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特有的词汇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steelp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国最古老的大学,哈佛有一些独有的词汇。他们出在哈佛,有些也仅在哈佛才使用,就连词典上也很难查到其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词汇大多出自哈佛的本科生,既反映哈佛学生的特点,也是哈佛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而言,我把这些特有的词汇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主要与哈佛的历史、文化有关。一提到这样的词汇,人们自然而然、有意无意之间都会想到哈佛。比如:
  Veritas:大家可能都知道,这是哈佛大学用拉丁文书写的校训(motto),用英文表述就是“truth”,即“真理”。
  The?Yard:是哈佛园(Harvard Yard)的简称,这里是哈佛最古老的校园,坐落着绝大多数的本科生宿舍,大学生都住在这里。这里也是游人密集“朝圣”世界名校的地方。有趣的是,这里也是早年哈佛教授饲养牲畜的地方,而且在他们得到的教书合同书中,校方鼓励他们在此有此作为。
  第二类与学生的学习有关。这一类词汇最多,也最能反映哈佛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时的一些习惯特征。比如:
  Brain?break:其意为“大脑休息时间”,主要指在本科生宿舍中,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的一段休整时间。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间开始于晚上9点钟。而每到晚上,学生餐厅会为学生准备一些甜点,供大家享用。因此,每到这个时候,往往会有学生在宿舍中相互高喊:“嘿,大脑休息时间到了!走啊!到食堂去,今晚的加餐选择是:白面包与小麦面包!”由此,大家可以想象哈佛学生的学习状态。
  Citation:这个词的原意为“引用”、“印证”的意思,但实际上,其意为“某一门外语的水平证书”。要想得到这个证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参加6门相关外语的高级课程才行。
  Concentration?and?secondary?field:这是哈佛对“专业”(major)与“辅修专业”(minor)的特有表达形式。
  GenEd:这是“General Education”(通识教育)的简称。自从2009年以来,哈佛要求本科生必修八门通识教育课程。这八门课程分别来自八大门类,从美学到科学应有尽有,对此,我在过去的文章中做过较为详细的介绍。在哈佛,这些课程大都被认为是最好过关的,但阅读量极大。
  Harvard?Time:这里的“哈佛时间”实际上是指“整点过后7分钟”。我初到哈佛听本科生课程的时候,都是按照时间提前到达,因为课程表上的时间写的都是整点(比如上午11点)开始上课。但到了整点时间,往往是才看到少数几个学生到来。但在仅有的几分钟时间内,学生会陆陆续续地到来,仿佛在瞬间就把教室坐满了。而每次教师也会在大约整点过后的七八分钟时间才开始讲课。由此,在哈佛,一堂课的时间也就是50分钟左右,而非一个小时。有趣的是,哈佛人由此认为,自己在哈佛养成了从不准点的习惯,毕业之后也不例外。
  Lamonster:这个词是哈佛独有的词汇。Lamont Library(拉蒙图书馆)是哈佛校园中唯一一个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学生为了完成作业或为了考试,有时候不得不在图书馆熬到深夜乃至在这里过夜。Monster这个词是“怪物”的意思。由此把两个词结合在一起,哈佛称这些半夜三更或者在凌晨时分走出拉蒙图书馆的人为:Lamonster——或许可以翻译成“拉蒙怪物”吧。
  第三类是与学生的生活有关,比如:
  The?Berg:这是“Annenberg Hall”(安纳伯格大厅)的简称。安纳伯格大厅位于哈佛著名的“纪念堂”(Memorial Hall)之内,这里是哈佛本科生的餐厅,每天大概要供应三四百顿饭的规模。这里也是哈佛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之一。
  The?Kong:这是哈佛附近、位于麻州大道上的一家中国餐馆——英文名称为“Hong Kong Restaurant”,汉语名称为“香港楼”。这里不仅有餐饮,也有酒吧,且以价格便宜而闻名。它每天开放到凌晨3点,因此颇受学生欢迎。我时常与哈佛的朋友在此聚餐聊天。
  Primal?Scream:其意为“原始呐喊”,算得上是哈佛学生的一个传统。每个学期结束、考试即将开始的时候,一些学生就会聚集在哈佛园,围绕着校园裸奔。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裸奔还要由哈佛管乐队的伴奏,当然,更少不了成百上千的围观者!这样的活动,在每学期结束和要考试之前都会进行,要知道,新英格兰的冬天是十分寒冷的,裸奔也是需要勇气的。
  第四类是与社会交往有关,比如:
  The?Game:名为“比赛”,其实是指在哈佛和耶鲁之间一年一度的足球赛,大都在每年11月份举行。每年举办的地点有变化,但一般来说,赛前的聚会则会从早晨就开始而持续一整天。其实,比赛就是“游戏”,人们今天的比赛,目的就是为了尽情地狂欢,因而比赛总是伴之以聚会,一点都不奇怪。
  Gap?Year:这个词意为“空档年”、“空白年”或说“间隔年”,如果从起源讲,应该说这个词源自英国,指学生离开学校一段时间,从而去经历一些学习以外的事情。但在哈佛,一般指的是在进入哈佛之前,离开学校一年的时间。据哈佛学生开玩笑地说,进入哈佛之前,你最好是到五个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去旅行一番,最少要给1万名儿童打过预防针,否则将来等到在“The Berg”(安纳伯格大厅)大家开始讲述各自的“空挡年”故事的时候,你都不好意思开口说话!
  H-bomb:其原文看上去是“氢弹”,“dropping the H-bomb”自然就是“丢下一个氢弹”的意思了,但实际上我们知道,这里的H,指的是哈佛。其意为:我要上哈佛了!想象一下吧,在人声鼎沸的酒吧中,当人们询问你考上了哪个大学的时候,你骄傲地宣称“我要去哈佛”,那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啊!
  Safety?school:所谓“安全学校”,实为报考学校时的“保底学校”——对申请哈佛的学生来说,耶鲁大学就是这样的“保底学校”。当然,这是一种玩笑话。但有趣的是,在美国,像这样互相戏谑般的称呼与演绎,并不少见。我在哈佛书店就见到过徽章上印制着:Beat Yale(打败耶鲁)这样的字眼。在其他州的其他大学,也有类似的笑话和说法。但从这样的笑话与戏谑说法中,人们在莞尔之间,无疑想到的是两校之间的友谊。
  意义在词汇中表达,文化也在词汇中传递与传播。上述简单列举的这些哈佛特有的词汇,从某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哈佛特有的文化氛围与历史传统……
其他文献
严耕望(1916~1996),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最欣赏的弟子。他早年对中古政治制度史的研究,集传统考证史学与现代社会科学之大成,晚年“澹泊自甘,寂寞自守”,以一人之力完成多要出自集体撰作的皇皇巨著《唐代交通图考》,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笔者撷取严先生晚年生活的一些剪影撰成此文,以追慕一代大师“研究是其生命,学问化为人品”的光辉境界。    未竟的事业    1996年10
如何从人性立场看待一个人的叛变行为,进而对早已被死死钉上耻辱柱的叛徒一词作出非专横、霸道而符合人之常情的人道主义解读?  我从小就被告知并认定:叛徒,比敌人更可恶、更凶险。“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因此叛徒的罪行往往超出敌人的。叛徒,原先属于自己人,一旦叛变成了敌人的帮凶,利用对自己人的知根知底,倒戈破坏,除了可恶危险,更是可耻。在书本、银幕、荧屏前,目睹叛徒被处决时,读者、观众无不义愤填膺、拍手称
2005年冬,周绍良遽归道山,黄永年闻讯后,撰写了这样一幅挽联:“红著传世学林共赏传奇话本,老友归去何人与谈通鉴李唐。”不仅评价了周先生的名山事业,也表达了老友凋零、无人论学的惆怅之情。不久他又应邀撰文,深情回忆周先生与自己交往、赠送佳椠善本的往事;盛赞周先生学问渊博、为人慷慨真诚;并引了往昔所作赠周绍良的二首小诗“博雅无如建德周,仍传余事纪红楼,四松堂集还贻我,却忆都门载酒行”;“多谢先生擅鉴赏
“转型期中国(上海)文化生态研究丛书”第一辑10卷本(上海大学2013年版)已问世了。以上海为主题的研究已经历30多年,这次集中推出的这套上海学研究丛书,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研究之精深,是多年来少见的,它是近年来上海学研究的一次成果卓著的集体展示。  “上海学”之所以被提出并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自然与上海在最近一百多年里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格局中所扮演的显著而独特的角色密切相关,但至于如何具体从
如果说人类的物质文明可以通过建筑、工具等物化的形态保存和延续,那么,人类的精神文明又如何保存和延续?如果说一个新生儿的身体可以通过乳汁、五谷得以发育成长,那么,孩子的精神世界又如何与身体一起茁壮?我认为,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是实现上述目的的必由之径。多年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时,一句话使我刻骨铭心:“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随着年岁渐长,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日俱增。原来书籍
为寻求解决历史认识问题的最佳对策,2002年3月,在由韩中日共同举行的南京国际学术大会上,通过了编写引导开创三国和平未来的历史教材的决议。此后,由韩中日的历史学者、市民团体等组成了三国共同历史编纂委员会。经过数十次会议讨论,终于在2005年出版了《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本文作者梁美康(音)为《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一书的编纂者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回顾了该书的编写过程,并对其宗旨和意义进行了总结性
编者按:自从“钱学森难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被提出后,中国大学教育的问题就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大学教育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它们的根源又是什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思考的热点。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这段话不仅给出了
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中文语境下,经典通常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它有几个特点:第一,经久不衰;第二,具有典范性或者说权威性;第三,是经过了历史选择的、最有价值的书。在西方语境下,经典有两个词汇,一个是classics,一个是canon。classics一般用于指代文学作品。经典的文学作品应该至少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具有良好的品质;第二,具有良好的声誉。第二个西方语境下的词汇是
“四方风杂文文丛”出版以来,得到读者的认可和喜爱,一些论者对其赞誉有加。作为文丛的主编,这个结果是我没有想到的。杂文作为“社会批评、文明批评”的犀利工具,向来只存在于“小众”之中,即便是在思想解放的狂飙突进年代,杂文的繁榮也是有限而节制的。但在整个社会日趋物质化的今天,人们并没有忘记杂文,不仅没有忘记,毋宁说在不满足于思想高度同一化的人群中,在努力保持思想尊严的独立个体中,杂文始终坚韧地存在着、顽
图书馆应是“文化湿地”还是“文化高原”?  作为一个现代的读书人,流连于各种图书馆中,是我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与图书馆的不解之缘,让我也常常开始思考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最核心最根本的功能等问题。  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图书馆理应成为最有文化的地方。曾有人提出图书馆应是“文化湿地”,这个提法当然很新颖,很必要,但是未免过于消极了。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不应该满足于做一个文化湿地、文化绿洲。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