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基本字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
“信”之意
从人,从言。其意为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
古文说“信”
《孟子》: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信誓旦旦。《三国演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逸周书》: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左传》:信,国之宝也。《中庸》: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信”之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王安石
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司马光
一诚足以消万伪。——曹端
“信”之事
《曾子杀猪教子》
曾子的妻子要去市集,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妻便哄儿子说:“你就留在家里玩,等我回来后,我就杀猪给你吃。”当妻子从集市回来,看见曾子凖备杀猪。妻子连忙阻止说:“我只是跟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不能跟小孩子开玩笑。孩子年纪幼小,不懂知识,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听从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他,就等于教他学你那样骗人。母亲欺骗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于是,曾子杀了那头猪,并煮了猪肉给孩子吃。
“信”之意
从人,从言。其意为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
古文说“信”
《孟子》: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信誓旦旦。《三国演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逸周书》: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左传》:信,国之宝也。《中庸》: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信”之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王安石
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司马光
一诚足以消万伪。——曹端
“信”之事
《曾子杀猪教子》
曾子的妻子要去市集,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妻便哄儿子说:“你就留在家里玩,等我回来后,我就杀猪给你吃。”当妻子从集市回来,看见曾子凖备杀猪。妻子连忙阻止说:“我只是跟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不能跟小孩子开玩笑。孩子年纪幼小,不懂知识,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听从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他,就等于教他学你那样骗人。母亲欺骗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于是,曾子杀了那头猪,并煮了猪肉给孩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