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很大的问题,可以尝试: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阅读;转变教学观念;适当地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这样操作能使学生加强课外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 教学观念 朗读
《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情节中,对贾府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描写,其中写到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画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这段文字从外貌神态,传神地描写出了贾宝玉的特征,就是这么一段精彩的描写却引来了一场误会。有一位男同学在读了这篇课文后,来到办公室向我请教一个问题,“从文章内容来看他应该是的男的,但从上面一段外貌描写中感觉贾宝玉是个女的。”
这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遍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更多的接触、了解我们人类的优秀文化呢?在应试教育极具号召力的形势下,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由被动阅读转为主动阅读呢?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
阅读能力、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所以我们制定的措施也应是系统的,科学的。我为学生制定了一个阅读计划,并针对学生的阅读内容,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来研究、探讨,某些问题应该有相当程度的正确答案,但是某些问题应该能激发热烈的探讨,甚至辩论,最后鼓励学生写份研究报告。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内容能够不断激励学生,看到自己写出来的研究报告,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阅读也由被动转为了主动,课堂教学也以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班上到学校图书馆借书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在网络游戏、流行音乐中消磨时间。
二、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念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语文上越来越浮躁,他们所理解的语文就是如何通过训练把语文试卷做得更好,从而提高语文成绩。老师则过多地关注对语音、语法等语言现象的分析归纳,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对提高语文能力作用并不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语文老师就不能再把语文书简单地当作“工具”,而是要把它当作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桥梁。同时,在阅读教学测试上,其内容不应局限于阅读知识和能力,而要兼顾阅读知识能力、态度、情感诸方面。我们语文老师就要通过语文课上对课本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正如波兰现代美学家伽登指出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多层结构,第一层是语言层,第二层是语义层,第三层是视点层,第四层是表现的世界层,第五层是形而上的性质层。无视文学的这种结构特点,其结果必然是文学教育走向僵化与封闭,拉大文学与人的距离。当学生能体会哪怕一点心灵的情感,走入文本的第三层,甚至更深,你还怕他不会主动地去阅读好文章吗?所以,我们在教每篇课文时,也要注意如何让学生从这篇课文拓展到相关的文学作品。比如,我在讲解莫泊桑的《项链》一课时,和学生一起细细地分析了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讨论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启发学生思考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莫泊桑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的成功,从而引导学生去阅读莫泊桑的其他作品,感受19世纪法国的社会状况。在上《信客》这篇文章时,我花了大量时间介绍了余秋雨及他的一些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余秋雨作品的魅力,并且提倡学生课后借阅。
三、要适当地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
变盲目无目的的“漫读”为定向择优的“选读”。推荐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学生是否都能读得懂?即使能读懂又能产生多少真切的“感悟”,表达出对人生,事物多少切实的看法?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推荐书籍时要思考地问题。我们说,学生作为阅读实践的一个体验者,只有怀着积极、真诚友好的态度投入到阅读的文本中去,才能真正体验到文学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情感,做人的道理等等,而如果学生的这种体验从开始被扼杀,即使勉强进入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无意识的抗拒,这种阅读体验将是一无所获的。比如沈从文的《边城》一书,作者用细腻的语言,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人性的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这其中的细腻的笔触,纯朴的人性美是初中学生无法理解的,只有步入中职阶段以后,随着阅历的加深,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才可能深入体味作品中那如朴面而来的稻谷般的香味。我们说,只有阅读者的心里不断丰满,思维多层化,作品的意义才能显现出来,文学的分量才能充分表露出来。所以,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他们所学的专业,我们完全可以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一些书籍。
四、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还是要强调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把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感的有效手段,比如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朗读其中优美的诗句,比如林黛玉的《葬花词》来体会古代诗歌的魅力,朗读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来体会人物性格的魅力,朗读其中婚寿的庆典场面来体会封建大家族奢侈豪华的生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融入作品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时,应加强朗读指导,引领学生准确把握教材、领悟情感的基础上,对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停顿等方法和技巧进行点拔,加强朗读训练,久而久之,才能使学生善于抓住言语的“义”,抓住作品的内容,从而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我们说,我们只有符合了阅读学的规律,打破原有的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才华,用灵活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使学生达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阅读境界,才能真正的使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 教学观念 朗读
《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情节中,对贾府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描写,其中写到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画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这段文字从外貌神态,传神地描写出了贾宝玉的特征,就是这么一段精彩的描写却引来了一场误会。有一位男同学在读了这篇课文后,来到办公室向我请教一个问题,“从文章内容来看他应该是的男的,但从上面一段外貌描写中感觉贾宝玉是个女的。”
这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遍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更多的接触、了解我们人类的优秀文化呢?在应试教育极具号召力的形势下,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由被动阅读转为主动阅读呢?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
阅读能力、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所以我们制定的措施也应是系统的,科学的。我为学生制定了一个阅读计划,并针对学生的阅读内容,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来研究、探讨,某些问题应该有相当程度的正确答案,但是某些问题应该能激发热烈的探讨,甚至辩论,最后鼓励学生写份研究报告。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内容能够不断激励学生,看到自己写出来的研究报告,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阅读也由被动转为了主动,课堂教学也以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班上到学校图书馆借书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在网络游戏、流行音乐中消磨时间。
二、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念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语文上越来越浮躁,他们所理解的语文就是如何通过训练把语文试卷做得更好,从而提高语文成绩。老师则过多地关注对语音、语法等语言现象的分析归纳,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对提高语文能力作用并不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语文老师就不能再把语文书简单地当作“工具”,而是要把它当作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桥梁。同时,在阅读教学测试上,其内容不应局限于阅读知识和能力,而要兼顾阅读知识能力、态度、情感诸方面。我们语文老师就要通过语文课上对课本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正如波兰现代美学家伽登指出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多层结构,第一层是语言层,第二层是语义层,第三层是视点层,第四层是表现的世界层,第五层是形而上的性质层。无视文学的这种结构特点,其结果必然是文学教育走向僵化与封闭,拉大文学与人的距离。当学生能体会哪怕一点心灵的情感,走入文本的第三层,甚至更深,你还怕他不会主动地去阅读好文章吗?所以,我们在教每篇课文时,也要注意如何让学生从这篇课文拓展到相关的文学作品。比如,我在讲解莫泊桑的《项链》一课时,和学生一起细细地分析了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讨论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启发学生思考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莫泊桑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的成功,从而引导学生去阅读莫泊桑的其他作品,感受19世纪法国的社会状况。在上《信客》这篇文章时,我花了大量时间介绍了余秋雨及他的一些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余秋雨作品的魅力,并且提倡学生课后借阅。
三、要适当地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
变盲目无目的的“漫读”为定向择优的“选读”。推荐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学生是否都能读得懂?即使能读懂又能产生多少真切的“感悟”,表达出对人生,事物多少切实的看法?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推荐书籍时要思考地问题。我们说,学生作为阅读实践的一个体验者,只有怀着积极、真诚友好的态度投入到阅读的文本中去,才能真正体验到文学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情感,做人的道理等等,而如果学生的这种体验从开始被扼杀,即使勉强进入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无意识的抗拒,这种阅读体验将是一无所获的。比如沈从文的《边城》一书,作者用细腻的语言,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人性的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这其中的细腻的笔触,纯朴的人性美是初中学生无法理解的,只有步入中职阶段以后,随着阅历的加深,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才可能深入体味作品中那如朴面而来的稻谷般的香味。我们说,只有阅读者的心里不断丰满,思维多层化,作品的意义才能显现出来,文学的分量才能充分表露出来。所以,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他们所学的专业,我们完全可以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一些书籍。
四、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还是要强调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把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感的有效手段,比如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朗读其中优美的诗句,比如林黛玉的《葬花词》来体会古代诗歌的魅力,朗读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来体会人物性格的魅力,朗读其中婚寿的庆典场面来体会封建大家族奢侈豪华的生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融入作品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时,应加强朗读指导,引领学生准确把握教材、领悟情感的基础上,对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停顿等方法和技巧进行点拔,加强朗读训练,久而久之,才能使学生善于抓住言语的“义”,抓住作品的内容,从而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我们说,我们只有符合了阅读学的规律,打破原有的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才华,用灵活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使学生达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阅读境界,才能真正的使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