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目标的同时,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就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目的地培养和引导学生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完善地体现《新课标》精神的“个性化”、“人文化”、“全面化”,使学生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情感、意志以及社会适应力都得以加强和提高。体育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体育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体育课改的最终目标。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较多,但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及教师的教学技艺是很重要的方面。笔者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深知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各方面——尤其是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时刻关注着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创新,也非常重视个人教学素养的提高,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技艺在师生课堂教学互动中得到提升。
一、设置互动交流,激发学生运动欲望
生活中学生需要交往,学习中学生同样需要交往。只有交往,才能引起互动,只有互动,才能促进交往。互动、交流是上好一堂体育课的关键。新则奇,奇则有趣,趣则又能生新,新则又能提趣,这样的过程就是互动的过程,就是互动提趣的过程。小学生个体在各个方面的差异很大,包括兴趣、性格、体力及个人的心理因素。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具有感染力的学生,利用他们的突出表现带动周围的同学共同参与、投入到课堂环节,也不要忽视平日一些体弱多病的“小豆芽菜”们。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也为学生们在生生合作中,培养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应变能力创造了机会。
二、明确目标,适度调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课标》指出:体育的学习过程不是机械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体验、充满探究、充满创造、充满实践的过程。因此,做为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师不要过分强调学生掌握技术,而是要以学生的体能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教学目标。在小学生的眼里,体育就是“玩”。因此,有体育课可上,他们是非常高兴的。然而面对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学习,我认为把传统的“技能训练”与创新的“游戏活动”交替进行,更能实现有效教学。如学习投球技术时,我以“你抛我接”为形式,以“比比谁抛得好,谁接得准”为目标,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练习和巩固。这样就把传统的机械训练转化为“你来我往”的目标性传接,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能否抛出”、“能否接住”上,技能的学习就这样被潜移默化了。小学体育包括走、跑、跳投、技巧、攀爬等技术性项目。在教学时这些技术不仅要都会学生,而且还要让他们兴趣十足。
三、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主意识
模拟生活化的体育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用自我活动的能力进行各种行为的展示,并同时达到思想交流、情感表达目的。
四、体育素材与生活有机结合,大胆开发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不能与生活割裂开来,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学更应该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体育教学素材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在学练课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将学生与大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校园、学生与家庭及自我的关系融入课堂教学,在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意就地取材,贴近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到操作的简便易行,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为了让学生在复习立定跳远时做到积极缓冲、落地轻巧,我设计了如下的生活场景:体育老师领着学生“外出郊游”,大家来到一个郊外池塘边,老师让学生观察树叶的形状,聆听落叶的声音。然后在音乐声中,用让学生用绳子摆成各种形状的树叶,老师让学生站在“池塘边”用立定跳远的方法跳到自己的“树叶”上。这时老师问:“我们脚下的树叶是漂在水面上的,小朋友们应该怎样上去?”同学们热情高涨,齐声回答:“动作要轻巧!”老师带着学生在欢乐的“池塘”中尽情玩耍,从1人练习到2、3人组合练习,从跳一张树叶到连续跳几张树叶,学生们玩得高兴极了。这样充分把生活中的情景交融到立定跳远教学中,产生了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校的教学设施是有限的,可是师生的想象是无限的。平时,我很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一些竞技运动项目加以教材化开发,设计出一些适应小学生活动的内容、与学生活动能力相适应,产生了深受学生喜爱的学习内容。如:我针对学校乒乓球球台数量不足、学生乒乓球技能较差的实际情况,将球和球拍移出球台,围绕球和球拍创编出单人、双人、三人和集体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型练习和游戏。这样,既丰富了活动形式,又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再如把学生日常喜欢的玩具、喜爱“九子”游戏引进课堂,并引导学生利用玩具作为创作元素进行游戏活动形式创编,从而不断改善和完善了玩具的功能,使它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服务。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要使教学的生命得以延续、得以扩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构建,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努力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调控把准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学生发展需要为着眼点,创设充满生机、充满创造的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石鼓中心小学)
一、设置互动交流,激发学生运动欲望
生活中学生需要交往,学习中学生同样需要交往。只有交往,才能引起互动,只有互动,才能促进交往。互动、交流是上好一堂体育课的关键。新则奇,奇则有趣,趣则又能生新,新则又能提趣,这样的过程就是互动的过程,就是互动提趣的过程。小学生个体在各个方面的差异很大,包括兴趣、性格、体力及个人的心理因素。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具有感染力的学生,利用他们的突出表现带动周围的同学共同参与、投入到课堂环节,也不要忽视平日一些体弱多病的“小豆芽菜”们。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也为学生们在生生合作中,培养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应变能力创造了机会。
二、明确目标,适度调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课标》指出:体育的学习过程不是机械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体验、充满探究、充满创造、充满实践的过程。因此,做为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师不要过分强调学生掌握技术,而是要以学生的体能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教学目标。在小学生的眼里,体育就是“玩”。因此,有体育课可上,他们是非常高兴的。然而面对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学习,我认为把传统的“技能训练”与创新的“游戏活动”交替进行,更能实现有效教学。如学习投球技术时,我以“你抛我接”为形式,以“比比谁抛得好,谁接得准”为目标,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练习和巩固。这样就把传统的机械训练转化为“你来我往”的目标性传接,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能否抛出”、“能否接住”上,技能的学习就这样被潜移默化了。小学体育包括走、跑、跳投、技巧、攀爬等技术性项目。在教学时这些技术不仅要都会学生,而且还要让他们兴趣十足。
三、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主意识
模拟生活化的体育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用自我活动的能力进行各种行为的展示,并同时达到思想交流、情感表达目的。
四、体育素材与生活有机结合,大胆开发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不能与生活割裂开来,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学更应该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体育教学素材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在学练课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将学生与大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校园、学生与家庭及自我的关系融入课堂教学,在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意就地取材,贴近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到操作的简便易行,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为了让学生在复习立定跳远时做到积极缓冲、落地轻巧,我设计了如下的生活场景:体育老师领着学生“外出郊游”,大家来到一个郊外池塘边,老师让学生观察树叶的形状,聆听落叶的声音。然后在音乐声中,用让学生用绳子摆成各种形状的树叶,老师让学生站在“池塘边”用立定跳远的方法跳到自己的“树叶”上。这时老师问:“我们脚下的树叶是漂在水面上的,小朋友们应该怎样上去?”同学们热情高涨,齐声回答:“动作要轻巧!”老师带着学生在欢乐的“池塘”中尽情玩耍,从1人练习到2、3人组合练习,从跳一张树叶到连续跳几张树叶,学生们玩得高兴极了。这样充分把生活中的情景交融到立定跳远教学中,产生了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校的教学设施是有限的,可是师生的想象是无限的。平时,我很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一些竞技运动项目加以教材化开发,设计出一些适应小学生活动的内容、与学生活动能力相适应,产生了深受学生喜爱的学习内容。如:我针对学校乒乓球球台数量不足、学生乒乓球技能较差的实际情况,将球和球拍移出球台,围绕球和球拍创编出单人、双人、三人和集体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型练习和游戏。这样,既丰富了活动形式,又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再如把学生日常喜欢的玩具、喜爱“九子”游戏引进课堂,并引导学生利用玩具作为创作元素进行游戏活动形式创编,从而不断改善和完善了玩具的功能,使它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服务。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要使教学的生命得以延续、得以扩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构建,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努力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调控把准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学生发展需要为着眼点,创设充满生机、充满创造的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石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