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消费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整个社会的消费状况。重视大学生消费现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有益于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基本特征和解决措施,成为本文分析的重点。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观 消费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其思想与行为对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相当的影响。对高校教育者而言,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地调查研究,掌握他们消费行为的发展趋势,对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很有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的科学内涵
“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享受服务,以满足需要和渴望,表现为对消费品的购买、占有和使用。但与现代社会中的“消费”概念相比,它的内涵更广泛些,意义也有所不同。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内容有: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等。
(一)基本生活消费。
它主要指衣、食、行等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型消费。由于学校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一,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需要也不一样,大学生消费在静态上可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而在动态上呈逐年递增趋势。
(二)学习消费。
它主要指各种考证、培训、选课、购买书籍等花费,包括学费、书杂费、考证费和购电脑费等。据调查表明:由于就业单位对学历要求高,一些大学生读完专科升本科、读完本科读硕士,大量购买书籍。参加各种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国家公务员和出国考试,相应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自然不低。同时大学生在宿舍上网也已成为时尚,好多大学生采取集体所有,分担成本的方式购买电脑。
(三)娱乐消费。
在大学生活中,他们经常上网、进迪厅、打台球、遛旱冰、去练歌房、开Party、旅游、读消遣杂志等。另外,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追星也影响着他们的娱乐消费。在大学里,价廉实用的手机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首选,还有的用手机进行点歌、照相、彩铃订购、发短信等娱乐活动,手机费用也在逐步提高。
(四)人际交往消费。
在校园中,同学之间相互往来应酬已司空见惯,如“下馆子”互相祝贺生日,互赠生日或节日礼品。当选学生十部、入党,得奖学金、比赛获奖等都要请客。请客者档次越高,赴宴者的随礼就越高。校园恋爱被视为一项不谈婚姻的爱情,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至200元左右。
二、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特征
(一)消费结构多元化、层次多样化。
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来看,除了生活、学习所需要的必要支出外,还存在日益普遍而多样的非必要性支出:社交、旅游、网络、娱乐消费等。消费多样性主要表现为:1、早熟消费,消费水平超过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2、畸型消费,消费内容过多过快,向高档型倾斜。3、豪华消费,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以满足内心的空虚。4、炫耀消费,把高消费当成优越感和虚荣心理的手段,脱离个人承受能力。
(二)基本生活消费向营养型、质量型、社交型发展。
大学生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在降低,而用于改善学习条件,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开始上升,形成以发展消费为主,以享受消费为辅的消费模式。同时,大学生日益重视健康消费,在体育锻炼和保健品的购买上也在逐步上升。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大学生交际活动频繁,他们渴望理解,喜欢交友,用于请客吃饭的费用日益增多。
(三)追求个性化、品牌化消费日趋明显。
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大学生对个性和自我的刻意追求和表现,反映出当前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和新信息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例如,手机、银行卡、电脑、Mp5等物品已成为他们的必备之物。对于品牌商品,大学生不太注重产品的功能,而是追求品牌商品的文化价值,认为品牌代表“质量”和“品味”,可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能显示身份和地位。
(四)情感消费、形象消费日益明显。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体现出追求新潮、时尚、情趣等特点,带有较多的情感因素。他们希望通过购买的商品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而不仅是给自己带来实用。当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即使自己并不需要它,但也随大流去购买,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与社会群体的一致性,从而摆脱“落伍”的诟病。今天的莘莘学子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生,他们活泼感性、追求新颖、需求多样,消费却不免冲动。为了延缓衰老、掩盖形象缺点、增加形象魅力,他们越来越趋于形象消费。
三、大学生消费偏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大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和不同家庭背景,所受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影响大学生消费偏高的主要因素有:
(一)社会因素。
近几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部分家庭的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大学生的消费观。
(二)家庭因素。
调查显示,父母收入越高或教育程度越高其消费也越高。对于独生子女,家长从小就把孩子視为重点爱护对象,对子女的需求基本上有求必应;而非独生子女,即使经济条件差,家长也尽力满足子女的需要。
(三)自身因素。
调查显示,女生消费水平略高于平均水平,消费额度远大于男生;从专业上看,文科生消费一般大于理工科,理工科一般大于农林医科。同时,近几年大学生打工现象也日渐增多,打工方式的多样化和打工范围的广泛化使得学生收入相应增加,从而刺激其过多消费。
针对大学生消费偏高的现象,学校应把消费教育列入教学实践中,通过必要的消费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责任和使命。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意识,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增强独立意识,帮助他们树立独立、适度、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念。对于家长应掌握子女的消费情况,及时纠正子女的不当消费。同时,大学生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综合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承受能力及自控能力,避免盲目陷入消费误区。对于社会要倡导一种正确的消费理念,提倡绿色消费,遏制不科学的消费行为,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志祥,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及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2]王英民,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
[3]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J],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观 消费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其思想与行为对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相当的影响。对高校教育者而言,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地调查研究,掌握他们消费行为的发展趋势,对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很有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的科学内涵
“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享受服务,以满足需要和渴望,表现为对消费品的购买、占有和使用。但与现代社会中的“消费”概念相比,它的内涵更广泛些,意义也有所不同。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内容有: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等。
(一)基本生活消费。
它主要指衣、食、行等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型消费。由于学校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一,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需要也不一样,大学生消费在静态上可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而在动态上呈逐年递增趋势。
(二)学习消费。
它主要指各种考证、培训、选课、购买书籍等花费,包括学费、书杂费、考证费和购电脑费等。据调查表明:由于就业单位对学历要求高,一些大学生读完专科升本科、读完本科读硕士,大量购买书籍。参加各种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国家公务员和出国考试,相应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自然不低。同时大学生在宿舍上网也已成为时尚,好多大学生采取集体所有,分担成本的方式购买电脑。
(三)娱乐消费。
在大学生活中,他们经常上网、进迪厅、打台球、遛旱冰、去练歌房、开Party、旅游、读消遣杂志等。另外,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追星也影响着他们的娱乐消费。在大学里,价廉实用的手机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首选,还有的用手机进行点歌、照相、彩铃订购、发短信等娱乐活动,手机费用也在逐步提高。
(四)人际交往消费。
在校园中,同学之间相互往来应酬已司空见惯,如“下馆子”互相祝贺生日,互赠生日或节日礼品。当选学生十部、入党,得奖学金、比赛获奖等都要请客。请客者档次越高,赴宴者的随礼就越高。校园恋爱被视为一项不谈婚姻的爱情,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至200元左右。
二、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特征
(一)消费结构多元化、层次多样化。
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来看,除了生活、学习所需要的必要支出外,还存在日益普遍而多样的非必要性支出:社交、旅游、网络、娱乐消费等。消费多样性主要表现为:1、早熟消费,消费水平超过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2、畸型消费,消费内容过多过快,向高档型倾斜。3、豪华消费,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以满足内心的空虚。4、炫耀消费,把高消费当成优越感和虚荣心理的手段,脱离个人承受能力。
(二)基本生活消费向营养型、质量型、社交型发展。
大学生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在降低,而用于改善学习条件,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开始上升,形成以发展消费为主,以享受消费为辅的消费模式。同时,大学生日益重视健康消费,在体育锻炼和保健品的购买上也在逐步上升。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大学生交际活动频繁,他们渴望理解,喜欢交友,用于请客吃饭的费用日益增多。
(三)追求个性化、品牌化消费日趋明显。
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大学生对个性和自我的刻意追求和表现,反映出当前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和新信息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例如,手机、银行卡、电脑、Mp5等物品已成为他们的必备之物。对于品牌商品,大学生不太注重产品的功能,而是追求品牌商品的文化价值,认为品牌代表“质量”和“品味”,可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能显示身份和地位。
(四)情感消费、形象消费日益明显。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体现出追求新潮、时尚、情趣等特点,带有较多的情感因素。他们希望通过购买的商品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而不仅是给自己带来实用。当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即使自己并不需要它,但也随大流去购买,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与社会群体的一致性,从而摆脱“落伍”的诟病。今天的莘莘学子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生,他们活泼感性、追求新颖、需求多样,消费却不免冲动。为了延缓衰老、掩盖形象缺点、增加形象魅力,他们越来越趋于形象消费。
三、大学生消费偏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大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和不同家庭背景,所受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影响大学生消费偏高的主要因素有:
(一)社会因素。
近几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部分家庭的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大学生的消费观。
(二)家庭因素。
调查显示,父母收入越高或教育程度越高其消费也越高。对于独生子女,家长从小就把孩子視为重点爱护对象,对子女的需求基本上有求必应;而非独生子女,即使经济条件差,家长也尽力满足子女的需要。
(三)自身因素。
调查显示,女生消费水平略高于平均水平,消费额度远大于男生;从专业上看,文科生消费一般大于理工科,理工科一般大于农林医科。同时,近几年大学生打工现象也日渐增多,打工方式的多样化和打工范围的广泛化使得学生收入相应增加,从而刺激其过多消费。
针对大学生消费偏高的现象,学校应把消费教育列入教学实践中,通过必要的消费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责任和使命。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意识,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增强独立意识,帮助他们树立独立、适度、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念。对于家长应掌握子女的消费情况,及时纠正子女的不当消费。同时,大学生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综合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承受能力及自控能力,避免盲目陷入消费误区。对于社会要倡导一种正确的消费理念,提倡绿色消费,遏制不科学的消费行为,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志祥,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及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2]王英民,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
[3]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J],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