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b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性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观念和方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使美的追求成为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使教学行为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感悟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同时感受着美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具有识别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人格得以塑造。
  一、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意义
  诗歌审美性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去欣赏美、感受美,最终能创造美。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审美感受、形象思维、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因此只有在认知教学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审美教学,才能体现语文的本质特性,才能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达到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开拓情感的审美发展,建构学生的审美人格,实现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读诗“四步”,体现审美艺术
  从审美的角度说,美感是一种生命体验,是审美主体在精神上求得的满足。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充分享受艺术的美感呢?
  (一)造势,激发兴趣
  造势主要体现在心境、审美感官上,当学生对诗歌这一审美对象进行一种饱含情感的审美评价时,它不可能脱离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和当时的心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审美心境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到其心境的开朗乐观,感觉的灵敏锐利。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以合适的语言营造一种氛围,或采用视听一体化的方式创设一个个诗的情景,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积极投入的情绪,营造良好的心境,让学生具有健全的审美感官——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
  (二)移情,还原诗境
  移情运用于学生联想和想象,移情于诗歌的意象,进行丰富、补充、具体化自己的经验,迅速而明确地创造一个近似原诗的、富有个性的艺术画面。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审美体验,再呼唤学生展开联想,再造美的形象,还原诗境,使其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达到人性化和艺术化。
  (三)共鸣,体悟情感
  共鸣是审美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从审美对象上看到自己以及与自己有关的经历、情思、理想等等,因而激起情感波澜,引起“人格震动”。
  (四)得意,领会神韵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诗歌鉴赏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领会诗歌通过语言、意象表达尚未表达的“意”,而不应拘泥于诗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本身,这就是所谓“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它是诗歌鉴赏中的最高境界。
  三、诗歌审美教学的课堂操练
  1.拓宽诗歌审美的视界
  在诗歌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审美视界,就是交给学生一双在诗歌世界中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发现和细细地品味诗歌文本的美,感受诗歌中情感的审美性表达,感受诗歌中意境的艺术性创设,感受诗歌语言独特的内蕴美。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初看平淡无奇,细细品味,方悟其意境深远。“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见”者是无意所见,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和一种令人神往的清闲、洒脱、无我之境。此外,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浮”字,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度”字,杜甫“随风潜入夜”的“潜”字,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圆”二字都值得我们“推敲”,都可从中感知寓动于静,以有声衬无声等诗之意境。因此,诗歌中审美性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都是诗歌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的审美对象。
  2.注重审美心理的引导
  诗歌审美性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审美情感心理的发展规律。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往往是对形象和意境审美更容易领悟。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对诗歌作品形象和意境美的审美体验。
  3.注意审美环境的创设
  诗歌作品本身也是有情境的,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诗歌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情境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恰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新课程诗歌教学目标的实现。诗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诗歌文本的意境,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通过语言描绘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练习也应渗透着情境,让学生在情感的审美中去完成,引导学生体验到诗歌的情景之美。
  如卞之琳的《断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但是诗人把地点、景物、意象排列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4.恰当地引导学生诵读,进入诗歌文本意境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恰当地引导学生诵读是必要的教学手段。诵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让学生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进入诗歌文本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感情深挚的语言,意境深远的作品,不读无从悟出其中的审美属性。
  总之,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诗歌审美性教学,只有在认知教学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审美教学,才能体现诗歌教学的本质特性,使学生体验到诗歌的美,在诗歌阅读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达到塑造学生审美人格的高度,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教学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陕西省洋县中学)
其他文献
鸡球虫病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流行性原虫病。这种病分布广,发生普遍,对雏鸡危害最大。本病以15-50日龄的鸡最易感染,气温在20—30℃和雨水较多的季节最为流行。球虫病发病率高达70%左右,死亡率20—50%不等。患鸡多愈后生长缓慢,经济效益差。为避免和减少因球虫病给养殖户造成损失,下面将鸡球虫病的流行特点与致病因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介绍给大家,供参考。  一、流行特点与致病因素  鸡球虫病
期刊
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的呼声逐日提高,加上各商家、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  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
期刊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
期刊
近年来的幼教改革,人们十分重视教育观、儿童观的转变,并且更加重视发挥游戏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独特教育作用。游戏,是幼儿自由意志的体现,这是游戏的本质特征,教师应确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意识,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是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活动。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幼儿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学习活动蕴含在生活、游戏
期刊
语文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每当期末统考来临之际,如何做好语文复习,使学生考出最佳成绩,是老师、学生,乃至家长忧虑的话题。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复习好语文课呢?我认为:做好语文复习指导必须突出以下五个环节。   一、全面阅读、系统归纳   首先要熟读课文,查阅平时摘录的笔记,再次深刻地理解、巩固课本中的知识。为了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学生阅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指
期刊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都得到了增强和体现,课堂改革已蓬勃兴起。但是不少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把握不准,常常在不经意间出现偏差。静观大多小学语文课堂,不凡有: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对学习不感兴趣,或同学议论纷纷掌声四起,更有甚者课堂中师生各做各的,这样的课堂学生收获很小。  关键词:学生学习 课堂教学氛围 学习环境 教学效果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
期刊
【摘要】当前的初中语文新课标教学突出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说明了学生语文素质获得并不是外加的灌输,而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知识的大门应由学生自己去开启,这样无疑就为我们中学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引趣 设疑 创境 体验  一、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从被动的反应性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追求知识的探索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期刊
科学研究表明,组成人体的元素有50多种,约占自然界元素总数的一半左右,其中金属元素约三分之一,非金属元素约三分之二。金属元素中钙、钾、钠、镁四种元素占人体金属元素总量的99%以上,它们大多以络合物的形式存在于人体之中。根据它们对人体健康的不同影响,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即生命必须的金属元素和污染金属元素。  生命必须的金属元素包括钙、钾、钠、镁、铜、钒、锰、钼、铬等。它们在人的体液和各种器官中保持着
期刊
地图是许多地理知识的载体,在地理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用好地图,在地理学习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运用地图来学习地理知识呢?以下七个方面,可供老师和同学们尝试。  一、读图  读图是指从地图上获取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分布,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方向等信息,以达到“以图释文”,“以图代文”的目的。读图时要按先读图名,再读图例、最后读正图的顺序来阅读地图。  因为
期刊
刀不磨不快,文章不改不好。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作家,没有不重视文章修改的。两干多年前的苟子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曹雪芹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写《光与生命》,反复修改9遍,一直到他认为每个字句都完全表达了自己的本意,才正式发表。  美国海明威把《老人与海》的手稿反复读过近 200 遍才最后付印。作家巴金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