的练习与反馈使学习者知道练习的成败,使每次练习都有收获。
第三,利用实训教学培养学生技能。
目前很多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学部门和教师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不能在实际意义上与真实的生产和经营相结合,实训教学仍有很多在实验室完成,即使在实训基地开展教学,也是参观似的走马观花,没有起到很好的实践作用。要使实训基地发挥作用,首先必须创新实训教学理念。一是让教学安排人员和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研讨,落实实训基地能够开展的实训教学项目。让教学安排人员明确学生技能的提高不能仅局限在教室和实验室,还必须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真实有效的实训教学,使学生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而实训基地也必须提出所能够提供的实训任务,能够让学生提高或掌握何种技能。通过双方对实训教学开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确定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的内容。二是针对生产经营的特点,改变传统以班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在实训基地开展传统以班为单位的教学,会因工位、设备等不足而影响教学效果。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就要求我们不再遵循这种模式,而是根据实训基地具体生产经营情况、工位提供的情况等来开展小组教学。通过合理安排小组实训教学时间,进一步实现全员参与实训学习,保证实训教学的整体质量。
第四,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体系。
中职培养的学生应能反映社会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也可以使学校直接面向企业办学,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专业设置依据,制订培养方案。在我国资源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加强中职与企业的合作,并与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发展中职的明智之举。中职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让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在真实的场景中辨别操作技能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臻于熟练。当然中职校要抓住产业调整的新动向,摸清产业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用得上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之忧。
总之,在中等职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使中职校生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把中职校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操作技能的特征
判断操作技能是否形成的依据是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前学会了什么,学习后又掌握了什么。对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做出描述,有助于广大技工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检测:
第一,操作技能结构合理。局部操作技能有机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操作中没有多余动作,各项操作技能之间也没有相互干扰的现象。像弹吉它,初学者往往一步步地来完成每一个音符,即先由谱子上的音符形成视觉形象,接着传送位置的表象,琴弦和手的视觉与这个表象的关系,以及如何移动手指按某个弦等。等学习者掌握了这一套动作之后,这些笨拙的中间环节就会被节省,可以由曲谱的视觉连贯引起手指适当的演奏动作。
第二,操作技能质量高。操作者的速度快、质量高,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而且协调、灵活。在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视觉控制只起辅助协调作用,主要依靠操作中肌肉的动觉反应,技能的运用基本接近自动化。如熟练的司机在开车时,总是在不断地调整方向盘。动作速率快且准确,从而有效地避免撞车和冲出道路,使驾驶达到自动化。
第三,操作技能调节自如。熟练的技能操作者技能的控制主要依靠动觉反应,紧张感消失,技能操作达到高度自动化,各子技能之间协调自如。如专业足球运动员,由于平时经过长期、大量的訓练,建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一旦投入到比赛中,那种心理上的紧张感顿时消除,过人、跑位、传球等技术一气呵成,应用自如,并且能够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正常发挥其水平。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的有效措施
第一,掌握技能的基本标准。
国家已经对我国现在的职业情况进行了细化分类。并制定了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目前还没有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各级职业学校可因地制宜,自己制订有关标准,或请有关行业的专家与学校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共同研究制订。标准制订后,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教师可对一些技能的标准通过理论教学来进行解释,教学中可能要牵涉到一系列概念、规则、公式、定理,要求学生运用长时记忆中大量的知识对现有问题进行诠释,并在具体的操作运用中来掌握。
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对一些抽象的、细微的、不易观察的(如电子芯片、集成电路等)标准件做形象化的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场、实验室等实训基地或与企业合作,使学生对一些昂贵的、新颖的、庞大的机器设备有直观的认识。考核时也要严格按照部颁和省统一标准或学校标准来执行。通过学习与考核,使学习者不仅要对某一专业技能包含哪些步骤都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而且要对操作步骤中出现的差错做出及时纠正。另外,学校所传授的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注重理论化,还要注意与具体企业实务操作相结合,而且一些标准的制订也要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相联系,让学习者不仅有理性的感知,还有感性的认识。
第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协调。
教师与学生是中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两者配合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中职教学的效果。现代科学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愿望,也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认真地分析其产生原因,针对各种差异采取不同措施。因为技能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按照教师讲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练习,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反在操作技能的练习中也伴随着反馈,多次的练习与反馈使学习者知道练习的成败,使每次练习都有收获。
第三,利用实训教学培养学生技能。
目前很多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学部门和教师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不能在实际意义上与真实的生产和经营相结合,实训教学仍有很多在实验室完成,即使在实训基地开展教学,也是参观似的走马观花,没有起到很好的实践作用。要使实训基地发挥作用,首先必须创新实训教学理念。一是让教学安排人员和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研讨,落实实训基地能够开展的实训教学项目。让教学安排人员明确学生技能的提高不能仅局限在教室和实验室,还必须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真实有效的实训教学,使学生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而实训基地也必须提出所能够提供的实训任务,能够让学生提高或掌握何种技能。通过双方对实训教学开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确定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的内容。二是针对生产经营的特点,改变传统以班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在实训基地开展传统以班为单位的教学,会因工位、设备等不足而影响教学效果。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就要求我们不再遵循这种模式,而是根据实训基地具体生产经营情况、工位提供的情况等来开展小组教学。通过合理安排小组实训教学时间,进一步实现全员参与实训学习,保证实训教学的整体质量。
第四,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体系。
中职培养的学生应能反映社会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也可以使学校直接面向企业办学,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专业设置依据,制订培养方案。在我国资源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加强中职与企业的合作,并与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发展中职的明智之举。中职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让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在真实的场景中辨别操作技能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臻于熟练。当然中职校要抓住产业调整的新动向,摸清产业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用得上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之忧。
总之,在中等职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使中职校生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把中职校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