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与历史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uub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人才重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的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效激发发散思维能力的前提。教师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要体现出创造性。教师要经常转换思维角度,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有意创设历史情境,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是历史发散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创新教学 历史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人才重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表现为不墨守成规,常常突破思维定势,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教育理论认为: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其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环节尤其重要。而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程式化的教学过程,造成了集中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优势,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太多的心理定势,从而缺乏思考的独立性和富有新意的想象,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笔者曾用北师大版教材中的“第8课《辛亥革命》”上过一堂大市公开教学研讨课,现以此次教学实践为例浅谈教师创新教学与学生历史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的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直接联系,如果教师拘泥于传统的机械性教学,就会扼杀学生创造思维的健康发展,使学生的创造力萎缩而失去生命。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创新教学以此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欲望。
  首先,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要体现出创造性。历史教材只为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这就促使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在《辛亥革命》的教学中,课前笔者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头在网上查找、下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然后让学生根据对史实的初步认识分别以“腐败的清王朝、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四部分内容为主题,发挥想象构思作画,要求是画中有史、史中有画。授课过程中笔者突破“讲、问、答”的传统教学方式,由学生充当主角向大家阐释自己画作的构思,并由其他学生做评论员,而自己则甘当配角,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适时地加以点拨、总结。整节课一直以学生“展示画作、阐释构思”为主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凸显,大量奇思妙想、独到的见解涌现,学生的创造力完全超出了笔者的预想。例如在学习“腐败的清王朝”这个内容时展示了两幅画作:
  1.《跳圈》
  
  学生乙:这幅画画的是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入侵时带光绪出逃的情景。她在途中宣布斩杀义和团。而义和团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却引来这个下场,足以说明清政府腐败透顶,是扶不得的。
  师:大家评一评,哪一位画得好?哪一位说得好?
  学生七嘴八舌地:都很好呀。如果从寓意的深刻性和画面的艺术性来看甲的画更好些。
  师:爱国反被砍头,这说明此时清政府已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政府?中国人民要想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应该怎么办?
  生:清政府已经成了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要想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象义和团那样仅仅反帝是不行的,同时还必须反清。
  师:很好。应该反清直至推翻清政府。那么是哪些人义无返顾的主动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呢?
  生:孙中山。
  师:应该说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上述实例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分别从一个知识点出发,进行大胆的发散联想,创作出富有新意的画作,再通过阐释构思进行集中思维,达到理解得精深透彻的目的,从而获得全新的思维成果。而在阐释和评论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能得到互补、升华。正如有人说: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还是一件物品,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其次,教师要经常转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单一的思维方式无法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可以打破思维定势,开拓学生的思路。例如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不仅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历史发散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理性、纵深发展。例如在“腐败的清王朝”一目的讲解中笔者这样说:满汉是一家,内讧只能给帝国主义侵略提供可乘之机,孙中山先生应该放弃革命理想和清政府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外敌,这才是救国救民的唯一正确的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反驳我的话。有学生说,不能联合,清政府是扶不起的阿斗;有学生说,中国有这么多强大的外敌,应该说服清政府和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御敌,团结就是力量;又有学生讲,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和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成了洋人的走狗、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不能联合;还有学生举例证明,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而慈禧太后却在逃跑途中发出“斩杀令”,致使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中失败了,事实证明清政府是人民的敌人。发散使思维更广阔,集中使思维更深入,在这个问题的争辩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次由发散发展到集中,结论是:只有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洋人的朝廷即清政府的统治,才是中国的出路。所以逆向思维训练也是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一种可行办法。
  再次,教师要有意创设历史情境,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历史情境的创设可缩短时空距离,使学生置身于再造的历史场景中,更好地感知、理解历史。因此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前提条件。创设历史情境的手段可谓多样,在本课中笔者采用了模拟朗读。
  例如屏幕打出:“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临时大总统誓词。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
  师:请大家揣摩一下,此时此刻孙中山是什么心情?
  生:激动。
  师:为什么?
  生:先生经过多年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夙愿,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师:你们大家各自试一试,模拟他的心情和口吻把誓词念一念。
  师:从这段誓词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把图谋民生幸福当成己任,还要为推翻满清政府继续努力,说明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奉献精神的伟人。
  师:再请大家齐声模拟朗读一下临时大总统誓词,感受一下他的高风亮节。
  这种看似简单的模拟朗读其实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思维发散的空间,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先生执着、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
  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是历史发散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十分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保持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没有什么价值,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大胆的、可贵的探索。有好奇心才有创新的欲望,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即使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要粗暴地否定,否则学生就会失去探索新知的乐趣,变得谨小慎微,创新欲望就会慢慢消失。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一定要小心保护。
  2.培养学生坚强的创新意志。
  生活中,既然是创新就意味着有风险。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具有百折不挠的创新意志,才可能最终获得硕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正是辛亥革命志士和以后的革命先烈们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学生的心灵受到史实的震撼后,会以伟人为楷模,学习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
  3.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例如下图《历史的车轮》:
  
  学生:第一棵树是一棵枯树,它的叶子已经落光了,这象征着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此时的中国已“危在旦夕”,很可能被“虫蛀”,就是被外国列强所侵蚀。第二棵树象征着中华民国成立后的中国,它已长出了嫩绿色的叶儿,此时的中国人民仿佛又看到了再生的希望。如果用树来形容,这时的中国,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师:我听明白了,该同学的意思是说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的构思非常巧妙,但是大家在听讲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个小小的问题?
  生:没有啊。
  师:我提示一下。枯树是指清政府,是不是清政府这棵枯树起死回生了?
  生:噢,不是的。
  师:那你们说,能不能用枯木逢春命名?
  生:不能。第二棵树应该是一棵新树。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课后同学们去想想该怎样命名此画比较合适。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勤于钻研,设计符合初中生认知心理的创新教学方案,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发散思维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为国家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其他文献
摘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记笔记、“加工”知识、联系知识、“以史为鉴”、科学记忆和解题,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关键词: 中学历史 创新 学习历史 方法    创新是时代的“灵魂”。“授之以渔”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师对教学规律的遵从,也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会历史智慧的“捷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更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一、让“记笔记”成
期刊
我在教学一线工作已十年有余,当初刚参加工作时的热情到如今已全部被教师本身所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所取代,面对一届不如一届的职高学生,在感叹其素质越来越差之余,常倍感挫败,无力回天,教学越来越难以开展,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几乎为零,一节课中大半节的时间都是教师在自说自话。这是事实,职高学生都是在几乎没有其它升学出路的情况下才选择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之差是无法否认的,而大部分学生也都对自己不抱任何希望,面
期刊
摘要: 本课题以阿克苏城区211名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高中学生化学学业成就归因的调查问卷为工具,进行调查和研究,探索高中学生学习化学行为归因认识的倾向及其规律性。结果表明:高中学生对化学学习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总体上倾向于内部归因,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自身努力程度、恒心与毅力、学习基础、教师的作用、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等方面。其中自我评价失败者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自身努力程度、恒心与毅力;自我评价成功
期刊
摘要: 现行大学考试制度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考试形式单一、内容刻板、考试功能未全面发挥、考试中充斥不公平现象等,由此导致了许多不良后果。本文从改变考试观念、打破考试垄断局面、增加考试内容灵活性、建立试题库四个角度论述改革大学考试制度的措施,并对改革做了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 高校考试制度 弊端 改革    一、引言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中心问题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
期刊
摘 要: 诗歌是通过音、意、象描绘自然和人文场景,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生活感悟的语言。本文从音韵、语言、意象三方面入手,解析英国诗人William Blake的短诗Laughing Song,感受它的语言魅力和美好意境。  关键词: 诗歌《欢笑之歌》 音韵 语言 意象    一、引言    诗歌是音乐的语言,不仅供人阅读和欣赏,还供人吟诵。诗歌通过它独具特色的音韵、节律、遣词、造句和修辞,向读者展现
期刊
摘 要: 本文提出要力足于网络阅读,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相整合,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促进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建立和完善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关键词: 网络阅读 训练 信息技术    在互联网这个最大的信息载体进入社会后,一个人要想跟上时代,成为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分子,就必须阅读——网上阅读。一直以来普通文本的课外读物的知识量
期刊
摘 要: 本文作者根据工作实践,就如何运用目标优化班级管理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班级管理 目标 优化    薛瑞萍老师说:“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想说:带好我的班,我就无怨无悔了。如何带好一个班?这绝不应仅仅是一种美好的心愿,而应是每个班主任内心深处最迫切的目标。若班主任有明确的目标并能指导孩子们确立目标,那其所带的班就一定会越来越好。以下是我在运用目标优化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的一
期刊
摘要: 本文就《基础会计》教学改革问题从四方面进行阐述:加强专业学习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制度版,教案写成活页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增强教学的互动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强实践性教学比重。  关键词: 《基础会计》 教学 改革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会计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
期刊
摘要: 本来用质疑和拓展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引导学生用“历史”的方法看历史,正确理解齐威王封建君主的专断;用“唯物”的方法评策士,理解邹忌的“曲线”进谏;用“实践”的方法论功过,正确评价齐威王和邹忌这一对君臣的功过;用“求是”的方法讲人格,加深对民主和畅所欲言的理解;用“客观”的方法读文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思考品质。  关键词: 质疑 拓展 培养 阅读 思考品质  
期刊
摘要: 许多学生都感到物理难学,尤其是力学部分。本文作者通过实例,具体分析了学生感到困难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指出,想要学好高中物理,一定要抓住牛顿运动定律和教材的体系。希望对广大的中学生和物理教师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中物理 牛顿运动定律 “跳出课本看课本”    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在教学之余听到最多的对高中物理的评价是“高中物理太难了,尤其是力学”。为什么物理学给人的感觉总是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