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为简打造高效课堂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s8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十几年,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或注重形式多样的朗读,或强调生动活泼的合作,或突出引人入胜的课件……应该说,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前沉闷枯燥的课堂,是值得肯定的进步,但实事求是地说,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最常见的是:教师往往在各种纷繁复杂的“花样”中手忙脚乱、不亦乐乎,而学生则雾里看花、晕头转向,“热闹”过后却一无所获。于是,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陷入迷惘、彷徨、反思,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2013年开始,东莞市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工程”,引导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程,同时摒弃过去华而不实的“作秀课”“彩排课”,努力增加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高效”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生命线,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和评价标准,是一切教学改革的基本宗旨。
  近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亲临我镇某校开展教研活动,笔者有幸观摩了他的两节阅读教学课——《掌声》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感受颇深,于老师以其精湛的教学艺术,在如何“化繁为简,方能打造高效課堂”这个问题上,给我们作出了精彩的示范,笔者获益匪浅,不揣浅陋,从以下四个方面抛砖引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激发求知欲望,以情导学,直奔重点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于老师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就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这一技巧。
  老师:同学们,于老师在第一次读到这个课题时,马上想说一句话,谁能把这句话补充完整,这篇课文肯定是写……
  学生:这篇课文肯定是写“绿绿的爬山虎”。
  老师:可是,当于老师读完整篇课文后,又说了这样一句话,谁能和老师想的一样?
  (学生当然无法回答,但却被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老师: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老师到底说了一句什么话。
  学生:这篇课文原来不是写“绿绿的爬山虎”,而是写肖复兴和叶圣陶之间的事。
  老师:这位同学说到老师的心坎上去了,太有默契了。那谁来概括一下,课文写了肖复兴和叶圣陶之间的几件事?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四年级上册中比较长的一篇课文,很多老师不知从何入手,加上涉及到修改符号的问题,有些老师甚至偏离了重点,过多地讲解修改符号的使用方法。而于老师极会“煽情”,一开始就巧设悬念,以老师说的两句话为切入口,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直奔教学重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品析经典语言,品中感悟,析中求知
  文章的精彩内容、经典语言遣词造句生动准确,语言优美,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且多饱含作者深情,感人肺腑,荡气回肠,集中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人文情怀浓厚,我们学习时应该重点品析。“品”为“品读”,“析”即“分析”,品中感悟,析中求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于老师在执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时,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一共写了两件事,然后让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并把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画出来,共有两处: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这两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是全文的精髓所在,因为作者肖复兴对叶圣陶非常敬重,他忘不了叶老对他的鼓励、教育,他一想到叶老,当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那片爬山虎。而本文正是肖复兴在1992年为纪念叶老而写的,看似写景,实则用爬山虎来回忆叶圣陶先生对自己的循循善诱。于老师通过引领学生反复品析这两段话,不仅理解了课文的题目,突破了难点,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叶老的深切怀念之情,并最终得出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结论,让学生掌握了一种写作的方法,这是真正的“高效”!
  三、引领多元朗读,俯首“搭石”,鼓励“克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阅读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进行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应重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对同样内容的朗读,能读出各自的韵味,让学生在反复、有效的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的点滴妙处。
  于老师在教学《掌声》时,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遍又一遍,于老师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自由读、点名读,师范读,又自由读、齐读。学生读得越来越好。
  记得于老师曾经说过:“范读我都是选择在学生‘尝试’过之后。美文要美读。我体会到,教师读好了,就会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富有生气。不但使教学有成就,而且省力气。”根据笔者的记录,课堂前三十分钟,于老师都在指导学生朗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感觉越来越到位,理解越来越深刻。尤其可贵的是,有几个学生因为基础较差,一开始读得并不好,但在于老师的指导下,有了很大的进步。
  四、把握教学生成,顺学而导,水到渠成
  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
  当“无法预约的美丽”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被当作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我们知道“生成性资源”不会凭空而至,却往往会稍纵即逝。那么,面对“生成性资源”,我们该如何把握呢?于老师在教学《掌声》一文时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断:
  老师:第一次掌声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鼓励。
  老师:那第二次掌声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赞美。
  学生:赞扬。
  学生:表扬。
  老师:好,同学们想一下,这三个词语,哪个更合适?如果是考试填空,你会选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我会选赞扬,因为既有赞美的意思,又有表扬的意思。(全场掌声响起)
  看似简单的一个细节,却显示出于老师敏锐的洞察力,他非常及时地引导学生区分了这三个近义词的细微区别。很多老师绝不敢在公开课上提“考试”二字,好像课堂上的学习只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与考试无关。殊不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其实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因为,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为实践中运用服务的。笔者认为,我们完全没必要谈“应试”色变,学生素质的培养与应试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纷繁复杂的形式,没有眼花缭乱的花样,化繁就简、反璞归真,简约而丰盈。从容的节奏,富有童趣的语言,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他的课看似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浑然天成、卓有成效。在他的课堂上,“是老师配合学生,而不是学生配合老师”,常有学生的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而无老师的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所以,在他课堂上的学生,都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灵性。
  参考文献:
  [1]吴立岗.关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思考,2006.11
  [2]王亚敏.朴实 扎实 灵动 有趣,2006.11
其他文献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本文从:合理构建小组,打下交流基础;精心设计问题,把握合作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活动;合理给予评价,提高合作效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方法探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
【摘要】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促使学生提升德育认识。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结合学科展开教学、探讨和安全有关的经典案例、做好家校联动等方式都能更好地展开德育教育,促使学生提升安全防范意识。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安全教育;德育  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将工作落实到每一项班级日常管理活动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若要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一日生活中,少不了要提醒学生安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同学们能够理解教材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同学们能够运用课本知识来解析身边的生活现象、分析我们的生活事例,因此,让思想品德课堂走向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兴趣;积极性;情境;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在学习《思想品德》过程中有一种这样的感觉:对于学习过的知识似懂非懂,对教材里的要求掌握的内容好像雾里看
家庭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3-6岁人格形成与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孩子可塑性强,施教容易,因此,抓住关键期,为孩子一生打下坚实根基至关重要,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朋友们时常会步入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把孩子的教育交给别人  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家庭等种种原因,简单的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老人、保姆以及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走进生活,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知周围的事物;学习数学,了解生活,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数学,体会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和喜悦。  一、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课程的主体。”“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
无可厚非,在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知识的获取都是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结果。在作文指导教学中,我一直遵循这一个教学规律,特别是指导学生积累时,我重视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积累。久而久之,积累所得,成为学生作文的一在宝藏,学生逐渐由“无话可说”到“下笔千言”,这是多么丰硕的成果。  一、作文指导中,让学生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  素材是尚未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正如木之本、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的温存、睿智的严厉和严格的要求。”优秀的班主任对待班里的突发事件总是各有奇招,失败的案例总是因为老师实在是无计可施,面对困难措手无策。“铁打的班主任,流水的学生。”我们这些班主任短则一、二年、最长不过六年,就会换一批学生,我们没法把这一批一批的学生都捏圆搓扁,但我们有办法慢慢完善自我。  一、做宽柔、慈悲的班主任  “严师
【摘要】为了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我在教学中积极探讨“趣味识字”教学,把有效的“趣味识字”法贯彻到语文教学中去,也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竹韵文化;调动兴趣;大胆参与  勒竹小学是一所以“竹韵文化”为主题的人文学校,自然而然,“竹娃”是老师对学生们亲切的称呼。学校的“竹韵文化”多元且有趣,学子们乐在其中。低年段的“竹娃”趣味识字教学也深受孩子们的
《朗读者》节目主持人董卿说过:“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我们践行“生本阅读”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所得,就是一种种遇见:我们遇见“生本阅读”,有了追求;学生遇见“生本阅读”,有了发展;课堂遇见了“生本阅读”,有了本真。  一、分析现状,建构理念,固本求源  1.分析现状  从化区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员马水莲老师到我校
从教二十多年来,笔者深感肩上教育责任重大,学生最重要的几年就在我们手中度过。在这几年,如果师生互敬互爱,学生专心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不失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如果放任孩子暴露的问题,忽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那就会毁掉孩子一生的未来。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每班学生层次差别较大,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现在班级出现熊孩子的比例越来越高,数量也越来越多,由于常年在一线工作,笔者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