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编排特点及实施建议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shha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教材在古诗词选编方面除了课标推荐的古诗词以外,又增加了一些,相较于以往版本的语文教材来说,古诗词的篇目是最多的,这充分体现了编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那么,统编本教材中的古诗词该怎么教?怎样才能真正把编者的意图落到实处呢?
  一、统编本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特点
  打开统编本教材,仔细研读教材中的古诗词就会发现,古诗词在编排上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选文具有经典性
  统编本教材中的古诗词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是以经典的诗词为主。教材中的古诗词主要来源于经、史、子、集中的经典之作,涵盖了咏物、咏史、言志、边塞、田园、山水、送别、思乡等类别,而且选入的多数是名家的一些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是经典中的经典,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有助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
  2.凸显了人文价值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传承与发展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命脉所在。统编本教材中的古诗词特别注重向学生进行健康积极的价值观的传递与渗透。比如,有的作品饱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有的作品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优秀人物的高洁品质的赞赏与追求,有些作品能够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和个人修养,有些作品流露出对我国山水的喜爱与赞美,有些作品蕴含着一定的道理,等等。阅读这些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高尚品格的熏陶与渗透,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3.逻辑与序列明显
  统编本教材中的古诗词在编排上注重循序渐进,这主要表现为依据年段特点篇目的增多以及篇幅的增长。在体裁方面,基于小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主要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为主,随着学生们年级的升高,第二学段出现了词,第三学段出现了稍长的律诗、乐府诗等。随着古诗词数量的增加,篇幅的增长,体裁的丰富,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难度也逐步提升了。教师要把握古诗词的编排特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语感,为学生今后的古诗词学习奠定基础。
  二、统编本教材中古诗词教学实施建议
  1.紧扣年段教学目标
  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同年段的古诗词教学目标是有区别的,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年段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不拔高,不降低,以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效果。
  统编本教材中低年级课本中选编的古诗内容比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只要能够正确流利地把古诗词大致读下来,基本上就能够理解其意思,教师只需要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即可。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除了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之外,学生应熟读古诗,背诵古诗,大致了解古诗意思,能够想象出古诗描写的画面。到了中年级之后,教材中的古诗词依据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适当编排了注释,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注释,自己读懂古诗的意思,想象出古诗描写的画面,对学生体会诗词所描写情感方面的要求不高。如《赠刘景文》(三年级上册)这首诗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能够明白古诗描写的季节是什么时候,什么样的景色以及大致内容是什么,就达到要求了,至于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送给朋友,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复杂经历和情感则不作要求。到了高年级之后,难度则有所提升,要学生在借助注释理解古诗词意思的基础上,逐步体会其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五年级上册的《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这三首古诗,教材中就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把握了这些以后,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更明确,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
  2.合理运用语文要素
  古诗词是一种特殊的体裁,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不能与普通的阅读教学等同。在教学中,也有一些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恰好与本单位的语文要素等同,教师就要注重语文要素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落实。
  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因此,在本单元古诗《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这个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落实。如果一些单元中的语文要素与古诗词的关系不大,教师只需要围绕课后练习要求引领学生对古诗词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体会即可,无须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3.读准字音,以诵读背诵为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以看出反复读的重要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鼓励学生反复诵读对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思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语感的把握。在古诗词朗读过程中,无须让学生运用夸张的语气,也无须过分强调停顿,只要学生能够做到自然停顿、读准字音即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朗读古诗词的时候,让学生按照现代普通话读音朗读即可,不需要把某些字读得“押韵”。
  如在教学《山行》(三年级上册)这首诗的时候,“远上寒山石径斜”一句中的“斜”为何读xié而不读xiá呢?这是因为在创作这首古诗词的时候,“斜、家、花”这三个字是押韵的,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语音的演变,“斜”字的读音逐渐和“家、花”二字不押韵了,后人试图让它押韵,就把它读作xiá,用术语来说这种做法叫作“叶韵”。但其实“叶韵”的方法是由于后人无视语音演变的实际规律而擅自创造的一些看似和谐的读音,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因此作为一名现代人,按照现代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把字读准即可,不需要特别的改动。像这样的读法还有许多,如《回乡偶书》这首诗中“鬓毛衰”的“衰”字,《敕勒川》这首词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野”字等,由于这些生字读音的变化是由于语音演变导致的,因此教师就无须在古代怎么读上纠结过多,只要让学生把字音读准确就行了,这也是统编本教材中古诗词教学特别需要学生做到的。
  4.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在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时候,不同的学生会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如果教师过多引入视频资料,会影响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少一种个性的色彩。
  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年级上册)这首诗主要以凝练、精巧的语言描绘了夏日骤雨的景象,尤其是描写了由阴到晴再到雨的变化,是对现实中下雨情境的文學化的再创造。在学生诵读古诗的时候,教师要鼓励他们边读边想象,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作者精巧的表达。这个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化体悟的过程,也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达到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目的。
  5.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编者对古诗词要求的初衷是让学生能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诗词所流露的韵律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爱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因此,对小学生来说,对古诗词的意思大致理解即可,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
  如在教学《塞下曲》(四年级下册)这首诗的时候,在读“欲将轻骑逐”这句诗的时候,在“将”字的读音上,根据五言格律应该读阴平,但在意思的理解上则有多种说法,有学生认为可以释义为“携带”等,也可以把“欲将”视为同义复词,释义为“想要”等都可以说通,但不管为哪种释义,都不影响学生诵读。因此,在学生诵读这首诗的时候,教师无须在这个字的具体意思上过多纠结,只要学生能够大致疏通诗意即可,这也是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的度。
  在教学统编本教材古诗词时,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感受经典作品中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等方面,鼓励学生从古诗词作品中吸取宝贵的精神食粮,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六合区瓜埠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汉字的内涵非常丰富,虽然音和形之间是机械的联系,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字理帮助学生有效掌握义与音、形的联系,增加识别汉字的准确度。汉字的“字理”,就是指根据字义来建构字形的依据,大部分汉字都具有表意性的特点,因此结合汉字构字原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感觉学习汉字乐趣无穷,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演示字理,激发识字兴趣  象形字的构字特点是通过描画事物的形体来凸显事物的特征,如鸟、鱼、川等
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阅读是学生对文本语言关注的过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就在于思维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要紧扣文本,相机培养学生科学而严谨的思维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王荣生教授曾经指出:语篇的理解是一种受文体制约的思维。阅读要把诗歌当诗歌读,要把散文当散文读,要把小说当小说读。因此,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明确其不同的文体,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其本质就是要让学生在不同文体
在教学中,口语交际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然而现实中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度不够,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是想起一个话题就与学生交流一下,并且在交流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种交际教学模式下,大多数学生的思维都会受到教师的影响,自身的交际需求也会受到一定限制。久而久之,学生对交际的需求逐渐降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有所降低。那么,怎样的交际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这就需要教学走出知识性教学狭隘的小圈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然而,不少教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淡化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殊不知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并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丰富的思维活动,在诊断、反思、质疑等思维活动中,引导学生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提出的习作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课标把“记实作文”纳入了高年级习作教学的主要内容,可见对记实作文的重视。记实,就是记叙真实的内容,记实作文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准确地表现自己观察到的人、事、物、景以及所思、所想、所感等,着重强调内容表达的真实性。学生学会写记实作文,除了需要关注生活、留心观察、从真实的生活中获得源头活水以外,还要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是课堂的主体。关注学生个性特质,落实生本地位,是铸造高效课堂的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尝试运用“小先生制”,彰显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奠基。  一、落实自主感知,夯实“小先生制”的推进基础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将学生从传统理念下的填鸭式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
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其中古典诗词就是博大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不仅积淀了民族精神的内核思想,还传承了民族精神的情感和文化,读起来或意境悠远,或气象万千,或令人动容,或情趣盎然……但当这些民族文化的经典进入教材,走进学生的视野时,却往往变得索然无趣,这就需要教师对当下的古诗词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审视,让古典诗词教学充满灵性。下面笔者以《江雪》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紧扣古典诗词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很大程度上能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有助于沟通师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内在思维。  一、把握课堂实际,凸显导入的针对性  成功的课堂导入,一定要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既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也要针对学生内在的原始经验,拉近学生实际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  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教师紧扣
本文题目源自这组文稿中朱国忠老师的一句话说:“只有紧紧抓住自然慈母的衣襟,儿童才有生命的绿色。”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泥森林无限制蔓延,使“农村”或乡土的范围日渐萎缩,在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江苏,当下的农村学生很有可能成为“末代村童”。其实,他们也早已不是如清代高鼎笔下的村童那般的形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他们的日常起居里、学习活动中,往往有着现代技术、现代生活方式与
“老师,今天下雨了,我想学习《山雨》一课的写作手法描写雨景。”“老师,《跑进家来的松鼠》是不是可以写个续呀?”……每学完一篇新课文,走进教室,我总会听到学生这样的请求,看着学生兴奋的眼神,我心里充满了喜悦。  学生怕写习作,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困境。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巧妙地安排课堂中的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