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2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对于学生的实验操作则有一定的要求。《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属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在课本61页,它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与第三章“细胞膜的结构功能”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为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和后面两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该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的第一个探究实验,第一次将科学探究独立提出,也是高考考纲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学生在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教学环节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从而为完成后面各章节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本人根据教材实验要求进行了实验,发现实验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问题有,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易撕取,很难撕取到单层的细胞,细胞重叠,影响观察;实验试剂蔗糖溶液浓度高时黏性比较高,如果在实验过程中沾到物镜上,不易擦拭。虽然本实验课本定义为探究性实验,但是实验原理学生已经很清楚,所以整个探究过程实质是以验证实验进行的。故本人根据实验出现的缺陷对本实验进行了改进。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


  在高考中,学生在实验试题的得分率均比较低,事实上与我们实验教学有关,《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教材中用到的实验材料是洋葱,每年学生做该实验也是提供洋葱做,但是近几年高考题中涉及到该实验时,实验材料已经不再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了,比如2014年全国卷Ⅰ选择题第4题关于植物质壁分离的叙述,选项里面除了有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外,还出现了黑藻,和白色花瓣、红色花瓣。因此,对本实验的材料选择进行改进已经是时代要求。
  紫色洋葱呈紫色的部分仅仅是鱗片叶的外表皮,并且仅有几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比较浪费,另外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易撕取,很难撕取到单层的细胞,细胞重叠,影响观察。因此在此基础上,我做了以下改进。
  一是考虑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内表皮易于撕取,虽然液泡中无紫色,但是可以用添加了红墨水的实验试剂来进行实验 [1]。
  二是增加实验材料,不仅仅只用洋葱鳞片叶,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黑藻和水绵。黑藻和水绵是高中实验教学中常见的实验材料,同时也是高考实验题中高频考点。虽然黑藻叶细胞没有紫色液泡,但并不影响观察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因为其细胞质充满叶绿体,除了液泡外,几乎整个细胞就是绿色的,因此,也能够与外界无色溶液形成对比,分散的叶绿体被挤压在一起,非常容易观察到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同时可以观察到液泡体积的变化,只是无法观察液泡颜色变化。水绵也是高中生物实验一个主要的材料,教材中对水绵的应用只有恩格尔曼探究光合作用场所时用到,在该实验中用水绵做实验,体现了实验的创新性。水绵细胞是单列细胞,可直接制作装片,制作简单,效果显著。水绵细胞质基质中含有大量叶绿体,几乎整个细胞就是绿色的,因此,和黑藻细胞一样,非常容易观察到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二、实验试剂的改进


  根据教材中用到0.3g/ml蔗糖溶液进行实验,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时间过长,一节课时间学生观察时间有限,不能起到很好的观察效果,并且还会因为学生操作过程中操作不当,容易将蔗糖溶液洒在载物台上,粘稠的蔗糖溶液不易擦拭干净。因此在实验试剂的选择上要遵循质壁分离和复原时间短的原理,同时操作也要简单易进行。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用NaCl溶液[3]代替蔗糖溶液有较好的效果。配置浓度2%-5%的NaCl溶液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效果优于30%蔗糖溶液发生质壁分离的效果,其中3%的NaCl溶液效果最好。另外,即使有少量NaCl溶液不慎洒在载物台上或者粘在物镜上,直接用吸水纸擦干即可,对显微镜不会造成影响
  对于用无色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进行实验,不便观察,故将配置的NaCl溶液中滴加红墨水。通过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实验,让学生观察色素能否进入细胞,感受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并能直观地体现选择透过性这一特点。 用加入红墨水的NaCl溶液作试剂(红墨水和NaCl溶液的比例是1∶3)进行实验,颜色对比鲜明。当发生质壁分离时可以观察到无色液泡的体积呈不同程度的缩小,但始终是无色的,也就说明红色溶液进入细胞壁但不能进入原生质层,从而证明细胞壁具有全透性,而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教材中提供蔗糖溶液和清水作为试剂进行实验,先滴加蔗糖溶液让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之后再滴加清水,让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复原,可以考虑配置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来进行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的实验。KNo3溶液可以被植物细胞吸收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从而省却清水步骤,操作方便,用时较短。KNo3溶液的最适分离浓度为0.10g/mol,此浓度下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时间较短,同时自动复原时间也较短。但是用KNo3溶液做实验试剂时间则比较难控制,要求学生要连续观察,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
  上述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试剂的改进,不仅可以节约观察时间,又可以实验质量,大大提高了生物实验课堂的效率。另外,在该节实验课中,一个学生不可能完成全部的实验操作,因此可以分组进行,通过不同实验材料和实验试剂的对比,可以扩大学生的研究范围,通过改进实验,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设计并进行相关实验的能力。在实验中,学生们通过直接观察色素不能进入细胞,深刻感受到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为后续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大大提升了学生设计实验以及实验操作的能力。
  在本节实验课中,学生自己动手,自己选材,自己设计实验,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及实验操作能力都有很大提升,真正做到了探究实验中的探究。同时改进后的实验与教材有出入,无章可循,学生必须自己探究实验过程,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对学生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生物学实验操作能力的过程。
其他文献
期刊
设计理念:  领悟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因此本课我通过活动和资料的分析层层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结论。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角
期刊
我生在乡村,长在乡村。在启蒙老师的影响下,我暗自许下了个梦——长大后,我也当一名老师!让更多的和我一样被高山路途束缚的孩子们的梦想长上翅膀,飞向远方。  圣人道:“师者,授业解惑者也!”但对于乡村里的留守儿童们来说“老师”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信仰”般的存在!一入“师门”,课堂便成了教师生命中重要的舞台,是教师生命旅途中靓丽的风景线和快乐的驿站,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人生,幸福的课堂应点燃学生奋进
期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情况,能描述电离平衡。  (2)知道电离平衡是一种双向、动态的平衡状态。  (3)知道影响电离平衡移动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分析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初步建立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思维分析模式。  (3)利用对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电离平衡的分析
期刊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学校依托“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和“习惯养成十项修炼”,充分借助地域优势,立足环翠楼实践基地,构建以乡土乡情为着力点的《环翠生态》实践课程,设置“四季主题课程”,以“寻春—探夏—秋收—冬藏”为主线,分别寓意着“展示—进取—收获—积蓄”的美好品质,让学生实践体验中获得对自然、社会的初步体验,在贴近大地的深度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下面我就以《秋》主题实践活动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一、活
期刊
期刊
一、科学整合英语报刊资源,有效增强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过程中首先要养成一个略读的好习惯,通过简单的阅读对英语文章中的重点信息进行筛选,摘录,然后在对其进行快速整理分析,这样才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认知;而学生在对英语文章进行快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更为丰富的文章信息与知识,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而基于中心思想探究其他相关信息,这对于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强化学生文章理解有着重要的作
期刊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以认识和控制情绪为线索,帮助小学生寻找自己的烦恼,并引导他们用改变想法的方式排解这些烦恼,同时培养小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情绪,树立完美人格。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前期,他们的生理、心理正处在特别发展期,部分学生开始出现情绪波动较大,但又缺乏情绪控制能力的现象。有些学生出现了紧张、烦恼、自卑、厌倦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调节控制,将严重影响学生精
期刊
一、指导思想  本课基于“一主自选”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学中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体育运动中体验到从事、参与、创造运动的乐趣,使学生掌握一至二项乐于参与的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本着这样的理念,本课注重学生自主练习和自选项目练习的教学。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本课教学内容是实心球和自选项目。实心球是扬州中考项目之一,本课学习目标是学生知道双
期刊
课标要求及分析:  《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对本节的要求是“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课标要求中的行为动词是“描述”,所以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水平是了解水平,维度目标是知识性目标,学习内容是人体呼吸的组成。  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怎样使自己更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强调学生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