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之境与“放心”之意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rushui_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文学长河中陶渊明不能跨越。这种不能跨越就在于“南山”意象所承载的“放心”之意,已经由陶渊明自己独特的生命哲学,上升为中国文人群体乃至国人的共有哲学,继而延及出周敦颐的“莲”、朱自清的“荷塘”、戴望舒的“雨巷”……本文遵循意象的规律,试图解析陶渊明在自然之中所体味的生命之“真”。
  关键词:陶渊明 “南山” 意象 “放心”之意
  能够存活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长河中的人物,一定有着鲜活的生命、深邃的思想、伟大的心灵。不论哪一个人编著的文学史版本,其中有一个人永远也不能跨越或忽略,他就是陶渊明。因为陶渊明是中国知识分子心底最深的文化烙印,已经幻化成了知识分子的自由灵魂,已经浓缩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永久符号。陶渊明独特的人生志趣与高洁的心灵,面对人生波折时的所思所想,与山水自然的相惺相惜,虽穿越千年而历久弥新,对于其后任何历史阶段的每个个体都会带来生命的启示。
  文人从古至今都是极其纠结的一个群体,也是极其敏感的一个群体,他们“心里颇不宁静”的时候显然要比俗世中的人来得更多,来得更快,追求心灵的安宁平和比俗世中的人来得更迫切。桃花源与乌托邦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俗世中的人来说显得太过遥远与虚幻,对于心思敏感的知识分子而言,这种心灵的安宁显得更加可遇而不可求。
  安宁的“南山”就是陶渊明为自己搭建的桃花源,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向往的心灵寄放之地。近代作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也感受到了这份安宁:“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戴望舒也安宁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从古代知识分子的“南山”到近代知识分子的“荷塘月色”或“雨巷”,中间有一千五百年的时间。在这段长河里,中国的知识分子依托“南山”,并创造了新的“放心之所”——“莲”。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正是在与“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的惺惺相惜中,周敦颐找到了感情的寄放与内心的安宁。顺着这样的思绪,我们仿佛找到了“南山”——“莲”——“荷塘月色”或“雨巷”一脉相承的关系。不论怎样的意象,其实探究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向往的心灵寄放之地,而陶渊明的“南山”可谓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寄托与心灵释放的本源。
  而要理解陶渊明的安宁,理解陶渊明的诗歌,探索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家建立在“南山”之脚,躬耕在“南山”之畔,陶渊明在“南山”之下采菊,在“南山”之下飲酒,与风、与云、与鸟、与松、与菊都成为契合的朋友,在与自然的交流中体会自然之真,感受生命之美。风、云、鸟、松、菊体现着陶渊明充盈天地之间的大爱,见证着陶渊明生命、理想、忠贞、自持的生发与完善,继而在“南山”之中孕育、发展出了陶渊明独特的诗人人格。所以,我们可以说,“南山”是陶渊明诗歌中的核心意象。在这个意象群体中,“南山”作为一个核心意象存在,并与其他几个意象一起,共同塑造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至境。
  那么,陶渊明在与“南山”的相看两不厌中,又体会到了什么人生至境呢?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庐”是一间田舍,前面的“结”更坚定了这间田舍也许就是一间茅草屋,一间栖居在荒郊野岭的具有隐居意义的草窝,但陶渊明却把这个居所安在了人境之中。这个安排有些出人意料,这是第一个反差。陶渊明的隐居之所虽然建立在人境之中,但是身处其中的作者并没有感觉到俗世的喧闹。这同样也是一种反差。一所建造在繁华闹市中的隐居之所“庐”,一个在人境之中却并没有感受车马喧闹的诗人。正是这两个对比才激起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内心之问。
  开篇直白地表达了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来打扰的畅快和自信。人境之中的喧闹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小民,俗世的尘嚣沾染了其中的每个人。但是隔绝喧嚣的方法并不在于与世隔绝,实际上,陶渊明在归隐之后并未断绝所有的往来,在他这个阶段所写作的诗歌中,也不乏与官场中人的往来唱和,那么陶渊明断绝的是哪种“车马喧”呢?我们可以从“车马”一词的含义说起。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有限,一般人出行都是靠步行,靠车马出行的一般都是有钱有势的阶层。在这里,陶渊明用车马的喧闹对断绝往来的人有了一个限定,他所断绝的正是具有功利性质的往来,陶渊明在此处否定的就是那个时代现实生活中的功利主义的人生准则。陶渊明在为官八十天之后就毅然辞去彭泽令,“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显然对功利性质的价值观给予了最彻底的否定。我们知道,人行于世,总要有自己的原则与追求。陶渊明否定了当时世道风行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必然要建立一个自成体系的人生哲学。有了这种生命哲学的陶渊明,才能处人境却无车马喧的烦恼,才能守住心灵,守住自己。那么他的人生哲学是什么呢?
  随后,作者自问自答,“问君何能尔?”这是作者的问,更是无数读者内心之问。“心远地自偏”这是作者的回答,更是无数读者内心的期盼。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隐居之地与心灵之所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我们讲“大隐隐于朝”。世事纷扰如棋局,而真正能超脱世外的,并不在于隔绝一切与外界的联系,而是在于个人能否守住自己的“灵台方寸山”,能否有一颗远离尘世之心。在这里,作者抛出了一个“心”的概念。心远离的是功利,是蝇营狗苟,你争我夺,走近的就是田园、自然、心灵。这份安宁,这样一种超然物外之心,怎么才能获得呢?这正是下文探索的问题。
  答案就是“心远”。“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不再崇尚世俗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而在探索一种新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了陶渊明在“南山”之畔践行的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内化为接近自然、感受自然、人的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统一和谐。
其他文献
摘 要: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表现主义代表作《毛猿》运用讽刺、荒诞等喜剧手法,表现了在美国工业文明高速发展时期人类失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找不到归属的悲剧主题。以喜剧手法表现悲剧主题是悲喜剧的主要特征。《毛猿》副标题“关于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中的“喜剧”正是指属于喜剧范畴的悲喜剧。  关键词:奥尼尔 《毛猿》 悲剧主题 喜剧手法 悲喜剧  《毛猿》是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戏剧代表作。这部作品通
摘 要: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以其走遍千山万水的自由洒脱风格,深受华语世界读者的热爱和追捧,曾经三次在文学界形成“三毛热”的文学现象。但是随着历史的健忘和多变,“三毛热”最终逐渐降温,淡出人们的视野。“三毛热”的升温与退潮,连缀了社会生活变动与文化价值取向位移的复杂内容。  关键词:三毛 “三毛热” 降温  台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在各个时代的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而在20世纪八
摘 要:海明威的《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在小说创作中成功借鉴了戏剧的表现技巧,这种借鉴主要表现为以对话代替叙述、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出人意料的高潮制造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海明威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 戏剧性因素 对话  海明威也许并不是一个写戏的高手{1},却是一个十分懂得在小说创作中借鉴戏剧写作技巧的作家,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这种借鉴充分表现在他发表于20世纪
摘 要:杜波伊斯的“双重意识”理论和白人女权主义、黑人男作家的文学一样,一直存在着一个盲区:黑人女性。本文梳理了女权主义的发展脉络以及黑人男性文学的发展,结合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来探讨在妇女主义视域下美国黑人生存的意义。  关键词:妇女主义 双重意识 黑人性 黑人文化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的黑人文学“哈莱姆复兴”见证了理查德·赖特和拉尔夫·艾利森为代表以突出黑人与白人矛盾的“抗议文学”形
摘 要:在對春晚的吐槽声、抱怨声、质疑声此起彼伏的新媒体时代里,人们对春晚的挑剔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春晚文艺工作者也表示春晚越来越难办。那到底春晚是什么?春晚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它需要彰显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它需要满足观众哪些方面的心理期待?马年春晚片头以人性化的方式考问并回答了“春晚是什么”这一陈旧却常谈常新的问题;羊年《春晚序曲》更以一种影像视听化的风格场面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摘 要:重逢诗是人类情感的体现,《诗经》以降,重逢诗不乏佳篇,但向来少有人关注。本文集中论说元稹和白居易的重逢诗,并从时代背景、佛教文化濡染等方面分析元白与李杜重逢诗的差异。希望能提出“重逢诗”这个概念,供学界参考,也希望能为元白诗歌研究添砖加瓦。  关键词:元稹 白居易 重逢诗  重逢时的所怀所感,是人类真挚情感的流露,形诸诗歌,可以称之为“重逢诗”。相比于送别诗,重逢诗是经历了几多相思愁苦、几
摘 要:进入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的脚步,小说创作开始将艺术笔触聚焦在人性描写上,使得新时期小说开始向文学本体复归,重新焕发出启蒙的曙光。从20世纪80年代的高晓声、张一弓、何士光,到20世纪90年代的毕飞宇、余华、李锐,再到新世纪的阎连科、刘庆邦、贾平凹等作家,继承“五四”启蒙主义思想传统,在揭示精神创伤,述说历史苦痛,展示民间苦难的同时,批判国民的灵魂痼疾,关注个体的存在价值,发掘平凡的人
摘 要:身为北大学人的洪子诚和陈平原在文学史研究中深受北大重“史”传统的影响,都注重对于史料的发掘、整理、分析和把握。二人都有着史家之眼光,认为看问题应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而在具体操作上,对“回到历史现场”的强调则显示了他们作为史家对于真相的执着追寻。此外,二人在拥有历史理性的同时并没有失去文人对于文学性与感性的追求。洪子诚与陈平原所具有的史家风度与史家精神和他们所坚持的“论从史出、以史证论
摘 要: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惜春是一个着墨很少,但个性鲜明、形象突出、敢于抗争的人。大观园这一小社会让惜春心灰意冷,了悟遁世。环境造就了她的性格,贾府由上而下的世态炎凉、三个姐姐的悲惨命运让惜春看破红尘,“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值得深思。  关键词:形象分析 惜春 心冷 了悟  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四位女性。“四春”的取名是因为她们都
摘 要:相较于《人生》中进城难的高加林,新时期的农裔知识分子杨科和邵景文则顺利进城,他们虽成为“城里人”,但农裔城籍的身份使得他们既得不到城里人的认可,也被村里人排除在外;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出于对名利的渴求,他们成为权力的依附者、金钱的奴隶,而对尊重的渴求和身份的丧失导致他们精神下行和自我堕落。  关键词:农裔 知识分子 身份 迷失 沉沦  中国设置的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使城市与农村的差异由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