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外舞蹈在特征和表现形式方面有颇大的差异。但越过这些束缚,在某些审美体验中会产生同样的美的情愫,这叫审美通感。本文通过舞蹈本质论、舞蹈本体论和审美论三个观点对审美通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探究其自身价值,为进一步学习美学奠定基石。
关键词:中外舞蹈;审美通感;舞蹈本质
1.审美通感概述
通感这个词汇最早运用于唐诗完善修辞中,在当时作为唐诗表达的六种方式中的一种。由于艺术具备共有的特性,因此通感不但运用于文学当中,在其他艺术类别中也能找寻到痕迹。通感的概念被定为人作为本体,就于在情感参照的媒介过程中显现感官移位互通现象,创造新认识艺术和所有感官体验联觉的理解过程。通俗可以理解为在艺术心理上达到的共鸣点。
人们的生活环境里,除去追寻物质需要还不断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物质生活是不可做到的。这样是精神愉悦也是人们的审美需求所必要的,只有人们本身对美好事物追寻时才会将审美实际活动持续延展下去。然而人的审美心理历程是繁杂的、微妙的。不同的角度和范围可形成不同的美的感受,但在审美过程中,若观众构成同一感触,那就说明有了审美通感。恰是由于通感,创作者和大众冲破正常的限制范围,能够领悟到多彩却又带有深意的感性经验的艺术作品,这和一般的审美体验有些许不同。所以我认为,它是透过艺术来探究获得的必然之感,并且也是必要的,通感带给创作中的潜力的巨大且不可忽视的。
2.从不同角度透析中外舞蹈的审美通感
舞蹈本质论
舞蹈的实质为通过舞蹈肢体语言来表达人的内心最本质感情。在艺术界当中,表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方法和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但舞蹈为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是把情感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一种。从舞蹈本质点出发对作品进行审美体验。一部成功的作品若来源于生活或者感情真实写照,总能带领审美者进入其渲染的意境氛围中,通过舞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品的情谊和灵魂所在,使人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形成审美通感。邓肯创立的现代舞及演变为后现代舞,之所以为大众所接受,就是她悟出了舞蹈的真谛--追求反朴归真、身心合一的舞蹈观,作品中再现人的真实情感,表达自由的思想。这样,审美者在欣赏作品同时很容易产生通感。所以美不分国界,在于能否感知美的情感。
回归本真
鉴赏能力是一种审美方式,而审视的美的表象离不开主体创造,也就是说舞者自身在审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抛开舞蹈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如何让接受者感受到美的力量,这就需要舞者行进中彰显美的无形的力量。有学者指出舞为两种力的构成,即舞者内在生命运动的力(生命欲望、感觉、热情等),外在肢体运动的力(韵律、节奏等),恰巧由于这种虚幻的力,观众可以感知并且接受为美的享受。西方著名现代舞--“生命之舞”就是舞者主体虚幻的力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开场以一个舞蹈在圆桌上运用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新生命的萌芽,到召唤万物复苏,最后集体表现地酣畅淋漓,通过舞者肢体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内心散发出狂热的激情,使人震撼,这无疑必会产生审美通感。由此可见,从回归主体性角度出发,审美通感不可或缺。
审美自由
康德指出:美的对象应当是没有任何利害的纯粹情感愉悦,凡是未被概念化而被人类情感普遍接受的事物就是美的。人们要想拥有审美体验就必须使得情感与审美对象不断结合,不断使过程变成审美自由。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中,人们的审美自由在不断完善,审美方向多元化,不再是因循守旧的做派,中国在发扬传统舞蹈的同时也在吸收外来舞蹈风格元素。既可以学习中国古典舞也能欣赏西方芭蕾及现代舞,在不断丰富审美体验中达到审美通感。剧目《千手观音》里,聋哑男女舞蹈演员通过手指的变化,把握节奏的巧妙以及队形层次的变化将作品展现的惟妙惟肖,令人如痴如醉。这种舞蹈艺术形式所表现出来的韵律美、动作美和情感美,被祖国广大人民乃至世界所欣赏,并获得了一直好评。国外审美群众就是由于审美的自由性对中国带有宗教色彩的舞蹈所吸引,感受美,领悟美,形成通感。
中外舞蹈审美通感的艺术造诣
取其精华,继承和弘扬自身舞蹈文化历史
舞蹈不但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是传达人类内心情感最有力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也是文化的传承载体。即使社会进程在不断地前进,舞蹈也顺应了发展的潮流,有了突破和创新,但舞蹈依旧是最接近社会历史文化本质。。一部舞蹈史虽说是舞蹈艺术本身的历史,但也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各个阶段的舞蹈发展历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各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至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性等任一方面。通过舞蹈审美以及审美通感,将我国历史长河中的舞蹈精华加以修饰,与“气”、“韵”、“意”、“象”等美学思想相结合,使中国特有的审美通感发扬光大。
领悟深意,促进中外舞蹈艺术发展
在审美体验中,与他人达成共识并不是审美变成大众化,而是在心理层面里形成的共鸣。认识审美通感就要从审美角度出发,人们的舞蹈审美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通过在舞蹈欣赏中不断积累审美体验,从其他艺术门类中吸取经验,得到提升。通过舞蹈审美,大大地提升了受众审美能力的提高,个人的艺术积淀也不断丰富,提升了舞蹈审美兴趣,对大众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不小的做用,反过来审美能力的提高对舞蹈艺术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舞蹈艺术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与艺术略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3] 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 [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关键词:中外舞蹈;审美通感;舞蹈本质
1.审美通感概述
通感这个词汇最早运用于唐诗完善修辞中,在当时作为唐诗表达的六种方式中的一种。由于艺术具备共有的特性,因此通感不但运用于文学当中,在其他艺术类别中也能找寻到痕迹。通感的概念被定为人作为本体,就于在情感参照的媒介过程中显现感官移位互通现象,创造新认识艺术和所有感官体验联觉的理解过程。通俗可以理解为在艺术心理上达到的共鸣点。
人们的生活环境里,除去追寻物质需要还不断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物质生活是不可做到的。这样是精神愉悦也是人们的审美需求所必要的,只有人们本身对美好事物追寻时才会将审美实际活动持续延展下去。然而人的审美心理历程是繁杂的、微妙的。不同的角度和范围可形成不同的美的感受,但在审美过程中,若观众构成同一感触,那就说明有了审美通感。恰是由于通感,创作者和大众冲破正常的限制范围,能够领悟到多彩却又带有深意的感性经验的艺术作品,这和一般的审美体验有些许不同。所以我认为,它是透过艺术来探究获得的必然之感,并且也是必要的,通感带给创作中的潜力的巨大且不可忽视的。
2.从不同角度透析中外舞蹈的审美通感
舞蹈本质论
舞蹈的实质为通过舞蹈肢体语言来表达人的内心最本质感情。在艺术界当中,表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方法和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但舞蹈为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是把情感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一种。从舞蹈本质点出发对作品进行审美体验。一部成功的作品若来源于生活或者感情真实写照,总能带领审美者进入其渲染的意境氛围中,通过舞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品的情谊和灵魂所在,使人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形成审美通感。邓肯创立的现代舞及演变为后现代舞,之所以为大众所接受,就是她悟出了舞蹈的真谛--追求反朴归真、身心合一的舞蹈观,作品中再现人的真实情感,表达自由的思想。这样,审美者在欣赏作品同时很容易产生通感。所以美不分国界,在于能否感知美的情感。
回归本真
鉴赏能力是一种审美方式,而审视的美的表象离不开主体创造,也就是说舞者自身在审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抛开舞蹈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如何让接受者感受到美的力量,这就需要舞者行进中彰显美的无形的力量。有学者指出舞为两种力的构成,即舞者内在生命运动的力(生命欲望、感觉、热情等),外在肢体运动的力(韵律、节奏等),恰巧由于这种虚幻的力,观众可以感知并且接受为美的享受。西方著名现代舞--“生命之舞”就是舞者主体虚幻的力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开场以一个舞蹈在圆桌上运用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新生命的萌芽,到召唤万物复苏,最后集体表现地酣畅淋漓,通过舞者肢体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内心散发出狂热的激情,使人震撼,这无疑必会产生审美通感。由此可见,从回归主体性角度出发,审美通感不可或缺。
审美自由
康德指出:美的对象应当是没有任何利害的纯粹情感愉悦,凡是未被概念化而被人类情感普遍接受的事物就是美的。人们要想拥有审美体验就必须使得情感与审美对象不断结合,不断使过程变成审美自由。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中,人们的审美自由在不断完善,审美方向多元化,不再是因循守旧的做派,中国在发扬传统舞蹈的同时也在吸收外来舞蹈风格元素。既可以学习中国古典舞也能欣赏西方芭蕾及现代舞,在不断丰富审美体验中达到审美通感。剧目《千手观音》里,聋哑男女舞蹈演员通过手指的变化,把握节奏的巧妙以及队形层次的变化将作品展现的惟妙惟肖,令人如痴如醉。这种舞蹈艺术形式所表现出来的韵律美、动作美和情感美,被祖国广大人民乃至世界所欣赏,并获得了一直好评。国外审美群众就是由于审美的自由性对中国带有宗教色彩的舞蹈所吸引,感受美,领悟美,形成通感。
中外舞蹈审美通感的艺术造诣
取其精华,继承和弘扬自身舞蹈文化历史
舞蹈不但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是传达人类内心情感最有力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也是文化的传承载体。即使社会进程在不断地前进,舞蹈也顺应了发展的潮流,有了突破和创新,但舞蹈依旧是最接近社会历史文化本质。。一部舞蹈史虽说是舞蹈艺术本身的历史,但也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各个阶段的舞蹈发展历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各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至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性等任一方面。通过舞蹈审美以及审美通感,将我国历史长河中的舞蹈精华加以修饰,与“气”、“韵”、“意”、“象”等美学思想相结合,使中国特有的审美通感发扬光大。
领悟深意,促进中外舞蹈艺术发展
在审美体验中,与他人达成共识并不是审美变成大众化,而是在心理层面里形成的共鸣。认识审美通感就要从审美角度出发,人们的舞蹈审美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通过在舞蹈欣赏中不断积累审美体验,从其他艺术门类中吸取经验,得到提升。通过舞蹈审美,大大地提升了受众审美能力的提高,个人的艺术积淀也不断丰富,提升了舞蹈审美兴趣,对大众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不小的做用,反过来审美能力的提高对舞蹈艺术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舞蹈艺术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与艺术略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3] 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 [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