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上)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iu5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体育活动,既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为现代体育的发生和发展奠定了历史的基础。中国古代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少体育项目的起源,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后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且在秦汉和唐宋时期还形成了中国古代体育发展史上的两个高潮。中国古代体育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体育传统和体育文化,对东亚古代体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世界古代体育百花园中一枝绚丽多彩的奇葩。
  
  球类运动
  
  中国古代的球类运动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在考古学上反映较多的主要有蹴鞠、打马球和捶丸。
  蹴鞠,即古代足球。蹴鞠又称之为“蹹鞠”,指用足踢球。“蹴”、“蹹”,用足踢也;“鞠”,球也。现代足球起源并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但就整个人类历史上的足球活动来说,其起源非常古老,国际足球联合会认为,“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据《战国策·齐策》中“(齐都)临淄甚实而富,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等记载可知,公元前4世纪末的齐宣王时期,蹴鞠已经流行于齐国都城的临淄一带。
  到了秦汉时期,蹴鞠进一步流行和传播开来,既流行于民间,又兴盛于宫廷,并且还作为训练士兵的一种手段,流行于军队之中。对此,文献中多有涉及。当时的蹴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对抗性比赛为主的蹴鞠,多流行于军队;另一种是以娱乐、表演为主的非对抗性的蹴鞠,主要流行于民间和宫廷,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多次见到其图像。汉代画像石的蹴鞠图中,蹴鞠者的形象有男有女,反映出当时蹴鞠活动同样为女子所喜爱。女子蹴鞠活动的出现,首开世界女子足球之先河。
  唐宋时期,蹴鞠活动进一步发展,无论是鞠的构造、场地的设置还是规则的演变与竞技的特点,无论是普及的广泛性还是人们对其关注的程度,都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宋代还出现了专门“蹴鞠打球”的社团。鞠的结构,由秦汉时期的用皮革缝制鞠壳、内填充毛发的实心球,演变为外壳用皮革缝制、内胆以动物的膀胱充气的“气毬”。充气毬弹性好而轻便,它的出现使蹴鞠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打毬”、“超鞠”、“蹴毬”等新的名称和新的活动方法。当时蹴鞠的形式多样,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带毬门的蹴鞠比赛:另一种是无毬门的蹴鞠活动,又称之为“白打”。“白打”式的蹴鞠以踢出的动作花样或难度比出胜负,不拘场地限制,通常在庭院或大街上就可以进行,所以相对更为流行,在考古发现的图像和实物资料中常见其场景。元代以后,蹴鞠活动进一步娱乐化,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以妇女和儿童为主的一项游艺活动。19世纪以后,随着欧洲现代足球的传入而被取而代之。
  打马球,即击鞠,又被称之为“打毬”、“波罗球”(Polo),是汉代开始出现、后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骑在马上以杖击球的体育活动。唐宋时期打马球甚为盛行,既被作为训练军队的一种方法,又广泛流行于社会各阶层。唐长安城的宫城、王侯及达官显贵的宅邸乃至官衙等都设有专门用于打马球的球场,并且非常考究。唐宋时期打马球的规则、球具、方法及其流行情况,史书中略有涉及,当时的诗歌中有所描述,而考古发现的资料更为丰富。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含光殿殿基下,出土了一件长安城大明宫含光殿石志。这件志石正方形,边长53.5厘米,志石正面中央刻有:“含光殿及毬场等,大唐大和辛亥岁乙末建”。该石志的出土,表明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十一月,在大明宫修建了“含光殿及毬场等”。1971~1972年间,地处陕西乾县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在进行发掘时,在墓道西壁发现了一幅反映唐代打马球活动的壁画。壁画长约4米,高约2米,除部分残缺外,画面尚保存着结札尾巴的骏马20多匹,体态丰满,均备坐鞍。马上打球者着各色窄袖袍,脚穿黑色长靴,头戴幞巾,左手执马缰,右手执偃月形球杖。这幅《马球图》形象反映了唐中宗统治时期马球运动发展的盛况。到了明朝,马球运动渐呈衰落之势。
  捶丸,顾名思义,捶者打也,丸者球也,指的是一种球场设球穴、持杖击球入“窝”的球类运动。唐代马球盛行,但由于骑马打球风险较大,尤其是对女子而言,骑马击球更为不便,于是女子打球逐渐地改为徒步击打的方式来进行,即所谓的“步打毬”。捶丸,就是在“步打毬”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其形成年代大约在唐末五代时期。传世的宋代陶枕中,有一件“童子捶丸图”陶枕,枕面图中一孩童手执球杖,正聚精会神地玩击球游戏。宋代以后,捶丸趋于兴盛,现存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壁画中有一幅“捶丸图”:起伏的山峦之间有一块平地为球场,左侧一人持杖作击球姿势,右侧一人侧蹲凝视前方的球穴,稍远处有两个持棒的侍从,这是宋元时期捶丸活动的真实写照。到了清代,捶丸渐趋衰落,成为妇女、儿童间的一种游艺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元代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丸经》的记载和有关的考古资料分析,捶丸与后来的高尔夫球极为相似。据此,有许多学者推断捶丸大约在元代西传到了欧洲,现代高尔夫球运动与中国古代的捶丸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武术
  
  武术,集实战、表演和健身于一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古代中国民间广为流行的传统体育活动。中国古代的武术,其内容十分复杂,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许多风格迥异的流派。总体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拳术和器械演练。
  拳术,是指徒手进行攻防格斗的技术和技术套路。拳术的起源甚为久远,到汉代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被称之为“卞”或“手博”,并且出现了专门的著作《手博》。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有许多描绘了拳术演练的场景。如河南省南阳市出土的一块画像石,画面上有3人,或弓步张臂,或腾空跃起,正在进行拳术演练,人物姿势刚劲,形象栩栩如生。类似的拳术演练图像,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刻中常可见到,反映出汉代拳术的兴盛。魏晋以后,拳术又与佛教和道教活动相结合,更为广泛地流行于寺院教徒和民众之间。宋元以后,拳术的技术套路渐趋成熟,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及技术特色的各种流派。
  器械演练,是指手持器械进行攻防格斗的技术和技术套路。器械演练的起源同样十分古老,并且因使用器械的不同而多种多样。古代器械演练中,击剑是最传统、最流行的项目之一。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之初的“鸿门宴”上,演出了一幕“项庄舞剑,意在 沛公”的活剧。汉代还出现了有关剑术的专门论著。汉代考古发现中,也常可见到击剑的图像。如河南省郑州市出土的西汉画像石上的击剑图,画面左侧一人右手执钩镶、左手执长剑弓步前刺,右侧一人跽坐、右手扬剑躲闪,生动地描绘了汉代击剑的场景。江苏铜山县小利庄苗山1号墓东汉画像石上的比武图,画面左侧一人双手持长兵器刺向对方,右侧一人左手持钩镶将对方的长兵器钩住、右手举长刀向对方砍去,描绘的是东汉时期长器械的演练。1984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东吴朱然墓出土的“童子对棍图”漆盘,漆盘底部的画面上部绘出山峦,山前空地上两孩童持棍对舞,是东吴时期棍术的生动写照。魏晋以后,随着武术器械的进步和种类的增多,剑、刀、枪、棍等的各种套路技术在程式化和竞技化方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宋元以后,各种器械演练进一步兴盛。明清时期武术中的“十八般武艺”,主要指的是器械演练的套路之术。
  
  相扑
  
  相扑,作为摔跤活动的一种形式,以徒手搏斗为其主要特征,是一种能锻炼人的体质、气力和耐久力的体育活动。先秦时期称之为“角力”,秦汉时期称之为“角抵”,到了晋代始称为“相扑”。相扑的起源或可上溯到春秋时期,但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实物资料为战国末年,即1956年在陕西省长安客省庄K140号战国墓中出土的透雕有角力图像的铜牌饰,描绘出上身赤裸、下着长裤的两人在茂密的林木中扭在一起进行角力比赛,其身后的树上系有鞍辔齐备的骏马。
  秦汉时期,角抵迅速流行起来,并且在汉代经常作为皇室接待外国宾客的一项表演活动。湖北省江陵凤凰山70号秦墓出土木篦上的“角抵图”,画面上的帐幕之下有3个男子,均头梳发髻,上身赤裸,下身穿短裤,腰间束带,足登翘头靴。右边两人正跨步伸手在进行激烈的角抵比赛,左边一人双手平伸向前,似为裁判,又像是在指点他们训练。
  魏晋时期,角抵与其他百戏相分离,完全成为角力决胜的摔跤运动,称之为“相扑”。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及藏经洞出土的彩色幡画和白描图中,都发现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相扑的图像。宋代,相扑又称之为“争交”,更为流行和普及,社会上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相扑人”及其结社组织,成为上至宫廷权贵、下至一般市民喜爱的项目。山西省晋城县南社宋墓壁画中绘有相扑图像,陕西省渭南县出土了金代的相扑泥俑等。明代以后,相扑多用“摔跤”称之。清代随着满人入主中原,摔跤出现了新的高潮。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活动于唐代东传到日本,并且延用了“相扑”的称谓,比赛者的装束也基本保留了唐代的风格,至今仍流行不衰。(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教授”起源于宋代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正月,司门员外郎孙虫宾在皇宫内任皇侄、皇孙教授,是为宋代设教授之始。接着,在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正月,又设置了南宫教授、北宅教授,即睦亲宅教授、广亲宅教授,分别为太祖、太宗子孙与秦王廷美子孙的教授。至英宗朝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又有“大学教授”与“小学教授”之分。不过,这大学教授与小学教授,是依所教宗子的年龄大小划分,并无地位高低之别。凡
期刊
在传统社会,国人有风水之信。何谓“风水”?晋人郭璞曾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由此看来,风水是一种术数之学,其核心是相宅、相地以求得“得水、藏风”的风水宝地。    风水诸称    在中国语汇中,除了风水之外,与风水词义几近相同的还有堪舆、青乌、青囊、相宅(相地)、形法等。  堪舆一词早见《史记·日者列传》:
期刊
“隐婚族”的出现和流行是时下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隐婚族”指的是已经履行了结婚的法定手续,却并不对外宣称“已婚”身份,隐瞒已婚事实的人,以女性特别是职业女性居多,年龄大多集中在25~35岁,“隐婚族”中除了少部分别有用心的人,绝大部分人选择“隐婚”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所谓有所隐,必有所求,所以同是“隐婚”,动机却各有不同。    主要动机    职业女性是目前主要的隐婚群体,她们的主要动机是生
期刊
在中国历史上,宰相(或丞相)是辅佐君王、统驭群臣的最高行政长官,大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威仪。宰相之职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此后虽然出现许多变易,但总体上相沿不绝,成为皇权政体的一大特色。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制,独揽大权于一身,但是,这样一来无疑增加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鉴于此,明初又有所谓内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和助手。大学士又叫“辅臣”,为首者称为“首辅”。后来,大学士权力日隆,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期刊
不含昼夜的河流就像地球的血管,给我们的地球带来了勃勃生机。河流的状况和地球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复杂的河流与地球环境变化    尽管河流本身既有丰水年也有枯水年,但长期积累的地壳运动对于河流的影响不可忽视,何况地球自转偏向力日复一日都在起着作用,所以河流总是自发地改变河道。此外,人类的活动也对河流的变迁有着日益强大的影响。因此,河流与全球变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各国科学家来说,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
期刊
多年来,有关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商业化问题一直在国内外争议不断。2009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意味着转基因稻米在中国向商业化生产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这一举措引发了国内科学界、媒体甚至是普通民众的热烈争论。(文章代码:100601)  我所接触到的害怕、反对转基因人,甚至包括一些自以为是,在媒体上为公众仗义直言的新闻工作者,
期刊
大脑是如何记路的?    通常地图都使用经线和纬线来帮助定位,而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类大脑中的“导航系统”使用的却是由正三角形组成的网格。研究人员让受试者“游览”虚拟现实里的山谷草地等景色,同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测量受试者大脑相应区域的活动情况。结果发现,人类大脑中相应细胞的活动呈现出明显的正三角形网格模式,并且受试者的空间记忆能力越强,这种模式就越明显。“网格细胞”是大脑中最容易遭受早老
期刊
在人类的起源中有一种占据上风的理论,即人类起源于非洲。以此为据,无论是什么种族,其父系和母系的祖先都有可能来自于非洲。但是,在后期的人类发展过程中,追溯人类的祖先却呈现复杂的情况。例如,谁是欧洲人最早的父系和母系,谁又是亚洲人最早的父系和母系。现在,新的研究结果提示,人类要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男性是如何“播种”的。    最性感的男人是农民    今天,性感对于男女两性来说并非贬义,而是褒义十足的词
期刊
联合国20 09年的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毒品交易额达到8000亿~1万亿美元,毒品蔓延的范围已扩展到五大洲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全世界吸食各种毒品的人数已高达2亿多,其中17~35周岁的青壮年占78%。  今天,毒品生产、销售和消费的情况虽然有所变化,但毒品对于人类来说仍然很毒,是一个全球性的灾难。    毒品产地的稳定与变迁、    全球毒品生产基地公认的有三处,一是“金三角”(东南亚泰国
期刊
病人躺在手术台上,周身插着探针,一个巨大的蜘蛛形金属怪物悬在病人的上方,它的一只机械手正从病人的腹腔中退出来,手上密封的袋子里装着刚摘除的身体组织。这个怪物叫“达芬奇”,是一个医用机器人。    医用机器人走向小型化    “达芬奇”机器人的运用与20世纪70年代微创外科术的出现密切相关,有了微创外科术,手术器械便可以通过一个直径1厘米的切口进入身体,医生们在体外进行操作,这种手术为病人减少了疼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