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性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观念和方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使美的追求成为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使教学行为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感悟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同时感受着美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具有识别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人格得以塑造。
一、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意义
诗歌审美性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去欣赏美、感受美,最终能创造美。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审美感受、形象思维、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因此只有在认知教学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审美教学,才能体现语文的本质特性,才能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达到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开拓情感的审美发展,建构学生的审美人格,实现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读诗“四步”,体现审美艺术
从审美的角度说,美感是一种生命体验,是审美主体在精神上求得的满足。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充分享受艺术的美感呢?
(一)造势,激发兴趣
造势主要体现在心境、审美感官上,当学生对诗歌这一审美对象进行一种饱含情感的审美评价时,它不可能脱离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和当时的心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审美心境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到其心境的开朗乐观,感觉的灵敏锐利。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以合适的语言营造一种氛围,或采用视听一体化的方式创设一个个诗的情景,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积极投入的情绪,营造良好的心境,让学生具有健全的审美感官——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
(二)移情,还原诗境
移情运用于学生联想和想象,移情于诗歌的意象,进行丰富、补充、具体化自己的经验,迅速而明确地创造一个近似原诗的、富有个性的艺术画面。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审美体验,再呼唤学生展开联想,再造美的形象,还原诗境,使其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达到人性化和艺术化。
(三)共鸣,体悟情感
共鸣是审美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从审美对象上看到自己以及与自己有关的经历、情思、理想等等,因而激起情感波澜,引起“人格震动”。
(四)得意,领会神韵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诗歌鉴赏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领会诗歌通过语言、意象表达尚未表达的“意”,而不应拘泥于诗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本身,这就是所谓“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它是诗歌鉴赏中的最高境界。
三、诗歌审美教学的课堂操练
1.拓宽诗歌审美的视界
在诗歌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审美视界,就是交给学生一双在诗歌世界中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发现和细细地品味诗歌文本的美,感受诗歌中情感的审美性表达,感受诗歌中意境的艺术性创设,感受诗歌语言独特的内蕴美。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初看平淡无奇,细细品味,方悟其意境深远。“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见”者是无意所见,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和一种令人神往的清闲、洒脱、无我之境。此外,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浮”字,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度”字,杜甫“随风潜入夜”的“潜”字,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圆”二字都值得我们“推敲”,都可从中感知寓动于静,以有声衬无声等诗之意境。因此,诗歌中审美性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都是诗歌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的审美对象。
2.注重审美心理的引导
诗歌审美性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审美情感心理的发展规律。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往往是对形象和意境审美更容易领悟。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对诗歌作品形象和意境美的审美体验。
3.注意审美环境的创设
诗歌作品本身也是有情境的,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诗歌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情境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恰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新课程诗歌教学目标的实现。诗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诗歌文本的意境,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通过语言描绘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练习也应渗透着情境,让学生在情感的审美中去完成,引导学生体验到诗歌的情景之美。
如卞之琳的《断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但是诗人把地点、景物、意象排列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4.恰当地引导学生诵读,进入诗歌文本意境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恰当地引导学生诵读是必要的教学手段。诵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让学生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进入诗歌文本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感情深挚的语言,意境深远的作品,不读无从悟出其中的审美属性。
总之,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诗歌审美性教学,只有在认知教学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审美教学,才能体现诗歌教学的本质特性,使学生体验到诗歌的美,在诗歌阅读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达到塑造学生审美人格的高度,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教学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陕西省洋县中学)
一、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意义
诗歌审美性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去欣赏美、感受美,最终能创造美。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审美感受、形象思维、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因此只有在认知教学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审美教学,才能体现语文的本质特性,才能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达到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开拓情感的审美发展,建构学生的审美人格,实现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读诗“四步”,体现审美艺术
从审美的角度说,美感是一种生命体验,是审美主体在精神上求得的满足。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充分享受艺术的美感呢?
(一)造势,激发兴趣
造势主要体现在心境、审美感官上,当学生对诗歌这一审美对象进行一种饱含情感的审美评价时,它不可能脱离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和当时的心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审美心境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到其心境的开朗乐观,感觉的灵敏锐利。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以合适的语言营造一种氛围,或采用视听一体化的方式创设一个个诗的情景,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积极投入的情绪,营造良好的心境,让学生具有健全的审美感官——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
(二)移情,还原诗境
移情运用于学生联想和想象,移情于诗歌的意象,进行丰富、补充、具体化自己的经验,迅速而明确地创造一个近似原诗的、富有个性的艺术画面。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审美体验,再呼唤学生展开联想,再造美的形象,还原诗境,使其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达到人性化和艺术化。
(三)共鸣,体悟情感
共鸣是审美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从审美对象上看到自己以及与自己有关的经历、情思、理想等等,因而激起情感波澜,引起“人格震动”。
(四)得意,领会神韵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诗歌鉴赏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领会诗歌通过语言、意象表达尚未表达的“意”,而不应拘泥于诗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本身,这就是所谓“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它是诗歌鉴赏中的最高境界。
三、诗歌审美教学的课堂操练
1.拓宽诗歌审美的视界
在诗歌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审美视界,就是交给学生一双在诗歌世界中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发现和细细地品味诗歌文本的美,感受诗歌中情感的审美性表达,感受诗歌中意境的艺术性创设,感受诗歌语言独特的内蕴美。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初看平淡无奇,细细品味,方悟其意境深远。“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见”者是无意所见,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和一种令人神往的清闲、洒脱、无我之境。此外,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浮”字,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度”字,杜甫“随风潜入夜”的“潜”字,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圆”二字都值得我们“推敲”,都可从中感知寓动于静,以有声衬无声等诗之意境。因此,诗歌中审美性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都是诗歌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的审美对象。
2.注重审美心理的引导
诗歌审美性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审美情感心理的发展规律。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往往是对形象和意境审美更容易领悟。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对诗歌作品形象和意境美的审美体验。
3.注意审美环境的创设
诗歌作品本身也是有情境的,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诗歌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情境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恰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新课程诗歌教学目标的实现。诗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诗歌文本的意境,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通过语言描绘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练习也应渗透着情境,让学生在情感的审美中去完成,引导学生体验到诗歌的情景之美。
如卞之琳的《断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但是诗人把地点、景物、意象排列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4.恰当地引导学生诵读,进入诗歌文本意境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恰当地引导学生诵读是必要的教学手段。诵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让学生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进入诗歌文本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感情深挚的语言,意境深远的作品,不读无从悟出其中的审美属性。
总之,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诗歌审美性教学,只有在认知教学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审美教学,才能体现诗歌教学的本质特性,使学生体验到诗歌的美,在诗歌阅读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达到塑造学生审美人格的高度,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教学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陕西省洋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