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学习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适宜的问题情境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及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展思维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中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因为在数学教学中,课题引入需要情境,解决问题需要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需要情境。实践证明,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适当的悬念,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及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以及近几年在中英项目培训中所担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中有关常见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一简单总结:
一、引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非常喜欢故事。故事可以和有关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引用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小学“体积与容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体积这一概念,教师可引用生活中经常说的“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是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原来的水位提高了,乌鸦才能喝到水。从而揭示出体积的概念。
二、游戏激趣。创设问题情境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会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快乐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游戏激趣,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小学生的路子,这样的教学既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概率”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摸球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又如玩转盘、掷骰子的游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进一步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而形成正确的随机观念。
三、发挥联想。创设问题情境
发挥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要找出问题相似的地方。或“形似”或“神似”。如一位培训学员谈到他在教“直线、射线、线段”的认识时,由于乡村条件差、教具缺乏,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西游记》中人物所用道具,孙悟空的金箍棒、八戒的耙子、沙僧的担子与所教知识“形似”一一对应,使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这样不仅增添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使抽象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培养了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
四、设“疑”置“错”,创设问题情境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疑”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因此。问题情境是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设“疑”置“错”,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有意识地将“疑”、“错”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趣”,“错中生奇”,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
五、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将学生身边蕴含数学知识的事物引入课堂,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不仅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能激发学生认知的需要、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从而使其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母亲节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拿出自己攒的30个1角硬币,因为带着不方便,想找人帮忙,于是隔壁老爷爷收了小明的30个硬币,给了他3张1元的纸币。小明不高兴,感觉亏。这时教师提问:“小明到底亏不亏?”问题一提出,学生自然展开探索活动。又如,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让学生联系实际购物过程;学习米、千米的认识。让学生估计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以后。让学生计算银行存款的利率及打折销售等实际问题。
六、通过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学习活动’。活动是儿童的天性,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很重要的。”有趣的活动会使学生情绪高涨。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若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适宜的活动,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则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系列数学活动:猜一猜、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找一找等活动。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会不断的思考,这样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并且学生借助充分的活动材料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
七、教具演示。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演示教具、学生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知识表象,引起学生积极的智力加工活动(感性——表象——抽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多面体与旋转体”的认识时,运用演示教具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图形的特点,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性质。从而使知识简单化。
八、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单靠教师详尽的费力的讲解。学生还是难以理解:教师若能运用直观的电教手段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将原本抽象画面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感知可视化、想象可视化、知识可视化,就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其空间观念。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三维动画、空间透视,让学生更清楚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也能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与熏陶中愉快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关键在于如何由所设置的情境引出恰当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事实上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来创设,只要在教学中贯彻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就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展思维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中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因为在数学教学中,课题引入需要情境,解决问题需要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需要情境。实践证明,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适当的悬念,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及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以及近几年在中英项目培训中所担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中有关常见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一简单总结:
一、引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非常喜欢故事。故事可以和有关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引用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小学“体积与容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体积这一概念,教师可引用生活中经常说的“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是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原来的水位提高了,乌鸦才能喝到水。从而揭示出体积的概念。
二、游戏激趣。创设问题情境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会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快乐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游戏激趣,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小学生的路子,这样的教学既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概率”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摸球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又如玩转盘、掷骰子的游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进一步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而形成正确的随机观念。
三、发挥联想。创设问题情境
发挥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要找出问题相似的地方。或“形似”或“神似”。如一位培训学员谈到他在教“直线、射线、线段”的认识时,由于乡村条件差、教具缺乏,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西游记》中人物所用道具,孙悟空的金箍棒、八戒的耙子、沙僧的担子与所教知识“形似”一一对应,使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这样不仅增添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使抽象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培养了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
四、设“疑”置“错”,创设问题情境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疑”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因此。问题情境是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设“疑”置“错”,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有意识地将“疑”、“错”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趣”,“错中生奇”,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
五、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将学生身边蕴含数学知识的事物引入课堂,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不仅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能激发学生认知的需要、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从而使其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母亲节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拿出自己攒的30个1角硬币,因为带着不方便,想找人帮忙,于是隔壁老爷爷收了小明的30个硬币,给了他3张1元的纸币。小明不高兴,感觉亏。这时教师提问:“小明到底亏不亏?”问题一提出,学生自然展开探索活动。又如,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让学生联系实际购物过程;学习米、千米的认识。让学生估计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以后。让学生计算银行存款的利率及打折销售等实际问题。
六、通过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学习活动’。活动是儿童的天性,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很重要的。”有趣的活动会使学生情绪高涨。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若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适宜的活动,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则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系列数学活动:猜一猜、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找一找等活动。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会不断的思考,这样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并且学生借助充分的活动材料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
七、教具演示。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演示教具、学生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知识表象,引起学生积极的智力加工活动(感性——表象——抽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多面体与旋转体”的认识时,运用演示教具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图形的特点,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性质。从而使知识简单化。
八、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单靠教师详尽的费力的讲解。学生还是难以理解:教师若能运用直观的电教手段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将原本抽象画面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感知可视化、想象可视化、知识可视化,就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其空间观念。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三维动画、空间透视,让学生更清楚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也能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与熏陶中愉快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关键在于如何由所设置的情境引出恰当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事实上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来创设,只要在教学中贯彻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就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