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启发点的选择和启发形式的设计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z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在实施地理新课程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实施地理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启发点的选择和启发形式的设计。
  一、地理教学中启发点的选择
  1.在知识的衔接处选择启发点
  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就是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大多数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前面知识的掌握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选准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通过启发,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思维支点。
  例如,学习“时区与日界线”时,讲清时区与区时的概念后,教师让学生计算:
  (1)从东一区向东进入东八区,时间应向前拨快几小时?
  (2)有人从纽约到北京出差,他的手表应怎么拨?拨动几小时?
  (3)有一艘游轮在太平洋上向西行驶,在某一时刻船上一位怀有双胞胎的孕妇生下来了一个男婴,过半小时后,她又生下一个男婴,可前面出生的男婴却管后面出生的婴儿叫哥哥,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对前两个问题的回答没有什么问题,到第三个问题时,就感觉有点棘手了。此时教师启发学生看地图,观察这艘船有没有经过非常重要的经线。这时学生带着教师的启迪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看书、查地图,很快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并很快悟出“国际日期变更线”这一重要地理知识点。
  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选择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的固定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2.在知识的难点处选择启发点
  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学习障碍的知识点,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一定困难的内容。由教材内容本身形成的难点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因为有些知识综合性强,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同时运用多种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二是因为有些知识相对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理论性强、较为抽象或本质属性比较隐蔽;三是因为有些知识相似或相近,学生容易误解、混淆。如果教学中难点不能讲透,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给学生今后的学习造成障碍。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知识内容的难点,通过问题分解、直观演示、反复对比等引导启发,降低知识难度,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
  3.在学生思维的“卡壳处”选择启发点
  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往往一时难以回答或回答错误,这就是经常所说的思维“卡壳”。当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他们的心理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学生会因为一时难以回答或回答错误而感到羞愧;另一方面,他们强烈地希望了解自己错误的原因以及知晓正确的答案。如果教师自己说出答案或请别的学生回答问题,就会使第一个学生可能挨了批评还是不知道正确的答案,或者虽然知道了正确的答案,但是不知道正确答案的由来,自己为什么错了。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提出一系列比较简单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4.在学生认识的偏差处选择启发点
  学生认识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某个事物或现象产生的错误认识。如果在学生的答问、练习中发现了学生认识的偏差,教师最好不要直接指正,一定要询问学生,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答案。经过一系列的启发策略,学生就能够自己意识到自己认识的偏差,并及时进行纠正。
  5.在学生观点的相异处选择启发点
  对于某个事物或现象,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或者见解,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在发表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发生争辩,在争辩的过程中,他们会尽力为自己支持的观点寻求支撑,会列举原理、别人的观点或者举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此时,教师不要轻易地将结论施加给学生,而要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支持这种观点的原因,然后提出一种与学生的观点相反的事实,让学生自己理解,去思考,最后形成对某一种正确观点的认同,而自主地放弃自己原先所持有的不正确观点[1]。
  在学生观点的相异处选择启发点,对于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观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看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积极作用。
  二、地理教學中启发形式的设计
  1.归纳启发式
  归纳启发式是地理启发式教学的最主要形式,是指教学中教师不直接给出知识的结论,而是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和阅读、读图、观察、实验、观测、考察、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和思考,自己得出知识的结论[2]。
  2.演绎启发式
  演绎启发式是指教师在讲解一些较难的概念、原理时,举一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来进行分析,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熟悉的环境,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来理解新知识,进而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演绎启发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知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新知识到实例,再从实例到新知识的思维方式与习惯。例如,教师在讲解恒星知识时可以举出太阳的实例,讲解卫星知识时可以举出月亮的实例,讲解岩浆岩知识时可以举出花岗岩的实例,讲解沉积岩知识时可以举出石灰岩的实例,讲解变质岩知识时可以举出大理岩的实例。
  3.综合启发式
  综合启发式是指教师在讲解比较复杂的地理事象时,引导学生对复杂地理事象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的特征、规律与成因进行综合,进而得出复杂地理事象的特征、规律与成因。
  例如,在学习我国气候的特征时,可以先给学生呈现中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中国降水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据此总结、概括、综合出我国气候的特征。因为气候特征的主要内容就是气温、降水的组合关系,由气温、降水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特点,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气候的特征。
  4.类比启发式
  类比启发式是指教师在讲解性质、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几种同类地理事象或同一地理事象的不同方面时,只讲一类地理事象或地理事象的某一个方面的性质、特征等,而通过相似或相反的提示,引导学生推理出另一类地理事象或地理事象的另一方面的性质、特征等。相似类比启发,如南极与北极、西亚与北非、俄罗斯与加拿大、蒙古与老挝、日本与英国、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海洋气候等。相反类比启发,如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背斜与向斜、地垒与地堑、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等。
  5.比拟启发式
  比拟启发式是指在讲解比较复杂的地理事象时,用性质与特征相似但不同类的事物与现象打比方,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地理知识。
  例如,在讲时差的计算时,可先让学生回忆数轴上计算两点之间距离的方法,然后把东时区比作数轴的正半轴,把西时区比作数轴的负半轴,则东时区可表示为1、2、……12,零时区可表示为0,西时区可表示为-1、-2、……-12,时差的计算即为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计算。时差的计算对初中生来说是新知识,比较抽象,直接讲述计算方法,学生一时难以弄懂。让学生从计算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的角度来计算时差,由熟悉的事物到新事物,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掌握。
  
  参考文献
  [1] 刘丽群等.课堂教授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赫兴无.中学地理教材课文系统设计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责任编辑郑雪凌】
其他文献
应用传感器和电子技术,设计了猪舍NH3和H2S浓度自动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采用半导体气敏传感器MQ-137和MQ-136检测猪舍内的NH3和H2S浓度;通过测量电路把NH3和H2S的浓度变化转
痔瘘是常见病、多发病,俗话说“十人九痔”,发病率以成人为高,达60%以上,多数需手术治疗。手术后患者常见并发症有伤口疼痛、出血,排尿困难,肛缘水肿,便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本人观察
世界各国都在以不同形式、不同范围掀起一场综合取向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这一改革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与知识论背景。世界观由简单向复杂过渡,社会观由现代向后现代转型,知识
科学探究的常态化是当前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化学教学中常态化的科学探究是学生能动学习的过程,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困难。化学实验为常态化科学探究提供
目的:观察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73例消渴病患者,采用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结果: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后,患者的各临床症状
目的:探讨疏血通与桂哌齐特联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9例。对照组患者单用桂哌齐特治疗,研
目的:为建立复方碘口服溶液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平皿法、薄膜过滤法、中和法对复方碘口服溶液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进行验证,通过比较回收率确定该品种的检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又一次质的转变,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是将理论性的课程转化为现实课程的关键人物。因此,我国教育界开展了大量的教师在职培训、在职进修等,教
音乐学科因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师范类音乐教学和学前专业音乐教学之间的共同性,同时,由于专业划分的不同,二者又各自具有明显的差异。当今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
语言(language)和言语(speech)两部分构建了教师赏析教学的主体行为。文本赏析实质是文本语言和意蕴言语的动态转换,即学生在教师言语(speech)引导下感悟语言(language)中蕴含的价值内涵、人文精髓等。赏析教学中,教师的使命是把具有人文意蕴的文字符号通过自身的感悟进行表述再加工,衍化出高于文本语言的师生能够共享的“新言语”,从而在文本与学生情感沟壑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