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数次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到党与政府关系的改革、政府内部改革以及政府与企业、社会、公民关系的改革等等,其中无一不透露着政府为顺应时代发展大局而变革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的高瞻远瞩的目光和决心。从历次的改革成效与社会反响来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了从以注重传统意义上的“权力”向更多的关注公民“权利”的观念转变,开始更多的关注民生、关注百姓。本文从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研究中,总结出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应有的一些价值取向,以便更好的为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关键词:行政管理改革;价值取向;权力本位;权利本位;以民为本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096-02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们国家对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然而时代在改变,政治体制的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究竟什么样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适合中国的国情,什么样的价值理念能够用于指导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述
1.行政管理体制概述
所谓行政管理体制,其实就是指由行政主体结构、法定职权、法定管理程序和运行机制等构成的有机体系及其相关法律制度。[1]行政主体、管理权力、相关机制和法律制度构成了行政管理体制的四个基本要素,简单的说就是揭示由谁管理、管理什么以及怎么去管理等问题。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本质
体制改革就是一场“革命”,就是在体制内部进行的一场对和现实社会发展产生矛盾和阻碍的部分体制进行更改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对行政主体、管理权力和权限、相关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与现实社会的不适应性进行革命。究其本质来讲,就是要解决如何调配好公权力的行使与公民利益保障的关系,也即权力和利益的关系,当然这里面也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客体的权利保障。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及经验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经历了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6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落脚点基本上是精简机构、精简人员、转变职能、提高效率。[2]
1982年机构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改革,适应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需要,着力改变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人浮于事等状况,明确行政、事业、企业的界限,精简机构,提高素质。1988年机构改革,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减少专业部门对企业的干预,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1993年机构改革,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中心内容是“政企分开”。1998年机构改革,是194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在转变职能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实现政企分开,同时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2003年机构改革,着重对国有资产管理、宏观调控、金融监管、流通管理、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体制进行了调整。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出发,统筹兼顾,在一些关键领域迈出重要步伐。改革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二是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是积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同时,按照把政府该管的事切实管好的要求,加强了宏观调控、能源管理、环境保护以及住房、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
这六次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一是实现了政府职能的重大转变,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上来;二是政府机构得到了精简;三是政府的管理方式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工作效率更高,工作透明化和公开化幅度更大,执政为民的理念也不断加强。[3]
总结这六次改革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要取得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第一要立足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第二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第三改革必须持续渐进,分步实施,不可一蹴而就;第四改革必须理清社会各方关系,作为改革主体的政府,必须给自己合理定位。第五要统筹兼顾,统一领导,分级负责。[4]
三、“权力本位”与“权利本位”
1.权力本位
“权力本位”现象在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受两千年封建专制政体,集权主义和宗法伦理文化的影响,这种思想一直到现在都在毒害着我国部分公务人员,腐蚀者我国的政体和国家,滋生出一幕幕触目惊心的贪污腐败。
“权力本位”观念的实质是“权力崇拜”。这种观念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有种种表现:一是以权力为尊,认权不认人,认权不认理,认权不认法;二是唯上是听,唯权是从,在工作中只对上级领导和权力机构负责,不从实际出发,不讲实事求是,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三是追逐权力,通过行贿等手段“买官”等等。(参见张文喜《“权力本位”该改一改了》)
从以上表现可以看出,“权力本位”观念危害无穷,它使的政府官员为谋求利益而忘记自身的本职,拼命追逐权力,这将会败坏我国政府的现象,离间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非常不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前进。
2.权利本位
“权利本位”,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国家权力与人民权利的关系中,人民权利是决定性的,根本的;在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权利是决定性的,起主导作用的。
“权利本位”体现了注重人的权利,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保护人,维护人民的利益,体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主张。
四、以民为本的理论依据——委托责任关系理论[5]
该理论认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于人民不便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因而要靠确立一种合理程序推选人民的代表或官员组成政府,行使国家的管理权。但是政府及其官员权力的行使,要基于人民群众的同意。人民与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责任关系”。人民把权力委托给政府,首先是人民要求政府管理社会秩序、提供公共服务,由于权力是政府履行责任必不可少的工具,人民必须根据政府履行责任的需要赋予相应的权力。政府则向人们负责,如果政府违背人民的意志,损害人民的利益,或行使权力超出法定范围,应对人民承担政治责任,直到受到处罚。因此人民在向政府委托授权的同时,规定了政府应负的责任,并保留了对政府履责情况监督的权利。
这个理论很好的诠释了“执政为民”理念的正确性,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官员自身权力的来源,以及官员认真履行其职责的重要性。是人民赋予了官员的权力,人民让渡一定的权力是为了让官员给其提供服务,而不是让官员以“权力本位”作为其执政理念,忽视和损害人民的权利。同时人民也不是白白让官员为自己服务,而是通过税收的方式给予官员报酬,可以说是人民给了政府官员立足社会的机会,让其享受高于普通人的待遇,可惜的是某些官员怎么也读不懂这些道理!
五、从“权力”到“权利”,厘清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有的价值取向
综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三十年的艰难路程,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改革实现了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转变,从最初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到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我国政府逐渐地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工作重点,以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轴心,更多的关注人的权利,体现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地位,更多的实现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和谐共处。然而社会在进步,新的问题和矛盾也是层出不穷,为了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展,在总结历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上,笔者认为中国式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该遵循以下的价值取向:
1.以中国国情为出发点的价值取向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人口众多,国情复杂,所以任何制度和理念的出发都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立足我国的根本国情,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政策”的实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立足国情才能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道路上顺应民意,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2.坚持以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理念指导
中华民族历来提倡“以和为贵”,党中央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民主治法,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应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大局,通过改革更好的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当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但并不是盲目的发展,我们还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引导下,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不至于走弯路。
3.以“实实在在的去解决问题”为根本出发点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为了实实在在的去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而改革,是为了解决行政体制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相适应的改革,从而使行政管理体制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4.“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正如“委托责任关系理论”中描述的那样,人民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力给政府官员,让他们来管理国家,代替他们行使权力。因此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体——政府,无论是在制定政策还是在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时候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体现“以民为本”,理顺政府与人民的关系,调配好稀有的公权力与公民的私权利之间的关系,关注民意,体察民情。老百姓是水,国家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证明,以民为本,顺应民意的王朝才能长治久安。因此改革要以“以民为本”为价值取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六、总结
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都要归结到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中。社会在进步,各种复杂的问题依然会出现,如何合理的解决这些矛盾,摆正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仍然是我国行政管理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参考文献:
[1]青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思维[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5.
[2]第6次改革目标:服务型政府[J].刊中报,2008,(4):20.
[3]周天勇等著.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三十年[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7-48.
[4]张志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思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16.
[5]陈国权等著.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M].
关键词:行政管理改革;价值取向;权力本位;权利本位;以民为本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096-02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们国家对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然而时代在改变,政治体制的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究竟什么样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适合中国的国情,什么样的价值理念能够用于指导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述
1.行政管理体制概述
所谓行政管理体制,其实就是指由行政主体结构、法定职权、法定管理程序和运行机制等构成的有机体系及其相关法律制度。[1]行政主体、管理权力、相关机制和法律制度构成了行政管理体制的四个基本要素,简单的说就是揭示由谁管理、管理什么以及怎么去管理等问题。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本质
体制改革就是一场“革命”,就是在体制内部进行的一场对和现实社会发展产生矛盾和阻碍的部分体制进行更改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对行政主体、管理权力和权限、相关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与现实社会的不适应性进行革命。究其本质来讲,就是要解决如何调配好公权力的行使与公民利益保障的关系,也即权力和利益的关系,当然这里面也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客体的权利保障。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及经验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经历了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6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落脚点基本上是精简机构、精简人员、转变职能、提高效率。[2]
1982年机构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改革,适应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需要,着力改变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人浮于事等状况,明确行政、事业、企业的界限,精简机构,提高素质。1988年机构改革,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减少专业部门对企业的干预,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1993年机构改革,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中心内容是“政企分开”。1998年机构改革,是194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在转变职能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实现政企分开,同时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2003年机构改革,着重对国有资产管理、宏观调控、金融监管、流通管理、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体制进行了调整。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出发,统筹兼顾,在一些关键领域迈出重要步伐。改革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二是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是积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同时,按照把政府该管的事切实管好的要求,加强了宏观调控、能源管理、环境保护以及住房、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
这六次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一是实现了政府职能的重大转变,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上来;二是政府机构得到了精简;三是政府的管理方式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工作效率更高,工作透明化和公开化幅度更大,执政为民的理念也不断加强。[3]
总结这六次改革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要取得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第一要立足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第二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第三改革必须持续渐进,分步实施,不可一蹴而就;第四改革必须理清社会各方关系,作为改革主体的政府,必须给自己合理定位。第五要统筹兼顾,统一领导,分级负责。[4]
三、“权力本位”与“权利本位”
1.权力本位
“权力本位”现象在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受两千年封建专制政体,集权主义和宗法伦理文化的影响,这种思想一直到现在都在毒害着我国部分公务人员,腐蚀者我国的政体和国家,滋生出一幕幕触目惊心的贪污腐败。
“权力本位”观念的实质是“权力崇拜”。这种观念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有种种表现:一是以权力为尊,认权不认人,认权不认理,认权不认法;二是唯上是听,唯权是从,在工作中只对上级领导和权力机构负责,不从实际出发,不讲实事求是,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三是追逐权力,通过行贿等手段“买官”等等。(参见张文喜《“权力本位”该改一改了》)
从以上表现可以看出,“权力本位”观念危害无穷,它使的政府官员为谋求利益而忘记自身的本职,拼命追逐权力,这将会败坏我国政府的现象,离间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非常不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前进。
2.权利本位
“权利本位”,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国家权力与人民权利的关系中,人民权利是决定性的,根本的;在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权利是决定性的,起主导作用的。
“权利本位”体现了注重人的权利,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保护人,维护人民的利益,体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主张。
四、以民为本的理论依据——委托责任关系理论[5]
该理论认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于人民不便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因而要靠确立一种合理程序推选人民的代表或官员组成政府,行使国家的管理权。但是政府及其官员权力的行使,要基于人民群众的同意。人民与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责任关系”。人民把权力委托给政府,首先是人民要求政府管理社会秩序、提供公共服务,由于权力是政府履行责任必不可少的工具,人民必须根据政府履行责任的需要赋予相应的权力。政府则向人们负责,如果政府违背人民的意志,损害人民的利益,或行使权力超出法定范围,应对人民承担政治责任,直到受到处罚。因此人民在向政府委托授权的同时,规定了政府应负的责任,并保留了对政府履责情况监督的权利。
这个理论很好的诠释了“执政为民”理念的正确性,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官员自身权力的来源,以及官员认真履行其职责的重要性。是人民赋予了官员的权力,人民让渡一定的权力是为了让官员给其提供服务,而不是让官员以“权力本位”作为其执政理念,忽视和损害人民的权利。同时人民也不是白白让官员为自己服务,而是通过税收的方式给予官员报酬,可以说是人民给了政府官员立足社会的机会,让其享受高于普通人的待遇,可惜的是某些官员怎么也读不懂这些道理!
五、从“权力”到“权利”,厘清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有的价值取向
综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三十年的艰难路程,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改革实现了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转变,从最初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到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我国政府逐渐地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工作重点,以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轴心,更多的关注人的权利,体现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地位,更多的实现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和谐共处。然而社会在进步,新的问题和矛盾也是层出不穷,为了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展,在总结历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上,笔者认为中国式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该遵循以下的价值取向:
1.以中国国情为出发点的价值取向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人口众多,国情复杂,所以任何制度和理念的出发都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立足我国的根本国情,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政策”的实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立足国情才能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道路上顺应民意,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2.坚持以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理念指导
中华民族历来提倡“以和为贵”,党中央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民主治法,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应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大局,通过改革更好的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当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但并不是盲目的发展,我们还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引导下,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不至于走弯路。
3.以“实实在在的去解决问题”为根本出发点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为了实实在在的去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而改革,是为了解决行政体制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相适应的改革,从而使行政管理体制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4.“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正如“委托责任关系理论”中描述的那样,人民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力给政府官员,让他们来管理国家,代替他们行使权力。因此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体——政府,无论是在制定政策还是在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时候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体现“以民为本”,理顺政府与人民的关系,调配好稀有的公权力与公民的私权利之间的关系,关注民意,体察民情。老百姓是水,国家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证明,以民为本,顺应民意的王朝才能长治久安。因此改革要以“以民为本”为价值取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六、总结
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都要归结到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中。社会在进步,各种复杂的问题依然会出现,如何合理的解决这些矛盾,摆正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仍然是我国行政管理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参考文献:
[1]青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思维[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5.
[2]第6次改革目标:服务型政府[J].刊中报,2008,(4):20.
[3]周天勇等著.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三十年[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7-48.
[4]张志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思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16.
[5]陈国权等著.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