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学校计算机病毒防治探讨

来源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p121554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高专学校普遍建立有计算机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学教室。在高职高专学校的计算机使用过程中,计算机病毒是最大的安全因素之一。如何进行学校的计算机进行病毒防治需要科学的策略。
  关键词:学校;计算机;病毒;防治
  中图分类号:TP309.5
  这些年科技工具的发展很快,特别是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迅速。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必备工具之一,它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方式。但是,计算机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计算机病毒就是其中典型的安全威胁。对于学校来讲,是计算机的应用较为广泛的地方,计算机病毒的威胁更是给学校的教学、行政管理带来一定程度的困扰。
  1 高职高专学校计算机的应用现状
  高职专科学校都建设有行政办公网络、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学系统。这些计算机网络维系着学校的教学、行政、学生学习的正常运行。任何环节出现安全隐患,都会给学校正常工作带来威胁。
  大多高职高专学校都拥有校园网。教师通过校园网络完成教学设计、教学辅导、教学评价等工作。一般的高职高专学校都要会给每位教师设置一台办公电脑。或者,至少也给每个教研室设置一台电脑。特别是办公室里,多人使用一台电脑时,每个的使用习惯、上网习惯不一样,特别容易感染计算机病毒。
  高职高专学校这几年通过教学改革,完善了教学硬件设备,都建设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或将传统的教室升级为多媒体教室。这样,基本上每个教室都存在教学电脑。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使用电脑,学生往往利用U盘复制教师的教学资料,提高了电脑中病毒的机率。
  高职高专学校都建设有计算机机房,用于学生的计算机课程或相关课程的学习、上网进行资料检索。学生在使用电脑时会带上自己的U盘或手机,连接上电脑,给机房电脑的安全带来威胁。
  2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也是一种程序,是一种区别于正常计算机程序的特殊的程序。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具有破坏力的、依附在正常程序中的具有极强自我复制、破坏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一段特殊的程序。
  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是伴随计算机程序的发展而产生的。计算机程序从上个世纪产生以来,种类越来越多,破坏力越来越大。计算机病毒无处不在。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变得更得更加容易。早期的计算机病毒仅仅是破坏文件和计算机存储设备,当今的计算机病毒的破坏力能够破坏一切计算机的软件硬件资源。
  3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计算机病毒不同于一般的程序,它具有鲜明的特征。例如,自我复制的特征、具有潜伏 性、隐蔽性特征。
  3.1 自我复制的特征
  这是早期计算机病毒最大的特征之一。一旦计算机感染了病毒,病毒程序能够迅速的进行自我复制,并且是不断复制。
  3.2 潜伏性的特征
  计算机感染了病毒后,计算机病毒程序会潜伏在计算机里,计算机用户一般不会发觉,只有当条件满足,计算机病毒就会发作,这给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带来困扰。
  3.3 隐蔽性的特征
  计算机感染病毒,用户不能识别。计算机病毒往往隐蔽在正常程序之中,或伴随正常程序。当用户复制正常程序或运行正常程序时,病毒会跟着被复制。
  3.4 感染性的特征
  早期病毒感染可执行文件,但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在发展,它可以感染各种类型的计算机文件。用户使用计算机存储设备复制文件,或者使用计算机网络传送文件时,都是病毒感染的途径。
  4 高职高专校园计算机病毒防治策略
  针对于高职高专学校的计算机使用情况,和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笔者提出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
  4.1 建立建全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
  高职高专学校不同于一般的使用环境,人员多,使用环境复杂。因此,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保障计算机安全的管理制度。从制度的高度重视计算机安全的程度。有些学校认为计算机的使用都是专人专用,没有必要制定制度进行管理。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随着高职高专学校的计算机的增加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用户,从源头上减少不安全的因素。对于早期建立了管理制度的学校,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计算机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情况,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争取从制度上杜绝一些不必要的不安全因素。
  当然,仅仅制定制度是不够的。有些学校制定了严谨的制度,可是管理不到位,不安全因素照常存在。制度是要执行才有效力的。因此,依照制度进行管理,不要将制度当作摆设,督促用户和管理人员遵守制度才是内功,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特别是加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加强管理人员的安全制度学习,是保障校园计算机安全的保障。
  4.2 加强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病毒培训
  计算机病毒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一般用户是一知半解。高职高专学校在管理这块还是做得到位。但是管理人员一般只做到了开机、关机,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一般是敬而远之。如果说计算机病毒的查杀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那么学校应该在管理人员层面开展计算机病毒知识和预防的培训,特别是预防意识的培养。计算机一般管理人员要做到预防計算机病毒的意识,提醒和监督计算机用户的使用状态,例如教师和学生的U盘等移动设备的使用。专业管理人员就要做到防、治结合的培训。
  4.3 安装软硬件病毒查杀软件
  随着计算机病毒的泛滥,仅仅靠制度和管理人员的预防是不够的,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计算机病毒防不胜防,无孔不入,给人们的计算机应用带来很大的困扰。因此,我们要采取技术手段来防、治病毒。
  根据学校的经济实力,可以购买计算机病毒查杀软件。计算机病毒查杀软件分为单机版和网络版,现在很多查杀软件还是免费的,这是用户的福音。在每台电脑里安装计算机病毒查杀软件,或是安装计算机网络查杀软件。并且,专人管理病毒查杀软件,让这些查杀软件及时更新病毒库,保证软件里的病毒库是处于最新状态,能够防治较新的病毒。
  4.4 预防为主
  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策略应当以预防为主。除了加强管理人员的意识培训,还要加强用户的意识培训和培养。高职高专的计算机使用人员是特定的用户群体,其中多数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学校应当利用各种形式的培训或是讲座,或是其他形式的宣讲途径,培养这些用户使用计算机的正常意识和操作,增强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意识和措施操作。这样基本上从源头上做到了基本的预防,能够尽可能减少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感染计算机病毒的机率。
  5 结束语
  高职高专学校的计算机拥有量越来越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一些影响。如何管理好校园内的计算机是一门学问。很多学校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计算机存储设备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会是长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梁勇.浅谈计算机病毒[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
  [2]王健,黄裕.谈计算机反病毒技术[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5.
  [3]王燕,王永波.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新特点与防范措施[J].福建电脑,2010,2.
  [4]何华平.计算机反病毒技术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0.
  作者简介:黄晨曦(1983-),男,重庆万州人,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120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原有门诊流程弊端的分析,加之我院门诊医生工作站及“门诊一卡通”的应用,优化门诊就诊流程,提出了以医生工作站为核心,以病人为中心的门诊流程改造方案。  关键词:医院;门诊医生工作站;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4-0000-02  1 背景  2011年7月我院的HIS进行更换,门诊的挂号、收费、发药都实行了计算
目的观察标准大骨瓣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骨
目的 研究分析采用血浆D-二聚体检测联合丹参酮预防和治疗产后血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300例产后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两组,每组
目的观察老年胃溃疡出血患者再出血采用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急诊收治的老年胃溃疡出血再出血患者60例,所有患者随机实验、对
随着计算机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软件工具被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而另一方面,J2EE技术作为一项开源的技术,在应用程序开发过程中备受关注。本文以J2EE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上的应用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网络市场逐渐繁荣,网络安全性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高校是教育、科研、交流的重要基地,当下对网络有着较高的需求,为方便于高校师生日常工作
探讨了利用储能—落锤冲击试验法测试材料低温止裂性能的原理,得出了9%镍钢的止裂韧性值,并与大型双重拉伸试验结果进行初步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储能—落锤冲击试验法装置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民族是发现、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茶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精湛的采制技术,形成了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中国
一段时期以来,部分企业自身主体专业的人才流失现象日益严重,而多元产业招纳进来的相关专业人才又难以留住,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企业自
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非稳态气体射流的发展及碰壁过程,作为了解柴油机喷雾混气形成过程的辅助手段。计算中应用混合长度湍流模型和“粒子示踪法”,根据文献提供的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