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形成深刻理解。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会与实践紧密联系,就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和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应用意识 联系生活 应用价值 实践能力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建构的是可以应用的灵活的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这样的知识实用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我想应该采取以下办法:
一、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再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可以这样引入新课:“今天研究圆的特征,研究后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而且要把数学知识引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要学会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如在讲究“圆的认识”后,教师用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展示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学生站成一横排,作投沙包的游戏。教师问:“这样站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教师接着问:“怎样站队才公平?”学生应用刚学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或固定好投包的站立点排成纵队一个人投完后下边的人再依次投,这样距离相同,就保证了竞赛的条件一样,也保证了竞赛的公平性。
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学以致用——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他们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中去,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加强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
三、数学生活化要避免走入误区
数学学习应紧密结合生活实践,但应有度,不可过于沉迷其中,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常常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结”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观经验,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和尝试。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现在有的课堂教学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只关注其现实性和趣味性,却忽视了数学教学的目的性、实效性和客观性,将数学作为单纯的生活叠加,致使数学教学走入了极端“生活化”。见网上有教学案例介绍:一位教师上三年级《找规律》一课(人教版实验教材),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寻找搭配的规律,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一)引入,周一的菜谱(肉丸子、白菜、冬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搭配起来,使学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二)展开:周三的菜谱(排骨、鱼、青菜、豆腐、油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自由地搭配,在搭配的过程中体验有序搭配的必要性与价值,从而使学生产生有序搭配的内在心理要求。(三)巩固:周五的菜谱(荤菜:肉丸子、虾,素菜:白菜、豆腐、冬瓜)让孩子们说一说,有哪几种搭配方法,并想一想一共有几种。(四)应用:超市购物(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但这节课最后的评析只能是:虽具有了浓浓的“生活味”,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数学,教师上得热闹,学生学得开心,然而,在课堂上学生却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思考是荤菜还是素菜上。尽管孩子们在挑选和搭配时表情极其可爱,参与面也很广,教室里还不时有一阵阵笑声,但整节课我们看不出教师渗透了什么数学知识。因为关于菜谱的搭配,学生有着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城市。所以在课堂学习结束之后,学生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上课之前的经验水平,数学能力并无提高。这种带有否定性的评价,无疑就是说: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适度,但不能过度!过度就容易走入误区,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一定要加以充分注意!
[关键词]:应用意识 联系生活 应用价值 实践能力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建构的是可以应用的灵活的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这样的知识实用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我想应该采取以下办法:
一、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再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可以这样引入新课:“今天研究圆的特征,研究后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而且要把数学知识引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要学会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如在讲究“圆的认识”后,教师用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展示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学生站成一横排,作投沙包的游戏。教师问:“这样站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教师接着问:“怎样站队才公平?”学生应用刚学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或固定好投包的站立点排成纵队一个人投完后下边的人再依次投,这样距离相同,就保证了竞赛的条件一样,也保证了竞赛的公平性。
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学以致用——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他们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中去,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加强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
三、数学生活化要避免走入误区
数学学习应紧密结合生活实践,但应有度,不可过于沉迷其中,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常常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结”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观经验,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和尝试。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现在有的课堂教学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只关注其现实性和趣味性,却忽视了数学教学的目的性、实效性和客观性,将数学作为单纯的生活叠加,致使数学教学走入了极端“生活化”。见网上有教学案例介绍:一位教师上三年级《找规律》一课(人教版实验教材),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寻找搭配的规律,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一)引入,周一的菜谱(肉丸子、白菜、冬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搭配起来,使学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二)展开:周三的菜谱(排骨、鱼、青菜、豆腐、油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自由地搭配,在搭配的过程中体验有序搭配的必要性与价值,从而使学生产生有序搭配的内在心理要求。(三)巩固:周五的菜谱(荤菜:肉丸子、虾,素菜:白菜、豆腐、冬瓜)让孩子们说一说,有哪几种搭配方法,并想一想一共有几种。(四)应用:超市购物(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但这节课最后的评析只能是:虽具有了浓浓的“生活味”,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数学,教师上得热闹,学生学得开心,然而,在课堂上学生却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思考是荤菜还是素菜上。尽管孩子们在挑选和搭配时表情极其可爱,参与面也很广,教室里还不时有一阵阵笑声,但整节课我们看不出教师渗透了什么数学知识。因为关于菜谱的搭配,学生有着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城市。所以在课堂学习结束之后,学生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上课之前的经验水平,数学能力并无提高。这种带有否定性的评价,无疑就是说: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适度,但不能过度!过度就容易走入误区,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一定要加以充分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