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f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至大无边,是世界的全部和一切。社会发展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解决人的“物化”问题的迫切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和人格,尊重人的利益和权利,尊重人的能力和劳动,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是以人为本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时代精神;生命价值;尊重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5-0038-04
  
  近年来。“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发展以人为本”、“制度以人为本”、“管理以人为本”、“服务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从抽象到具体,从宏大到细微,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可以说。以人为本成为了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为什么要以人为本,如何以人为本呢?笔者就这几个问题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以人为本的题中要义
  
  关于“以人为本”,众说纷纭。正确解读“以人为本”,必须明辨与之相对立的“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官为本”。
  1 对非以人为本的明辨
  “以神为本”。“以神为本”是欧洲中世纪的主导社会价值观。神是世界的造物主,也是人得救的唯一希望,它是人生存的终极意义和人的价值最高准则。神体现最高价值,体现至善至美。人的价值就是要奉献给神,人生命的意义就是倾听神的召唤。人能否最后得救或永劫不复,全凭神的旨意和自己的信仰力量,“回归到神的怀抱”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人只有压抑、贬低和作践自身,才能反衬出神的伟大、至善和至高。中世纪社会根本没有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生长阶段和最终结果都是“神”预先给定的。神吞没了人,人成了神的奴仆。总之,人按神意而生活,社会遵神旨而运行,宗教神权禁钢了人的身心发展。
  “以物为本”。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运动高举“人本主义”大旗,宣扬“人性”、反对“神性”,要求“人权”、反对“神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其主要精神就是解放人,还人的世俗自由,为人的自然欲望和尘世幸福进行辩护。中世纪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而文艺复兴的人首先自己就是创造者,人开始感觉到自身的尊严和无限发展的潜能。人挣脱了宗教神权的禁锢,脱离了中世纪的蒙昧状态而觉醒,人有了靠自己本身努力而成为某种人的可能,这是人的发展历史的重大成就。但遗憾的是,西方社会的人从神那里挣得了肉体,却又在物质享乐中迷失了自我。现代西方社会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的物质欲望,却带来了精神信仰危机。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焦虑、孤独、无根的漂浮感,纵欲之后的空虚无聊,极端自私的自我陶醉,社会责任感的放弃等社会病态普遍呈现。总之,“以物为本”,物统治了人,人沦为物的工具。
  “以官为本”。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在批判官僚主义的时候曾经指出: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位,就什么东西都有了……这种官本位意识,流传了几千年。至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很深的影响,危害极大。当前,“以官为本”,集中表现为:其一,以官员自己的发展为本,不是全力谋求人民的发展、解决民生问题,而是一心谋求自身的利益。谋求一己的发展,甚至大肆腐败,以权谋私,化公为私。其二,以官员自己的意志为本。在有关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等问题的决策和实践中,往往无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无视人民群众的权利,无视决策施政中的民意基础,只凭自己主观意志,大搞一言堂和家长制,置人民呼声于不顾,置群众生活于度外,从而使人民群众最直接、最急迫、最切身的民生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而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却大行其道。“以官为本”在实践中必将带来严重危害,必须坚决破除。
  2 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官为本”都不是“以人为本”,那么究竟“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呢?这里我们对之进行分析。
  关于“本”,一般地说,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本原、本质、本体之意,即谁先谁后,谁产生谁、谁决定谁:其二指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是根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这个“本”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以人为本”的“本”主要是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肯定,即从地位上说,“以人为本”之“本”指人在社会发展中居于支配或核心地位;从作用上说,“以人为本”之“本”指人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或主导作用;从价值上说,“以人为本”之“本”指人在社会发展中是主要的或最终的目标指向。“以人为本”之“本”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在人与物两者之间要把人放在首位。
  关于以什么人为本?以富人为本,以权贵为本,以男人为本,以女人为本。以自己人为本,还是以他人为本?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个普遍性概念,指抽去社会身份、等级和“官”“民”区别的所有的人。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人是具体、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虚幻的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能仅把“自己”当作具体、现实的人,而把“别人”当作抽象、虚幻的人。具体、现实的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存在于每个时代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和活动中。在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时空中的“人”有着不同的、具体的内涵。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立足于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关于以人的什么为本。人具有首要的、最重要的、第一位的价值。人至大无边,是世界的全部和一切。人是世界中的最高价值,如果离开人,世界万物就没有价值,也无所谓价值。以人为本就是要使人发展成为真正的人,使人真正的发展——真正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既是发展的本质力量,又是推动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必然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即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首要任务。
  
  二、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向
  
  为什么要以人为本呢?我们可以从四个层次来探讨。
  1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有何目的?实事求是根据人、事和时,其目的有所不同,但马克思主义提出实事求是的根本目的必然是以人为本。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一切剥削形态社会,都无不以对人的自主权利的剥夺和人的畸形发展作为前提和标志。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型社会,人既是社会发展的 出发点,又是根本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正是建立在以人为本这个基点之上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寻求一条克服人被异化、人被畸形发展的有效途径。《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最高标准,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普遍价值就在于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在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前途的重视,在于对穷苦人民的同情,进而对资本主义社会压抑人性、摧残人的生存方式的社会制度进行无情批判,探寻人的解放的现实途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离开对人生存价值的关怀,离开对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同情与声辩,离开对普通民众关切的感情,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而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
  2 以人为本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党的宗旨的具体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表述。以人为本是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宗旨与群众路线在当代中国的真正体现和集中表达。第一,以人为本同党的根本宗旨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是一脉相承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以人为本,都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牢记和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第一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生动体现。以人为本同党的宗旨本质都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其理论基础也同属于对人的本质认识,两者一脉相承。第二。以人为本是对党的宗旨的创新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宗旨不断探索深化的结果,以人为本继承了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的“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江泽民提出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思想,第一次将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作了理论上最准确、最全面、最本质的论述。以人为本是为人民服务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任务,具有最鲜明的时代特色。牢记和践行党的宗旨即是坚持以人为本。
  3 以人为本是解决人的“物化”问题的迫切要求。人的“物化”问题。是当代日益突出和最为根本的全球问题。商品经济是从人作为物的价值角度去看待人、重视人的。于是,人的价值被物化了,物成为衡量和评价人的尺度。物化现象在观念上的反映就是拜物教,对商品和金钱的崇拜成为一种社会心态,意味着物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精神深处。物化现象严重存在,具体表现在:一是人的需要被物化。每个人都具有不同需求,物化的人却把对物的占有看作唯一需要,忽视生存和发展需要,淡化人的精神和文化需要。成为拼命追逐“物”的经济动物。二是人的能力被物化。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倾向和巨大潜能,一些人却把自己的能力仅仅看作是拥有金钱的能力,忽视自身其他能力提高和潜能发掘。三是人与人的关系被物化。人在一定意义上是情感的存在。需要情感联系和感情依托。当人与人之间仅仅具有金钱关系时,亲情、爱情、友情等美好情感就会淡化。人们的情感世界“沙漠化”,导致“人文生态”恶化,人们不会拥有真正幸福生活。四是人的自由被物化。一些人把个人自由归结为资本带来的自由。认为只要拥有丰厚资本就一定能有自由,至于劳动、创造和心灵上的自由无足轻重。当人们一味追逐资本时,反会被“资本”奴役。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钱是以色列人的妒忌之神;在他面前,一切神都要退位。”钱蔑视人所崇拜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了商品。五是人的价值被物化。一些人把个人价值大小用金钱多少来衡量,极易造成为了经济利益忽略社会利益,为了占有“物”忽视自身发展。实际上,经济社会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如果人被物化了,就把经济发展这一手段当作了目的。人们不仅不能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反而被经济发展当作手段,受到物的奴役和统治。人把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成为外力随意摆布的玩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只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 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发展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也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因而,考察人类社会进步既要以生产力发展水平衡量,也要以人的价值实现程度来评价。前者是客观尺度、物的尺度,后者则是主观尺度、人的尺度,二者缺一不可。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历史新阶段,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面对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和变革,新形势新任务都要求我们党必须十分自觉地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在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同时,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当然,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解决诸如此类问题,顺利实现我们党提出的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发展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以人为本的必由之路
  
  社会需要以人为本,发展要以人为本,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呢?以人为本既是领导层的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更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我们每一个人需要以人为本,我们享受以人为本,也得付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要落实到个人,我们每个人都要时时处处要以人为本。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总体来说。尊重大致包涵以下方面:
  1 尊重人的生命和人格。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价值。正如伊利斯(Chriatian lilies)所说:“最重要的,也就是最高级别的权 利是生命权,因为它是所有其他权利的前提。”每个人的生命是一次性的、不可逆的、无可补偿的、无价的。珍惜并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是尊重人的价值的首要要求。生命也不是个人私有财产,它承载着众多社会义务和家庭责任,因此绝不轻言放弃生命,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不能采取伤害自己甚至结束自己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嘲笑有缺陷、不健全的生命,并尽自己的努力去维护别人的生命。注重自身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视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因性别、年龄、职业、民族、职务、社会地位等的不同,而辱及人格尊严。讲诚信、重承诺。努力做到以德服人、以德树威。努力培养自主选择行为方式,自觉承担行为责任的独立人格,不盲从也不自以为是,自觉地把完美人格的塑造与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
  2 尊重人的利益和权利。利益是社会生活的根本基础,权利是利益的合法化和集中体现。密尔指出:“毋庸置疑,人们的行为服从于他们的意志;他们的意志服从于他们的欲望:他们的欲望产生于其对善或恶的理解:换句话说,产生于他们的利益。”严格区分正当利益和不正当利益,正确对待人的正当利益和合理需要,对不正当利益则应努力抵制,合法、合情、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对损害自身利益的他人或行为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尊重自身利益,更要尊重他人的利益,不做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面对利益问题,不回避、不贬低、不夸大。正确解决自身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和矛盾,以人民最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谋求自身利益要采取正当手段。尊重、维护并正确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尊重并维护他人尤其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各种权利,例如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决定发展方向和途径的权利等。在注重自身权利的同时,应重视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只有充分尊重人的利益和权利,使社会各方面的合法利益和权利受到保障,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3 尊重人的能力和劳动。确立“能力本位”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树立能力意识,努力提高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正确认识能力与知识、素质的关系,把人的能力与道德品质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人尽其能、人尽其长、人尽其用。以自身能力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增强能力为人生价值取向,以“能力人”为人生奋斗目标。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和动力。国际劳工组织的《全球就业议程》指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人类必须依赖劳动而生存。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因而,要让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具体的劳动岗位,提供发挥其潜能的机会和条件。提供劳动时,应尽自己最大努力。不能得过且过、滥竽充数。享受别人劳动时。应认真对待他人付出。而不能随意地诋毁和贬低。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4 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与人不同,唯其如此,他们才是同类。人与人在种族、肤色、性别、文化、宗教、语言和其他具体的人性表现方面各不相同,正是这种不同使他们相似。要以宽容心态对待与己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行为、不同的生活方式,换而言之,所有人的个性和自由都应被理解和尊重。个性是个人的象征与性格的凝结,是其人格、尊严和价值的具体体现。张扬每个人的个性,对待新问题、新实践做到有独立思考和分析。不轻易唯书为上、唯经验为上、唯领导为上和唯权威为上。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勇于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原则但不固执己见,勇于表达不同的想法但不排斥与人交流,勇于表现自己但不过分夸张炫耀,勇于保持自身的独特与独立但不过分追求“另类”和“异端”。自由意味着自主而不放纵,平等并不等于简单地均衡。自由是在一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上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的体现。自由意味着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努力掌握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是违背规律、无视规律而为所欲为。自由意味着一定纪律下的自主性、灵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总之,“以人为本”关键在于尊重人,体现着价值尺度从“物”到“人”的转移,是关切现实人的命运和关怀人生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黑格尔有一个著名的命题“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这个命题警示我们,在和谐社会。每个人的权利都是一样的。我们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者要永远铭记,无论多么弱势的人,他也和我们一样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需要尊重和渴望尊重。如果“以人为本”将他们排除在外,他们就可能让我们出局。
  
  责任编辑:闫生金
其他文献
缘起  大班幼儿的建构能力逐步进入重建阶段,他们能将实际建筑物缩小成一定比例,用积木及辅助材料建构熟悉的建筑物。建构区里,孩子们常常会三五成群地建构“我们的幼儿园”,但是在作品评价时,往往出现不同的声音。  师:你们搭的是什么?  幼:我搭的是幼儿园,这是我们的班级。  幼:我们搭了幼儿园,这是我们的菜园。  幼:幼儿园很大,还有楼梯,还有和形馆。  师:恩,我们幼儿园很大,那怎样才能搭得更像我们
摘 要:民主执政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执政党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追求在执政活动中的应有体现。在当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的执政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国家学说与我国国情实际相结合、构建新型人民国家政权的伟大创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毋庸置疑的强大优势和生命力,它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民主执
摘要:传统意义上的司法裁判主要集中于适用法律的纠纷解决形象,然而司法裁判并非一种严格界定的概念,而是体现为一种政治经验。新的政治现实对传统意义上的司法裁判形象构成挑战,更提出了新的期待,司法裁判还应当具有政策实施及其规则确立的第二张面孔。全面正确理解司法裁判所具有的“两张面孔”及其相互关系,能够确保司法裁判在政治上的正确性、法律上的合法性以及伦理上的正当性,同时也为正确把握法院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角
[关键词]胡锦涛;“6.25”讲话;精神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8-O004-02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深入发展、成就卓著而同时各种矛盾问题愈益凸现、面临严峻考验和新的重大战略抉择的关键时刻,在万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
摘要:金圣叹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以“锦心绣口”说与“文成于难”说为中心的文学批评观念,不仅从方法论的角度给我们揭示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独特价值与审美性质,而且从文学与人生的角度深刻阐述了做文与做人的统一。  关键词:金圣叹;“锦心绣口”说;“文成于难”说;审美价值  金圣叹(1608—1661),名人瑞,号圣叹,是清代最为杰出的小说理论批评家。他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对于文学创作和鉴赏的见解、
摘要:我国城镇化已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本文以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实践为例,从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依托主导产业带动进城人口就业创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生态人文的特色宜居美好家园和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总结提出了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陕西省;城乡一体;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创新  中
[摘要]在现代女作家中,张爱玲以她冷静的眼光,细腻、独特的笔触,揭示出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生存状态。无论是《金锁记》中变态、阴戾的曹七巧,《倾城之恋》中智慧、运气的白流苏,还是《连环计》中泼辣、粗砺的霓喜,这些女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在为取得或维持合法的婚姻而努力,因为婚姻是她们求得生存的唯一出路。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婚姻;生存状态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新疆跨界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族意识膨胀、回归运动、民族分裂主义、跨国犯罪仅仅是新疆跨界民族问题的特殊表现形式,其实质是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危机。新疆跨界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共生互融又冲突对立,从我国地缘安全的视角看,国家认同高于民族认同。在国家认同的建构中要充分尊重与发展新疆少数民族也包括跨界民族的民族认同,实现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整合与互融,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
摘 要:通过对长安大学2006级5000余名新生(其中1050名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发现导致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使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克服心理困扰,摆脱不良心境,除对其给予外在的物质帮助外,还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使其重塑自我。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2-0098-03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村普遍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客的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农村面貌。十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的这种巨大变化及时进行了肯定和总结,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中国农村发展到新的阶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中央“一号”文件;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