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数学之美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flyi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形之美的一门学科,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诗歌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意识形态领域里人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一个是理性的明珠,一个是感性的皇冠,各自耀眼在自己的领域,而大诗人李白诗歌中对数字的运用、空间形态的描摹及数学思想的运用,让诗意散发出理性的光芒。理性诠释诗性的内涵,实现理性与感性的互通共融,让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关键词:李白诗歌 数之美 形之美 思之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有数;点成线,线成面,面成体,点线面体,万物皆有形。數学便是研究客观世界数形之美的一门学科,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推动时代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诗歌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人们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一个是理性的明珠,一个是感性的皇冠,两者常常被认为是井水与河水的关系,各自耀眼在自己的领域,你不犯我,我不犯你。而“诗仙”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性格豪迈不羁,豁达霸气;其诗作天马行空,气势恢宏,斗酒诗百篇,不吐不快。“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刚直、“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使其诗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努力挖掘诗人诗歌中对数字的妙用、对空间形态的描摹以及对数学思想的运用,让诗意散发出理性的光芒。用理性诠释诗性的内涵,实现理性与感性的互通共融,让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为培养双师型、复合型的新型师资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一、李白诗歌中的数字之美
  数字,既是数,又是字。数字是用来表示数量的文字或符号,既有数的特质,又有字的表意。诗歌的起源是劳动号子,是为劳动者鼓劲加油、提神助威的,具有浓浓的感性色彩。具体的数字和感性的诗歌一结合,便有了佳作产生。李白一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似晴天霹雳,分明天外之音。三千丈的白发,极具夸张意味,超出常人想象,甚至有些无稽之谈;当看了下一句因为“愁”的缘故,顿觉豁然开朗,不由得长舒一口气。这里李白除了对数字的夸张应用,还巧妙地将无形喻于有形,将仅存于意识形态领域或者说意念之间的东西拿出来给人看,给人端详,化抽象为具象,化腐朽为神奇,可谓神来之笔。同样还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潭水深千尺,那该多深?按今人的算法也该三百三四十米深呀!正在你惊讶之余,话锋一转,那都不及汪伦对“我”的情意长!一语道破天机:用有形的水之深描摹无形的情之长,形象生动。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由“一壶酒”“独酌”到“邀明月”“成三人”,由实到虚,由少到多,可谓无中生有,顾影自怜。恰是这“无中生有”使作者孤独、无助,对亲人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是空间概念,“一日”是时间概念,时空比对,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流放遇赦的快乐心情跃然纸上。《蜀道难》中的“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寨通人烟”称得上是由有到无,由实到虚,虚拟却更显真实。“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好像是李白出的一道数学题,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恰是这不着边际、不切实际的答案,展现了诗人的豪放、浪漫、不羁,甚至带着一些狂妄的独特个性。
  数是美的元素,数是美之意象,“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作为汉字的形式进入诗歌,数学便融入诗歌,使诗歌美的外延愈加丰富,诗歌美的内涵更为深刻。
  二、李白诗歌中的形态之美
  数学家和诗人所关注的都是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属物象世界。只是数学家眼中的世界是由点、线、面、体等元素构成的,虽千变万化、丰富多彩,但它们是不含感情的,可感可知可观可画,但不可倾诉。诗人眼中的世界是由意象构成的,意即心意、思想,象即物象,合起来说就是表达心意的物象。换句话说,一朵玫瑰,数学家关心的是形状、数量,诗人关心的是它代表的情感。正是描摹对象的统一,决定了他们的行程必然殊途同归,他们的心灵必然高度统一。数学的一大功能便是培养和激发人们的空间想象力,李白虽然不是数学家,但他诗歌中体现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绝非常人所能比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遥看”,即远看,是横向描写;“落九天”,是自上而下,属纵向描写。一纵一横,诗人给我们营造出一个偌大的空间,从而比衬出瀑布的高大形象和恢宏气势,令人称赞叫绝。“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诗人由近及远,由点成线,由有形到无形,由有限到无限,勾勒出“大象有形”的地理空间和“大象无形”的思维空间,使人们无限地遐想,回味无穷。同样的诗句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纵横驰骋,空间广阔,既有静态的画面,又动态十足,气势磅礴。正所谓胸中有,“笔落惊风雨”;情所至,“诗成泣鬼神”。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高,野平,空间感满满。一个“尽”字,道出无穷远,人们的视觉变得无限开阔。“江入大荒流”,人们的思维更是游弋到无尽的远处,诗的韵味变得悠长而耐咂摸。这是诗人对平面描摹的一个典型实例,符合数学上对平面的描述:水平地面向四周无限延展,没有长短之说,没有大小之分,完完全全构成一个诗意的二维世界。
  除却对有形的描写精致到位,大诗人对无形的描写,也是入木三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日散发弄扁舟”。不讨论其含义,单从时间概念上来说,诗人分明给我们画出一个数学上的数轴:小于零的过去,等于零的现在,大于零的将来。顿时,无形的时间变得可感可知,看得见摸得着。这是典型的对一维空间的描摹,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李白诗歌中的数学思想
  古代诗人没学过数学,不等于他们不具有朴素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素养。现在所讲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通过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发现、总结、凝练、升华而来的。比如函数思想、极限思想、数形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等,人们习惯地称为数学思想,其实各个领域都有应用。于是古诗词中蕴含数学思想方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他文献
摘 要:《白鹿原》作为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扛鼎之作,描绘了白鹿原这片充满魔幻色彩的土地,讲述了几代人的是非恩怨。作者以白家、鹿家着手,白嘉轩和鹿子霖为根,白灵、黑娃一代为枝,从白鹿原扩展到省、国,勾勒出旧伦理道德和新思想碰撞的场景。在这如此宏大的叙事背景下,对每一个个体的描写不可避免地会减少。人物符号化的同时,以人的渺小突出白鹿原的古老辽阔,同时也带来情感传递的缺失。下面以《白鹿原》中的人物以及
期刊
摘 要:本文借鉴《韩非子·五蠹》和《公天下》王朝衰败的相关概念,指出《红楼梦》中的贾府存在“五蠹”,即监守自盗的部分主子、旁系子孙、豪奴、方士和太监,此“五蠹”对贾府的啃噬与祸害加速了贾府的衰败。贾府的“五蠹”现象不乏现实警示意义:小到企业、大到国家,都要建立好任期制、审计制和回避制等制度,铲除滋生贪腐的温床,这样方能根基牢固。  关键词:《红楼梦》 五蠹 贾府 衰败  《韩非子·五蠹》是韩非子的
期刊
摘 要:莫言创作的《檀香刑》蕴含着丰富的身体叙事维度:一方面,身体作为主体呈现出野蛮生长、自由绽放的野性美;另一方面,身体作为被规训与惩罚的客体,凸显出权力意味浓厚的身体政治色彩;最后,受刑人通过身体意识反抗权力迫害,展现出身体救赎所引发的崇高美。  关键词:莫言 《檀香刑》 身体美学  作为莫言潜心五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檀香刑》运用多视角进行叙事,融合民间戏剧元素,节奏分明地描绘了一出关于农村起
期刊
摘 要:送别诗滥觞于《诗经》,至唐而大盛,为古人重要诗歌书写类型。从历时的角度看,送别诗发展进程中,其地理意象书写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递变轨迹。唐前送别诗仅涉及对移出场的自然景观的描写,唐代以后才涉及对移动路径和移入场的景观想象,形成沿路叙景式、风土展示式的写作范式。这一方面是由于唐前政治环境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离人面对不可知的命运与前程心生愁绪,送别诗主诉离愁而不涉旅途景致及远方风物。另一方面,唐
期刊
摘 要:《望岩》讲述了华裔美国人在美国主流社会谋求生存空间和话语空间的故事。由于书中女性在物质空间——“唐人街”成长的典型性,本文运用索亚的空间理论分析其在不同空间的身体成长和精神成长的历程,论证美国华裔女性如何打破男性权力机制和女性身份机制二元对立的局面,构建女性的第三空间的过程。  关键词:《望岩》 第三空间 爱德华·索亚 女性成长  继《骨》之后,当代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Fae Myenn
期刊
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向读者展示了不同追梦者的幻灭结局,然而人们将视线转投现实时,会发现爵士时代的“美国梦”并没有破灭。本文将试从新历史主义与传统马克思主义角度重构20世纪20年代这一形象,从而说明菲茨杰拉德在描写20世纪20年代时夸大了现实社会的阶级流动问题;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菲茨杰拉德的悲观主义对该书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他的悲观主义源于斯宾格勒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及他自身
期刊
摘 要:作为希腊民族童年时代的产物以及后世學者研究古希腊的重要资料,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通过对大量英雄形象的塑造,明确地反映出古希腊的人文环境及希腊先民的集体意识。本文将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英雄形象大体上分为前期具有原始色彩的英雄形象和后期具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英雄形象两类,并通过对英雄形象演变的论述来考证希腊先民对于英雄定义的转变,以及其中所反映出的希腊时代人文环境的发展
期刊
摘 要:柏拉图诗学思想的体系中,主要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谈到的是文艺与现实的关系;第二部分谈的是文艺与社会的效用;第三部分谈的是灵感。第二部分中的文艺与社会的效用,涉及文艺的教育观念。柏拉图文艺教育的思想中提到,艺术教育对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早期教育中,文艺作品的“好”与“坏”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为儿童今后的人格形成奠定一定的基础。对于人心理状况的认知,离不开弗洛伊德的心理学。
期刊
摘 要:20世纪初,王国维通过《教育世界》杂志译介日本及西方的教育思想,结合中国的教育与社会问题,提出了诸多关于美育的创见与阐释。《论教育之宗旨》从教育学出发阐释美育特点,强调美育智育德育的结合。《去毒篇》《人间嗜好之研究》从社会与人的心理出发,指出民众精神空虚的本质,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而《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则介绍西方哲学家的观点,论证孔子教育思想“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蕴含着王国维对审美、美
期刊
摘 要:华裔文学理论家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和比较诗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除此之外,他还翻译了大量的唐诗和宋词。本文从生态语言学的三维转换视角——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分析了刘若愚的诗歌翻译。他不仅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传递中国文化,还运用头韵等手段使译作适应目的语。在当今“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他的翻译风格和方法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刘若愚 诗歌翻译 生态翻译学  刘若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