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时代人文教育主体性在场的指问、要义与进路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逻辑对价值评价体系与价值分配机制的非道义干预,以及教育逻辑中的预设性错误,致使人文教育孤立于现实样态与实践领域之外,价值体系更凸显“他者”特性.这对当前“文化强国”建设构成了现实指问.为化解人文价值观培育困境,促进人文实践的价值回归,我国亟须推进“人文教育主体性在场”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据此,其行动要义在于,透过人文教育营建积极的社会心理机制,来化解悲观主义思潮危机;以人文行动对复合体验空间的实质介入,来促进“身体自由”的实现;通过知识资本构建“知识-权力”协同共生体系,来克服教育体制弊端.而改革与创新的实践进路在于,须因应媒介化时代要求,加快构建与发展人文教育的“自我技术”,以及从国家、社会、高校三个层面去把握人文教育的“总体性改革”.从而在文化价值共同体框架下,建立知识-权力制衡机制、知识价值交互共享的新型教育模式与授受关系,真正夯实人文教育主体性在场的核心基础.
其他文献
1922年2月至1923年4月爱罗先珂入住八道湾十一号院周宅,发出“鲁迅在日本和中国,是第一流的作家”的呐喊,由此牵动鲁迅的文学作品在日本被关注.本文通过史料梳理,对比爱罗先珂抵达八道湾前后鲁迅和日本新闻界、学界人士交往情况的变化,尝试提出鲁迅在日本发生的实际影响,与爱罗先珂有关;正是中日两国对爱罗先珂“爱的国度”的共同期待,日 本友人逐渐“发掘”鲁迅的艺术创造力,并通过多种渠道将影响力传回日本,开启了日本学界对鲁迅作品的译介和研究.
“偏”在日常交际中有一种较为特别的客套用法,比如“偏过了”“偏(了)您了”等,用于回应对方“吃过了吗”之类的问话或“过来一起吃吧”等邀请.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这种用法是如何产生的.按《说文解字》,“偏”的最初用法应是指身子“不正”.这一语义的演变及其使用范围的扩大,使得“偏”跟“私”的关联变得密切和突出.汉语社会的日常交际中,为表示礼貌和敬重,人们常常“自卑而尊人”,而认定自己的某个行为“偏私”则恰好能达到“自卑而尊人”的语用目的 ,“偏”的客套表达功能即由此而得.
《出关》是在“历史的文本性”想象中阐释了历史是真实和虚构的统一,《函谷关》则是在虚构中显示了“实情的”历史想象的可能.“是这样”和“应该这样”的真实两极玉成了两种不同的历史小说范本.
Ⅰ.西译汉评析rn高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rn1988年,辜正坤教授提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自此多元翻译观问世.多元翻译观体现博采众长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其基本内容在于认同东西方翻译流派和理论的正确观点,提倡多视角、多层面、多路径的翻译研究,力求更全面、更透彻地解决翻译问题.
期刊
鲁迅在其作品中多次提及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对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有过多次“批评”,引发了学界密切关注.梳理鲁迅的戏曲批评,不难发现,他对梅兰芳的批评既非仅仅针对梅兰芳,也非针对中国传统戏曲,亦不单纯为了批判国民劣根性,及提倡“树人”的主张,实则源于他一以贯之的“崇力尚俗”的美学思想.
引言何以“幻灯片”rn首先,让我们综合现有史料与文本,归纳一下,鲁迅在仙台都看到了什么?他看见陌生的先生,研究室的人骨头骨标本①、解剖室的尸体、不敢下刀的年青女尸和婴幼孩尸体②,也看到了活生生的俄国战俘;他看见有3名同班同学应征报名到日俄战争的前线——中国东北,也看到了临床教学医院里不断增加的伤病员;他看见人山人海的祝捷大会,自己的房东作为领队,率领仙台居民喊出“万岁”的呼声,也看到了1905届仙台医专超半数的毕业生选择去做军医;③他看见学生会干事借用医学笔记时伪装的笑脸,也看到了以“你改悔罢!”开头的莫
期刊
葛浩文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最重要的翻译家之一,也是一位有特色的研究者.他以翻译和研究萧红为文艺活动的根基,其鲁迅研究中呈现出“以萧红观鲁迅”的独特视野和路径,并进一步拓展为“以门徒观鲁迅”和“以作家观鲁迅”的研究方式.葛浩文的鲁迅研究,不仅重新审视了萧红的生命与创作,丰富了我们对现当代文学中“鲁迅传统”的认识,也更新了我们对鲁迅“救救孩子”“吃人”等主题的理解.
“每个月只交1元钱,整个村子都是千干净净的.”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丹棱镇龙鹄村村民李大爷竖起大拇指,“要得!”rn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丹棱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特色.近年来,丹棱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建没“美丽四川·宜居乡村”的决策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投入保障,坚持因地制宜,全域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实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农业废弃物、村容村貌、乡风文明“六个全域”治理,打造田园秀美新乡村.
期刊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面对新旧矛盾交织的复杂局面,理解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需要落脚城市和乡镇两个场域,关注城乡社区治理这一内核.同时,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关系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关系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关系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面对现实中基层社会治理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使命,可从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转型、政府行动逻辑重塑、共建共治共享与自治德治法治融合、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等维度,厘清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向进路,建立健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实现基层社会
2021年11月以来,湖北省竹溪县图书馆志愿者先后深入龙坝镇、汇湾镇、鄂坪乡、水坪镇、兵营镇、新洲镇综合文化站和泉溪镇泉源村、新洲镇杨家湾村、桃源乡羊角洞村等偏远乡村,开展“学党史感党恩我为群众办实事”图书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为村民们播放公共文化数字视频,宣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村民送上“营养餐”和冬日“温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